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下产教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2-05-30 16:28王春
中国新通信 2022年11期
关键词:培养对策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

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产教融合属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以及加强教育人才培养品质的重要战略。结合工学相关要求,为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相关目标,各大学校高度重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培养更多优质人才。本文就结合数字经济时代视角,进一步阐述产教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相关实践,希望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品质。

关键词:数字经济时代;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方法

一、引言

如今,数字经济以知识及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数字技术作为核心驱动力量,结合现代信息网络载体,融合实体经济以及数字技术,可促使经济社会智能化发展、网络化发展及数字化发展,打造经济发展及治理模式新形态。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指明了新的方向,结合产教融合等策略,可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品质,提升应用型人才知识、技能水平,积累更多发展经验,为应用型人才长足发展保驾护航。

二、产教融合内涵

产教融合主要指行业、企业以及高校各自发展自身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企业及高校均属于教育主体,是双向发力以及双向整合的践行者。产教融合本质,在于一体化呈现培训及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执行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生产任务,生产及教学界密不可分。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及产业机构为了促进自身转型及升级,通过有关培训活动,与高校联合培養人才,高校为了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和企业展开合作,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三、数字经济时代下产教融合创新应用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运用产教融合模式,能够加强学生就业适应力,并且能够减少人才成长周期,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在具体实施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之际,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培养目标及社会相互脱节

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之际,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及思路影响,不能展现自身优势及经验,无法针对自身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精准定位,导致人才培养定位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产教融合广度及深度不足

在具体实施产教融合策略之际,高校仍拘泥于较浅的合作层次,通常实施订单培养模式以及顶岗实习模式。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例如,在实际顶岗实习时期,企业及高校间欠缺沟通,不能真正将企业要求反馈至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水平得不到有效地提高,致使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及实训,导致学生丧失实习机会,而高校也因此丢失合作机会。在订单式培养人才过程中,相关课程不具有连续性特点,学生针对企业具有较大期望。然而,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却发现专业所学的内容及岗位要求间存在一定差距,进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三)教师队伍缺乏实战经验

在产教融合培养过程中,急需打造高素养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保证相关教师胜任高校教学及实践课程工作。然而,目前我国大多高校教师仅注重理论知识灌输,欠缺培训经验及实战经验,不能有效地整合产教融合,无法将有关经验传授给学生。在学生顶岗实习及有关实践过程中,得不到合理建议,实践操作水平不能被有效提升,难以真正适应岗位要求。

四、数字经济时代对产教融合提出的新要求

(一)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主动性不佳

首先,企业和学校的基础需求具有差异性特点。企业早期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的主动性不足,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将招聘直接作为毕业环节筛选人才的一部分,而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的需求并不高。但是,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和实践培训开发、兼职教师长期服务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实践中,校企协作效果不尽如人意,通常停留在文档级别,止步于文件层面。其次,校企合作的制度设计和政治保障存在缺陷。许多学校与公司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大多属于教师个人基地,只有维持人际关系,才能进行深入的教育和实习。

(二)课程教学不符合企业数字化人才需求变化节奏

一些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之际,存在一定缺陷。个别高校并不了解企业关于数字化人才的需求,市场调查不到位。在数字经济大发展背景之下,企业关于新时期人才需求提出了严格要求,存在众多不确定要素,致使学生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相对陈旧,学生在毕业进入岗位工作之际,不符合万能型人才标准,达不到企业用人需求。高校在具体设置教学课程时,无法结合市场变化进行变化,经常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不能真正突破知识及技能的“精”及“专”。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经常受理论知识束缚,教学内容欠缺必备的案例及实务操作能力,大多情况下仅有文字、幻灯片等,不能真正采用多元方式培养人才。

五、数字经济时代下产教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实践

(一)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施“三明治”模式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相关密切,强化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新“三明治”模式。首先,在设置课程前期展开缜密的调查研究,全方位地征询企业专业人士意见,尤其是数字化管理部门负责人的专业意见,市场对职业的数字化需求能够及时传递到高校课程层面,使课程设置反映企业工作数字化运营的最新趋势,充分保持大学教学与企业工作的需求联系。其次,精心设计认证课程。如麦当劳旗下“麦苗学院”专业团队设计数字化课程,与高校教学团队共同认证,使课程质量及课程与行业的相关性得以保证,考核合格学生,可替代校内专业课程学习。此外,传统的“三明治”培养模式为“1+1+1”,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1(0.5+0.5)+1(0.2+0.8)+1(0.8+0.2)”创新型“三明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显然更符合数字时代迅速变化形势。新“三明治”模式中,企业实践工作全程参与到高校的三年教学周期中。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的同时,能参与到企业实践工作中去,且每一年的实践比重不同。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强,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在各自岗位中做出更为优异的成绩[1]。

