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元素符号特征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2022-05-30 01:25郭剑
设计 2022年15期
关键词:叙事性非遗

郭剑

关键词:非遗 皮影元素 符号特征 叙事性 餐饮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J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8-0053-03

引言

皮影(皮影戏)作为极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集成了雕刻,绘画,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多样性文化元素在符号层面与空间设计语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使得空间设计也逐渐成为表达皮影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调研发现,皮影元素应用的空间功能类型中,特色主题餐饮空间通常会把带有民俗的、地域性元素(例如剪纸,泥塑,皮影等)引入设计中,以图形、图像或直接以实物(二维或三维)形式布置于空间中。视觉上略显孤立无章,缺乏整体性的梳理和空间规划。皮影元素的空间化呈现,应从皮影原型的符号特征解析和提取入手,利用抽象形式语言易与空间概念衔接的优势,将空间组织、界面构成以及内含物造型语汇结合到一起,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皮影元素的空间罗列或符号堆砌现象。

一、皮影静态元素的装饰性和象征性

(一)材料的特性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动物皮或纸板制造而成的人物剪影,利用蜡烛或灯光,在隔亮的幕布进行表演。[1]在材料属性上,皮影给人的直观感受是质朴,半透明的胶质状态,在灯光下晶莹闪烁,与人物上的颜色映射相互交错,形成皮影特有的质感体验。皮影雕刻作为利用自然材料(牛皮/驴皮)进行手工雕刻(相比较玉雕而言)的一种类型,却很少存在“依形而制”的情况,其制作的目的性和指向性非常明确。为了在方寸之间形象的传达人物身份,年龄,性格等信息,对各个部件的颜色,图案形式都进行了细致明确的划分,这也是受封建等级制度约束下显现出来的图像映射。

对质朴材料的使用通常也是空间设计风格的重要表现特征之一。原始建造材料,除了颜色、肌理能够传达一定的空间精神塑造力,时间所带来的材料特性改变也会传达到空间中,成为一种特有的空间美学。在室内设计中,抛弃直接的感官精致,突出对物体本身材料未完成或不完整的缺、拙与涩的形态、材料质感的呈现和强化,能够激发使用者的视觉参与和完形心理的体验与互动。从质朴的环境中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这已然演变成为一种积极的、无常的、带有时间性的符号表意过程。

(二)图案肌理的特性

皮影人物在造型特征抽象提取和夸张处理方面,通常采用“取形”手法。例如在影人头茬造型处理上存在着多种特异性的处理手法:男、女性别除了造型上的纤细与粗犷对比外,细节上还会利用曲线褶皱堆砌出老年的皱纹;以放大五官造型来传达人物的武将身份;更有形制上采用不同形式的戴冠,标识王侯,王子,藩王等身份。即使是同一身份,在不同场景的头茬形式也有所区别,使故事代入感加强。皮影在造型特征的提取和处理方式,能够为室内空间设计原型主要特征的提取和处理,利用空间材料或造型对主体形象的塑造,以及解决空间设计风格与空间使用功能属性相匹配等问题,提供了较为系统的解决方案和样本参照。

空间软装家具布法与皮影在造型、颜色肌理上的划分逻辑相同。在室内设计中,软装家具元素在造型,颜色肌理上的同类型、同风格呼应,以形成视觉延续和层次营造的设计方法简称为空间布法,其中由单一色(同类色)或单一造型(相似形态)引发的空间布置方法称为单线布法,由两种颜色(配合造型)完成的视觉界面布置方法称双线布法。这种系统化分类方式能够较大程度利用统一主题引申出的系列元素,去呈现空间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完整性。

(三)多种文化的象征附加皮影及

皮影戏具有了同类扁平化民俗非遗(例如剪纸)的基本特征,同时兼容绘画,雕刻,戏曲表演等诸多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记录和呈现的重要形式载体之一,呈现出文化形式的多樣性和动态性特征。传统皮影场景元素或人物多样化的装饰图案中既有写实性,又充满了隐喻性和象征性,例如文生服饰多配以“琴棋书画”“岁寒三友”等图案,老生老旦服饰多配以“五福捧寿”“万字”等图案。这些图案以二方、四方连续或放射状等组合形式填充人物服饰 [2]。

