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多元策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2022-05-31 23:50周伟丽
教育界·A 2022年10期
关键词:求异思维小学语文

【摘要】求异思维,也可称其为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表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是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表达真知灼见,用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能够提出不一样的看法,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将求异思维培养寓于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对教师个人教学素养的考验。同时,对求异思维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在求异思维的发展中,学生能获得学习空间的拓展。由此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学生本位”的新教育思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求异思维;多元策略

作者简介:周伟丽(1982—),女,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小学。

传统语文教学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想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机会相对少,这样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也不利于其个性发展。因此,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着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语文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有效结合,促使学生将形成独立思考、尝试推陈出新作为其学习目标之一。教师还应该设计完备的将培养求异思维融入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案,并将其付诸实践,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开拓学生语文学习的新世界。

一、巧妙设疑,启发求异

质疑是“求异”的开始,只有心生疑问,学习才有成效[1]。新课改对于“启发式教学”的推崇,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多提问是锻炼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但其优劣不应以是否热闹作为衡量标准。教师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再则是让课堂充斥着以“对不对”或者“是不是”为结束语的问题,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使得教师的提问成为“表面文章”,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只能不停地接受教师的暗示。这样的教学看似热闹,其实并没有摆脱传统课堂教学中“求同”的阴影。因此,教师应结合文本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求异、求知。

例如,笔者在教授《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老师,我觉得课题中的‘借字用得有问题,应该是草船骗箭,怎么能是‘借呢?人家答应借他了吗?分明是诸葛亮耍诈!”该生的话音刚落,课堂瞬间活跃起来。敢于质疑教材,这正是学生身上求异思维的火花在闪烁,笔者立即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详细阅读课文的情节,并在课堂组织讨论,鼓励其他同学发表见解。一生表示:“我认为,用‘借字并无不妥,也是成立的。因为原文中,当曹操命令军士将箭射向诸葛亮的船只时,诸葛亮立刻吩咐军士齐声高呼‘谢谢曹丞相的箭。这就像我们平常借了他人的东西后,会向他人感谢一样。如果用‘骗字,诸葛亮完全没必要向曹操道谢,直接命令军士离开即可,可诸葛亮行为完全是正大光明的。”但随后,另一生反驳了上述观点,说道:“我不认为这是所谓的感谢,恰恰是一种嘲讽,嘲讽曹操上当受骗。”紧接着,更多的观点涌现在课堂上。“草船借箭,一个‘借字用得极其巧妙。所谓有借有还,诸葛亮是否借此暗示曹操:今日所借之箭,他日在战场上必定如数奉还。”在反复的讨论中,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一遍又一遍的锤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质疑,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不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自然有利于学生进步。

二、设计互动,触发求异

教师应深谙,对于任何一门学问的学习,都存在“互相讨论方能进益”的学习道理,语文学习同样不例外。因而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互动学习的优势,展示互动学习的价值,求异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组织互动。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一些教师同样会开设互动环节,但是往往收效甚微。因为如果仔细观察这些课堂上学生的互动行为,会发现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利用这个时间交头接耳,并没有真正讨论文本内容。此外,教师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作为教学目标,并不代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主要方向。鉴于此,教师应当精心设计互动话题,确保话题能激发学生的求异热情,让学生主动探讨文本内容[2]。

例如,在教授《蟋蟀的住宅》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互动话题:“蟋蟀是非常微不足道的昆虫,但有的人表示,蟋蟀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创造力、最聪明的动物。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互动话题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一生表示:“根据文本内容,蟋蟀的确展现了大多数昆虫所不具备的创造力,但如果就此推说,蟋蟀是最聪明的动物,未免夸大其词。事实上,蚂蚁的体型比蟋蟀更小,可蚂蚁的巢穴同样极为精巧。如果按照这样的观点,蚂蚁是不是也算最有创造力、最聪明的动物?那他前面所说的观点就不成立了。”另一生表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比如,燕子所搭建的巢穴,结构同样坚固,而且造型美观。按照这样的观点,燕子也应该是最有创造力的。可见,那个人的说法是不严谨的。”在互动氛围中,学生的求异热情被逐渐激发出来。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互动话题时常常太过随意,忽略了问题探讨的可行性和意义,并没有考虑学生对话题的真实态度,因而这样的环节设计对于学生而言,只是空有其表。而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在结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更具讨论价值的互动话题,毫不意外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产生,实现了让学生在问题思考过程中有效发展求异思维的目标。

三、精讲善问,鼓励求异

学起于疑,只有经常有疑问,时常质疑,才能带来更多思考,让人渴望求知,形成探索与创新。这是在各阶段教育教学中蔚然成风的教学思想,也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3]。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由于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想要实现整堂课的优化,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课堂时间做好明确而有效的规划,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基于此,教师不妨立足文本的题眼或者文章中的核心词句,以此作为课堂知識探讨的重点,并且以恰当的引导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使学生敢于质疑,让学生在提问中进一步发展求异思维。1098AE2C-2FE9-4ED3-B914-13BF6E16C7BC

