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定位与研究对象

2022-06-05 14:04亓为康
当代经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产关系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

[摘要]要想科学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需要从整体性高度出发,确定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它肩负的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两方面的研究任务,准确把握其研究对象的特殊规定性。从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目标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外延相较于传统政治经济学明显拓宽了,它不仅包括与社会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还应该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以及代表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国家。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  F092-7;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22)05-0001-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并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历史任务。[1]要完成好这项历史任务,就需要系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而明确研究对象无疑是其中的首要环节。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角度看,研究对象的界定对于划定研究范围、明晰研究指向、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对象如果界定范围过窄,就会导致研究内容难以涵盖全部的理论命题,使得学科发展受限;而研究对象如果界定范围过宽,也会造成研究内容日趋庞杂,导致学科边界模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言,要想科学界定其研究对象,首先应该解决它的理论定位问题。这就需要从实践过程系统性和理论体系整体性两个维度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其研究对象的特殊规定性,进而划定研究对象的范围边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系统总结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系统性实践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理论和实践的螺旋式上升中,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成为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来源。中国政治经济学界由此出发,围绕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历史进程中出现的重大研究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视野,深化了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因此,从实践过程系统性的维度透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准确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要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和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以“一化三改”为核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当,全国人民包括大部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截至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2]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方针,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农轻重协调发展等。这些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是我们党从实际出发探索和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初步成果,成为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指南,为快速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运用,多次主持专题研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强调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问题”“矛盾”和“关系”等关键环节,撰写出《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从理论上探讨了许多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客观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开创性探索。经济理论界也沿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践逻辑,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规律为主要内容展开理论研究。[3]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以孙冶方、顾准、卓炯为代表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尝试突破计划经济思想的局限,针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市场调节作用等问题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见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增长奇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有经济在改革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成长,收入分配方式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发生调整,中国日益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些重大实践主题相互联系、彼此呼应、深度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历史进程的主旋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科学认识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作为对改革发展实践的理论反响,中国政治经济学界以创新的姿态阐释党中央重要决议、研究各类重大现实问题,包括:论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合理性和渐进性,研究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的目标模式,分析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方式变革的客观必然性,透析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及其衔接机制,探索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变革,研究对外开放与经济改革发展的互动关系等。在理论探索过程中,中国政治经济学者摆脱了教条主义束缚,形成了诸如经济转型理论、国有企业改革理论、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理论、公有制與市场经济结合理论、开放型经济理论等许多具有原创性思想的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驾驭了中国经济发展大局,在科学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推进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举措,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新时代的意蕴。例如,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构建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等等。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科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保证、根本目的、政策框架、阶段特征、制度基础、发展格局、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丰富实践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4]学界坚持从问题导向出发,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经济关系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迈上新台阶。3A74DFCC-DC2F-4B31-B64B-D989C09B1C8C

总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开拓,从根本上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历史进程的主观反映,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历史逻辑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历程是一个自覺运用规律的实践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能够及时上升为党的重要方针决议和战略部署,这是确保中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的思想保障,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滋养。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只有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集体智慧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能准确把握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枢纽地位,进而辨识出其研究对象不同于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规定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联结和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枢纽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剖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社会主义阐明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从理论构成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逻辑严谨而完备的有机整体,其理论生命力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个有机整体改造世界,这是确保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现合规律与合目的统一的关键,它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否为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要达致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始终锚定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不动摇,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表现出更强的前向与后向关联性,是联结和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枢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自洽性以及研究体系的完整性,是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科学的重要前提。从这一点出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开辟的理论视域,为科学诠释经济现象与内在本质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正确的桥梁和纽带。宽大的视野、严谨的逻辑和完整的结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决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一般规律的揭示也具有普遍意义,并一再地展示出其理论生命力。[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研究立场、基本原则、体系结构、方法路径等不同层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并根据时代条件和历史实践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政治经济学界的前沿性研究成果中蕴含着大量的创新性概念范畴,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组织方式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依据及其内含的潜在矛盾,社会主义所有制与收入分配制度的效率优势,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经济关系与两制博弈,支配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与风险挑战,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治理方略等。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如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已经从理想变成了现实,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现实基础。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变化,应当以质的飞跃后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坐标参考系,根据新发展阶段呈现的规律性特征,聚焦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问题,分析社会再生产循环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表现形式,进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规律。一般总是蕴含在特殊之中,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甚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建设,这些特殊规律无疑都具有重要前瞻性和借鉴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折射社会经济一般规律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21世纪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术高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唯物史观方法论的继承和运用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得以构建的基石。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唯物史观是“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6]恩格斯也在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撰写的序言中言明“这种德国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6]马克思依托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中引申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将生产关系纳入到经济社会运行整体系统中加以考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阐述旧的社会经济形态为较高级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所代替的历史规律。显然,是否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方法论层面区别于其他一切经济学的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秉承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致力于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具体而言,第一,继承和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决定性作用的观点。生产力是反映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是推动社会制度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就在于能够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及时调整和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关系。第二,继承和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观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普照的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掌握社会经济关系主导权、保证社会发展方向的“定海神针”。第三,继承和运用唯物史观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观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求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以保障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第四,继承和运用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对唯物史观的深刻诠释和现代拓展,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理论科学性与人民性有机统一的关键。3A74DFCC-DC2F-4B31-B64B-D989C09B1C8C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丰富和具体化

