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语篇结构意识教学探析

2022-05-30 17:36苏雅芬
考试与评价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语篇文本情境

苏雅芬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对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以下简称“课标”),从落实“立德树人”的角度对英语学科的课程目标有了重新定义,提出以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格和学习能力为核心素养的课程总目标。学生对主题语境和语篇结构的理解深度,直接影响学生语言学习的效果和思维发展的水平。

近年来的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中,细节理解题逐渐减少,而推理题和主旨大意题逐年增多。传统的阅读课侧重词汇、搭配和句型结构等语言知识的学习,忽略了文本观点意图、语篇结构、思维品质甚至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阅读是一种多维思考模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知语篇结构,形成语篇结构意识,迁移运用语篇结构,从课堂的语篇文本中发展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学会理解,学会应用实践,学会创新迁移。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在英语课堂上通过英语学习活动得到落实,因此对课例的探究与反思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实践

依据对《课标》提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笔者结合自己开设的一堂公开课,尝试探讨如何在具体的语篇教学中,具体实践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语篇结构意识教学。

(一)语篇研读

(What)本文是“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下“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主题群下的一个子主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本文介绍了Mr. Cooper不开心,他想要和动物朋友们去野餐,四位动物朋友热烈讨论野餐要带什么食物,最后Mr. Cooper和朋友们有了一次开心的野餐,Mr. Cooper最终变开心的故事。

(How)本文是对话性阅读课,并有8幅生动的插图。对话简单,但内容丰富,句式不重复,表建议的句式有Would you like to... / What about...,表示想要的句式有Id like to... / I want to...。虽然对话简单,但主线清晰,引导学生围绕着Mr. Cooper不开心(起因)——他打算朋友一起去野餐,讨论要带的东西(经过)——最后他们玩得开心(结果)一条完整的故事发展的主线学习语篇的结构。

(Why)旨在让学生在所熟悉的人际交往话题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帮助他人,并且学会用恰当的方式疏解烦恼。

从文本结构看,本课围绕What—How—Why展开教学,进行文本结构解析,达到文本信息条理化、结构顺序逻辑化和关键内容清晰化的目的。这是一课文字与图片相結合的对话阅读课,旨在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讨论问题,结合图片和标题预测文章对话内容,再通过阅读,检测预测并进一步学习邀请和建议的表达。如何把图画和文本建立联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和发展阅读思维是本课要思考的内容。从德育价值看,本文介绍了Mr. Cooper不开心而想要和朋友去野餐,他的朋友给出积极的建议,体现了社会交往中的朋友情谊,这是学生所熟悉并且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教师在引导朋友间的互帮互助时,也要让学生积极思考,朋友间要如何相互帮助才是有意义的,鼓励学生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学会和朋友积极健康地交往,同时学会关爱他人的美好品格。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图片之间的人物关系和逻辑内容;

2. 学生能根据图片预测故事情节,并分类归纳故事情节;

3. 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完成语言输出。

(三)教学过程

本文设计教学依据《课标》倡导阅读课堂有层次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以及迁移创新类活动。具体如下:

1. 理解类活动中,我先以Mr. Cooper的自述(Hi, my name is Mr. Cooper.

I have long         [he?]. I live in the open         [e?] (空气). I often sit on a         [t?e?].),学习/e?/的发音规则,接着引出share和care,让学生自主发音,学生不仅在情境中学习了音标的发音规则,又对本课的文本情感意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我以图片为依托,出示动物朋友的图片:Miss Long neck, Miss Long hair, Mr. Long nose, Mr. Big head,给四个动物朋友按照动物特征命名,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还使得学生快速理清了图片和对话的关系,融入文本和图画的情境中,为文本阅读做好准备。然后让学生结合图片和标题,预测语篇内容,预测故事情节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在思考中阅读,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 在应用实践活动中,学生先阅读文本,回答4个问题,从文本中找出相关信息,教师和学生共同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交流。

Q1: How is Mr. Coop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在故事的开头)?

A: He is not happy.

Q2: What would he like to do?

A: He would like to have a picnic with his friend.

Q3: What do Mr. Coopers friends take with them?

A: They take some hamburgers, bananas, fish and bread.

Q4: Are they happy in the end (结尾)?

A: Yes, they are.

