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价改革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跃升

2022-05-30 10:48王小东袁源
语文建设·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评价改革实践探索

王小东 袁源

【关键词】评价改革,整本书阅读,实践探索

尽管早在2001 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建议,但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初中语文教学范畴,还得从2016年统编教材全面使用开始。因为统编教材专门设置了《名著导读》专栏,并具体推荐了36 部名著,其中12 部为重点阅读书目。6 年来,整本书阅读教学取得了令人叹赏的成绩,但也暴露了诸多的问题。如学生的阅读兴趣几乎没有被激发,甚至觉得阅读名著是沉重的学习负担;整本书阅读的质量有限,不少学生只是为了应试而读书,并“钻研”出以读梗概、画重点、浏览评论等把握全书的技巧,无须阅读整本书。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以为其关键在于评价的理念与方式不当。

一、厘清整本书阅读评价的定位

时至今日,几乎没有语文老师否认整本书阅读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也乐于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但实际困难是,整本书阅读的书目、时长和要求都被各种考试限定了,而考试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显然大于读书,于是学生追逐着考试而“苦读书”“读书苦”的现象就出现了。

考试评价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不妨先看两道测试题——

1.(《三调芭蕉扇》中)“大圣”为何称“牛魔王”为“长兄”?请联系书中前面的情节说明。

2. 孙悟空是《西游记》里的英雄,但他也有不足之处。请各举一例分别说明孙悟空的优点和缺点。

这是2020年江苏省初中语文学业质量监测的试题,两道题的指向非常清晰:第1 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相关情节的记忆,第2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的主观评判。从经验来看,不少老师认为第1 题比第2 题容易,但实际情况是:第1 题的得分率为68.5%,零分率为29.5%;第2 题的得分率为82.8%,零分率只有2.4%。造成经验判断与实际结果有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一是将整本书阅读的评价要求定位于内容积累。也许是误解了2011 年版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里提到的“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的意思,有些老师认为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积累,而积累的对象便是书中的主要情节、人物故事甚至微妙细节;也有老师认为,不考查学生对作品中具体内容的记忆,就无法保证其真读书、真积累。因此我们会发现,不少地区的中考试卷将整本书阅读试题置于“积累与运用”板块,试题多指向对作品相关常识或某个具体内容的指认。

其二是将整本书阅读评价的能力定位为识记。积累的方式有很多,但语文学习中人们常常将积累与识记等同,又将识记与机械记忆混淆,这就造成学生将“读名著经典”异化为“背名著要点”。这非但没有刺激学生真读书,还伤害了学生的读书旨趣。在大规模测试中,考虑到对整体难度的控制,整本书阅读的记忆内容不宜偏、冷。于是,一部名著中重点记忆的内容就会反复出现在试卷上,久而久之,这部名著的阅读自然就被重点记忆的内容取代,学生讨到了便宜,当然不再乐意捧起厚重的名著。

有老师认为,读书本就是一桩难事、苦事,不“逼”不行,考试恰是一种“倒逼”的好手段,考查其以记忆的方式积累是有效的。其实即使在相对重视基础知识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整本书阅读也不提倡记忆。在修订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就将读书置于“阅读”板块,而非需要积累的“常识”板块。其“教学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提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后续的课标实验稿、2011年版也都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提高阅读品位),多讀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教学建议,从方法指导、兴趣培养等方面引导整本书阅读教学。再者,从学习心理而言,无论“正逼”“倒逼”,被“逼”而学,其学习效益都很有限,学生即便一时“背”得滚瓜烂熟,只要考完不用,便很快从记忆仓库里清空,不再关注。可见,以评价促阅读,须要从理念到实践的改革。

一方面是理念的更新。2022 年版义教课标以任务群为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其中专设了“整本书阅读”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关于这一任务群学习的评价,课标也很明晰,即“主要考查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依据进行评价”。认真领会不难发现,课标期待的整本书阅读评价不在于读书内容的积累,而在于读书品质的呈现;学生读名著也不应再依靠记忆力,而要全面运用理解、分析、鉴赏甚至参与创作的能力,真正体会读书的快乐。

