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有效运用

2022-05-30 04:35张田静
考试与评价 2022年10期
关键词:桐城民俗文化民俗

张田静

文化是一个名族和国家精神的延续和传承,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精神的集中表达。作为一所新建园,体现在环境“新”、设施设备“新”、教师“新”、办园理念“新”等方面。为逐渐形成新建园办园特色,促进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幼儿园以桐城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在幼儿教育中不断融入地方民俗文化,丰富课程内容,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要充分融入社会资源,将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优秀案例传达给幼儿”。地方民俗文化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应充分挖掘其教育资源,引导幼儿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合理利用民俗文化,发掘民俗文化价值,融入幼儿园活动,对促进幼儿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和可行的途径。

一、桐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桐城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能为幼儿园提供优质的资源,促进地方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传承。桐城的民俗文化分为以下几种:

(一)桐城人文环境与民俗文化

桐城自古享有“文都”的美誉,它有着丰富智慧的“桐城派”,又有着名扬天下的美景、美食。“桐城派”大家方苞、刘大櫆、姚鼐赫赫有名;桐城的美景“孔城老街”“文庙”“六尺巷”“龙眠山”“投子寺”“披雪瀑”……家喻户晓;桐城的名吃“大关水碗”“桐城丰糕”“孔城米饺”“蒿子粑”等备受青睐;更有“紫来桥下水,龙眠山上茶”的桐城小花茶碧绿青翠,喝一口唇齿留香,令人意犹未尽。

(二)桐城民风与民俗文化

1. 桐城民间故事、童谣。桐城的童谣、民间故事有很多,一些童谣、故事富有教育意义。如桐城地方童谣《做粑》:“做粑做粑,做粑哪个七(吃),大粑送隔壁,小粑自已七”。这首童谣既朗朗上口、诙谐幽默,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六尺巷》的民间故事广为流传,体现了桐城特有的礼让文化,礼让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应汲取其精髓,让其发扬壮大。

2. 桐城民间游戏。桐城的民间游戏种类多样,很多民间游戏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简单又有趣,深受幼儿的喜歡。如游戏“滚铁环”“挑棍”“摇船”“抓五子”“斗鸡”“跳皮筋”“打弹珠”等。这些民间游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体能、认知、交往、情感、智力等的发展。

3. 桐城民间习俗。桐城的民间习俗除了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节日,如“三月三”“扫尘”“舞龙灯”“灶王节”等,在富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活动中会体验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快乐。

(三)桐城文化与民俗文化

桐城的茶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等日益发展,近几年桐城政府连续举办了“桐城小花节”(茶文化)、“桐城樟枫桂花节”(旅游文化)、“桐城特产展示节”(饮食文化)等活动,逐渐形成了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活动。

二、桐城民俗文化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

由于幼儿园的民俗文化教育活动涉及内容较广,有些内容自成体系,可以形成专题性的教育活动,甚至是学科教学活动;有些内容相对宽泛,但与现行的幼儿园教育主题吻合,这部分内容就可以渗透到相关领域。

(一)学科活动

部分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内容相对丰富,占用时间相对较多,这些内容在幼儿园或者社区学前教育机构,常以学科活动形式存在,如体育类、棋类、艺术类活动,有固定的指导教师和固定的场所以及相对丰富同时又含有一定内在逻辑体系的内容。这些活动一般可以贯穿整个幼儿教育阶段,甚至更长时间。

(二)专题性教育活动

在幼儿教育阶段,有些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因为师资原因,虽然未能开发出富有逻辑体系的某类民俗文化教育活动,但也有一部分内容相对完善,这些内容就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存在下来。

(三)渗透到相关领域

任何民俗文化教育活动都可以通过一定形式融入相应的主题活动中。如名胜古迹可以融入“我的家乡”或者“快乐的假期”“一起去旅游”等主题中;相关的历史名人、民俗、传统服饰等内容可以通过类似的主题呈现出来;而与体育类、棋类、艺术类等与能力相关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以通过“认识自我”“我的特长”或“我爱家乡”等主题呈现出来。

三、桐城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的方法

对于幼儿来说,民俗文化教育内容还是受欢迎的。但是,由于师资条件、课程资源方面的不足,特别是部分民俗文化活动的设计脱离现实生活,远离幼儿的生活,而且少数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只流于形式,幼儿参与的机会不多,动手机会少,导致幼儿兴趣不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民俗融入幼儿教育。

(一)桐城民俗文化与幼儿园环境相融合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在环境的创设中,幼儿园分别将桐城民俗文化融入到幼儿园大环境和班级小环境中。

1. 桐城民俗文化体现在幼儿园大环境中。幼儿园大环境创设主要是指幼儿园公共的户外活动场地、楼梯、走廊、墙面等。在幼儿园的大环境创设中,注重将桐城本地的著名的景点、代表建筑、民风、民俗、民间工艺等通过剪纸、绘画、布艺、刺绣等方式巧妙地融合到幼儿园的户外、走廊、墙面、楼梯、农家小院等环境之中;幼儿园还拓宽了种植区,种植一些桐城特有的植物(桐城水芹菜、红花草等);创设了“桐城小吃一条街”“农家小院”等大型区域活动;布置了大幅的主题墙面:教师剪纸展览、幼儿的撕贴画展示等。将环境创设和桐城民俗文化相结合,创设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外部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到了桐城独特的地方文化。

