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意义下的顺应论探析

2022-05-31 01:43谭美玲
科学与财富 2022年1期
关键词:顺应论语言

摘  要:对语言本质的不同理解或见解,尤其是对语言的不同维度和角度的分析使用,往往反映出不同的哲学立场。维索尔伦(Verschueren)把语言当做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活动,并从这一动态视角去观察和分析语言,以语言选择和语言顺应为中心构建语言学的整个框架,进而探讨了语言,人类和现实之间的相互顺应关系,包括对意义,语境,心智等概念的哲学理解。作为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意义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以其进化论的科学视野与对语言使用分析得动态性而迅速进入了语言,思维与人类实践等诸多领域。将顺应论引入哲学研究将有助于走一条别具一格的探索道路,从而开辟了研究语言意义奥秘的新思路。

关键词:语言;维索尔伦;语言哲学;顺应论

从远古时代开始,哲学问题就与语言问題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根本上来讲,语用学的兴起与发展既有继承西方哲学的历史连续性,又有突破传统的变异性。语言分析方法经由哲学的语言化到语言的哲学化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前半期的“语言学转向”,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哲学家使用语言语形分析手段来探讨并分析解决哲学问题,从而形成了语义哲学这一学科,客观来说,在此过程中以词语的意义为中心课题的研究从某一程度上推动了语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二是20世纪70年代的“语用学转向”,奥斯汀,赛尔等哲学家采用语用学的成果来构建探讨哲学的科学模型,从而形成语用哲学,这些哲学家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意理论奠定了语用学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维特根斯坦后期在“语言游戏”理论基础上构建的语用学,是语用思维在哲学传统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三是在20世纪末期的“认知转向”,立足于语用学对讲话者意向性,心理等的关注分析从而来解决科学认知问题,形成认知哲学。语用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是通过“语用学转向”形成的语用思维,成为哲学研究的新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哲学进入语言领域后,把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从而来试图通过语言分析来解决哲学问题,成为当今学术研究领域的新视野和新亮点,并且为语用学研究和哲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结合顺应理论,对语言哲学意义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1顺应理论

语言顺应理论是由维索尔伦(Verschueren)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结合人类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况于1999年,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来的。语言顺应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语言交际行为和认知的理论。根据顺应论理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并且这种选择过程是动态的,是以语言的三种特性( 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为基础的。变异性( variability) 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商讨性( negotiability) 指“所有的选择都不仅仅是机械地或严格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来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 顺应性( adaptability)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事项中作灵活地变通和选择,从而能够满足日常交际的需要”。

1.1 变异性

维索尔伦借用了生物学概念:物种要生存繁衍下去, 就要对自身做出一些列的调整, 以此来适应生存环境。这种适应是物种对环境的单向顺应, 可能会导致物种变异。人类社会可以看作是一个高级生物圈, 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是语言, 人们的各种需求、意图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但这种语言表达要受到小至交际环境大到社会环境的约束, 也就是要顺应环境。因此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想说什么就说所什么,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因为可能会“祸从口出”。所以, 人们使用语言要讲究策略, 这种策略是通过语言的可变性来体现的。没有这种语言的可变性,顺应就难以实现。因此,为了交际的需要, 人类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同(近) 义词、隐喻、委婉语,以此给我们的语言交际提供了选择空间, 使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游刃有余。

1.2 商讨性

维索尔伦将“商讨性”解释为选择不是机械地或按照严格的规则或固化的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 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通俗地将,商讨性指说话人面对丰富的可选项, 通过自己与自己商量,从而 琢磨挑选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 以顺应交际意图与环境。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含义,维索尔伦引用了罗素的一个经典例子: Quadrilaterality drinks procrastination( 四边形饮用延误) 。某大学语言学教授讲课时说到:水龙头漏水了! 这句话合乎语法合乎逻辑, 因而是有意义的。但如果说:张三漏水了!虽合乎语法却不合逻辑。但是现在我们可利用维索尔伦的理论将“张三漏水了”变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我们不妨作这样的假设: 张三在上学的途中遇上倾盆大雨, 碰巧那天他没带雨具, 路上也无处可以避雨。结果, 他被淋了个落汤鸡, 导致进入教室后衣服仍在滴水。这时, 一个调皮的同学看到此情此景可能会说: “哟, 张三漏水了” !虽说这个假设有几分牵强, 但也不是不可能。所以说,如果句子用于合适的语境, 同样会获得意义。这里, 商讨性透露出各种不确定因素, 即语境的变化性。因此, 商讨性涉及语用使用的动态性这个问题。