科学社会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创立的。他们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通过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律性特征,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出发,科学论证了未来的社会形态既有必要也有可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进而消除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和分配,在公有制条件下确保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设想,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实现历史跨越的观点,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遵循。但是受到具体的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设想不可能十分详尽和周密,只能是粗线条的、框架性的,这就要求后继者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体现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当代科学社会主义中最具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理论成果,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现形式。在所有制方面,既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保障人民共同利益、促进劳资和谐、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非公有制經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和税收、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在分配制度方面,充分调动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鼓励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各种经济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在经济体制方面,积极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方式,发挥市场机制信息灵敏、激励有效、调节灵活、平等开放的优势,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效率,同时发挥政府在健全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主导作用。就此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它以中国的发展实践为基础,赋予了社会主义经济新的活力和内涵,使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再次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被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认可和接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所占据的枢纽地位,表明它在学科属性上兼具科学性、实践性和建设性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它不仅要揭示客观的经济运动规律,分析现实的经济发展和改革问题,还要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遵循规律推动经济发展的建设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治经济学界肩负着比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更为艰巨的理论任务。因此,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直接拷贝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做法,而是要充分考察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殊规定性,进而划定其范围边界。

三、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地位考察其研究对象的特殊规定性

迄今为止,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仍然存在巨大争议,围绕这一议题的讨论自建国以来就络绎不绝,这也导致了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一直处于热烈争论之中。归纳起来,当前学界主要呈现以下几种观点。

1.以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

持该观点的学者普遍将《资本论》中有关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作为依据,围绕“生产方式”这一核心概念范畴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和阐释。例如,余斌认为研究对象的确定应该更好地关照研究目的的实现,为了科学呈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历程,应将研究对象的核心界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种生产方式”。[7]孙立冰强调,要科学回应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研究对象的挑战,就必须在理论层面正确反映和客观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体现其时代的探索性特点。[8]周文、代红豆也主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深入生产方式的整体视域探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强调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实践。[9]

2.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持该观点的学者普遍将“生产方式”视作广义的生产关系,认为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是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本质特征,应该得到传承和延续。例如,周新城主张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包含了多层次内容的生产关系”,并将生产关系细分为社会经济关系和组织经济关系,以关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研究。[10]杨继国、袁书仁致力于从《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出发破解研究对象的“难题”,认为“广义生产关系”是贯穿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核心线索,应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但是在具体内容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广义生产关系有所区别。[11]

3.研究生产关系的同时也要研究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要结合时代发展丰富研究对象的具体内涵,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发展生产力息息相关,那么将生产力纳入研究对象就应当成为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亮点。卫兴华从政治经济学所面临的时代任务差别出发,论证研究对象应该包含生产力,即从理论上研究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12]黄泰岩认为,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仅涉及生产关系,更重要的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依据新的历史使命与时俱进地把生产力纳入研究对象。[13]洪银兴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中国必然要将经济发展问题置于首要位置,因此也要将生产力纳入研究对象,构建“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系统性经济学说”。[14]

