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

2022-06-04 17:42缪海华
求知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立德树人小学

缪海华

摘 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动下,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相应的思政教学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推广开来。小学劳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劳动技能和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主要科目,它不单单有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提升,而且对于学生构建正确价值体系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围绕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这一话题撰文并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希望能对相关教师的工作优化带来一定的帮助。

關键词:立德树人;小学;劳动教育

我国教育体系向来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追求,各项课程的设置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这一正确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应试思维”的影响和部分教师教育理念的片面性,小学劳动教育得到的关注和研究一直比较少,劳动教育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不但导致学生的素质发展逐渐畸形,而且还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实。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小学劳动教师务必要真正重视起对劳动课程的研究,同时应进一步发挥课程思政的巨大作用,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强劲助力。

一、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一)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育儿观念的转变,不少小学生在家中享受着非常便利的生活条件以及优越的生活待遇,很少有机会去参加真正的劳动,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受这种状态的长期影响,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对劳动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他们觉得劳动是“吃苦受罪”,是“为他人干活儿”,从而产生好逸恶劳的错误思想。

教师通过将劳动教育和德育有机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感受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成就感,并体会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能让他人获得便利和快乐的巨大幸福感,从而扭转学生在主观感受上对劳动的错误认知,使他们形成以劳动为荣的正确意识,为学生日后成为光荣的劳动者提供良好的思想引导。

(二)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能力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当代许多小学生习惯依靠发达的科技和父母的过度关爱“坐享其成”,养成了凡事只追求结果和享受而忽视探索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小学生原本活跃的思维受到了巨大的限制,他们与生俱来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缺少施展的空间和契机,导致其创造性素养成长的停滞乃至倒退,最终会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

借助科学的劳动教育和道德培养手段,学生可以形成积极参与劳动的热情和活力,还可以在这种积极状态的带动下以更为集中的注意力和更为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学习并掌握更多样的劳动技能。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凭借自身丰富的劳动技术去完成各项创造性任务,以此激发他们的求新精神和进取情怀。

(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依靠较强的人际交流诉求,而这种诉求的产生则依托于人对外界的强烈好奇心。很多小学生习惯利用电脑或手机上网,通过网络途径满足自己诸多的认知诉求,这就意味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流的欲望将会大大减少,造成他们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滞后,甚至还会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社交恐惧症”和形成比较孤僻的性格[1]。

很多劳动项目的开展需要依靠团队合作,针对这些项目开展的劳动教育和道德引导无疑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和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的绝佳平台。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体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深刻含义,亲身感受团队协作所能带给自己的巨大收益和无穷乐趣,从而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与同学以及他人的日常交流当中,最终推进自身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强化。

(四)有助于良好家校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构建

任何一种教育成果的良好达成都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大家的注意力都更多地集中在学生的文化成绩方面,而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则鲜有问津。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家校之间的沟通往往只能围绕“学生(孩子)成绩如何”之类的话题开展,无法实现多渠道的有效沟通。家长和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缺乏共同话题,给家校沟通过程中矛盾和误解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通过将劳动教育和德育深度融合,家庭和学校之间便能拥有更为多元的沟通路径和交流目标,彼此之间将在更高维度和更大范围内实现各类信息的有效互换和各种资源的长效流通。与此同时,劳动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都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两个群体之间将会因此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一深度融合为和谐家校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具体策略

(一)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具有德育效力的生活元素

实际生活无疑是小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其对小学生的主观感知和精神情怀具有细致、深刻的影响。据此,小学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广泛挖掘实际生活中具有德育功效的元素并将其融入劳动教育中,使劳动教育根植于肥沃的道德土壤。

1.借助日常劳动场景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认知和道德情怀

“劳动”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概念,它包含很多具体的劳动行为种类,而小学生对这些行为的认知往往是比较有限的。因此,小学劳动教师首先应当教授学生“劳动”这一概念,以此来引导后续教学。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小学劳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些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每次妈妈在厨房里准备饭菜时,她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呢?当家里地板脏了,爸爸要擦地的时候,他会做哪些准备工作呢?春节前夕开展家庭大扫除时,爸爸、妈妈和自己分别负责哪些工作,又是如何开展的呢?等等。通过回忆这些场景,学生给出对应的回答,教师则可以利用这些回答来告诉学生哪些行为可以被看作是劳动,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凡是能够服务于我们生活的工作都可以被叫做‘劳动”的结论。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父母为了自己和家庭所做出的辛勤付出,从而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帮助父母的情怀[2]。57C0D073-41D6-4DD2-AE7B-315B4B059CC2