影人服饰中这两种纹样通常以单独纹样或几何纹样的形式表现。纹样不追求自然形象的逼真写实,注重具有吉祥意义的韵律美、抽象美及结构形式的律动感和生命感,且纹样几乎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可谓“观其型而思其意”,不同纹样有其独特的吉祥象征意义。[3]装饰纹样不仅作用于影人服饰的填充,还可以直接置换家具原有的构件,这种扁平化图案之所以喜闻乐见,深入人心,也正是对于象征性图案中存在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认同。

传统中式装饰性符号是基于文化的隐喻和借代意义存在的象征,在建筑外立面或室内空间通过依附于不同载体得以展示。皮影表演场景多以传统中式风格为主,这主要是由经典皮影题材的时代背景决定的,这与中式风格室内空间设计的风格特征相吻合。象征装饰元素以构件部分或整体实体的形式附加到功能实体或空间界面中,变成可被识别的同类设计风格元素。装饰元素化和可选择性实现了空间风格的可变性。在同样属性的现代功能框架下,选择哪一风格类型的装饰元素合理转译到空间元素中,就会呈现出对应风格的格调和氛围已成为共识。

二、皮影动态表演的叙事性与空间表达

叙事性不仅存在于语言表达中,在空间设计中有关于场所精神的描述以及功能节点的故事性表达同样需要叙事性结构。空间设计中的叙事,主要依赖于图形图像,文本结构和表演过程产生空间、事件与节点作为调动室内元素演变或组织的动因。皮影的装饰性,象征性和表演的动态性,使其完整包含了这三种叙事关系,可以将其作为空间语汇生成和元素组织规则的逻辑性框架。

(一)图像叙事与空间语法

静态欣赏皮影细节,总能捕捉到皮影制作留下的人工雕刻痕迹,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魅力的符号特征,与制作皮影的过程节点密切有关。皮影制作主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雕刻,着色,上油,熨平,组装连接等工序。其中画稿,雕刻,着色和组装几个工序是皮影符号的重要节点特征,可以演变成图案组合,阴阳镂空处理,色彩搭配和扁平化重构等空间设计规则,转化成为室内设计元素语汇生成、组合和发挥功能性的重要语法。

(二)文本叙事与空间结构

皮影戏表演形式注重故事情节的冲突性,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以及故事的相对完整性,所以通常以折子戏形式作为皮影话本的文本题材。折子戏中故事的相对完整性,会反映在场景布置,人物的场景调度以及唱词的表达内容方面的稳定性,这与室内空间环境中追求的场所稳定性,人在完形心理作用下,通过游走体验中产生的完整空间认知形式,具有相同的内在需求和框架结构。

通过对皮影话本中的文本结构解读,可以类比作用于室内空间过渡节点的萌发,铺垫,陈述,冲突,过渡,转折,结束,实现文本结构与空间结构在表意上的联系性,达到用空间元素代替文本推论符号去叙事表意的目的,使空间更具生动性和故事性。而片段化剧目的风格场景组合也可以作为室内局部场景的风格营造,例如直接将与空间功能相契合的主题剧目作为概念主题,将涉及的文本元素作为装饰元素内容,以文本故事中语法关系和情节发展作为内含家具的组织框架,实现文本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同构契合。

(三)表演叙事与空间仪式

皮影戏表演是皮影动态的、活的存在形式,也是皮影相对于其他同類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动态性的重要区别之一。皮影展演仪式主客体、展演仪式程序及其礼俗三个层面蕴含了仪式与皮影表演之间一种互为阐释、相互依存的天然联系,祭祀仪式需要皮影戏表演作为载体来体现和支持人神的沟通,反过来,皮影戏表演也有赖仪式得以延续、传承,甚至宗教化、神圣化。[4]皮影的表演叙事分为演出构成和展演仪式(剧目演出)两类。其中,演出场景元素包含:皮影道具,灯光,幕布,艺人演唱,乐器等元素,根据不同的剧目会产生道具多寡,人员配置和乐器组合上的变化。展演仪式源于皮影戏作为传统庙会祭祀的重要流程,包含请神,酬神,祈神三个部分,深入挖掘皮影表演过程的节点及场景人物关系有助于建立室内的空间节奏感,秩序性和仪式感。

