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思想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22-05-30 06:01水鑫悦
艺术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景观设计公众

摘要:在城市化的新阶段,现代城市建设已经不需要对原有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变更,取而代之的是对现有的建筑空间进行小规模“针灸式”改造,使空间功能更加合理,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文章以老街再生为研究对象,对城市更新相关战略的转变、“以人为本”思想在老街改造中的设计体现、公众在城市更新中的价值以及“以人为本”思想在景观设计中的发展与影响进行多方面论述,探索“以人为本”理想空间的必备要素,旨在在今后的景观设计中为老街再生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老城再生;以人为本;景观设计;公众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1-0-03

0 引言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周围公共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老旧的建筑和杂乱的环境已经不符合人们现代的生活需求,从几年前的拆迁重建到现在的微改微调,人们从景观空间的消费者或者说旁观者逐渐变成城市的创造者和参与者。现代的景观设计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不仅要解决之前的弊端和满足当下的生产生活需求,还要给未来留有发展的可能性,从长远角度考量空间发展的可能性,以及人在空間中的参与性,让景观设计不止步于观,而是做到与人共生。

1 城市更新策略的转变

1.1 何谓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就是对城市中已经不符合现代城市要求的空间有规划地进行改造再生,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条件、环境的持续改造,使之变得更合理舒适的过程。城市更新涉及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还包括文化、经济、生态、视觉、产业等诸多方面的更新。

在现在的老街再生中,人们往往只是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对景观进行无效的增加与删减,过于注重表面的美观,过于强调技术和物质在改造中的作用,从而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公众在生活空间中的参与性,没有充分考虑旧城改造后可能发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以及改造后当地居民意识方面的改变[1]。

1.2 从大拆大建到给城市“扎针灸”

每一座城市都会不可避免地老去,但是老去的城市所承载的璀璨明艳的历史和千年不绝的烟火气,让人们为之赞叹和惋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拆大建的城市开发模式不仅让空间环境更加混乱和拥挤,还让城市的文化和特色随之淡化,历史变成只存在于资料中的记载。2004年,英国伦敦发布第一部城市级街道设计导则——《伦敦街道设计导则》,标志着街道设计导则走向成熟,之后各国的街道设计导则数量迅速增加,在内容上扩展到物质空间、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表达形式愈加易于公众理解,特征上表现为营造出街道作为人的生活交往场所的氛围[2]。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指出,大范围地进行城市更新将破坏城市的多样性,倡议通过小范围的改造来代替大拆大建。西班牙建筑师和都市研究专家莫拉莱斯在1982年提出了“都市针灸”理论,以最小的干涉实现最大化效果。这一理论在巴塞罗那进行了首次实践,激活了整个城市。

在我国,吴良镛先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思想,主张城市微更新,即通过对空间进行局部的小的调整,改善空间环境结构,最大限度保留空间原有的文脉,使空间更加适宜。1987年,吴良镛主持了北京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在改造中保留了原有的胡同结构和传统的建筑体系,探索了现代化住宅和传统四合院的有机结合,完成了“有机更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3]。

2 “以人为本”思想在老街再生中的设计体现

当代景观设计应从功能入手,着眼于文化,通过对空间结构的梳理、对场地功能的丰富,充分运用现代新技术和新材料,使用创新性的设计语言,将空间过去的记忆和现在连接起来,使人和空间发生反应,打造一个具有历史文脉,极具生机和开放性,与人互动的活性空间,让人们拥有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2.1 梳理空间结构,丰富场地功能

空间结构是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是老旧街道社区改造的重点。现代旧城老街改造通过对道路进行整合、对绿化进行重新规划、对闲置空间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对整体环境氛围进行营造等,摒弃原有不合理、阻碍空间交流的设施,使整个空间看起来简洁却又处处充满惊喜,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北京望京小街的改造中,原有杂乱无章的道路、乱停乱放的各种车辆,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道路两边近千家的商户非常分散,影响了城市的美观,同时也给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在实施改造前,政府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对小街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决定打造一条开放、时尚的国际商业街区。在改造时首先打破空间界限,整合空间,用景观把街道和周围环境连接起来,并且分割了车道和人们的休闲活动区。其次利用场地高差,结合阶梯式绿化,打造剧场式开放空间,为小街注入活力。然后为两侧商户规划了外摆区域,增加商家的经营面积,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最后增加了趣味性的公共艺术,使人们能够融入空间,与空间更好地互动,增强空间体验感[4]。

原来的小街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空间意义,改造后,街道不仅仅作为一个通行空间,而且充满了生活气,街区真正成为人的空间。同时,在这个改造项目中,景观设计师扮演了纽带的角色,一边连接着空间,一边连接着社会,使场地与人紧密结合,促使这次项目完美落地。

2.2 新与旧的相互交融

“以人为本”绝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在现代社会,设计师应当更多考虑精神领域的设计体现。一座城市的居民应该是这座城市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所谓的老街改造,应该使居民和城市的联系保持不变,并且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在老街改造中,景观设计师运用不同的材料,通过光影植物的变化、艺术装置展品的陈列,让居民在其中找到曾经的记忆,将情感融入景观设计中,让居民不止步于观,而是融情于景。

在成都滨海路段,景观设计借用地板材质、光影设施、互动荧屏等方法呈现了成华区曾经的工业记忆,用创新的设计语言,按照不同的时间段,展现了成华区工业发展史的10个“第一”。例如,采用变色玻璃纪念1958年我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的诞生。在一大面展墙上镶嵌不同的凹面镜、凸面镜、反射镜等回顾1988年成都光明器材厂光学玻璃产量居全球同行业第一的光辉历史,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互动场所,代表历史的光学玻璃和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融为一体。