2.借助生活化的劳动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不少小学生的眼中,劳动似乎只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过程,是对本来就存在的事物进行“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这当然是一个片面的认知。事实上,劳动的最大价值在于创造,在于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新的工具和价值。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小学劳动教师不妨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所具有的创造效力和价值,例如:同桌将薯片包装筒略加裁剪,就做出了一支精美的笔筒;老师找来一些废旧报纸,用剪子和胶水稍一加工,便做出了很多美麗的窗花;用旧了的墩布不要扔,把它交到后勤老师的手中,一些造型别致的人偶就会出现在学校的花园里,让花园的氛围变得更活泼、有趣,等等。这些实际劳动成果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学生们也会因此产生“我也要试试”的心态,从而能有效树立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在劳动教育中开展具有道德引导作用的劳动实践

“实践出真知”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奉行的准则。据此,小学教师要积极将劳动教育工作拓展到实践的层面,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具体感受劳动的过程和方法,并在此期间深化学生对于劳动行为的正确认知,以此培养其良好的劳动道德情怀和价值观念。

1.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劳动实践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适用于一切教育的法则。小学劳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层级设计不同的项目,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并拥有饱满的精神状态,从而使教学效果在学生良好积极的回应下进一步优化和扩大。比如,有的学生很喜欢绘画,那么教师就可以教这些学生如何绘制简单的墙画,让学生在墙壁上自由地表现灵感;有的学生热衷于读书,那么教师就可以鼓励这些学生制作一些以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为内容的挂联并将其张贴在教室里;还有的学生喜欢手工制作,教师则可以带领他们利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一些精巧的小摆件或小饰品,等等。这样一来,劳动就成为学生享受的过程,学生自然就会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2.在劳动实践中引入团队合作模式

如前文所言,很多劳动活动是无法仅凭借个人的力量进行的,必须要通过团队的协助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基于这一认识,小学劳动教师在设计劳动实践活动时,可以有意识地多开展一些具有团队性质的劳动项目,引导学生结成劳动小组,让学生在团队配合中完成劳动项目,使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和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校的绿化带和操场划分为几块等面积的责任区,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分别为每一组指派一块责任区,让学生在自己的责任区内拔除杂草和清理垃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确分工:谁负责除草、谁负责清污、谁负责检查和收尾,彼此都有明确的劳动任务。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竞赛机制,号召各组进行劳动技能比拼,看看哪一组的工作做得又快又好,以此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

(三)在劳动教育中组织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劳动游戏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趣的游戏活动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学生参与游戏既能感受到巨大的乐趣,又能自然而然地锻炼自身的行动力和领悟性。小学劳动教师不妨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性,在劳动教学中设计并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劳动游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学生多元道德意识的自然形成提供良好的土壤。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玩一次“插秧”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参赛,代表们用眼罩蒙住眼睛并原地转三圈,而后根据自己的直觉和队友们的声音提醒,将手中作为“秧苗”的毽子尽可能摆成一条笔直的竖列。“插秧”速度最快且“秧列”最直的代表可为其所在小组积一分,最后积分最高的小组即为获胜方。在这个游戏里,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团队团结协作的力量,还可以体会到农民插秧的辛苦,从而对劳动者树立起应有的尊敬。

(四)优化家校劳动教育和德育合作

除了要做好课堂教学引导之外,小学劳动教师还应当完善家校合作机制以加强劳动教育和德育,使学生的劳动素养和道德素质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双重规范与引导,从而使相应的劳动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实质性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亲子向的劳动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到家后和父母共同完成家务劳动,或者学会一项劳动技能,如帮助爸爸维修家用电器,和妈妈学习如何炒自己最爱吃的菜等。通过这种劳动作业形式,学生的劳动素养将得到来自父母的直接引导和帮助,同时学生还能更为直接地体会父母每日劳作的辛苦,最终在劳动和道德价值层面实现个人认知的有效飞跃[3]。

除了上述几点策略之外,小学劳动教师还应当与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合作,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在校值日劳动,一来要让学生尝试除了扫地、擦地之外更多的劳动活动,二来是要严格地对学生值日的出勤和卫生标准进行考核。利用这些手段能使学生业已形成的劳动素养得到长效巩固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为课堂劳动教育和德育的融合提供助力。

三、总结

人类凭借劳动来创造财富,依靠良好的道德来正确应用财富,从而实现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小学劳动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和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到实处。教师通过在劳动教学中融入具有德育效力的生活元素,开展具有道德引导作用的劳动实践,组织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劳动游戏以及优化家校劳动教育和德育合作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和乐趣,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情怀,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引导,从而为他们日后的进一步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谷雪霏,刘青麟.以劳促德,以德优劳:浅谈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如何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提升[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潘美凤,冯鹿鸣.立德树人,以劳促德:浅析劳动教育和德育工作共促开展的有效策略和具体路径[J].中国当代教育,2011(12):78—79.

邓晓荣,柳正非.素质教育指导下浅谈小学劳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生道德素养和劳动水准的双提升[J].中国中小学教育,2014(02):10—11.57C0D073-41D6-4DD2-AE7B-315B4B059CC2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立德树人小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