具体阐述表演叙事与空间仪式的结合方式,皮影人物在剧目场景中的串联关系,可以作为室内空间元素串联(标志性节点的元素位置关系)的依据。幕布的半透明属性,营造的虚实关系可以作为界面串联(半开放界面延伸整个空间)的依据。同时,光影的明暗变化营造的普遍,重点与装饰关系,可以作为空间光影层次(照明功能在场景中的层次化应用)的依据。道具的静和人物表演的动同样也可以作为空间功能动静分区(流线划分和组织)的依据。

三、皮影元素在餐饮空间造型语言转化

餐饮空间的建筑要素(梁、板、柱、门窗),是餐饮空间风格营造的主要参与元素,室内元素的营造最终也会以“建筑整体意义”的方式进行提出。室内元素包括三大界面(天花,地面,墙体)及软装内含物(八大软装元素:家具,灯饰,布艺,花品,画品,饰品,收藏品,生活用品),是图案肌理的形式载体,也是界面和空间构成的主要语汇。

(一)图案肌理的提取与界面转化

1.图形构成的形式转换:尽管皮影存在地域性以及题材类型上的差异性,由于受限于统一的材料及制作方式,以及影人固有的构件类型和组合方式约束,在装饰图案类型及组合方式上存在的共性特征较多,具有抽象性和易识别性的特点,容易引发对约定俗成的象征性图案的联想。这一点与建筑或室内环境受限于材料及施工工艺,装饰图案或构件逐渐呈现均一化,演变成通用装饰符号有相通之处。

皮影主题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首先是装饰图案的应用。皮影元素图案的基本构成语言是点、线、面、块,这与室内空间构成的点、线、面形式存在“异质同构”的关联性,将皮影造型中的点、线、面恰当的组合及比例关系形成的节奏美,例如皮影身段中的祥云,水纹等重复构成的图案,运用到餐饮空间的装饰图案或空间造型中,[5]能够继承和转化皮影艺术内在的秩序美感。

2.镂空雕刻的隔断应用:皮影镂空雕刻,从表演上是需要通过光影在幕布上显现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以头茬面部的阴阳雕刻手法指示人物性格及身份,同时结合刀法曲直生动刻画人物的年龄特征,能够兼顾功能性和装饰性的多样化特征表达。

镂空隔断是餐饮空间常用的空间分割元素,能够营造出半围合的空间,保证开放、通透的视觉关系。这种元素不仅常见于地面,也可以作用于天花界面,形成对空间的象征性分割。图1北京小蚂蚁剧团室内天花的设计就是皮影雕刻作为隔断,参与空间界面象征性分割的典型。片状皮影图案隔断顺应墙体隔板的形式延伸至天花,既有效划分了狭长局促的空间,又联系了天花和墙体界面,以此增加了空间整体性。同时,一定主题下的镂空皮影图案既传达了装饰性的内容,同时实现了天花的通透性功能特征,配合灯光营造出类比皮影表演时动态的光影变化效果。

3.色彩搭配的功能延伸:传统皮影的颜色搭配源于“五色”说,即:红、绿、黄、黑、白。颜色上的强烈反差不仅是为了能够在尺寸间突出人物形象。还要具有一定的阶级色彩,在皮影艺术中,正色即代表着尊贵,间色则象征着卑微,所以在制作任务道具时,达官贵人用色多是正色,间色一般都用在平民百姓上,例如白黑红黄绿五色多为权贵显赫的人所用,蓝色、褐色等间色都是平民百姓所用。[6]另外,颜色的应用受戏曲脸谱的影响,能够辨别生、旦、净、丑,反映忠贞(红色),刚强(蓝色),正直(黑色)或阴险(白色)等人物形象,更能够强化人物形象,使观众很快识别并带入表演情景中。

餐饮空间中的主题用色受地域性和风格影响较大,很难找到规律。皮影元素的正色,间色划分逻辑可以由此引用到现代中式餐饮空间中:主题色以红、黑为主色调,绿、黄为协调色,蓝、褐色等间色颜色可以为点缀色或背景色,通过面积对比,界面位置布局和色调比例控制,实现皮影元素的用色逻辑在中式餐饮空间中的协调应用。

