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2-05-30 06:16郭云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0期
关键词:上机基础计算机

[摘           要]  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为国家培养文化素养与技能素养双优的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主要从准确设立教学目标、优化创新教学模式、适度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分配课堂时间、选择科学教学方式和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六个方面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以及学生计算机信息素养的培养。

[关    鍵   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信息素养;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0-0172-03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计算机技术得益于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已深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中,计算机也成为与人们联系最为紧密的工具之一。高职院校利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来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体系进行构建与完善,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夯实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积累成果,而且能够让学生具备将理论知识灵活转化为计算机实践技能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成长条件,帮助学生增强竞争力,为学生顺利踏入社会提供保障。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师需要重视课程改革工作,及时更新教学思维,不断学习,提升教学业务能力,并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着手,打造能够满足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强化与信息素养提升需求的高效课堂。

一、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准确设立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改变课堂主体、革新教学模式。为了高效落实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目标,教师就需要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设立。大纲作为指导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开展行之有效的重要文件,对于教师应遵守的教学规律、学生通过学习应具备的素养能力、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等都做出了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教学大纲文件,认真检查每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与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相一致,同时结合教学大纲对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较为笼统、含糊、缺乏具体操作步骤的教学内容加以清晰、具体、明确,使课堂教学中所实施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能够对学生对应能力起到培养作用。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时,可以按照理论精讲、内容优化、加大实践三个步骤来建构教学内容结构。在精讲理论时,可以采用覆盖式的理论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多个途径给学生带去丰富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打破课本知识的局限性。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时,教师应当结合时代发展变化结果,将已经过时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予以取消,并将社会关注热点较高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以及Internet的操作应用作为教学的主方向。在加大学习实践方面,教师需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上机实践练习的机会,采取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上机技能能够在具体情境的磨炼中逐步增强。

二、在转变教学思维的基础上优化创新教学模式

受传统教学思维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的教学活动更多的体现的是教师“教”的过程,而不是学生“学”的步骤。当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被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状态时,学生获取计算机知识的途径就会受制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夯实,也会影响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效增强。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与时俱进的学习,及时转变教学思维,并结合班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模式加以优化创新。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自由上机与集中管理这两项内容相结合,当教师传授新知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在观看演示操作的过程中,明白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技能的具体步骤,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操作演示结束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自由上机进行操作练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很容易就能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帮助学生通过回忆教师的演示步骤,找到造成自己操作失误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缺乏上机实践操作的熟练性,所以很可能在上机初期阶段因遇到问题而停滞不前,此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尽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是交流合作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直接代替学生去上机操作。只有当学生亲身经历了问题,才会对问题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促使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时,要实行分层教学。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本就高低不一,学习能力差异表现也较为突出,倘若教师不能做到针对性提出教学任务,那么就会增大学生背负过重学习压力的风险。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对于乐学、好学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上机操作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对于中等生,教师在布置上机实践任务时,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方面;对于学困生,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能够增强学生上机操作自信的实操内容,让学生能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学习持续保持热情,进而通过不断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上机实操技能。

三、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适度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信息化素养能力的提升需要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而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意愿受到充分尊重为基础。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不仅要做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把握,还需要兼顾班级学生的学习意愿。简单来讲,教师的“教”应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个人教学意志为中心。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教学意愿强行施加在学生身上,只会加重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负担,不会对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能力提升发挥出一丝一毫的促进作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师需要在把握班级整体学习意愿的基础上,做到对班级每个同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掌握,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做到对两者的兼顾,这也是保障学生能够被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活动吸引的重要条件之一。此外,教师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适度丰富教学内容,并不代表课堂中包含的教学内容越多越好,而需要遵从适度原则,过度增加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讲无疑也是一种学习负担,并且还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案例来充实教学内容,当教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案例,让学生对较好的作品进行感知、欣赏。这样既可以避免理论知识学习陷入乏味,又能够带给学生良好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体验感受,使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热情。待学生欣赏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其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把操作步骤的原理弄懂弄通,对操作方式形成理解记忆。

