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文化构建培养高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2022-06-04 01:52陈崇华
求知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校园文化高中生

陈崇华

摘 要: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品格,形成相对健全独立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为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常情况下,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构建校园文化时应当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方式,从而构建校园文化的宏观格局,提高文化在德育中的地位,将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融入校园文化的构建当中,促进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中生;良好行为习惯

引 言

随着高中教学逐渐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学生的行为习惯与人格塑造也受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校园文化作为独特的社会文化,其在德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伴随着城乡融合,学校的生源较为复杂,学生群体的行为习惯差异较大。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对学生行为习惯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积极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1]。

一、当前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不平衡

物质是精神的载体,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同样如此。物质文化能够承载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物质文化的建设在短期内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我国部分高中的管理者,更注重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投资,对精神文化投资较少[2]。

当前高中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出现了雷同的现象,无法展示各个学校本身的显著特色。这是我国很多高中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例如,教室墙壁上的名人字画内容大同小异,且均已使用多年,未及时进行更换,不能更好地契合当下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使学生群体无法感受到更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又如,大部分学校要求师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教室的桌椅板凳摆放整齐,这一规定过于注重形式美观而忽视了部分教学活动对教室环境的要求。在教室的空间布置上,还有形式呆板、缺乏创意等问题,学生难以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如此,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学生个人行为的培养、对学生品性的熏陶,难以维持长久。

当前,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投放于教学领域的有效资金也逐渐增多,基层学校中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优化。比如宽敞的教室、明亮的食堂以及设备先进的实验室等,机械设备得到更新与升级,校园焕发出新的面貌。但笔者在实际走访中发现,还有一部分学校对设备进行更新与换代仅仅是为了完成达标验收的任务,其在日常教学中让这些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教学中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实验活动,也常由教师在教室内进行演示,闲置的设备无法发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此外,不少学校的校内图书馆多位于校园内较偏僻的位置,很多校园图书馆现有规模及存书量也难以满足全校师生的阅读需求,部分学校图书馆的管理设备老化严重,图书陈旧,不仅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也并未开设固定的学生阅览室。陈旧的设施让学生逐渐失去对阅读的兴趣,阅读氛围的缺失更是对学生阅读行为与习惯的培养造成消极的影响。这种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存在脱节的现象,无法对学生良好品行习惯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二)制度文化建设不完善

制度文化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保障学校有序运行,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能够对师生的言谈举止起到约束和导向的作用,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逐渐促进学生的个人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制度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促进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以及让学生成为制度与规则的主人三方面。学校积极开展学生的制度管理工作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部分學校的校园制度多依赖于学校管理人员制定,缺乏学生的参与和对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这种制度在民主性、科学性、针对性等方面有所欠缺。管理制度过于古板、严厉,难以让学生产生信任感;管理制度的惩罚重、奖励轻,会让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要让校园的制度文化发挥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作用,教师应该在保障学生的到位率,提高其时间观念,保障其学习活动有序性的前提和便于管理的基础上,适当体现民主性、科学性和个性。如果制度将人异化为物,将师生当成没有自觉意识的群体,该制度就严重缺乏对师生的基本尊重及信心,会导致师生普遍产生抵触情绪,在实施过程中难以顺应人心。此外,部分学校的制度无法做到全方位覆盖,且普遍缺乏完整性、规范性,还有部分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过于落后,仅注重制度的延续性,缺乏对当前实际情况的了解,导致其在实施的过程中无法真正发挥效用[2]。

