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学习中绽放学生的个性

2022-05-30 10:48王允成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情景交融北国郁达夫

王允成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通过对北平秋天的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悲凉之中有无尽的热爱,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教师教学中可以巧妙设疑、创设情境、关联生活、对比赏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文本深度对话,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并通过对情景交融的片段的仿写,进一步体验创作中的物我统一,将所思、所见诉诸笔端,绽放个性。

一、巧设疑问,激发独特的阅读体验

《故都的秋》题目简明直白,学生很容易一划而过。教师抓住“故都”二字,让学生对比,为什么不用“北国的秋”呢?通过质疑,让学生辨析“故都”和“北国”在表达上的区别,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会发现“故都”亲切、温暖,让人充满依恋之情。“北国”规矩,庄重。两者的区别就好像是方言和普通话,给人以不同的距离感、亲疏度。由故都很自然会联想自己的家乡、故乡秋天的独特景致,再用鉴赏的眼光、独特的视角来欣赏作者笔下的秋天。

作者在写故都的秋的同时,也写到了南方的秋,但认为南方不适合领略秋。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的眼中,北国的秋有哪些鲜明的特点呢?通读全文,就会发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是像样的秋、有味的秋、纯粹的秋、真正的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不同理解来谈独特的感受。结合新课标中关于构建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教师可以在这里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传递对故都的秋天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质疑,作者笔下的秋浸透了悲伤、清冷、凉意,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展开讨论。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作者深爱着故都的秋,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看到国运衰微。这份悲凉渗透到所见的一切景物,也是作者所感受到的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秋,让他梦牵魂绕、困苦不堪的秋。学生提出对“悲凉”的不同的理解,悲中有孤愤,悲中有担忧,悲中有对祖国的一腔挚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景物表面传达的情感,而是透过景物看到了背后作者怀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在吟唱、在呐喊。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是丰富而又多样的,人物是立体而又鲜活的,学生的内心波澜起伏,充分投入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语言感受能力得到锻炼,个性特点充分展现。

二、探究情景交融写法,创作中舒展个性

《故都的秋》是情景交融的名篇佳作。学生需要通过反复品读琢磨,才能领略作者情语和景语统一的精妙,领悟后再通过迁移将寓情于景的写法融入写作中,在写景中尽情抒发情感,体会创作的快乐,舒展独特个性。

作者笔下的秋浸透了悲伤、清冷、凉意,我们却都喜爱故都的秋,是因为作者从景物选择到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触觉的表达上,都有自己的考量和特色。找到文中有代表性的意象“院子”“青天”“浓茶”“破屋”“破壁腰”“蓝色的喇叭花”“槐樹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种落蕊”“没有气味,没有声音,一点点极细微柔软的触觉”“让人感到真凉了的秋雨”,反复品味文中的秋,可以发现这些景物都是作者精心挑选,融情语于景语之中的完美呈现。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在诗文中感时伤怀,直抒胸臆。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是令他流连忘返的秋,也是独一无二的秋。不仅仅是选材匠心独运,表达上作者精心设计,全文景物的色彩以灰、蓝等冷色调为主,有意避开了红、黄这些秋天的主体色。将南北不同的秋色在文章首尾多次对比,突出北平的秋天的色味,意境与姿态让人回味无穷,南方的秋则是半开半醉,不适合领略。结尾更是用四个精妙生动、贴近生活的比喻来再现故都的秋的浓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借鉴作者选景和表达的方法,情景交融地介绍故乡的秋天。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体验、联想和对故乡不同的情感。在选材和表达上可以不拘一格,百花齐放。将自己的独特感受带入创作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意象,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心境选择不同的景物色彩,还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叙述方式,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还可以挑选自己熟悉的其他地方的秋天加以对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以情驭景,借景抒情,将个性和观点寄托于景物描写中,在作品中自如地表情达意。

三、在对比中阅读,提高个体鉴赏能力

作为一篇描写秋天的经典散文,本文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教师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对比中分析、鉴别、欣赏,在差异中感悟和赏析不同的语言风格,提高个体的理解、辨别、鉴赏能力,为学生从独特的阅读体验过渡到个性化的创作做好铺垫。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不同作家笔下的秋,感悟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古往今来写秋的名篇很多,有的颂秋,有的伤秋,有的悲秋。选取两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故都的秋》进行对比。杜牧《山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杜甫《登高》表达了作者远离长安,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心情。后者和作者的心境比较一致。在比较中,学生感悟到杜甫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一,不同的意象却都传达了作者对于国家、自身境遇的深深的哀叹。但在写作和表达上是截然不同的,意境也不同。杜甫的《登高》旷达、深沉,《故都的秋》沉郁、细腻。通过对比,总结得出,郁达夫不是单纯表达对秋的喜爱、赞美和哀怨之情,而是将悲秋和爱秋、忆秋和哀秋、消极和积极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表达出一种更为复杂和微妙的情感。在对比之中,学生辨析不同的写作内容、手法、风格,找到各自的特点,用自己的理解进行总结。最后发散和拓展,提出问题,作者写道:“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留住这北国的秋。”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你怎么看待故都的秋?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鉴赏和评价作者笔下的秋,无关时代背景,无关作者的心境,学生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解放,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观点,逐渐提高了学生鉴赏和评论散文的能力。

《故都的秋》文质兼美,作者在情感表达和材料选择上都精雕细琢,怀着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观察故都秋景,用故都的秋来托物言志。学生通过深度的学习,揣摩作者的心境,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学习寓情于景,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真实丰富的情感;在对比中阅读,提升文学鉴赏的能力。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和展现,个体的文学素养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和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省单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北国郁达夫
情景交融更有效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江南如今到北国
白桦生北国
白桦生北国
贵人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情景交融赏日出以《海上日出》为例谈细读文本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北国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