例如,在教授《将相和》一文时,笔者根据文本内容展示当时的场景。彼时,秦王和自己的美妾把玩着和氏璧,却没有丝毫交易的想法。于是蔺相如借着要指出和氏璧上的裂痕,想将和氏璧抢了回来。在秦王面前,蔺相如一边往柱子后面退,一边义正词严地说:“我看您并没有交付十五座城池的想法,所以我要将和氏璧拿回去。您如果非要逼我,我的脑袋就和这和氏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笔者一面念出蔺相如的话,一面拿起一本厚厚的书当作和氏璧,假装要举起来往黑板上砸。接下来,笔者从此点设疑,和学生互动:“同学们,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你觉得蔺相如真的会同和氏璧一起往柱子上撞吗?为什么?”一生回答:“我认为不会。蔺相如是个聪明人,他这样做无非是给秦王施加压力,让秦王不要放肆,他才不会傻乎乎地往柱子上撞。毕竟秦王爱美玉,和氏璧是天下奇珍,他又怎么忍心让蔺相如抱着和氏璧触柱而亡呢?”另一生提出反对意见:“从蔺相如来到秦宫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献身的准备。因为他很清楚秦王是虎狼之辈,很可能不会信守诺言,所以此行也算是做好了两手准备。”

通过精讲善问,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为学生求异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开辟有利道路。这种形式的课堂构建,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实现了教师教学精力的最优化;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而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也能得到大幅度的强化。

四、创意活动,促进求异

通过多年研究,美国的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教学理论,认为人类往往是从多元化的方式认识世界,并至少存在7种以上的思维模式,每一种思维模式都将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由这一理论可知,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创新教学模式,因为创新模式才能激发创造性思维,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从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的求异热情。多元的教学活动也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4]。

例如,在教授《四季之美》后,笔者组织了一次绘画比赛,要求学生以“四季”为主题进行绘画,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四季。班里的学生都竭尽脑汁,希望画出与众不同的四季风景。笔者提示学生,绘画可以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四季美景。有了教师的提示,学生的思路变得极为开阔。有的学生画了波光粼粼的湖面,还在湖面上画了点点花瓣,试图营造出春天的意境;有的学生画了火红的太阳,还画了一望无际的油菜花,试图展示热辣辣的夏季之美;有的学生画了阵阵麦浪,还画了一个稻草人,突出了秋季的恬静之美;有的学生画了不同形状的雪花,还画了几个雪人,试图呈现冰天雪地的清净氛围。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不同的四季特征,他们的求异思维也在这个绘画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可以开设一些创意活动,比如案例中,笔者结合文本内容开设了一次绘画比赛,并且积极发挥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教师对活动的有效组织,可以确保学生能在对课文理解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从而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四季风景,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五、词句训练,相近求异

语文课程的目的之一,便是对学生进行基础词句知识教育,丰富学生的词汇、句型积累量,让学生能够使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材上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文章中的语句、词汇都经过作者的精雕细琢,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仿写的作业,让学生比对教材上的语句、词汇,提出创造性的想法,以便学生在“同词异意”“同意异词”等训练中锻炼求异思维,积累更多的词组。

例如,在《观潮》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借助词句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课堂上,笔者先组织学生对本篇文章进行阅读,让学生对文中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随后,笔者向学生提出“文章中用哪个词对钱塘江潮进行了总结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形容钱塘江潮的词语。经过对文中词语的筛选,学生回答:“文章中用‘天下奇观来形容钱塘江潮。”紧接着,笔者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让你来对钱塘江进行描写,你会怎样形容呢?可以用什么词来替代‘天下奇观呢?”由此,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思索与“天下奇观”意思相近的词汇,有的学生提出:“我会用‘鬼斧神工对其进行描述。”

显然,为学生创造恰当的词句训练活动,能够让学生基于教材上的语言发散自己的思维,找到更多与原文含义相近的词语,从而促进求异思维的发展。

六、尊重学生,鼓励求异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阶段,思维还未成形,因此总是会提出一些成年人看来很奇怪的想法,这些想法也从侧面体现了小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水平。所以,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当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后,教师不要指责学生,否定学生,将学生的独特想法扼杀在摇篮里,而是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便学生在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中形成对语文知识的独特见解,真正地从个性化的角度理解语文知识。

比如,在《精卫填海》一文的教学中,当笔者为学生介绍精卫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填海时,有的学生提出:“精卫只靠从山上衔来石头、草木填入海中,这样太慢了,如果我是精衛,我就织一个网,用网多装一些。”面对学生提出的奇特想法,笔者没有制止学生,而是向全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一名同学说,他想要代替精卫织一个网,加快填海的进度,那么别的同学呢?如果你是精卫,你会怎么做呢?”由此,鼓励更多的学生提出有创意的想法,让全班学生的求异思维都可以得到发展。

结语

总之,求异思维关系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创造性思维又是创新教育的根本目标。文章提供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相关的操作策略,旨在便利广大教师,让学生的思维实现良性发展,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语文问题,形成自主探究意识,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从而为构建高效课堂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运红.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途径[J].作文成功之路,2020(27):75.

[2]乔新颖.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思维训练[J].黑河教育,2020(09):32-33.

[3]于洋.基于群文阅读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分析[J].中国教师,2020(S2):80.

[4]李玉娟.刍议小学语文主题式课堂改进路径[J].知识窗(教师版),2020(12):66.1098AE2C-2FE9-4ED3-B914-13BF6E16C7BC

猜你喜欢
求异思维小学语文
论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