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太乏味,“陌生化”法更引人

2022-06-02 13:14王君杨晶晶陈群俞春霞
快乐作文(7.8年级) 2022年5期
关键词:陌生化亲情家人

王君 杨晶晶 陈群 俞春霞

作者简介

俞春霞:现任教于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清澜山学校。江苏省论文比赛一等奖,江苏省第十六届“蓝天杯”教学设计一等奖,江苏省第十六届“蓝天杯”教学比赛一等奖,江苏省2020“十佳新语教师”,江苏省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王 君:任教于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清澜山学校。

陈 群:任教于河北省昌黎县第四中学。

杨晶晶:任教于重庆外国语学校。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开始在重复中变得无聊且乏味。

笔下的文字也变得单调而干涩:相同的面孔,乏味的表达。比如,亲情是我们写作中不断重复的话题,最熟悉的有时反而很难写好,把握不好,就容易写成下面这样:

“亲情,对家人的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亲情,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永远挥之不去;亲情,是一种无形的思念;亲情,是对亲人不自觉的关怀与关照。对家人的爱,是一种责任,一种放弃自我而成就家人的情感;对家人的爱,又是一种把最好的一切留给家人的体现。生活中,亲情和对家人的爱总是相互依存,亲情中包含着对家人的爱,对家人的爱又承载着亲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他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了浓重而伟大的母爱……”

前面部分一大段这样的抒情,后面描写的事例又与之无多大关联,所举事例也是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读来令人乏味厌倦,难以提起阅读兴趣。

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但表达亲情为何如此空乏、无力?我总结了一下原因,大概有如下方面:

自身观察力和感应力没有被激活,捕捉不到“爱”的细节,感应不到“爱”的流动。

对于外界有防备,把自己的独特生活包裹起来不与外界分享,或者用观望的心态等待分享时机。

最关键的是:眼里有、心里有,只是笔下缺少方向感,不会用独特方式方法去表达。

我们能否用方法把熟悉的话题写出新意是重要的条件,赋予司空见惯的人事物以不同的文学张力。

那就是写作上别具一格的一种方法,我们姑且称为“陌生化”。

陌生化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使用各种语言技巧把原本熟悉的写作对象变成陌生的,这样的方法就叫陌生化。

它的目的就是改变常见事物的熟悉面貌,让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以反常或我们对之生疏的面貌出现。当原本熟悉的事物以陌生的面貌出现时,会唤起人们审视这些事物的兴趣,打破习惯性的看法,引发关注思考,促使人们对这些现象产生更新鲜的理解。这就是陌生化的意义。比如:

徐志摩的诗“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大话西游》的“无厘头”……

这些都是“陌生化”。那么,散文如何作“陌生化”处理呢?陌生化途径有很多,例如:

1.審美观念陌生化。《背影》里的父亲是“迂腐”的,说话是“不大漂亮”的,父亲的“背影”也是笨拙的,甚至是“丑”的,整个衣服色调也是晦暗的。但是丝毫不影响父与子的美好情感表达。父亲为我买橘子攀爬月台的背影中,四次虚虚实实的背影描写,写不尽父与子的恩恩怨怨,纷纷扰扰。

2.题材选择陌生化。《金色花》写亲情,竟然用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孩子跟母亲之间“捉迷藏”,表达出对母亲的依恋和深情。

3.搭配陌生化。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语法修辞陌生化。张爱玲的《公寓生活记趣》里“那是公寓里特别复杂,特别多心的热水管系统在那里发脾气了。”

……

总而言之,写作要想出彩,不为趋同,而在求异。

把握适当时机,让每位同学就自己的作文作两分钟点评,怎么做好“陌生化”处理,以达到最佳的可读性?有了适时的引导,学生的反应很灵敏,一点一评中,关键问题就解决了。作文要想在司空见惯中展现新颖独特,吸引读者,就必须写出个性,写出不同,就是要去寻找最适合表达自己主题的那条从熟悉趋向“陌生化”的路径。思路理清,思路被激活,心也打开了。

通过点拨,好文章很快就出现了,学生的其中一篇写得尤其出色。

圣诞节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节日了,特别是国际学校的学生,每年的圣诞节都有一个隆重的欢庆活动,热闹非凡。但是,当这个西方节日碰上一个思想传统的中国老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佳作展示】