学生有了前面图片预测的帮助,很快就回答出第一个和第四个问题。带着四个问题去文本中找答案,学生能理清文章的主线,培养学生对图片信息结合文字信息的理解、分析和归纳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策略。然后学生再次读图,根据图片划分结构。Sort the pictures and divide the dialog(对话分段)。(reasons原因、invitation邀请、food食物、results结果)学生根据图片划分段,这是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培养学生深度阅读文本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概括的聚合性思维能力。最后复述并思考:How to be a good friend?(be helpful / be kind / nice / care for / share with)。根据关键词复述文本,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个环节的输出,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朋友,学生能快速回答出kind, good和nice等简单的形容词。教师点拨be helpful, care for和share with等词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不仅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又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启迪智慧、感悟人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意识,能更好地体现英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 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由于授课的第二天是圣诞节,笔者通过设置情境:Christmas is coming! If we want to have a Christmas party, what do we have to think about?小组讨论,说一句或写一句完整的话。Q1: Where do you want to have a Christmas party? Q2: Who do you want to go with? Q3: What would you like to take with you?和Q4: What do you want to do there? 然后给定小文章开头和结尾,学生以A Christmas Party为主题,完成写作。学生对节日话题较为感兴趣,在讨论环节中,都能畅所欲言,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写出一句完整的话。接着小组派代表,在班上分享答案,思维碰撞,不断拓宽句式和思维。

写作输出是让学生描写第二天的圣诞聚会的准备,通过创设一个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结合阅读中搭建的“脚手架”,有效地引导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完成语言的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二、自我反思

反思本节课,笔者认为可取之处在于:

(一) 教学目标设定合理

《课标》对学生的语篇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所以笔者在每个话题的Section C和D中的文本教学,都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文本进行处理,从而进行语篇教学。本课是对话式的阅读课,句子较为简单,因此笔者找到简单对话中的隐性衔接点,处理成完整的语篇。完整的语篇就有一条明确的主线,整堂课大部分学生能跟着一条主线思考问题,注意力较为集中,文本的输入环节,效果较好。

(二) 教学设计科学

教材的大部分语篇不局限于文字,相对于常规的语篇教学而言处理难度更高。语篇分析不仅要分析语言部分,也要分析非语言部分,如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因此本节课把看似分散的对话和图片相结合,创设情境,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引入语境中。通过提问、暗示和追问连贯有效问题,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输入,从而能进行有效输出。

本节课亦有很多不足之处,学生对语篇结构的意识不强,习惯逐字逐句阅读。在对图片进行划分上,学生较为懵懂,在阅读全文分析语篇结构活动中,耗时过多。教师对学生自主思考语篇分段的引导不够到位,学生被动接收。虽然最后有了语篇结构划分的意识,但是如果在授课时能多启发思维,效果会更好。最后导致在输出环节,学生得到的写作时间不够充分,有一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写出完整的文章,完成效果较差,展示环节也比较仓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应从字迹、内容、结构和细节等进行全方面评价。如果学生能加入评价环节,效果会更好。

三、分析与总结

《課标》指出,英语课程内容包含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要素。依据英语课程标准,结合本课例,笔者基于英语阅读语篇结构意识,有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趣多样的教学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把有限的注意力更长时、更有效地投入课堂。本课通过对Mr. Cooper的四个动物朋友依据它们特点的名字介绍的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自主地投入课堂,学生带着新奇的目光积极地根据图片念出每位动物朋友的名字,从而不由自主地融入“朋友”这个情境中,为阅读做准备。在每个环节的衔接点,都做了主线的过渡补充处理。在读后写作环节,通过设计第二天到来的圣诞活动,使得学生能更投入地完成输出写作。适时适当地以语篇为依托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学习才发生了。

(二)引导学生感知语篇结构,培养学生形成语篇结构意识

感知语篇的目的在于理解语篇的形式层信息,侧重语篇的主要细节和内容。语篇结构是语篇内容的空间形态,包括时间线性结构语篇、空间线性结构语篇、并列结构的短语篇、总分叙论结构语篇、分总叙论结构语篇和总分总叙论结构语篇。让学生感知段落的逻辑和语篇的衔接结构,如时间、因果、增补和转折。在本课中,通过让学生根据图画和文本划分段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层认识,而后学生根据图片和关键词复述文本,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篇逻辑,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从而为读后的写作搭建“脚手架”,即帮助学生获取增加元认知控制能力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主题,在阅读中形成思维品质和人格品质

英语的阅读在中考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学生形成语篇结构意识,把握文本主题后对学生解决主旨大意题、推论题和作者意图题都有帮助,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因此,只有使学生学会把握文本主题和结构意识,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学生的人格品质也可以在大量的阅读中形成。因此阅读课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和阅读方法,更要渗透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使学生通过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各个文本主题的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

总而言之,语篇教学不是一堂课的教学终点,教师应当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语篇的处理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语篇教学上的探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记录课例、不断反思和反复研究是自我提升的有效方法。

*本文为县级课题《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篇结构意识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KTZ-208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语篇文本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