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时代价值研究

2022-05-30 20:00庄雪飞
理论观察 2022年11期
关键词:網络革命文化时代价值

摘 要: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价值意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革命文化的网络传播工作打造新的传播渠道,提供技术支持并创造多元的传播主体。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西方“普世价值”论的存在与发展,对新时代革命文化的网络传播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新时代,革命文化依然具有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重要的时代价值。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应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挑战,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利用好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关键词:革命文化;網络;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11 — 0126 — 04

一、革命文化的科学内涵

(一)革命文化的基本含义

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的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在革命实践中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革命文化是在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先进文化。1923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践行者——瞿秋白在其发表的《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中最早提出“革命文化”这一价值体系的概念。[1]1940年,毛泽东同志也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对革命文化进行具体阐述,“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2]在此处,他着重强调了革命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肯定了革命文化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多次对革命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革命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的革命信念,涵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二)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

革命文化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等精神文化和文艺作品、历史遗迹等物质文化的总和。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不断在总结革命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革命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土地改革、抗日战争直到遵义会议后发展成熟起来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具体革命问题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革命精神是指老一辈革命家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不畏艰险、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3]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进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系列伟大精神既各具意蕴,又有着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成为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风险与挑战,不断夺取新时期新胜利的力量源泉。

革命文艺作品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文艺作品的心核心内容之一,一般包括文学、影视、话剧、曲艺、美术、音乐等文艺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内再次掀起新一轮革命文艺作品创作热潮,例如热播的《光荣与梦想》《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传国工匠》、《冲吧 丹娘》等网络文学作品,这一系列的革命文艺作品始终都是中国青年成长的养分,同时也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话语体系。

革命历史遗迹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前,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和纪念物,例如井冈山革命遗址,延安革命遗址,瑞金革命遗址等等。革命历史遗迹资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承载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的光辉历程,撰写了无数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二、新时代革命文化网络传播现状

(一)新时代革命文化网络传播的机遇

一方面,新媒体发展为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打造新兴渠道。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并不断削弱传统媒体在大众心中的地位。新媒体主要包括手机媒体、数字电视以及互联网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博得大众的欢心凭借着自身独有的特征与优势。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拓宽了革命文化网络传播的渠道,主要包括QQ、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集信息传递与通讯于一体的网络传播载体,这些新兴载体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且信息发布实时,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时效性等传播优势,引领革命文化传播走向新媒体时代。

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为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创造多元主体。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网民人数剧增,据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4]新时代,个体网民成为了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网络传播有力主体,这其中又以新生代的青年人为主要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把青年视作民族复兴中不可或缺的先锋力量,青年群体在网络话语权与传播工作中也是重要力量,广大青年等个体网民的参与,为新时代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工作提供了新的主体。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高质量发展,为政党、政府、社会团体、企业等传播主体创造了崭新的传播方式,开拓广阔的传播空间,并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各类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借助短视频等平台建立官方账号进行政务宣传等工作,达到了强大的舆论引导效果。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多元的网络传播主体逐渐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协调传播机制,为新时代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开创了新局面。

(二)新时代革命文化网络传播的挑战

首先,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冲击革命文化价值认同。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的传播与蔓延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带来了新的冲突与挑战,也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网络传播工作造成了巨大冲击。历史虚无主义者常常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刻意截取某一历史事件片段,断章取义、歪曲历史,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冲击国民对于革命文化的价值认同。如在网络上曾经出现的“刘胡兰是被乡亲所杀”,“雷锋戴手表、穿皮夹克就是奢侈浪费”、“董存瑞炸碉堡纯属捏造”、“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不合乎事理”等虚假言论,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企图消解历史真相,抽空历史事实,以质疑来颠覆正统,用嘲讽来戏谑严肃;以戏说来解构经典,用荒诞来替代正说,并借助网络空间这一前沿阵地及其传播优势,丑化、虚无历史榜样,曲解革命文化。

此外,西方普世价值思潮挑战革命文化理想信念。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标榜着“自由、民主、人权、博爱”的“普世价值”为思想利器,布设意识形态领域的陷阱,企图构建符合西方利益的话语体系。近些年来,普世价值论在我国网络空间广泛传播,一些人在崇拜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被“普世价值”所误导,历史观、英雄观、国家观严重扭曲,用西方的价值取向评判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并恶意曲解革命先辈等英雄人物。以普世价值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冲击了革命文化的传播,企图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直秉持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也严重影响了中国青少年正确世界观的树立。

