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完善人格

2022-06-02 00:11刘一辰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5期
关键词:经典审美人格

【摘要】阅读是人们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优秀经典作品的阅读更可以是更可以帮助我们完善人格精神,获得心灵滋养。在电子阅读、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更好地静下心来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更好地品味优质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民族自信。

【关键词】阅读;经典;人格;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5-135-03

【本文著录格式】刘一辰.阅读经典,完善人格——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阅读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3(05):135-137.

随着全民阅读理念的深度推进,当前阅读活动已在全社会掀起广泛热潮。但在阅读推进的过程中,时尚阅读、休闲阅读、快速阅读占据潮流,古代文学经典的阅读极易被人们所忽视。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不仅积淀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在语言审美、思辨表达、人格完善和经典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立德树人理念指引之下,我们必须要重拾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品味书香,完善人格。这是推动经典民族文化有效传承的重要一步,更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要求。最是书香能致远,经典阅读的落实是深度增强民族自信的迫切性需要。

一、融汇古今——沉浸阅读品味汉语语言之美

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其中既汇聚了先贤圣哲的大智慧,包含了对生活、人生、社会的多元感悟,更在于经典文学作品本是具有多元的阅读赏鉴价值。通过阅读经典可以更好地涵养人文素养,净化浮躁心灵,塑造饱满之精神。

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已经广为人知,浩如烟海的经典作品欣赏可以有效帮助我们积累丰富表达词汇,使我们对汉语的汉语言的意义有效认知,同时在写作中对于各种语言形式的运用也能更加灵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在对象的描述上可谓包罗万象。从空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手可摘星辰,”“呼作白玉盘,”到地上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远芳侵古道”,“墙角数枝梅”,再到水中的“桃花流水鳜鱼肥”,“小荷才露尖尖角”。可以说,世间万物皆可入诗词。在经典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古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语言才能和综合创造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热爱自然,感恩生命,同时可以对世间万物充满敬畏,构筑健康和谐心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还可以帮助我们用古人之思维,欣赏今日之美景。经典文学作品在语言运用方面可谓出神入化,作品声形色俱佳。充分展示出语言本身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显著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审美兴趣。

二、以文启智——经典文学作品思想表达方式别具一格

古代经典文学作品除了在炼字推敲方面值得借鉴外,还可以将人生智慧与作品阅读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字字珠玑的完美境界。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被人们所关注,更因为其在语言运用方面巧夺天工,在说理的同时可以与一些历史事件、地方文化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我们边读边思获取生活智慧。

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作品阅读的过程中。邹忌与齐王对话时,他并不是真正在与人“比美”,而是以“比美”为“砖”引出“玉”般珍贵的建议。这就是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大智慧。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三十六计中的“假痴不癫”。在历史上,建文帝从上位就能感觉到各个皇叔对自己的威胁,于是他开始消藩夺权。燕王朱棣见自己的兄弟一个又一个的倒下,他也有很强的危机感。为了降低建文帝对自己的防备,他就装疯卖傻。看似痴痴呆呆,但是却很好的把握了时机,最后夺得了皇位。“假痴不癫”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沉着冷静而不可以直表心机。假装聪明,轻易妄动,很容易功亏一篑。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能够品味其语言,更要对其思想表达方式有效捕捉,这样在古今文化之间有效迁移,可以更好地在行文、表达、处事等方面别具一格,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音声传情——情感表现手法运用方面独具特色

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情感传递方面细腻,真实而且感人至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吸引着人们不断去研究和揣摩。

