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探讨

2022-05-30 04:35王小燕
考试与评价 2022年10期
关键词:鱼类事物思维能力

王小燕

在新课标中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科学学科的一项主要教学要求。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对科学学科的特性以及小学阶段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进行综合考虑,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提高重视,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到全面发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时,必须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培养的方式方法,选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确保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案的可行性。本文从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教学中,小学科学学科属于思维性以及科学性较强的科目。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小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将科学课堂上的逻辑思维方式运用于其中能够开拓自身的思维,更加深入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育过程中,思维是产生创造力的源泉,更是教育工作的本质目的。科学学科的学习,小学阶段是最佳学习阶段,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启蒙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不完善,其好奇心十分强烈,对于外界事物极具兴趣。如果能够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日后进入中学以及大学甚至成年之后的思维能力发展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通过小学科学学科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事物,提高学生的自制力、自主独立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促进现代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以及能力的发展阶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教学教育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在学习科学理论时提高效率,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与进步。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类思维能力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而言,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在逻辑思维能力中,比较与分类能力属于较为低层次的思维能力。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当以比较和分类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

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在低年级段的课文知识要点中,能够同时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知识点很多。比较能力主要是指在学生的头脑里对事物之间的差异点以及共同点进行明确的一种能力,人们对事物进行认知,主要是从对事物进行区分开始的。想要对事物进行准确区分,首先就需要对事物进行比较,而比较更是抽象、概括、分类、归纳的基础。同样,在新课标规定的低年级教材知识当中,能够培养学生分类能力的知识内容也很多。分类能力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对事物间的共同点以及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能力。

例如,要帮助学生对几种常见植物果实的外形特征进行认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对常见果实的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之后,能够得出果实的形态多种多样,再指导学生对果实进行分类,可以从颜色进行划分,例如:黄的、红的、绿的、紫的等等;也可以从形状进行划分,例如:圆的、椭圆的、圆柱形的等等;同时也可以从味道进行划分,例如:酸的、苦的、甜的、辣的等等。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对事物外在的联系以及变化进行认知,同时,也应当帮助学生对事物内在的联系以及变化进行认知,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纵向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推理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而言,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以及推理等思维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发现规律。在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的知识要点中,有大量知识内容是要求学生形成概念以及发现规律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不仅能够提高知识储备量,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推理能力。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教授物体的热胀冷缩相关知识点时,可以指导学生认知液体气体以及固体当处于一般状况下时,都具备热胀冷缩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物体的热胀冷缩属于常见现象,教使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出教学主题,例如:当我们烧开水的时候,虽然水壶中的水并没有烧开,但是水依然会出现溢出的现象,教師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为什么在这一状态下水会外溢,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烧瓶中的水在受热、受冷状态时分别会有什么变化。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果后,掌握了水具备热胀冷缩的性质之后,其思维得到了活跃,也会产生新的想法,自然也会联想到其他的物质,如油、醋、酒精等物质是否也具备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采用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实验对其他物质进行研究。而这也是引导学生根据归纳推理的方法,最终得到液体都具备热胀冷缩性质的结论。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概括以及推理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牵引,帮助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其概括推理能力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对于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概括与推理能力,同时,也应当对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演绎推理能力主要是指从一般到个别的认知方法。通过利用归纳推理的方式能够形成概念并发现规律,学生利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能够利用概念以及规律对未知事物进行推断。

例如,在小学,中年级阶段的知识要点中,要求学生对鱼类的外形以及繁殖的共同特征进行认知。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各种鱼类,对鱼类在外形上以及繁殖方面存在的相同点进行认知,并以此为基础,对鱼类的外形以及繁殖的特征进行归纳,例如鱼类的共同特征,包括身体表面有鳞片,靠鱼鳍活动,终生生活在水里,繁殖后代时通过卵繁殖等等,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归纳,学生对鱼类的概念形成了初步的认知。随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鱼类的概念做出演绎,推理判断在水里生活的名称带“鱼”的动物是否属于鱼类。例如,鲸鱼是不是属于鱼类?学生通过对归纳出的鱼类特征进行演绎推理得出:鱼类采用卵繁殖后代,然而鲸鱼繁殖后代不用卵,因此,鲸鱼不属于鱼类。在科学研究中演绎推理属于重要的研究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丰富自身所学的知识储备量,同时,也能够对已经得出的概念以及规律进行检验,确保所得到的概念与规律的正确性。

(四)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中,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述“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相关知识时,主要是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学习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等相关知识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利用,并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形成新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抛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每一年都在下雨下雪,为什么天空中的水会降不完呢?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课本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当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教师可以以学生最终得出的结论为基础,为学生讲述在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过程,告诉学生在地面上的江河湖海,由于受到太阳光的照射,最终便化为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而水蒸气在天空中受到冷气部分凝结成为小冰晶,部分凝结为小水滴,而小水滴与小冰晶最终会凝结在一起,成为云朵,而在云朵里隐藏的小水点以及小冰晶不断聚集,越来越多,最终,大到空气无法拖住它们的时候,就会形成雨雪,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雨雪会从高处向低处流,最终又汇聚成为地面上的江河湖海。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科学课程属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该课程中,包含了物理、化学、天文、地理、语文、数学、生物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事物具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的阶段,因此,通过科学科目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科学的解释,使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看待周围的事物、认知世界。介于这一现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引导以及培育,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更为优秀的人才。

*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立项课题《小学科学逻辑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NG1451-138成果。

猜你喜欢
鱼类事物思维能力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培养思维能力
美好的事物
鱼类运动会
培养思维能力
奇妙事物用心看
鱼类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