(二)皮影元素的类比与内含物生成

对于皮影元素的提取和应用,实现二维扁平化特征向三维室内功能实体转化,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符号提取方法。一种方式是直观的形态特征提取,主要提取自皮影剧目的场景内容,也就是直观、可辨识的皮影戏场景元素,涵盖在皮影表演横向展开的人物关系和前中后景的布局中。如表1所示,皮影场景主要包含景观、建筑、室内装饰和人物道具等,可以将其转化应用到餐饮空间中,建立从无到有的界面构成关系,或是借此生成界面隔断,家具造型,材料及组合形式上的规则和秩序感。

皮影道具的形象多呈平面化或是轴测角度,这有利于在幕布场景中进行横向展开,但室内空间设计的维度是三维的,身在空间中人的视觉观察角度也会因为位置不同发生变化,但仅仅依靠单一视角展现出来的皮影元素特征挖掘,进行空间原型提取和还原再现显然不够全面,需要借助另一种比较隐性的提取方法。从皮影戏题材所反映的场景环境入手,能够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或室内原型,这种同类型之间的元素对照,更容易从风格入手进行场景还原。图2北京什刹海皮影文化酒店中庭设计,就属于场景化的皮影元素复原,利用同类型功能实体的类比参照,实现二维向三维的转化,这属于皮影元素特征的直译。此时从空间内部人的视角看,光影变化下的建筑窗户,隔断或灯饰,是皮影戏中的“主角”;在皮影幕布下参与表演的影人道具是“主角”。而在空间外部视角看,沉浸空间中进行交流体验的人才是皮影戏的“主角”。

(三)表演形式的还原与虚实变化

皮影表演是光和影的交互展示,虚实结合是其重要的表演手法,通过皮影与幕布前后远近变化完成出入和翻转等转场动作,高水平的皮影艺术表演者能够通过调整皮影人物的动作幅度及其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表现舞台中故事情节的转折和故事情境的变化。[7]动态性特征使人物的认知完整性增强,充满生动性。这为餐饮空间室内空间的虚实表现提供了形式参照。光影关系是皮影戏的精髓,而灯具本身也是光的载体,因此可以将两种光影手法相结合,以灯具为载体,结合皮影文化元素探究光影关系。[8]餐厅的氛围主要由光影层次营造来呈现。一方面通过灯光强化皮影提取元素构成的界面肌理,形成视觉中心;也可以虚化空间原有界面,利用皮影规则营造空间前、中、后景致的变化,在感受实体皮影文化的同时,形成视觉体验丰富的就餐环境。

皮影从表演形式角度进行特征提取,相比较直观的图形展示,属于隐性的、動态的特征还原。图3云顶伍拾柒餐厅设计中模仿皮影戏表演的空间装置设计所示,通过环形幕布中真人进行小提琴表演,真实人物可参与其中,模拟皮影表演中人物光影的动态变化,成为调动空间活力的视觉中心。同时实现了现代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沟通的交互效果;同时,这个动态的视觉点位于流线节点处,从走廊进口看到的片段形象可以起到空间导视作用;当靠近时,倾斜半开的倒锥形灯幕,既实现了空间分流,还激发了人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是从视觉感知和空间流线两个层面,对皮影表演叙事及光影动态特征的深刻解读和全面呈现。

总结

从皮影元素静态图像特征入手,结合皮影图案肌理装饰性和文化象征性的角度进行空间呈现,仍是当今餐饮空间设计应用的主流方式,但缺乏皮影艺术动态性符号特征的叙事方式表达,也就缺少了与空间元素进行同构转化的框架。图像,文本和表演三种叙事性框架能够使皮影元素在符号特征层面与餐饮空间的造型语言进行融合转化,增加了就餐者在皮影文化元素空间化场景的沉浸感,为皮影元素等同属性非遗文化元素在空间设计中的界面转化,内含物生成以及空间虚实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法参照。

猜你喜欢
叙事性非遗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坚守四大立场,突破叙事类文本的解读瓶颈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高校初任英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叙事性研究
对叙事本质的探索与追问——评《叙事性的理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