另一方面是方法的运用。2022 年版义教课标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提示”中还具体提出:“教师可以围绕读书的主要环节编制评价量表,制作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从日常整本书阅读教学来看,评价不应再以选择题、填空题等简单地考量学生阅读的情况,也不一定都是教师评价,而是可以发挥评价量表的积极作用,带动学生参与评价,以期有更多的学习收获。诚如是,评价便可真正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助力。

二、改变整本书阅读评价状况的实践探索

在先进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我省多地开展的整本书阅读评价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若干例子可窥一斑。

1. 日常作业评价

不少老师反映,《朝花夕拾》作为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部重点阅读的名著,不仅难以“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反而让学生对经典生畏,因为这部书的阅读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但就评价而言,如果不以鲁迅作品研究的高度评判学生的阅读成效,仅评价学生是否亲近作品,就能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例如,南京金陵中学岱山分校的老师们就让学生先学习教材上的插图样式,然后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寻找书中自己喜欢的内容,为其配插图,然后按小组将插图装订成册,悬挂于教室墙上,让全班同学阅览。其评价的方式非常简单——师生投票,根据投票发奖,获奖者说说感言,投票者说说理由。这里不求学生阅读得深刻与细致,也不在意绘画的技艺,一切只围绕两个字解说,那就是“喜欢”。这样一来,经典与学生的距离就拉近了。

再如,有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时,只布置了一项作业,即给尼摩船长写一篇600 字左右的小传。教师随后组织学生研制“五星评价表”(见表1),让全班同学一起打分。学生在日常购物、网评中常常用到五星评价方式,而此量表也很简单,便于操作,所以学生都积极参与。同时,有趣的评价方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有学生还拓展阅读了《神秘岛》,只为更好地介绍尼摩船长的来龙去脉。

2. 阶段性测试评价

有老师发现,在新课标引领下,整本书阅读的日常活动确实丰富起来了;但一到阶段测试,因为试题针对的是具体时段的学习内容,且要引发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每一环节的重视,教师就不敢也不会放松,于是评价会不自觉地走回内容记忆的老路上来,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这里,我们不妨看看苏州市的两份阶段性测试卷中的整本书阅读题。

【2021年苏州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

班级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小苏和小州同学得到了许多感悟。

小苏: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后,我对长征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你能结合原著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吗?

小贴士: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小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年苏州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

豆瓣读书网上,读者阿信在读了《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后,发表了如下一条短评。请参照示例,对阿信这条短评作出回复。

《西行漫记》短评

阿信★★★★★ 2019-04-02 12:53:29

首先我没办法完全确定书中的内容是否真实。但是我直觉应该是真的。书的描写相当细腻,对人物的叙述也很特别,很生动,很形象。大人物的真实一面就是很普通,但是在某些时候又表现得那么不普通。

上述两道题都没有考查具体的内容记忆,且都创设真实而典型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表见解,有很大的开放度。“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样的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验得出结论,读一本书就钻进一本书,而非浅表性地记忆常识和要点。

3. 学业水平测试评价

最难的还是学业水平测试(即中考)改革,因为中考的权重关系直接影响到阶段性测试和日常教学中的评价。综观当下的中考语文试卷,有些整本书阅读题还是以“下列表述与原著内容一致(不一致)的一项是”“下面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书中的________(人物)”等选择与填空形式,考查学生记忆的准确性,没有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思维含量也不高。不过,有些试题却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如近三年南京市中考的整本书阅读题。

【2019 年南京市中考整本书阅读试题】

17. 读书,可以逐章阅读,也可以根据专题进行选择性阅读。下面是小明的专题探究读书报告的提纲,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你的专题阅读报告提纲。(提纲不少于3条)

专题名称:在《儒林外史》中读南京

报告提纲:①书里有浓浓的南京味儿,如,鲍文卿请倪老爹吃饭,特地点了鸭子。

②书中的南京人很有魅力,像荆元这样的普通市民却有名士风范。

③书中体现了作者对南京的由衷喜爱,如,让真名士杜少卿选择在南京隐居。

专题名称:

报告提纲:

【2020年南京市中考整本书阅读试题】

17. 佳肴弗食,不知其旨;好书不品,不知其妙。下面是米豆和小轩所写读后感的提纲,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 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另选角度,写出你的读后感提纲。