四、在突出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落实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无法对学生信息化素养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与提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本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上机实操技能教学。作为上机实操技能学习主体的高职生,其课堂“主人翁”的身份不能仅仅只存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教案中,而需要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得以彰显。教师需要充分信任学生,将课堂学习时间与主导权归还于学生。不过,对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并不是让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学习想法照单全收,而是要求教师协调好课堂上“放”与“抓”这两个动作,即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氛围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点拨、学习引导,通过合理分配课堂时间,让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教师有效引导下汲取尽可能多的成长养分。譬如,在课堂实训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在网上收集相关的实训素材,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间内对教学任务进行操作模仿,通过多次练习达到掌握实践技能的学习效果。另外,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章节内容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选择作业内容,让学生在上机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复盘前期所学内容,锻炼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五、在结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选择科学教学方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新式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开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为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师要想确保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达成,同样也需要对教学方式加以改进、创新。由于高职学段的学生通过前几个学段的学习,已经在学习意识方面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当下的学情,避免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意识产生冲突。“任务驱动”方式与高职生的职业规划心理需求相契合,能够对高职生的主动学习产生刺激作用。教师以“任务驱动”为方式来对课堂教学内容加以组织,能够将班级不同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的学生聚拢在一起,尽管学生所负责解决的计算机文化基础问题不尽相同,但最终的任务目标是统一的,如此便能够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创造力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真切感受到自己对于学习任务完成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强化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与学习目标意识。为了使“任务驱动”教学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可以根据当堂课所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融入情境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当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出现具象化情境后,学生的任务完成情绪也会更加饱满,对任务完成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探究、解决欲望也将大大增强,有利于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主体地位的突显。

六、在及时评价学习的基础上创新考核方式方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学习行为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除了可以帮助教师本人复盘教学过程,反思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之外,还能够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成果产生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成就感与满足感的生成,进而为学生后续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造良好条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教师需要在及时对学生展开评价的基础上,科学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在保证考核结果全面性与准确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弱化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任务感。以往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时,常采用理论考核或理论与上机相结合这两种方式。虽然这两种考核方式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以检测,但是检测的内容均对理论知识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依赖。事实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表现出的实践性极为突出,即理论知识学习需要服务于学生上机能力的提升。为了让学生完成将所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顺利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院校在对考核方式进行创新时,应当将考核的重心放在学生上机能力的检测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建立将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上的综合表现以20%的比例分值折算、将平时学习成绩以50%的比例分值折算、将学生期末上机测试的结果以30%的比例分值折算的“253”考核体系。此考核体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平时的学习表现引起重视,将功夫下在日常学习而不是放在考试“突击”中,还能够进一步突出学生上机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促使教师就切实提升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应用水平能力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上机实验练习,促使计算机文化基础应用技能的提升。

七、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师需要在充分认识新时代对于高素养计算机复合型人才所提出的能力要求基础上,积极从多个途径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做到在吃透教学大纲、转变教学思维、尊重学生意愿、突出学生主体、结合学生学情、及时评价学习等方面的基础上准确设立教学目标、优化创新教学模式、适度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分配课堂时间、选择科学教学方式、创新考核方式方法,以实现对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以及信息化核心素养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廷轩,高升.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

[2]王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27).

[3]吴丽华,冯建平.计算机文化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4]韩坚华.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8(3).

[5]陈段华,肖捷.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4,11(4).

[6]膝步炜.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J].连云港化工专科高等学校学报,2016(12).

[7]中國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张森.论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今后发展[J].计算机教育,2015(10).

作者简介:郭云龙(1984—),男,汉族,辽宁开原人,本科,科员,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上机基础计算机
周金应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标准化护理程序对体外膜肺氧合术患者上机各阶段用时的影响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上机数控“可疑”的高毛利率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