古代文学作品在情感表达方面具有细腻,含蓄,深沉的特点。其在情感表现方面主要以音声传情,节奏非常的灵活,体现出了作品语言的音乐性特色,能够给我们多重美的享受。《长相思》是清朝纳兰性德的一首词作品。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以写景逼真传神,整体词风清丽婉约。《长相思》作为纳兰性德留下来的一首代表词,描写了军中行军途中驻扎战士对故乡的思念。整首诗的取景非常的宽阔,“山一程,水一程,”叠词的应用巧妙表达了旅途的艰辛,而下阙“风一更,雪一更”则凸显了情感的哀伤。在边塞苦寒之地,众人对故乡带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与其他边塞是悲壮、悲凉、雄壮的风格不同,这首词风格婉约,格调清淡,毫无雕琢之痕迹,但恰恰是这种白描的手法,更能以小见大,表露出对家乡的深切眷恋与思念。這首诗在节奏和节拍方面就体现出了多种句式综合的特点。其中情感表达与节奏节拍紧密融合在了一起,让人们在读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谐感。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多一韵填词,精准恰当的叠词运用,使得诗歌语言起伏有致,在阅读的过程中,情感体验逐步加深。

还有很多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有散文的风格。在叙事方面平淡、质朴,抒情表达方面则情意浓浓,虽然用字简单,但是起到了力透纸背的效果。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整篇文章都在用平时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他在阁子间读书生活的平淡日子。作者在经历了结婚、妻子离世、不遇等人生变故之后,对项脊轩的感情也变得愈加深厚。通篇都在叙述平淡往事,而文末作者深切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怀念,用的也是与前文毫无二致的简单格调。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话就将整篇文章的情感表达推到了高潮,表现出很强的写作功力和情感表达技巧,真正达到了细节撩情、质朴真情,生动传情的丰富美感。

还有诗词让人在不同年纪读来会有不同感悟,同一诗句延伸出多元意蕴。如《登鹳雀楼》中的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字面意思是,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比喻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某个问题上有所突破,这样才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问题。诗句传递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出了高瞻远瞩的策略谋划。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一批平均年龄有74岁的清华学霸,用五种语言为我们演绎了这首作品。他们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一批老学者,在最好的年华里,他们用尽一切办法获取知识,希望可以在世界各地“欲穷千里目”,学成之后,他们把全部精力投入投身到了祖国的教育、科研及国家基础建设层面,用青春岁月铸就了新中国的建设征程。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见证祖国的建设“更上一层楼”。而现在,他们的年龄变得越来越大。同时,他们希望青年一代可以更好地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深刻表达了老一辈学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盼,也激励着中华民族继续昂扬向上,彰显出“砥砺前行”的中国精神。

四、深度阅读——沉入自由的阅读氛围

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识读文字,把握情感,体会其思想内涵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要想更好地浸润其中,我们必须要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内容及其思想进行有效的探究,了解作品本身语言及文化的特殊性。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步,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理解功底,对于其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都要弄懂。在掌握了基本语义的基础之上,还要套用到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理解句子的准确含义。对文言文语言内容的理解,还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在古文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秉持求真的态度,既要吸取其精华,又不能仅凭只言片语断章取义。例如《诗经》中“维”字出现了两百多次,何时是虚字,何时是实词,代表何种意义,必须要结合于句子和上下文来有效解析,《诗经》中的“之”“子”“于”等字也大量出现。语言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难度较高,必须用全面的、联系的、科学的观点来细致的读,不断去发现以更好地品味。不要照搬别人的一些翻译成果,也不要不求甚解的望文生意。对于经典文学作品要能够反复的读,达到点滴内化的效果。一蹴而就,急于求成都不是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正确心态。对文学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要能够以科学的意识支配我们的行动,不断去阅读充实发现,以品味文学作品在文化上的特殊性,持之以恒的读,必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

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充分的心态准备。在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诵读、吟诵都是基本的学习形式。从字、词、句、篇到语法,再到修辞、逻辑、中心思想,每一条内容都要科学拆解,深入鉴赏,反复历练。还有时候,通过细枝末节的一些零碎知识,也可以帮我们抽丝剥茧,发现阅读的乐趣。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的心态必须是轻松的。要摆脱对经典阅读的功利性目标,求快求多,这样往往容易无功而返。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对于求取功名的《四书》《五经》不敢兴趣,他们带着自由的心态,读《楚辞》、《庄子》、唐诗宋词,因为在阅读过程中的轻松心态,故而才有“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的生动场景。文学作品的阅读要全身心投入其中,孜孜不倦,全神贯注,这样的阅读才是鲜活的,读者的内心也是饱满而热情的。