【米豆的提纲】

《西游记》里的猪八戒真逗。他被莲花洞的妖怪吊在梁上时,竟然要他们给自己备办斋饭,还历数了蘑菇、竹笋等食材。他虽是个想象中的形象,却与现实中的吃货差不多。

作者身边也许就有猪八戒这样的人吧,作者应该是从他们身上获得灵感的。

原来,高超的想象力既需要有天马行空的思维,也需要有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悟。

【小轩的提纲】

《水浒传》中李逵和宋江、戴宗在琵琶亭吃酒,李逵用大碗筛酒,戴宗说他“兄弟好村”。接着,李逵见他二人不喜鱼汤中的鱼,便从他们碗中捞鱼吃。这个“村”字真妙,写尽了李逵的粗俗。

想来,作者喜欢观察和研究人的个性,也喜欢用最简洁的语言作精准的概括。

可见,刻画人物的语言的精准,来自对人物个性把握的精准。我想写好人物,就要好好把握人物的个性。

【你的提纲】①→②→③

【2021 年南京市中考整本书阅读试题】

17.“学者先要会疑。”图图读书时常常质疑,下面是他提的一个问题及提问原因。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 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分享了你的质疑。

图图读的名著:《朝花夕拾》

他提出的问题:鲁迅先生对儿时所受的教育究竟持什么态度呢?

提问的原因:我发现,一方面小鲁迅颇不自由,他在特别想看五猖会时,被父亲勒令背书,很痛苦;另一方面他又蛮自由,可以在三味书屋趁老师不备偷跑进后园游乐,很开心。

你阅读的名著:《 》

你提出的问题:①

提问的原因:②

从以上三年的中考整本书阅读题来看,南京卷在基于统编教材“名著导读”的理念上,已經在努力实践新课标“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等课程要求。没有名著具体内容的识别与判断,也没有指定书目的分析,而是从阅读实际出发,由学生从阅读经历中选取印象深刻的作品,根据情境和任务,仿照示例,作读书汇报。许多老师对这样的试题都是肯定的,顾虑的只有两点:一是教师的阅读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评判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是否正确;二是评分标准不好掌握。然而,南京在近年来中考试卷评阅中发现,这两点几乎不是问题:一来这些试题的开放度还是有限的,限于教材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教师对这些名著的把握基本没问题;二来采取分点与分级评分结合的方式,评判也很好把握。从终端测试结果来看,该题三年的得分率逐年提升,学生认真读书的成效也有明显呈现。

三、关于整本书阅读评价的几点思考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要真正开展起来,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改革就一定要配合进行。这里有几点思考:

一是评价与教学应当一致。目前不少学校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得很积极,学生在实践性的任务引领下,读书兴趣越来越浓,但如果评价不能配合,这样的活动迟早要冷场。这从当下某些地区的情况就可看出。一面是提倡开展交流会、分享会等读书活动,一面是下发整本书阅读应知应会或习题册,让学生在未经真正阅读的情况下刷题。这种双标现象不利于学生提高读书品位。

二是评价中的思维含量需要提高。在引导学生亲近经典的环节,评价可以简单一些,多以鼓励为主,但在经历了一定的阅读过程后,就应当多一些对学生阅读中理解、感悟和思考的评价,要考量其能否有效联系多种读书经验得出结论,能否有效运用读书方法解决阅读问题等,否则各种炫目的活动会影响学生安静的阅读和领悟,甚至把活动当成目的,而淡化了从书中汲取属于自己的营养。

三是评价的适度变化。整本书阅读的题型样式过多、过猛变化,会影响测试的稳定性,让师生无所适从,也容易造成学业负担加重;但评价的题型样式经年不变,必然带来教学中的应试研究,从而得出新的攻略,造成评价功能的弱化。因此,就如南京卷中的整本书阅读题,三年考查的位置和样貌大体相同,分值也相差无几,但要求各有不同。这就使得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再考虑评价会怎么考,而考虑教学怎么教,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真正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评价改革实践探索
改革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的几点尝试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之我见
高职英语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高中教师职业道德方向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