在物质环境优化的同时,现代景观设计师更应该提出创新性的设计方案,多方面融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做到从精神方面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体验,增强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有体验感、有品质、有幸福感的生活,每一个人都变成城市的创造者,真正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这是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3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也为现代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作为现代的设计师,绝不能排斥科技。如何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为设计创造新形式,这应当成为设计师考虑的问题之一。在老街改造中,使用新技术能更好地让老街融入现代生活中,使老街充满未来感和时尚感。同时,在人和环境互动的过程中,科技成了最好的桥梁。不同种类的设施,如地面钢琴、数控流水、各种仿生新材料等,都能让人和环境进行有趣的交流。

例如,在贵州的各大街头公园,设计师开放了原本把住宅和商业隔离开来的纯绿化空间,使其成为每个人都能进入的开放性休闲场所,在里面增加了许多互动休闲装置,为城市空间增添了活力,同时提升了居民的生活体验。首先是数控流水装置,地面用马赛克式铺装,提升空間的视觉体验,地面铺装也全部采用新型仿生材料,保证地面色彩不变,防滑耐磨。数控流水装置在晚上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图案,增强空间的趣味性。其次是地面的互动音乐钢琴装置,能够进一步让居民参与其中,拉近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通行变得更有趣味。公园内的景观都被修剪成不同形状,在其中穿插座椅和玻璃景墙,既为人们提供了休息的场所,也丰富了空间。最后是音乐喷泉和周围的绿化、座椅相结合,配合地面的灯光装置,人们可以置身于水柱旁,也可远观水柱的变化。

城市的更新必然是旧方式代替新方式,科技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闲置的区域,成为城市中的“碎片”,而景观设计并不是分割这些区域,种植一些植物,加上一些便民设施,看似在改善环境,满足人的需求,实际上却阻碍了空间的交流,没有使空间和人两个要素合理联系。应该让这些“碎片”有机组合,充分激发一座城市的空间活力,为人们的生活注入新的乐趣,从各个方面保证人成为空间的创造者、使用者、情感价值的获得者。

3 公众在城市更新中的价值

3.1 艺术介入的微更新,更注重普通人的力量

用艺术的形式创造出社会公共空间的新形式,从而拉近人和人、人和空间、人和社会的距离,让公众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进而使城市空间更具有活力。当代艺术家宋东的“无界之墙”,设计了一个长约106米的线性环绕展厅,将传统的围墙改造成一个有趣的艺术分享展示墙。当地居民把自己家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老照片拿出来与大家分享,通过艺术加强了人们的交流以及对生活区域的归属感。“手美术馆”的成员拍摄了菜市场内不同摊主的双手,举办摄影展,用以表达艺术无处不在,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见图1)

3.2 公众成为空间的建设者

从一开始设计师们设计某件艺术品摆放到广场上、公园里,到现在公众本身参与到设计中去,当代景观设计正逐步实现从艺术介入到艺术融入。公共空间本身就是属于所有居民的,公众逐渐获得空间的主体地位。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个有生活气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城市。“以人为本”也不单纯只是考虑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的衣食住行需求,而是希望能够让人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寄托自己对城市家园的情感。设计师们让公众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不只是做一名欣赏者,更要做一名建设者。要打破传统的设计规划者、建设者、业主的旧模式,创造一种大家共治的环境。就像刘悦来在演讲中所说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主人。

现代的景观设计不是造庭院、种花草树木,是要通过设计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而在设计过程中,要把公众更多地考虑进去,让环境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让公众有更多的参与感与归属感,让公众感受到这是自己的城市,是自己的家园。例如,在社区开辟出一块空地,让儿童可以种植花草,亲近大自然,老人可以在绿树成荫的环境中聊天、喝茶、下棋,享受天伦之乐,年轻人可以在社区进行艺术创作,可以互相交流,让社区居民更和谐,让不同社区相互交流。现代景观设计师可以在设计中思考如何使“以人为本”更多样化,使其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使环境和人相互影响、相互成就。

4 “以人为本”在景观设计中的发展与影响

谈到景观设计,设计师们往往会想到绿化、庭院、颜色、空间、灯光等,但景观设计最终要落到人的体验感上。而景观设计具有公开性,要求其在满足大部分人需求的基础上,还应具有独特性。景观设计师可以在空间设计的基础上,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把权利交给公众,引导他们成为空间的建设者,让公众的设计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展现,让城市充满生机,这才是当代景观设计师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

5 结语

文章以“以人为本”思想在老街再生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现代城市更新策略的转变,通过设计案例论述“以人为本”思想在老街改造中的设计体现和公众在城市更新中的价值,以及“以人为本”思想在景观设计中的发展和影响,进而归纳出“以人为本”思想在景观设计中的三个层面:一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为人们的生活和居住构建空间;二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创新设计,将空间作为载体寄托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三是将设计公共空间的权利交给公众,让公众成为空间环境的设计者。

参考文献:

[1] 杨灿.旧城改造方法探索:以高桥老街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设计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21(2):33-34.

[2] 胡燕,倪一舒,高源,等.街道城市设计导则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以我国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四城市为例[J].城市建筑,2020(8):7-10.

[3] 吴良镛.“菊儿胡同”试验后的新探索:为《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一书所作序[J].华中建筑,2000(3):104.

[4] 邹毅.从“脏乱差”到“新地标”,望京小街是如何更新的?[J].城市开发,2022(4):106-108.

作者简介:水鑫悦(2002—),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生态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景观设计公众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公众号5月热榜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