三、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时代价值

(一)举旗帜: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冲击、新科技革命竞争、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干扰、非主流思潮蔓延等诸多挑战。[5]在网络空间领域,肆意散发负面的、不利于主流价值观建设的思想的现象层出不穷:有些杜撰莫须有的情节,歪曲革命历史、丑化党的形象;有些诋毁民族英雄,瓦解民族意识、消解爱国情感;有些文化作品哗众取宠,利用大众猎奇心理博人眼球,败坏社会风气等等。网络上诸多外来思想与劣迹文化的传播不但不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且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巨大冲击。因此,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任务。在当代,革命文化是指引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纽带,同时也是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支点。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空间已成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新时期加大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力度,打造融媒体传播新模式,创新作品形式,提升传播效能,能够有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使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二)聚民心:凝聚爱国主义精神内核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革命文化形成的实践基础,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砥砺前行的历史见证,是无数革命先辈秉承共产主义与爱国主义信仰铸造的红色传奇。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该纲要指出:“要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赋予新的内涵,使之转化为激励人民群众进行伟大斗争的强大动力。”[6]加强新时代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更加全面地学习我国反侵略、反压迫的奋斗史,更加直观地了解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艰辛与智慧,从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与侵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广泛凝聚民族共识,使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深入人心,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面对“台独”、“藏独”等危害国家统一的分裂行动,必须通过加强革命文化的传播力度,使广泛群众正视历史、尊重事实、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时代网络空间信息繁杂,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必须加大革命文化的网络传播力度,用革命文化引领网络空间主色调,净化网络空间生态环境,唱响主旋律;继承好、弘扬好革命文化,坚持用革命文化铸魂育人,激发爱国之情,引导爱国之行。

(三)育新人:培养堪当重任时代新人

2022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新的要求,他强调,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7]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巨大的人格魅力等内涵内在契合了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特质,革命文化在新时代依然具有跨越时空的育人价值。革命文化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革命文化能够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导向、教学资源以及实践动力等方面。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發展,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日渐消弭,海量有悖革命历史的虚假内容挤占革命文化的传播场域,在借助网络技术以及网络传播优势的条件下,各种不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负面思想广为传播,给新时代培养时代新人的任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与挑战。为此,必须辩证看待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加快落实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工作,抢占革命文化传播的网络阵地。通过革命文化的熏染与浸润,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深刻领略父辈的意志与艰辛,用心感受时代脉搏,将历史使命、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融入终身的学习奋斗中。

(四)兴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注重发挥革命文化固本培元的引领作用。当前,网络亚文化不断侵蚀优秀文化的根本,恶化网络生态环境,并阻碍着社会主义优秀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进程。革命文化不仅映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沉浮的历史缩影,也凝聚着中华儿女共克时艰的拼搏精神,更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血脉精华,是抵御、消解网络亚文化的有力武器。着眼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充分发掘丰富且厚重的革命文化资源,利用现代网络传播的技术优势,使之在迎合时代召唤、回应时代需要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利用好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时效性、开放性等特点,增强革命文化的表现力及感召力,实现良好的传播与育人效果,真正做到开发好、利用好革命文化,使革命文化入脑、入耳、入心,成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资源。

(五)展形象:彰显中华民族人格伟力

中华民族的人格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凌然正气,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奉献精神。近代的中国,风雨飘摇、内忧外患,革命文化镌刻的是近代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反对压迫、追求富强民主,矢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曲折革命斗争史。革命文化正是中华民族人格伟力在近代的完美诠释,邓小平同志说:“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与此同时,革命文化蕴含着巨大的精神价值,红船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英勇抗争、锲而不舍的精神品格。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活跃在国际舞台、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一张靓丽“名片”。反观当下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盛行的享乐主义,奢靡风气,“躺平”的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历来的优秀传统大相径庭。在走进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是否还会铭记在上个世纪我们父辈所经历的所有苦难艰辛;在网络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是否还会愿意去了解那段用红色标记的血泪奋斗史。由此,做好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工作,最大程度地使辉煌灿烂的革命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营造全民感受革命文化的红色氛围,使其内化为广大群众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外化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品质。

〔参 考 文 献〕

[1]覃佳佳.红色文化视觉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3]共产党员网.革命精神永续传承[EB/OL].https://tougao.12371.cn/gaojian.php tid=3900689.

[4]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新闻潮,2022(02):3.

[5]王锁明.让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强”起来.人民论坛,2017(23):120-121.

[6]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光明日报,2019-11-13.

[7]吴辉.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理论自觉和文明担当——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精神[J/OL].理论建设:1-7[2022-05-20 12:43].

〔责任编辑:杨 赫〕

收稿日期:2022 — 11 — 06

作者简介:庄雪飞(1994—),女,遼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猜你喜欢
網络革命文化时代价值
赏识
成长路上
会分享
网络剧播放量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