除以上代表性观点外,还有一些学者尝试避开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力等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致力于对当代中国经济实践出现的新特征作出新阐释。例如,张宇从促进学科发展的视角指出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经济制度、发展战略、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等内容。[15]罗丽娟、李鹏认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历史的科学,研究对象应该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历史特征,故而提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研究对象。[16]王瑶、郭冠清认为理论建设要扎根中国实际,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可以很好地反映中国文化、历史、哲学传统和环境。[17]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以“物质利益关系”“资源配置关系”“剩余产品”等范畴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观点。3A74DFCC-DC2F-4B31-B64B-D989C09B1C8C

关于上述研究对象认识上的分歧,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和把握本身就是一大理论难题,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作出了具体概括,但实际上如果没有深厚的文本积淀和抽象的思辨能力是难以准确理解这一问题的,尤其是关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范畴辨析,至今尚无统一定论;另一方面,如何科学认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更进一步而言,如何看待不同历史条件下经济理论在发展实践中承担的研究任务,也是关于这一议题的重要难点和分歧点。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开放且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关于研究对象的探讨不应过分拘泥于经典文本的字据考证,而是应该根据现实的发展状况和研究任务的需要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相较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外延明显拓宽了,其原因就在于后者承担的研究任务与前者相比有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引致研究对象范围边界的差异。

马克思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是由其旨在阐释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成熟和消亡的历史规律这一研究任务决定的,即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揭示,说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必然冲破资本主义制度的桎梏,进而论证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历史必然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显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会客观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不会为资本家发财致富出谋划策,更不会为资本主义完善上层建筑提供理论支持。而当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作为领导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党和国家,不仅需要科学认识经济发展规律,更需要把握和运用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相应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不能局限于马克思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规定,仅仅从认识规律的层面予以确认,更要从运用规律的层面准确把握其研究对象的特殊规定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向和路径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因此,关于研究对象的界定问题,不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命题,该命题必须以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为根基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如果将传统政治经济学视为“革命的经济学”,[18]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可被视为改革、建设和发展的经济学。

还要看到,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育成熟的英国作为例证的,而且其理论经历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贡献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严谨和完备的科学体系。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察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运动,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时间相对较短,社会模式和制度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发育,这就决定了某些经济运动规律表现得还不够充分和明显,无法为理论考察提供一个成熟定型的样本依据。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实践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理论的成熟程度。由此出发,就不能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仅仅聚焦于对理想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简单描述和论证,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着重分析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而为改革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直接的建设性主张。所以,只有把揭示规律与指导实践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规定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规定性出发划定其范围边界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规定性对于划定其范围边界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必须兼具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两方面内容,这就要求它的研究对象应该在总体上涵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层面的矛盾运动过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结构性转换的过程,这种结构性转换必然会带来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从而不断地影响既定的上层建筑。因此,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首先应遵循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路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时要向前指向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向后指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起反作用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固有的研究对象,能否深入到生产关系层面研究经济问题,不仅关涉理论传承,更决定着理论性质。由于生产力发展总是依托于某一特定的生产关系,不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难以完成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研究任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更加系统而深入地考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探讨如何变革原有生产关系和建设新的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行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就需要揭示具体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而探讨解决方案。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系统研究由社会主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所构成的生产关系,牵涉经济制度、经济运行、经济發展中的具体内容。首先在经济制度方面,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实现形式,揭示各制度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和协同机制,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以及各种发展形式,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保证;其次在经济运行方面,研究微观、中观、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及其作用机制,包括企业、家庭和个人等经济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产业间、区域间、城乡间以及国内外的组合与搭配方式,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与波动、社会再生产体系与重大比例关系、市场调节、政府宏观调控等内容;最后在经济发展方面,研究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福利改善、社会进步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过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明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等问题。3A74DFCC-DC2F-4B31-B64B-D989C09B1C8C

