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双师”型高职通识数字类教师教学改革探究

2022-06-01 13:51刘宇洋苏方勇
科学与财富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

刘宇洋 苏方勇

摘  要:“双师”型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受到“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转变的撞击。在此背景下,“双师”型高职通识数字类教师培养表现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协调不匹配,教学缺乏特色等问题。“互联网 + ”时代为“双师”型高职通识数字类专业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在挑战中谋求转变与突破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应用型高职通识数字类教师培养体系,大力推动高职通识数字类教师进行多元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革新和完善多元化教学评价系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双师型”高职;通识数字类;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互联网+”时代,地方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多元化,获取知识的渠道亦趋多样化,收集信息的能力普遍越来越强,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已经很难满足当下学生的学习需要。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2014年曾两次强调地方高职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面对地方高职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洪流,如何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方式变革将是近期亟待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当通识数字类专业遭遇地方高职转型发展与“互联网+”时代的双重撞击

1、地方高职转型发展对通识数字类的冲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实行高职分类管理。这三大目标任务的焦点是地方高职,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高职,由于建校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而出现办学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设置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地方高职转型是首要任务,也是必然趋势。在2014年1月9日召开的“教育部地方本科高职转型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地方本科高职加快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命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双师”型高职通识数字类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地方高职院校习惯依据专业通识数字类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常常按照培养专业化美术人才的思路设置专业方向,进行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未能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发展特点满足区域建设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行业的发展,课程设置盲目求全,与就业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课程内容与学生就业后工作岗位的专业需求不对接,实践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不对口。“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设置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等内容,涵盖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在内的人才培养诸要素”。[1] 当前地方高职通识数字类教师培养模式老旧,人才培养途径趋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造成了“一方面市场对教师的需求远远无法满足,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面对‘难就业’的巨大压力,社会上‘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并存”。[3]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协调不匹配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早已跳出“教师+课本”的单一教学模式。全国各大知名院校、专业学院、名师名家纷纷将优质“教学视频”以资源共享课、微课、MOOC等多种形式发布到了网络课程平台上,同时亦有利用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介将学习资讯和课程资源进行广泛的大众化传播。互联网上可供学习的资源异彩纷呈,学生完全能够通过互联网接受国内外名师名家的网络在线指导,与“大师”零距离接触早已不再是异想天开。

3、教育教学缺乏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升

“双师型”高职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集中显现在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和教育教学的特色上。“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其最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其毕业生专业素質高,动手能力强,走上工作岗位就能派上用场,没有工作上的适应期、过渡期,更不需要企业进行新的业务技能培训,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达到了无缝对接的程度。”[2]地方新建本科高职由于建校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要想在转型发展中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立足本位,精准定位,切实抓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

三、通识数字类专业在挑战中谋求转变与突破的策略

1、构建科学有效的应用型高职通识数字类教师培养体系

通识数字类专业要想在高职应用型转型发展中谋求专业上的突破就必须明晰自身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和职责,依据通识数字类科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培养的目标、类型、层次和规格四个维度上组合构建科学有效的应用型通识数字类教师培养体系。

2、大力推动高职通识数字类教师进行多元化课堂教学的改革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过“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在当下信息资讯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早已不是唯一的知识传播者,学生获取学习资讯的渠道花样翻新。在某种程度上,学生获取学习资讯的速度和效率甚至比教师更迅捷。面对信息时代的学生,面对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想站稳当下的三尺讲台就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大学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学生学习,教学更准确地应被理解为‘教师教,学生习的过程’,也就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3]通识数字类专业技能教师需要按照通识数字类(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由讲课型教师向辅导型教师转变。”

3、革新完善多元化教学评价系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正如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教育普及一样,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人们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带来极大影响。”[5]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学生普遍接纳,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就变得尤为的重要。“个性化自主学习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能够体现个体的优势和特长。同时“学习的主体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学习的能力。”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充分发挥通识数字类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题的多元与互动,突出通识数字类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参考文献:

[1]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

[2]杨春生.李军.论地方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J].江苏高教,2006(5):88.

[3]许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2(9):127.

猜你喜欢
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