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十年砥砺绘新景

2022-05-30 10:48董强
百科知识 2022年20期
关键词:文化

董强

“上下五千年”摹绘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赓续“五千年文脉”,探究“五千年底蕴”,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根问祖、踏水觅源。五千年的璀璨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五千年的锦绣华章,照亮了华夏大地星火燎原的盛世荣光。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根与魂,是解开中华民族基因的秘钥,更是支撑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的根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荣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就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弘扬与传播新时代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部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时代、走进生活,持续增进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与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为此,我们有必要激发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深藏于宫廷禁苑里的文物、陈列于广阔大地的文化遗产、镌刻于古籍善本中的文字都“活”起来。

2013年以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一经推出就引发全社会的关注,收视率节节攀升,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栏目。参赛选手不仅有来自内地及港澳地区的中小学生,还吸引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语地区的学生与中文爱好者同台竞技,堪称汉字文化圈的“华山论剑”,也让广大观众享受了一场无与伦比的饕餮文宴。

彩霞明媚,是“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轻快;暮霭沉沉,是“执手相看泪眼”的不舍;蛙声阵阵,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愉悦;五千仞岳,是“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寄望。节目借助现代传播方式,集知识文化、风趣幽默于一体,通过激烈的擂台竞赛,让人们体味经典中华文库的瑰宝。青年一代相约在灿若星河的诗词之中,奔跑于数领风骚的文化长城之上,将中华文化深植于心。

近年来,在华语流行乐坛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歌曲创作者将二胡、古筝、箫、琵琶等中国传统民乐与民族唱腔搬上了流行乐坛,并且在歌词题材上广泛运用中国的古诗词或神话传说,呈现出“三古三新”的特征,即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及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衍生出独具中国元素的新乐种。

在这一热潮的引领下,古典诗词歌赋被谱上了现代旋律,在人们的歌声中“活”了起来,成为脍炙人口的流行乐曲。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号召,2018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又推出了《经典咏流传》系列节目。经典传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将古典诗词传唱出来,让经典文脉以“歌咏”的方式延传下去。令人惊叹的是,经典传唱人不仅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星,还有不少是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普通人,足见“经典”已深植民间。节目还邀请专家学者解读诗词背后的人文情愫,让观众共同品鉴歌词中的文化内蕴。值得一提的是,以前难认、难读、难写的汉字,也被人们用现代旋律“串烧”起来,歌曲《生僻字》就属此类代表。

诚哉斯言,传统文化是一种美学上的精神享受。广受好评的《典籍里的中国》将《尚书》《周易》《楚辞》等古籍化为戏剧故事和现代影像,用一次次“古今穿越”,寻得文明之“根”、文脉之“魂”。《舞千年》中一段现代舞—《火》,模拟火焰跳动摇曳的旖旎之感,展开一幅华夏祖先取火、百姓生火的历史画卷。《中国》融汇纪录片与影视剧的视听语言,在“疏而不空,满而不溢”中构建起自成一体的美学风格。这十年,一批反映中华美学精神、体现中国人审美意趣的优秀作品,借助现代传媒力量,尽显中华文明丰腴的哲理精脉。

让红色文化“火”起来

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踏上红色革命圣地,从红色历史中追寻初心,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营养,思考着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红色文化不仅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丰功伟绩,还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火”起来。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了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上海开辟了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从“开天辟地·革命启航”到“初心之地·红色之城”,从“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到“隐蔽战线·红色往事”,从“百年风华·上海浦东”到“魅力衡复·卓越水岸”,让游客们充分感受到上海不仅是一座红色之城,还是一座极具活力的全球卓越城市。

改造后的嘉兴火车站

贵州黔东南黎平县肇兴侗寨

作为春晚的线上衍生品,网络春晚重构了晚会的形式与功能,突破了传统晚会线性传播的桎梏,大大提升了晚会传播效果。网络春晚自开播以来已走过了10个年头,2021年网络春晚的点播量已突破10亿。近年来,网络春晚主打“年轻态”,激发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活力与创造力。在形式上,晚会弱化了主持人角色,引入全新的角色—“开新合伙人”,通过创意互动、语言表达、短视频等多种方式,串起晚会的整体结构,倡导人人都是参与者,让晚会更贴近每个人的生活,并带动更多年轻人用“开新”的姿态和开心的状态,拥抱自我、拥抱生活、拥抱时代。可以说,网络春晚“出圈”背后的流量密码是基于新网感思维的理念嬗变、服务受众的新型叙事框架以及基于技术、舆论、内容、平台的品牌管理创新,为电视综艺晚会的可延展性传播提供了新的范式。

