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武汉地铁空间界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2-05-30 06:01王琳李婵
艺术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汉正街界面设计武汉

王琳 李婵

摘要:文章以地铁空间界面设计研究为基础,阐述地域文化融入地铁空间界面设计的重要性,分析在底界面、侧界面、顶界面三个主要构成部分融入地域文化的可能性。梳理武汉的地域文化,总结地域文化在武汉地铁空间界面的应用经验,提出对传播地域文化的艺术手法的思考,为其他城市的地铁空间界面设计提供思路。

关键词:地铁空间;界面设计;武汉地铁;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1-0-04

我国地铁建设已走过50多年历程,地铁运营线路长、规模大,但大部分地铁空间的设计风格是标准化的工业风,不能展现各城市的独特风貌。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地铁空间界面设计中。地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是与市民直接接触的界面,也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汉在地铁空间界面设计中特别重视地域特色的表达,展现了武汉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1 地铁空间界面设计概念的界定

1.1 地铁空间的概念和属性

地铁空间是指以地铁车站为主体并对公众开放的空间。本文所说的地铁空间,专指对乘客开放的公共区域,车站出入口及通道、站厅及站台。地铁空间有三个基本属性。

1.1.1 公共属性

地铁面向大众开放,使用者从四面八方而来,没有明显的性别、年龄、职业之分,因此地铁空间具有公共属性[1]。

1.1.2 中介属性

地铁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是传输乘客的中介。地铁站是一个个过往点,并不是直通目的地的。乘客在列车内和乘车途中精神和视觉没有可集中的焦点,与地铁空间缺乏互动,容易引发焦虑情绪。

1.1.3 封闭属性

因为地铁的主体建造于地下空间,乘客和外界的联系被暂时切断,被封闭在一个空间里,所以乘客在乘坐地铁时可能会感到压抑。

因此,地域文化在地铁空间界面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时要考虑地铁空间的基本属性,通过文化性设计面向大众,既要有独特性,也要有大众性。加强空间界面的地域文化设计,改善地铁空间的封闭性,减少给乘客带来的压迫感,缓解乘客的焦躁情绪。

1.2 界面设计的概念和设计手法

界面是指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各个围合面——顶面、侧面、底面、柱面等各界面。本文的界面专指顶面、侧面和底面。地铁空间界面设计在地铁建筑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乘车环境,引导乘客在地铁中的行动,传播地域文化和城市精神。然而我国地铁建设存在“特色危机”的问题,不同城市的地铁站非常相似,缺乏地域特色[2]。地铁站多位于地下,设计手法有限,出现显著变化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从空间界面入手的设计思想就有现实意义。将地域文化融入地铁空间界面设计,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2.1 具象造型设计

筛选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文物、“非遗”民俗等地域文化实体,通过分析、提炼、拆解和重组,形成特色鲜明的造型[3]。例如,上海地铁15号线吴中路地铁站的装置艺术,通过对上海城市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陆家嘴三大摩天大楼和其他建筑的简化处理,用简单的块面生动地展示了上海的地面区域特征。

1.2.2 仿生物形态设计

仿生物形态设计在提炼生物外部形态的基础上,加入了主观的审美需求,创新表现手法,突出当地的地域文化。武汉地铁8号线的农科院站从森林汲取设计灵感,用灯光和线条的变化将地铁的柱面和顶面设计成了树的形态,线条流畅有延伸性,加上流线型灯带的视觉冲击力,使车站大厅充满科技感。

2 武汉地域文化概念的界定

地域文化是指某一区域拥有的独特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源远流长,具有传承价值的文化传统[4]。其包括生态、民俗、习惯等文明表现,主要包括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信仰、民间建筑等内容。武汉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因此形成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主要有楚文化、水文化、红色文化和科教文化,另外还有市民文化、军运文化、都市文化等。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楚国最核心的部分,因此,楚文化对武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民间有一句俗语是“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古时楚人以九头凤凰自比,性格高傲,不屈不挠,这种楚文化也造就了武汉人敢为人先的品格。同时楚文化的图腾、青铜冶铸、漆器、丝织工艺等的艺术特色也对武汉的建筑、美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独特的水文化。武汉位于江汉平原的东部,长江中游和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的交汇处,整个城市被长江和汉江分割开来,划分成了汉阳、武昌、汉口三镇,并且武汉境内还有众多的淡水湖资源[5]。江水养育了武汉人,江水促进了武汉的经济发展。

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首义广场打响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第一枪,武汉的红色文化由此诞生了。十多年后,在大革命的浪潮中,武汉发生了“收回英租界”“二七大罢工”“中共五大”“八七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革命历史构建出了武汉红色文化的内涵。