2. 桐城民俗文化体现在幼儿园班级小环境中。为充分显露桐城地方特色,幼儿园各年龄段分别开展了主题活动“香香的家乡茶——桐城小花”“桐城民俗文化——黄梅戏”“龙眠河上的桥”“桐城民间童谣”等,并开展了与主题活动相关的区域活动,教师和幼儿齐动手布置主题墙、充实区域材料、制作特色吊饰等,幼儿在听听、看看、做做、玩玩中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魅力,体验到了民俗文化带来的乐趣。

(二)桐城民俗文化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相结合

在桐城民俗文化的挖掘与运用中,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民俗特色的集体教学活动。在大班,为了让幼儿认识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秋石”,开展了社会活动《秋石知多少》,激起了幼儿对秋石的兴趣,从而产生探究桐城特产的欲望;为让幼儿了解家乡的桥,开展了科学活动《龙眠河上的桥》,幼儿认识了龙眠河上双子桥、紫来桥、彩虹桥、廊桥等各种各样的桥的同时,又了解到不同的桥蕴含着的不同典故,知道了不同的桥有不同的建筑方法及不同的作用。为让幼儿会玩家乡的传统游戏,开展健康活动《抬花轿》《摸瞎子》。在中班,为让幼儿喜爱家乡的特产,开展了社会活动《美味的桐城水芹》。为了让幼儿感受家乡的名胜古迹的美,开展了美术活动《嬉子湖畔》《美丽的孔城老街》等;为了让幼儿会唱桐城地方民歌“桐城歌”,开展了音乐活动《好听的桐城歌》;为了让幼儿了解家乡的春节,开展了语言教学活动《拜年啦》……在小班,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适当开展了一些关于桐城民俗文化的教学活动。 如语言教学活动《桐城话》《剥豆豆》 等,让幼儿在传承家乡的方言的同时体会家乡方言的趣味性。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幼儿园园本化课程逐渐呈现。

(三)桐城民俗文化与幼儿游戏相结合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在游戏活动中充分注重融入地方游戏。

1. 利用地方资源创设游戏场景、制作游戏道具。麦秆、稻草、竹子、石头等自然物品在桐城随处可见,引导幼儿将竹子、麦秆、石头、稻草等物品投入到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幼儿在与这些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玩法,并创造性地开展制作、粘贴、建构等多种游戏活动。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制作的稻草人、草绳、草团、竹竿等又作为户外活动的器具运用到户外活动中,节约了成本,也提供了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材料,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活动效果。

2. 把传统游戏融入幼儿游戏中。桐城的民间游戏种类繁多,且大部分都很受幼儿的欢迎,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安全、有趣、有益幼儿身心健康的民间游戏穿插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跳格子、滚铁环、踢毽子、跳皮筋、抬花轿、摇船等,这些传统游戏不仅可以让幼儿了解过去,还可以丰富幼儿园现在的游戏内容。

(四)桐城民俗文化与家园共建相结合

除了通过在幼儿园五大领域中渗透式开展民俗文化教育以外,还通过家园合作共建的方式,增强民族文化教育的效果。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具有其功能,通过与家庭合作,开展渗透式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更加良好的效果。

民俗文化对于成人来说,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深刻的理解,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很难的,家长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绘本的形式将民俗文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幼儿面前呈现,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己对民俗文化的理解讲述给幼儿听。也可以将民俗文化中涉及到的实践文化,如饮食文化、茶文化等,通过劳动实践展现出来,并通过网络平台呈现在大众面前,让幼儿与家长共同见证民族文化所带来的教育成果。对于桐城民俗文化中的文明礼仪部分,可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渗透谦逊礼让、宽容待人的民俗文化教育,增强孩子对桐城文化中谦让、感恩的意识,渗透桐城先贤做人做事的思想,激励孩子从小做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良好的道德根基。

民俗文化通过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的效果是有限的,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让孩子亲身体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设计适宜家园共育的民俗文化活动,让孩子到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去感知、感受桐城民俗文化。

四、桐城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的意义

(一)在幼儿园中融入民俗文化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地方民俗文化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了地方民俗文化,使幼儿教育的内容更充实,达到了更好的育人效果。幼儿作为民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践行者,不仅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知识的积累,也促进了其社会性的发展。

(二)在幼儿园中融入民俗文化,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幼儿园日常的教学活动、环境创设、游戏活动、实践活动中融入地方民俗文化,让幼儿园的教育趋向多元化特点,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融入桐城民俗文化,幼儿或唱、或演、或拼、或搭、或跳……享受着民俗文化带来的无穷快乐。在实践活动中,组织幼儿去六尺巷、文庙、博物馆、美术馆、廊桥等实地参观,让幼儿零距离接触民俗文化,在耳濡目染中产生对家乡的浓浓热爱之情,由衷地产生自豪感。

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不能是一时兴起,而应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并实施下去。幼儿园要整合民俗文化,把优秀的桐城民俗文化资源化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这不仅符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满足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也適应中华民族发展的需要,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一定的贡献。

猜你喜欢
桐城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安徽桐城六尺巷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