五、涵咏体会——铭记血脉相传的文化

在立德树人理念深度推进的今天,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可见其是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璀璨文化。可以说,不读经典,不足以发现语言的價值;不读文学,不能明白语言之真谛。经历了时光和历史的磨练与沉淀之后,文学作品不仅给了我们审美的眼光,而且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优雅人的性情。

对于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要在意蕴上吟诵揣摩,就能够给我们带来身临其境的奇妙体验。叶圣陶先生在诵读陶渊明归田之后的诗《和刘柴桑》时,对“良辰入其怀”赞赏有加。“良辰”表达了良人的情怀与胸襟,这也是为何寻常人不能发现“良辰”的缘故,一个“入”字既说良辰活泼的入诗人其怀,二说诗人沉浸良辰之中。一个“入”字,圆融而深挚的表达了这样一种奇妙的境界。技巧而有感情的诵读和心领神会的揣摩,可以使读者本身对语言文字之美产生更加敏锐的感知。这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帮我们把握文学作品丰富思想内涵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值得我们诵读的经典文学作品还有非常多。《老子》闻简约而富韵味,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深奥的哲学思想;《国语》可以更好地感受文字的简洁与严谨,窥见微言大义之厉害,更能从中获得丰富的历史教训;《韩非子》气势雄伟,论证周密,而且善于设喻用事,可以帮我们获得大智慧。在阅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时,涵咏体会可以帮我们更好地靠近先贤,增长智慧。

六、沐浴智慧——在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中完善人格

经典作品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的读,细致的读,有效改变阅读平庸化的习惯,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文学作品在语言、思维、情感表达方面的一些显著特色。这比快消时代的小说更能抓住人心,也比娇柔造作的视频影像更胜一筹,经典文学作品在语言、精神、艺术方面的多元价值值得我们不断靠近,已获得更加丰富鲜活的发现。同时在审美上要能够做到细水长流的去感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以足够的耐心去揣摩和体会作品中传递出的人生智慧,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完善人格修养。阅读经典是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读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远大志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的正确信念;读经典可以指引我们尚德,有“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之品行;读经典更需要我们守住初心,“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越是在物质条件富足的环境下越要把持好自己的内心,吾辈当力行之。

美文的阅读是语言审美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更是认知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更好地对人们进行美的熏陶,情的渲染,智的启迪。阅读经典,如一盏盏明灯,指引我们必须继续前进;如点点烛火,温暖我们的眼睛和心灵,滋养人生智慧。

总之,从经典作品入手爱上阅读,才能更好地让我们具备独立的思考的能力和完善的审美,让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可以不媚俗、不盲从,在学习成长中不消极、不退缩。从内到外,发散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品质,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薪火相传,在不断的融合创新中更好地散发时代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松,刘甜甜.美国《中国文学》(CLEAR)书评栏目的古代文学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21(6):80-94.

[2]胡利军.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探析——《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测试,2021(5):172.

[3]周博.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形象喻示探讨[J].青年文学家,2021(11):92-93.

[4]叶庆兵.诸子争鸣与先秦叙事文学勃兴——以“孔子厄陈蔡”故事的演绎为中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6-91.

[5]张斯琦.从明清小说看民族经典文学叙事特征的缘起与合理性[J].文艺争鸣,2021(8):176-181.

[6]姬春蕾.浅谈大众文化盛行之下文学经典与当代文学构建[J].散文百家(理论),2021(8):189-190.

作者简介:刘一辰(2001-),男,辽宁丹东,本科,研究方向为古汉语文学。

猜你喜欢
经典审美人格
铸造人格之鼎:文化育人三合一本质讨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