武汉的教育事业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设立了武昌府学、江夏县学、汉阳府学和汉阳县学,还置办了21所书院,包括江汉书院、晴川书院。清末,张之洞创办两湖书院,引进西学,创办近代学堂和实业学堂。20世纪初,武汉成为省内教育革新的中心,重点发展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建立了湖北师范学堂、湖北工艺学堂等高等学堂。民国时期,建立了20所大专院校,其中就有武汉大学,还建立了30多所中学和特种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了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30多所公立大学和其他民办高校。武汉市被称为“大学城”,全国数百万青年学子汇聚于此。一代代仁人志士培养出的青年才俊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所以人们也常用“惟楚有才”来形容武漢的科教文化。

3 地域文化在武漢地铁空间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武汉地铁空间界面的三大主要构成部分是顶界面、侧界面和底界面。以下分析武汉地铁空间界面设计的应用案例,总结地域文化在武汉地铁空间界面设计中的应用经验。

3.1 顶界面

在地铁站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顶界面代表“天空”,是地铁站内上部空间轮廓线的主要构成,是地铁空间界面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顶界面是进行文化元素表达、获得各站独特空间效果的重要区域。

珞雄路站是武汉地铁2号线的一个延长线上的车站,出站口直达光谷世纪广场,人流量较大。主站以“希望”为设计主题,顶界面是拱形设计,色彩绚丽,具有浪漫气息。顶棚还安装了彩色的翩飞的“蝴蝶”。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别称“中国光谷”,光谷是科技创新之城,更是希望之城。珞雄路站的风格清新有朝气,给人充满希望之感,体现了科教文化的蓬勃发展态势。

8号线的军运村站位于军运村旁,站厅的整体色调为白色,车站空间顶界面设计思想采用传统桥梁的连拱造型,形如拱形桥的拼接,寓意和平之桥,让各国友人一道交流思想、同筑和平。吊顶采用双向曲面铝板,曲面造型具有跳伞的形态。顶部的装置设计了很多圆形图标,运用具象造型设计的手法,将运动健儿的矫健身姿简约地呈现了出来,体现了武汉的军运文化。

3号线的武汉商务区站以“璀璨星河”为设计主题,因蓝色的玻璃穹顶而得名“星空站”,更有“亚洲最美的地铁站”的美誉。渐变蓝色的玻璃穹顶如一朵蓝色莲花,晚上又变成了璀璨星空。阳光穿过蓝色玻璃照射到直行电梯外部的不锈钢外壳上,又变幻出极具未来感和科技感的图案和色彩,这种设计体现了武汉繁荣发展的都市文化。

3.2 侧界面

乘客行走在地铁站内,视线范围内出现得最多的空间就是侧界面,因此侧界面对空间序列、文化传播和氛围营造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侧界面在地铁空间界面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汉正街站以“汉正印象”为主题进行设计,表现了武汉浓厚的商旅文化。汉正街站将地上的室外实景还原到了地下的地铁空间,侧界面建设了汉正街武汉老字号的繁荣景象。古色古香的商店林立,有两层楼高。门窗皆为木质,牌坊为黑底金字。汉正街迄今为止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根据清朝道光年间统计可知,汉正街的商业氛围非常浓厚,汉正街的商贸市场由码头发展到河街,又由河街发展到正街,推动武汉市场向纵深发展。20世纪初,汉口商业中心因汉口开埠,租界的设立与铁路的开通,逐渐下移至长江岸边。2011年,汉正街进入全面整改阶段,汉正街的商户整体搬迁到黄陂区的汉口北。而汉正街的旧址,被打造成了汉正街文化旅游商务区。如今的汉正街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带动周边县市的商业发展。汉正街站将老汉正街的历史风貌完整地展现了出来。

2号线洪山广场站的侧界面设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书山有路”,以书页造型为主要的设计元素;另一部分为“楚风古韵”。“书山有路”的公共艺术创作是由64幅作品组合起来的。优秀的儿童绘画作品不再停留在画纸上,而是被烧制成彩釉瓷砖拼贴展示在墙面上,体现了武汉科教文化事业的繁荣。“楚风古韵”用手工锻黄铜浮雕、手绘烤漆、干挂等现代工艺绘制,用楚国漆器红为底,黄色和蓝色为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楚文化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汉阳的6号线琴台站因紧邻古琴台而得名,主题为“流水知音”,叙述了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琴台站的侧界面有一块墙体是由大型热熔玻璃制造而成的,墙体的高度为3米、长度为60米,整块墙壁非常壮观,美得惊心动魄。墙体主色调是蓝色,用浮雕手法刻画了水纹,以流线型金属设计来表现琴声的悠扬和律动感,与碧蓝的水面融为一体,侧界面的墙上还雕刻了《高山流水》的古琴谱。琴台站的整个设计既有现代感,又有古典感,体现了水文化和知音文化。