1.3 顺应性

维索尔伦将顺应的理理论理解为一种语言特性, 是人类在可选项的,可变范围内做出的可商讨的语言选择, 以便来接近交际需要的满意点。顺应是语言选择的目的, 是对商讨提出的要求, 即要求商讨的结果必须与交际环境相适应,否则商讨就成了做无用功。在此,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顺应的双向性; 二是顺应的动态性。因为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语境因素亦会随着交际的进程而发生变化。这样, 交际者所做的语言选择也须随着语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以适应之。举一个例子, 一个中国人如果问一个美国人或英国人: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或Where have you been?则会视为语用失误。因为这样的问题有窥探他人隐私之嫌。说话人没有顺应对方的文化背景。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这样打招呼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对方的情况, 只是常用的寒暄语客套语,并让他们入乡随俗, 顺应一下汉民族的文化背景, 那么上面两个问句也许就不会成为“侵犯隐私”甚至“侮辱对方”这样上纲上线的问题了。在某些情况下, 该谁作出顺应谁就应该作出顺应, 不宜强迫一方作出不合理的让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顺应的双向性。

2.顺应理论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带来了语言哲学的迅猛发展,国内外许多哲学家都把研究语言置于解决哲学问题的中心地位,因此语言成为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海德格尔把语言与本体论相联系,并把语言当成人的本质属性。在他看来“语言是人的世界,是存在的住所”;维特根斯坦认为“想象一种语言就叫做想象一种生活方式”;迦达默尔也赋予语言本体论地位,他主张人以语言的方式来拥有世界,只有进入了语言的世界才是人的世界,只有进入语言的生活才是人类的生活,人、语言和世界是密不可分的。在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看来,语言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是被嵌入到人类的合作性活动中才能够发挥其语用功能的,因此要研究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就必须考察这些作为语言活动形式的人类合作性活动。人类学家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哲学家对语言使用过程的观察和研究是相符的。后期维特根斯坦在思考语言(意义) 问题时提出的语言游戏说就包括“语言和语言被织入其中的活动”两个组成部分,而语言使用作为语言游戏活动总体中的一部分是被织入其中而发挥其功能的。在哲学层面上,维特根斯坦在解释语词意义的生成过程时提出语言游戏来说明语词意义生成过程的动态性质,从而得出“意义即用法”的这一观点,并且提出“生活形式”来说明意义生成的本体。总之,在维索尔伦看来,语言使用和一般意义上的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二者之间既相互影响,也相互顺应。语言之所以如此,乃是其顺应其人类生活的结果,而人类生活之所以如此,也来自其对语言使用过程的顺应。这正是语言顺应论的基本要义。

3.顺应论蕴含的哲学思想

语言顺应论使语言问题回归语言本身,革新了言语适应理论的研究,展示了语用学研究的新理路。具体而言,维索尔伦顺应理论所蕴含的语言哲学思想大致如下:

1. 进化认识论思想。“顺应”这个概念最早见于生物进化论。在生物学中,顺应指生物体调整自己以适合环境的过程,是生物体为了生存而对自然选择作出的反应。在进化认识论中,这种观点被扩展至人类的行为、心理和社会-文化诸方面,用于解释人类的学习、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以及科学知识的增长。进化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活动表现为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问题求解,其目的是增长科学知识,而人类的行为和社会—文化正是这种顺应的结果之一。

2.动态的意义观思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哲学史上发生的“语言转向”使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认识的本质、起源等问题转到了探究语言的意义问题上。意义问题成为转向之后语言哲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维索尔伦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静止系统,而是一个与认知世界、人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融合在一起的、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性的动态系统。意义就是在动态的选择中、在多样的语境中和交际者不同的心理认知参与构成的交互网络中生成和得到解释,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顺应和人与客观世界的顺应。

3. 动态的语境观思想。众所周知,任何言语交际都离不开一定的语境。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交际过程中,语境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构建过程。维索尔伦指出: 语言顺应的本质就是“语言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系列适应现象之一”。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甚至是多维的,順应既可以是语言顺应环境,也可是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发生,同时还可以是交际主体的彼此顺应。可见语言与语境相互顺应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所以,语言顺应的社会维度、文化维度和认知维度都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都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4.结论

综上所述:维索尔伦的动态生成语境观具有达尔文进化认识论的哲学内涵:即选择与顺应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选择是手段,顺应是目的,同时也是结果。维索尔伦的动态生成语境观关注的是既确定又明晰的意义同时也是隐含的且能被推理成明晰的意义,但是蕴含着多种可能性,无法形成确定的“意义”。它充分吸收了前人的语用观,吸纳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又推陈出新,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视角、研究任务和研究课题。

顺应论的提出为言语交际的语用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语言顺应论的缺陷,即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过于空泛而不大容易操作。因此,我们建议在运用顺应论研究语言现象时,不仅要领会顺应论的基本精神,而且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具体定位。此外,要想全面理解顺应论就必须在语用现象与哲学性的互动中合理把握两者的内在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 ( Published ) Limited.

[2]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孙炬.维索尔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J].山东大学学报,2007(6).

[4] 谭晓晨.语境的动态研究-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伦评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5] 涂纪亮. 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 5) : 323-330

[6] 钱冠连. 语用学: 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7] 钱冠连.论维索尔伦的元语用选择[J].外国语,1990,(4):23-28.

[8] 涂纪亮.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M ] . 湖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谭美玲(1985-),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教学

猜你喜欢
顺应论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
我有我语言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