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与学校教育建议

2022-06-02 09:09张利利
关键词:问题行为青少年德育

张利利

摘要: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在教育中提供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帮助青少年改正不良心理和嗜好。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其自身的成长环境、受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和道德法治教育相对落后等因素有关。学校可借助家长学校帮助家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法治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青少年;问题行为;德育

青少年(这里的青少年包括11周岁至25周岁的公民)的问题行为逐渐成为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进行分析,有助于在教育中提供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帮助青少年改正不良心理和嗜好,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本文拟借助警务纪实观察类纪录片《守护解放西》来分析青少年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就学校教育提出相应建议。

一、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环境影响及相应建议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有着多方面的成长环境因素。首先,家庭教育容易成为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导火线,无论是溺愛的教育方式还是极端的教育方式,都容易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溺爱会使得一些青少年养成目中无人的习惯,导致其在步入各种各样的小型社会后,会因各种挫折而逐渐迷失方向;极端的教育则会扭曲青少年的心理,甚至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校片面追求学生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况,则容易使其成为受害人或者施暴者,毕竟校园暴力是青少年产生问题行为的一大诱导因素。

在《守护解放西》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9岁男孩是最小报警人,男孩报警称遭其姐姐家暴。当民警赶到男孩家中,男孩还称姐姐掐他的脖子,把他摁在床上。民警将姐弟俩带到派出所,还说男孩聪明,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在民警的耐心劝导下姐弟俩相互道歉后回家。几天后,一家玩具店报警称有名男孩偷东西。民警赶到后发现,偷东西的男孩是前几天报警的男孩。民警深入了解后发现,男孩之前说的并不属实。因此立即联系其家长,让家长及时转变教育方式,帮助男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案例中,男孩虽然只有9岁,但已经存在犯罪的潜在行为。这其中就涉及家庭教育问题,父母无尽的溺爱和包庇导致男孩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而动歪脑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不给予正确的教育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危害。此案例中的男孩不仅说谎,而且因为想要一个玩具就跑到玩具店偷东西。可见,他平日里并没有受到家长正确的引导。

学校可以利用家长学校,以线上线下专家讲座的形式,对家长如何营造更好的家庭环境以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进行帮助和指导;也可以给家长推荐一些好的家庭教育和法治教育视频,有些视频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不仅可以收获知识,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二、受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及相应建议

在社会不良现象中存在着“三色污染”,分别是:“黄色”——低级庸俗的文化逐渐侵蚀青少年的纯净心灵;“灰色”——贪污贿赂的腐败现象;“黑色”——黑社会性质的暴力犯罪。这“三色污染”中的任何一色都会葬送青少年的一生,使其坠入无尽的深渊。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已离不开网络,但网络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它们会对青少年的心灵造成一定的影响。分析青少年涉黑的一些案件可知,他们往往受网络上不良现象的影响而纷纷效仿,进而危害社会[1]。

在《守护解放西》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女孩的妈妈打了长沙市坡子街派出所的电话报警,称其13岁的女孩被人侵犯了。因为案件中的女孩未满14周岁,派出所给予了高度重视。据女孩叙述,其于2021年7月和朋友前往长沙游玩,后来和长沙的一名男孩子发生关系且怀孕,女孩称是自愿的。民警在沟通的时候发现,女孩透露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之后,民警立即与长沙男孩张某(已成年)联系,在民警的多次警告下,张某陈述其已经知道女孩未满14岁,并承认其邀约了女孩前往长沙玩,并借此侵犯。民警提取胚胎组织与张某的血液进行对比后发现,张某不是胚胎组织的生物学意义上父亲,但是张某的行为依旧涉嫌强奸13岁女孩,需要接受法律的惩罚。

该案件中,张某在知道女孩未满14周岁的情况下侵犯女孩,也明白这是触犯法律的,但依旧这样做,属于故意犯罪。如果张某当时能克制自己,不那么冲动,就不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尽管张某已经成年,但其心理依旧是不成熟的,他不能很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也不够冷静,以致做出令自己后悔一生的事情。从女孩的角度而言,若她能够更早地接受正确的性教育,就会对两性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或许可以免于遭受身心的双重伤害。该案件令人心酸,既心酸男孩的错误行为,又心酸女孩的经历。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两性问题总是比较含蓄保守。所以整个社会、家庭对孩子的性教育往往容易造成缺失。学校仅仅给学生传授教材上的性教育知识,是不够的。学校可以给学生推荐相关书籍,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详细了解相关知识,而且从中认识自己,健全人格,明确自己的责任,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生命负责。比如,由孙云晓和张引墨所著的《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是一部时间跨度超过15年的访谈录,20位青少年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青春故事,袒露压在心底有关爱与性的冲动与困惑。相信同龄人的真实故事,一定会给孩子们提供帮助。

三、道德法治教育相对落后及相应建议

中小学一般都会开设有关法律知识、品德教育的课程,有的还会邀请专业人士开设道德法治教育讲堂,社会上也对普法教育活动进行了大力宣传,但是开展的力度依旧不够大,导致青少年不够重视法治方面的学习。青少年本身心智就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无知、侥幸、虚荣、从众等都是青少年犯罪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抵制社会中的不良诱惑,在情绪控制方面也较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行为,甚至在犯罪的危险边缘徘徊[2]。

在《守护解放西》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长沙某小区一名女生报警称被朋友的朋友抢走了2000元钱。该名女生在要回2000元钱时不仅受到了威胁还遭受殴打。这是一起有谋划的敲诈(抢劫)案件,4名未成年少女因谋财抱团策划了一出讹钱大戏。在派出所审讯结束后,1名女生还问警察:“签了字就能走了吗?”可见,她们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这是一起典型的抢劫案件,需要受到一定的刑事处罚。

该案件是一起典型的团伙作案和无知型犯罪。首先,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产生侥幸心理,团伙作案会给青少年犯罪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撑,这与平时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纠正青少年的这种侥幸心理,要让他们明白不管是一个人还是团伙都不能轻易触犯法律。其次,从少女最后悔恨的态度可以看出,她们事先并不知道这一举动已经构成了犯罪。她们没有建立一种良好的价值观,妄图通过敲诈勒索的方式来谋取钱财。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侥幸心理和无知心理都很容易对其造成不良影响。因为没有接受良好的道德法治教育,导致了他们的无知,因为无知构成了犯罪,即使后悔也无力挽回。

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上,不少学校还是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所以学校教育应在这些方面动脑筋、想办法。笔者认为,情景剧表演和模拟法庭就是两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表演和辩论的过程中,可以对法律知识有更切实、更深入的体会,从而在生活中可以更好地加以运用。

综上所述,青少年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新鲜力量。家庭、社会、学校都应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王钦颢.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和矫正措施分析[J].决策探索,2019(10下):91-93.

[2]李延泽.浅谈从教育入手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J].现代企业,2020(2):148,162.

猜你喜欢
问题行为青少年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青少年发明家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例谈高中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注重课堂纪律,调控英语教学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