4号线复兴路站紧邻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侧界面的设计以“首义有路”为主题,运用具象造型设计手法创作了很多雕塑和墙面浮雕作品,再现了武汉多元的地域文化。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虎座鸟架鼓等文物主题的浮雕展现了楚文化之美。旧时的儿童嬉戏场景和商贩卖货图生动地展现了老武汉市民的生活。战士紧握的手使人回想起武汉那段风云激变的革命岁月,展现了深厚的红色文化。武汉大学、武昌火车站和各种标志性建筑都体现了武汉的科教文化和都市文化。

3.3 底界面

由于地铁站特殊的功能,每天都会有很大的人流量,因此地面应该塑造得更加规整。首先,要达到平整、防滑等基本要求。其次,要有明显的分区,从而起到界定空间、引导人流、传达信息的作用。武汉地铁站的底界面采用统一的铺装风格,以灰色瓷砖为主,色调沉稳[6]。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地铁站站厅的底界面设计中,以雕塑的表现形式去展现。

2号线汉口火车站为武汉打开了一道与外界沟通的门,能很好地展现武汉的整体魅力,所以2号线汉口火车站的地铁内部空间设计采用了很多武汉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大厅中间以“黄鹤归来”为主题创作了大型雕塑作品,雕塑的内容有湖面、荷叶和仙鹤,表现了武汉深厚的楚文化和孕育万物的水文化,展示出了武汉富有包容性的城市精神[7]。

11号线光谷五路站位于武汉光谷,设计主题为“都市本色”,站厅占地面积大,设计风格大气磅礴,给人可以包容一切的感觉。设计理念取自莲花,蕴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寓意。五座大型雕塑分别体现了莲花的五个阶段,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将莲花塑造成少女的形态,体现了光谷是一座年轻美丽的新城,有着朝气蓬勃的都市文化。

4 传播地域文化的艺术手法分析

武汉地铁规划新建7个地铁项目,线路长度达75.5千米,地下站点37座。在今后的地铁站空间界面设计中,可从以下三点进行创新和艺术设计。

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层内涵,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深入发掘武汉地域文化,通过地铁这个窗口,让文化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中。将“文化五城”的理念植入地铁公共空间,展现丰富的地域文化的魅力。

打开格局,拓宽地域文化的边界。当前武汉地铁空间界面设计以展现荆楚文化为主,还应积极发掘湖北省内其他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如钟祥——春秋古楚文化、土家族——清江巴土文化、神农架——炎帝农耕文化、赤壁——三国文化等。丰富武汉地域文化的内容,提升影响力,带动周边省市地域文化输出和旅游业发展。

创新地铁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的传播载体。武汉地铁站目前的界面设计主要体现在站厅和站台上,还可以延伸到地铁车厢和公共小品设施等流动载体上[8]。

5 结语

结合地域文化在武汉地铁空间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武汉丰富的地域文化在地铁空间界面设计中都有表达,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地铁空间建设提供了参考。分析可知,武汉地铁空间界面设计能够展现城市文明和地域文化,有着鲜明的本土特色,并与地铁空间环境和谐统一,能带给乘客愉悦和启发,属于文化建设成功的地铁空间。同时要注重创新表达方式,将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增强地铁空间设计的表现力,充分发挥地铁空间作为“城市窗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韦宝畏,李波.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6(2):123-124.

[2] 任爽爽,王威汐,李虎,等.地域文化在地铁车站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与表达[J].建筑与文化,2020(2):180-181.

[3] 张盼盼.地域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2021(2):54-55.

[4] 张莹.地方志整理在地方文化传承挖掘中的作用研究[J].文化學刊,2021(11):20-23.

[5] 袁也君.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研究:以武汉地铁站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45-47.

[6] 杨艳红,周颖,陆伟伟,等.我国地铁站空间界面文化性设计研究[J].工业建筑,2013(11):37-40.

[7] 吴敏.基于本土化语言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武汉市地铁二号线建设为例[J].大众文艺,2015(6):88-89.

[8] 卞云飞,张琴.地域文化在武汉地铁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转译与表达[J].科技与创新,2019(12):140-142.

作者简介:王琳(1976—),女,安徽枞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当代艺术。

李婵(1997—),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汉正街界面设计武汉
《京燕儿》APP界面设计
中医养生APP界面设计
“共享员工”平台界面设计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面向智能手机的UI界面设计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Revival of Hanzheng Street
汉正街转型:不破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