床头的毛线袜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清澜山学校 秦子茹

在温暖的房间里,在圣诞树旁,在孩子的床头边,有寄予希望的毛线袜。在那天的深夜,会有一位身穿红衣大肚子的老爷爷,把给孩子的新年礼物放进去。

当年幼的我跟奶奶喋喋不休地说着有关圣诞节的事情,她总是一脸疑惑地问:“生蛋节?生蛋节是啥子?”我不解奶奶为什么总是记不住这些,我已经跟她解释了很多次。“奶奶,不是生蛋,是圣诞。圣诞老人会把新年礼物放在床头的袜子里,只要你给他写信表达希望的话。懂了吗?”我一边暗自抱怨奶奶,一边又大声重复了一遍。奶奶不屑地说道:“那是啥子节日,肯定不如咱们的‘村(春)节’呢!什么生蛋(圣诞)老人,床头竟然还要放袜子,不‘曾(成)’体统……”还没等奶奶说完,我便哇的一声哭了,是因为奶奶对圣诞节不感兴趣,对圣诞老人的不屑一顾。奶奶慌了,但无论她怎么安慰年幼的我都不管用。直到母亲过来把我带走,母亲悄悄地对奶奶说:“妈,现在的小孩子有他喜欢的东西,您可以不喜欢,但说话要讲究方式哟。”奶奶的嘴刚张开,却欲言又止,只是默默地看着我。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厌烦得都没有同奶奶说话。每当她想对我说什么时,我都会借机走开,奶奶只得默默转身离开。不知何时,奶奶开始学起了编织,我却不知她为何而学,只知道她不再对圣诞节抱有成见,而我对奶奶的态度也慢慢地缓和了。

平安夜悄然而至,奶奶走进我的房间,在我的床头挂了一只毛线袜子。上面装饰着波浪条纹,很是可爱,我开心极了。

之后的每年平安夜,我都会收到一只带有图案的毛线袜子。起初只是简单的条纹,后来有了精致的图案,甚至比机织的还美观。随着我渐渐长大,奶奶年龄越来越大,但这并不妨碍她为我织袜子。每逢圣诞节,我都会收到奶奶手织的毛线袜,这是我最开心的事。

時间如流水,在我五年级的时候,奶奶身体大不如前了,被姑姑接回老家静养。那年的圣诞节,我没有得到精美的毛线袜,也没有见到亲爱的奶奶的身影。

有时,人会在一瞬间长大,忽然明白,无论什么东西,都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团队回音壁】

王 君:我喜欢一个说法——写人叙事选材,有熟料、生料、猛料之分。“熟料”,是大家都常用的“料”,甚至是用滥了的料,比如父母给孩子辅导学习,生病了冒雨上医院等等。这类“料”,可能也是真的,也算小的,但是,不新,一般写出来都平庸。“生料”,则是比较新鲜独特的素材,别人没有的,我有。就像俞老师选的这篇小作文,就很有点儿意思。这样的素材,也还在读者“心理逻辑”期待范围之列。所谓“猛料”,就是令读者的心理“突破常规”了,完全是读者意料不到的选材。大凡精彩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都有这个特点。我想,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写作状态,是可以有不同的引导和期待的。“生料意识”和“猛料意识”我们可以尽早地“灌输”给孩子们,有益无害。

陈 群:作文教学中常嘱咐学生动笔前要精心选择所写材料,因为选择什么材料来写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王君老师对于选材以“真”“小”“新”三字概括得非常好,只有这样的材料写出来才有意思、有意义,才会使阅读者不产生厌烦感。相反,还会让阅读者产生亲切感,甚至产生写出自己心里话的感觉。冰心说:“凡是能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明白清楚地写出来就是好作文。”选择生活中熟悉的人与事来写,写出真情实感还能有新意,这个要求确实很高。俞老师选择的这篇学生作文,写自己独特的经历,写自己真实的感触,字里行间,是生活场景的再现,因为有了亲情关系的“陌生化”,更便于自己情感与思想的表达与抒发。尝试在“真”与“小”的基础上力争选择更新颖的内容来写作,你会体验到更多写作的成就感!

杨晶晶:我们越是在重复、熟悉的生活中选材,就越不知道写什么,越不知道如何丰富生动地表达。这很正常,用黑格尔的话来解释,“熟知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所以,我们的思维会习惯性地轻视、忽视它。”俞老师说的作为写作手法的“陌生化”即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思维惯性,打破思维方式的机械性,寻找生活、文学的本真状态。

个人和社会因素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定势。比如,一看到写亲情的话题,读者就觉得这篇文章必然要写类似父慈子孝,母子情深的事情了。再往下读,果真如此的话,读者必然兴味索然。而“陌生化”的表达会超出读者的期待视野,为熟悉的对象重新命名、定义、诠释……这会让读者重新拾回熟悉的记忆,重新回到富有情趣和发现意味的现实生活中去,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猜你喜欢
陌生化亲情家人
陌生化理论视角下《蛙》的英译研究
亲情的滋味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我的家人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新思维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