(三)行为文化规范性不足

行为文化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社会心理及相关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校园行为文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师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班风、学风等校园氛围;二是学校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包括体育运动、文艺活动、娱乐活动等。校园行为文化是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校园精神风貌的主要形式,能够作为检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当前,不同学校的行为文化特色差异比较显著,发展状况参差不齐。笔者经过长期调研和观察,发现当前部分高中校园的行为文化建设存在诸多局限。例如,部分学校过分强调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教师为了管理方便,不以民主的方式和学生展开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能降低姿态或换位思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处于教师的对立面,甚至因为无效的沟通,致使其叛逆心理增强,影响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校园行为的文化建设规范性不足还体现为学风、班风建设停留在浅层面,班风建设松散无力,对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不足。此外,部分学校组织的体育运动、艺术节等活动过于守旧,形式单调,未能及时创新,导致学生在这样的活动氛围中难以展现出凝聚力,影响了校园行为文化的构建。6AC7C301-2582-4676-BB08-555DD16770E8

(四)非正面的社会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冲击

当前,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舆论的影响。尤其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文化相互碰撞,其中,部分不良的文化出现在校园中,给校园文化的构建带来巨大挑战。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在培养与发展中,他们对社会中各种舆论及思想的判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其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随着学生接受社会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非正面的社会舆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冲击也更加明显,对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习惯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在一些不适合未成年人接触的网络游戏中存在错误的思想观念与帮派意识,学生因为猎奇心理而不自觉受到负面的影响后,会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出不正确的言行,影响自身发展。而这些非正面的文化往往使学生在无意识之中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和性格的养成。教师需要对此加以重视,学生如果迷恋非正面的社会文化,往往只会沉迷于自身缔造的精神大厦,遵守随心所欲的“规则”,对社会规范产生逆反心理等[4]。

二、基于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分析

(一)坚持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原则

首先,文化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贯彻落实与时俱进的理念,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融入时代精神,唱响主旋律。要让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学校就要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关注校园实际发展状况,实现校园学习生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学校和教师都要意识到,当前社会上的优秀经典文化均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与打磨传承而来的,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校园的实际,融入优秀的社会文化。其次,文化的发展还具有连续性,基于这一点,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在继承学校历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校园文化进行创新。最后,文化还具有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校园文化的校本化和特殊性,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突出本校在教学理念和办学文化方面的个性。当然,校园文化内容要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相关知识,让校园文化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需要加强传统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其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功能,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积极探索高效的校园文化运行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环境美化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对校园内的自然环境进行精心布置,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形成规范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学校内的园林、建筑、书法碑石等经过设计后做到错落有致,能在视觉上带给学生人文景观美的感受,进而发挥其教育功能。在此种文化熏陶下,学生同样能够体味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意义。又如,在教学楼旁边的报亭、文化栏、橱窗等地方添置多样化的文化内容,包括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让学生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促进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 拓展校园文化覆盖面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根植于地方文化体系之中,当校园文化的建设获得较大成果,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后,甚至可以对地方文化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影响地方文化甚至整个地区的文化风气。这种具备外扩性特征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仅从文化建设的范围上扩大其规模,还要从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去分析,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相关文化的有效对接,促进校园内外文化融合发展。

(四)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理念

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离不开人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促進校园文化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体现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娱乐中获得思想与道德品质的提升。第二,体现学生的自治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学生在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应处于主动接受的状态,而不是让校园的制度、规范、行为准则等强行约束自己的行为。另外,自治原则还体现在让学生自行组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才能,发挥创新能力,自行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以此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学生自觉推进自我管理的有效办法。

结 语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人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生活等。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作用,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让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结合起来,完善制度文化,加强对校园行为文化的管理;同时,关注学生的成长,减少不良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原则,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拓展校园文化的覆盖面,构建以人文本的校园文化理念,让校园文化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养成,促进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使学生能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李宝斌,杨霞.参与校园文化构建 养成低碳行为习惯:基于湖南安乡城东小学低碳教育的实验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12):1-4+128.

马瑞,王莉,张绍汐.安徽省级示范高中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影响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06):57-59.

计建国.浅谈校园文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9(26):76.

高普.高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人间,2015,193(34):155-156.6AC7C301-2582-4676-BB08-555DD16770E8

猜你喜欢
良好行为习惯校园文化高中生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刍议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几个转变
浅议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意义
游戏角色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