(二)社会主义生产力

将生产力纳入研究对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虽未言明将生产力作为研究对象,但是他一直坚持紧密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反对脱离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抛开劳动方式来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的形而上学。与资本主义不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经济发展的根基。进入新时代,虽然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但是作为第一要务的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这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应该更加突出生产力的发展,并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研究生产关系的变化,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把握经济规律。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将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力的研究等同于对具体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研究,而是应该侧重于从社会关系和经济制度层面研究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具体而言,第一,探索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新时代产业发展变迁的规律性及其表现。例如,研究实体经济与智能制造如何实现有机结合、数字经济如何助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如何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支撑、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如何实现社会再生产循环体系的优化升级等。第二,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资源配置方式、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监管体制、国有企业制度等不断调整优化,清理废止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等。第三,研究制定各类经济政策,综合运用经济调节、经济计划、市场监管、产业政策、公共服务、重大发展战略等手段和工具,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抑制偏向资本增殖的积累方式,引导和规范资本运动的总体方向和现实路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

(三)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而国家无疑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马克思的“五篇结构”和“六册计划”中,都出现了“国家”的身影,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国家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庞大计划中占据重要位置。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以国家为主体实现的,它不仅缘于人民利益只能采取集体性代表的形式,还缘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制度之争。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国家的存续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存续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因此,国家及其经济作用理应纳入研究对象,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研究国家的主体性经济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不仅仅局限于维护特定阶级关系的形成和再生产,而且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到经济运行之中,它既是市场作用的引入者、市场机制的维护者,也是市场经济的当事人。相应地,国家的主体性经济作用就必然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内容。第二,研究不同国家性质所造成的治理效能差异。虽然国家发挥经济作用是一个超越不同社会背景的普遍现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同国家参与经济活动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种由“国家性质”衍生的制度属性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资本中心论”和“人民中心论”作为两种完全对立的发展观,演化出两极分化和共享发展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有机融合,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最具象化的形式。第三,研究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利益。对于当今世界而言,民族国家仍然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存在方式之一,[19]跨国化链条中各资本的分工地位和它们为剩余价值分割而进行的斗争也都是在国家框架内进行的,并没有脱离民族国家的界限,而且跨国资本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对外霸权关系的覆盖程度。基于这种情况,如何有效利用全球化的外部条件并将其转化为国家优势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亟需解决的重要命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更好认识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4-07-09(2).

[2]张雷声,董正平.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175.

[3]张卓元.新中国经济史纲(1949-201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41-542.

[4]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2).

[5]程恩富.马克思主義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597.

[7]余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3):40-41.

[8]孙立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社会科学战线,2019(7):83-90.

[9]周文,代红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探析——基于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当代借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0(5):1-9.

[10]周新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海派经济学,2018(1):11-23.

[11]杨继国,袁仁书.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难题”新解——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2-20.

[12]卫兴华.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10):22-25.

[13]黄泰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线和框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5):8-14.

[14]洪银兴.以创新的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J].经济研究,2016(4):4-13.3A74DFCC-DC2F-4B31-B64B-D989C09B1C8C

[15]张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一门科学[J].学习与探索,2016(9):1-8.

[16]罗丽娟,李鹏.“两条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J].经济纵横,2018(2):18-23.

[17]王瑶,郭冠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J].上海经济研究,2017(12):3-13.

[18]卫兴华,聂大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J].经济纵横,2017(1):1-7.

[19]王立胜.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主体性[J].学习与探索,2016(8):1-11.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and Research Objects

Qi  Weikang

(School of Marxism,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define the research object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first need to determine its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ity, clarify its research tasks of revealing laws and guiding practice,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particular regularities of its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ng the goal of socialist economic practice, the extension of the research object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significantly broadened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s. It includes not only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 suitable for the socialist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mode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socialist country representing the superstructure.

Key words:political economics; socialism; research objects; production relations

收稿日期:2022-01-30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18BKS005)。

作者简介:亓为康(1994—),男,山东济宁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OI:  10-13253/j.cnki.ddjjgl.2022-05-0013A74DFCC-DC2F-4B31-B64B-D989C09B1C8C

猜你喜欢
生产关系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
生产关系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
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回顾及研究
关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
民俗活动对皮影戏演出的影响
广谱哲学及其研究方法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职业发展前景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