“孤身一人,万里远征。”像徐霞客一样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随着AR、VR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这一愿景。自东向西逶迤而来的万里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博物院,精致典雅的苏州园林,云雾缭绕的庐山仙境……都可以在云端开启全景游。近年来兴起的“云旅游”,一方面通过独特的“战疫”形式为民众的隔离生活增添趣味,另一方面也是旅游目的地政府和企业通过这种形式为疫情过后的旅游经济复苏做准备。“云旅游”这一新颖独特的旅游消费新模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出行理念与旅游方式。

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和新业态,也借助网络日益走红。敦煌研究院携手腾讯成立“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双方将联合打造线上全真“数字藏经洞”,逐步构建出藏经洞的“数字文化世界”,让游客以互动沉浸式体验的方式穿越历史,与不同时期的人物对话互动。除了“数字藏经洞”之外,“云游敦煌”“数字长城”等以数字科技为支撑的文旅新产品也纷纷涌现,彰显文旅融合的广阔前景与强劲活力。借助于技术加持,中华文明的“清晰度”得以进一步提升,由此打造出的高水平视听空间正成为文化综艺触达更多青年观众的必要手段。“中国节日系列”就大量融合VR技术和AR视觉效果,呈现国风、国韵、国潮,每一帧画面都可做屏保,每一秒都有美好的中式审美,颇受年轻人追捧。“七夕”特别节目中的《古韵新声》,以AR技术呈现立体星云。观众在欣赏歌曲《鹊桥仙》的同时,可以神游于牛郎、织女重逢的星河之中。《非遗里的中国》则使用高自由度视角扩展、超比例拍摄、微型穿梭机、3D蜡像冻结等最新科技,向人们呈现出非遗技艺的无穷魅力。

随着技术的变革,数字文化的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文化数字化及其带来的传播手段迭代、交流方式变革、呈现效果创新,正在不断推动着传统文化产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借助网络技术,人们可以“云看展”“云看戏”“云阅读”“云旅行”……一块小小的手机屏幕,装载着无限的文化体验,让曾经高不可攀的高雅艺术、古朴厚重的传统艺术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近,这样鲜活生動的“文化供给”,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精神消费方式与精神世界。

让中国文化“强”起来

这十年,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文化远播四海,传播力日益强劲。诸如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与此同时,丝绸之路影视桥和丝路书香工程持续推进,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中国文化真正“强”起来。

2021年5月,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人民网承办的“汉字缘”拉开帷幕。来自阿根廷、法国、叙利亚、津巴布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10名选手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仁”为主题,用流利的中文真情演绎出他们与汉字之间的缘分,分享他们在中国刻骨铭心的动人时刻,表达了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仁者爱人”的感悟与共鸣。2022年7月,国际故事大会在全球同步开赛。本次大会还邀请各国热爱汉字的国际友人,以儒家所倡导的“义”为主题,开启了一场谈古论今的国际交流盛会。

近年来,中国文化交流周、孔子学院等在海外备受关注,中国的科幻小说、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等在世界上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和观众。在国际舞台上,彰显时代创新的中国故事还引来八方喝彩:京剧名家张火丁走进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成功演出全本京剧《白蛇传》《锁麟囊》;上海昆剧团将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首次完整搬上舞台并开启世界巡演,所到之处盛况空前;刘慈欣、刘震云等中国作家,走到国际大奖舞台的聚光灯下,印证了“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的不朽名言。可以说,中华文化正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璀璨名片,文化自信正成为民族自豪感的不竭动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充满浓浓中国元素的开幕式让人印象深刻,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全球观众再次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从开幕式上惊艳全场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文化展示,从颁奖典礼上穿戴“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服饰的礼仪人员到从造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美轮美奂的“雪如意”“冰玉环”等场馆,从灵感来自古代同心圆玉璧的奖牌到舞台上匠心独运的“东方故事”……中国文化和冰雪文化、奥运文化完美融合。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形象就源自中国国宝大熊猫,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设计灵感则源于象征团圆喜庆的中国灯笼,运动员从“雪如意”的跳台顶端出发时能透过山谷看到远处的明代长城遗迹。这些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闪光点,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场文化盛宴,讲述着中国故事,彰显着中国风采,传递出中国自信。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正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发扬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古丝绸之路所积淀出的开放包容和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这既是东西方两大文明从古至今真诚交往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外友好关系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强调: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中国文化也由此远播四海、点亮世界。

这十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个时代命题。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的中国已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的我们更有责任思接千载、鉴往知来,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彰显中华民族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与历史主动精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不仅存续于经典文集与不朽之作中,更应该被更多的人们触摸到、品尝到、感受到。通过一个个优秀的文化产品,架起一座座文化沟通的桥梁,让人们触摸历史,把文化带回家,让文化融入生活。正惟如此,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全体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文明赓续需要“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冀盼我们共同奋进努力,让文明色彩亮起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持续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和文化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