(二)课程教学引进人文内容,强化综合素养教育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转变人才培养视角,加强人文教育指导,以便能提高该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及个人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难免会受功利主义以及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具体培养人才时,就应提高战略高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渗透人文内涵,以确保学生更具开拓精神,拥有广阔的视野及胸襟,逐步提高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个人素养与艺术思维习惯,又要重视文化素养以及综合思想方面的教育,以促使该专业人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发展观,促使其有底气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真正扎实地学好专业基本功,积累更多就业经验,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下抢占发展先机,提高就业率。

(三)组建学生成长平台,促进学生自我规划及发展

如今,新时代需要更多极具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学生更应具有创造与创新的天赋。立足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形式应加速创新的脚步,依托互联网实施个性化教育以及个性化培养方案,以确保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步调与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专业学习,升华专业学习经验。新时期高校教育,绝非是教会学生掌握某一种专业技能,而是通过自由教育以及独立教育的引领,令学生自由研究与自由创造,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更多技能[2]。

因此,在培养人才时,要坚持“因材施教”,将个性化培养计划落实到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课程模块,由学生自由选择以及自主规划发展方向,促进学生专业成长,明确未来方向,达到数字经济时代对新时期人才的要求及标准。

(四)注重跨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在高校专业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哪一学科,都无法脱离其他学科而独立发展。实施跨学科教学,进行多科深层次交融,能不断丰富学科内涵,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多项技能。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的发展已成为辅助各专业教学及创作的关键手段,也是拓展学科维度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新时期,学科与学科间的跨专业、跨领域融合,已成为不朽的命题,是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时应为之努力的方向。因此,学校应整合各专业学科内容,整合人才培养目标,打造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方案,突破时间、空间及学科的界限,实现跨界共融教育效果。于学校来说,教育活动应紧密结合其他学科内容,确保各学科形成和谐整体,以保障各种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建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以确保学科其他学科门类互相融合,实施跨专业选课机制以及跨学科专业交流研讨会,以促进各专业师生共享学习资源与发展资源,进而促进各专业人才综合成长[3]。

(五)实施双师育人模式,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反馈

设置专业的 “高校-企业”双导师信息反馈渠道,以便及时发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高效的应对对策。注重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反馈,包含学校专业老师信息反馈、访谈老师信息反馈、数字技术手段信息反馈等。学校专业老师反馈是对在校学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及掌握,主要通过专业学习辅导报告、学生模块学习评价记录与日常专业学习评估。学校专业老师综合反馈状况,结合各模块的讲授情况进行对应的讲解,并结合具体信息进行专业反馈。学院根据反馈信息,对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接受来自专业教师的建议,和专业教师共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访谈老师反馈是通过与学生、企业主管交流,掌握工作期间学生学习、生活状况,是学校、学生与企业三者沟通的桥梁[4]。沟通途径主要有实地访谈、电话、日志、电邮等方式。在具体落实访谈任务之际,指导教师单独与学生和企业主管交流,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作出评价,并与企业及时沟通,对实习计划作出适时调整。数字技术手段信息反馈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如实习综合平台、小视频、微信等方式定期访谈,调查培养对象对教学与实习环境的意见,为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实践方案调整提供信息。总之,若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就需要得到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支持,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成生产动力。

(六)深度融合教学及实践,增强就业能力

在实施产学研教学计划之际,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互动转换理论教学及实践工作。伴随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各大高校不断地尝试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尝试使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工具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自动化”“智能”“精准”等已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词[5]。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让学生提前认识到工作岗位中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并在相关方面进行提高,从而最终能够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标准。企业针对学生进行全面性技能培训,尤其是数据画像、数据分析等技能,为学生提供学生试岗的机会,并对较满意的学生进行选择,直接签订劳动合同,这样将大大提高职业学院学生的就业率,有效缓解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剧增与就业市场吸纳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6]。

(七)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共享有关教学资源

企业具有完备的管理模式和平台,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可支持学生顶岗实习,校内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促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校企合作开展的基础上,基于数字化校园网平台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库,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智慧职教、凤鸣学堂等网络学习平台,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培育体系,完成并完善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开发工作,共享试题库、课件资源库、教学情境。高校和企业共同研发优质核心课程,通过视频点播等方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素质数字型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7]。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时代下,高校应肩负起培养高技能、高素养及综合能力过硬的应用型人才的重担。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重新审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时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发展情况,努力革新人才培养机制,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接受专业知识熏陶之际,形成专业技能,不断充实个人核心素养,致力提升自身综合知识水平及技能,争取为专业发展及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王春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  考  文  献

[1]程珺.高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创新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11):8-10.

[2]曹悦颖,薛晗.产教融合视域下保定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大学,2021(42):131-133.

[3]闫海燕,王妍.產教融合背景下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创新研究[J].科技风, 2021(29):159-161.

[4]郑元同,郭剑英.国标引领、需求驱动、产教融合的旅游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J].西部旅游,2021(06):46-49.

[6]卿琳.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51):206-207.

[7]姬灿.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0,40(11):122-124.

[8]刘刚.互联网时代下动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分析与实践探索——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18):83-84.

猜你喜欢
培养对策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浅议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对我国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探讨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