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理工类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实践化、定量化改革路径研究

2022-06-06 05:59熊冕
速读·中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改革路径形势

熊冕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新时代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以来,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所面临的的课程专题化不够、实践环节薄弱、成果定量化不足的实际问题出发,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优势,聚焦授课专题化、课余实践化、成果定量化,以理工科院校为改革实践对象,对照当下课程运行实际,提出从专题化、实践化、定量化三个方面完善优化课程体系可行性分析,深入探索课程专题化、实践化和定量化改革路径,切实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夯实思政课主阵地作用。

◆关键词:形势;政策;专题化;实践化;定量化;改革路径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渠道,是教育大学生活学活用指导思想,探究形势与政策规律,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强,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陶冶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巩固爱国主义意志,做忠诚爱国者的实践天地。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改革,有助于及时准确传递党中央的声音,澄清认识,坚定信心,深入引导大学生及时了解国情世情党情,更好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更好认清国际关系本质,更好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它是一份指导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在课程组织实施、课程改革课程效果评价等方面指明了方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程,按照《意见》所提出的“短、实、新”的思路,明确提出课程教学内容要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定“四个自信”贯穿教学全过程,开设好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形势与政策四大类专题。其实,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形势与政策”课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并且同步要及时关注形势与政策的新变化,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的独特性,它是一门应该被打造成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第一时间进课堂的示范课。

一、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实施现状

“形势与政策”课相对于其他思政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教学领域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诸多领域;二是教学层次多,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连续开设;三是教学内容随时变化,没有固定教材;四是教学难度大,涵盖热点难点多,不乏短期内没有定论的问题。由此,在实际组织实施的具体表现呈现以下表现:

(一)实施主体明确,强化责任分工

各高校在组织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的过程中,根据《意见》要求,明确了实施主体,并且进一步强化了不同管理环节的责任要求。目前普遍参与课程组织和实施的部门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教研单位)、教务处、党委宣传部、学生处等部门;多数高校中马院作为课程开课单位,具体负责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师队伍的遴选工作。

(二)实施标准明确,落实指标要求

在《意见》发布以来,各高校严格按照《意见》的要求,组织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将“形势与政策”纳入学校思政课管理体系和教学计划,能够保证覆盖所有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共计2学分的授课安排。

同时还表现在教学效果与质量层面,具体涵蓋课程考核方式不统一,班级规模不一致,授课教师不固定;在针对课程的认识层面,从领导到教研室授课教师,对课程重视程度的差异化,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偏差等。

二、当前理工类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意见》精神,各高校在组织开展和实施具体教学工作过程中,因为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常教常新”、“常学常新”的实际特点,决定了课程教材的非固定、课程知识的非固定、课程环节的非固定,对课程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步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学生群体特点的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实效。基于文献查阅和笔者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教师工作经验,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在理工类高校实际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专题化不够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时效性较强的思政课程,需要立足第一课堂主阵地,通过不同专题重点聚焦国内外时事,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但是在当前实际开展过程中,容易陷入一种课堂知识灌输式窠臼之中,无法将所阐述的理论知识和时事热点,大而化小、虚而走实地转化为学生内心的认同,在有限的课时中,价值认同的根源来自于理论的说服力,因应时代发展大局,直面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难点、热点,尤其关注发展之痛点,是做好专题化授课的应有之义。

(二)课程实践环节薄弱

“形势与政策”课在不同学期和学年的教学专题差异性大,缺乏稳定的教学专题,课程专题内容指涉广泛,涵盖国际大势、国内要事,更需重点阐释好党中央的最新政策精神和国家事关民生的重大发展战略,当下在实际进行课程组织时,目前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往往是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于课程专题涉及范围广、内容深、理论要求强,对教学专题的理解差异性,对理论阐释的“取舍”,专题化政治性、趣味性的选择,基于对不同专题的理解差异,往往会出现价值引领功能弱化、课程主阵地作用不彰显,课程成效无法保证的现实问题。尤其当下理工科高校,在专业发展规律、产学研结合等实践环节,依然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三)课程定量化不足

当下理工科高校,不少学生对哲学社会科学兴趣不大或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也不大,与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当下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占绝对主导地位,感悟性、经验总结性的成果颇多,以定量分析方法和定量方式参与课程考核的具体模式较少涉及,形成了鲜明的“对冲”。正如先前所讲述的“形势与政策”课本身所具备的独特性,要求课程讲授紧跟当下最新国内外形势发展,能够及时且正确地通过理论阐述、案例分析等方式,为学生解疑释惑,正确理论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更好地认同中国制度和模式,更加清晰明了当下的发展战略。但具体针对课程实效性评价和评估导向的定量导向不足,形成的纯然关注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局面,容易降低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期待。

三、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性的改革路径

聚焦于理工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化、实践化、定量化,旨在于关注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存在的课程专题式教学在课程实效、课程评价和考核等方面所面临的系列挑战等难点,可预期“形势与政策”课将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师队伍以及教学管理出现新的调整和变化,提出进一步优化完善课程体系架构,实现从课堂延展到课下,从理论延生到实践。由此从新时代理工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改革层面寻找优化路径,基于专题化、实践化与定量化的视角,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师队伍以及教学管理出现新的调整和变化中融入“三化”。

(一)教学专题化:将时代发展之问融入变与不变的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应该且必须立足和站好第一课堂主阵地,在发挥理论灌输的重要作用同时,充分考虑校情、学情、专业等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掌握学生思想状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自主学习课程设计更加丰满、亲和,具有独特性,擅于聚焦课程专题,进行分门别类,围绕国内、国外两个大势,辨明普适性、恒久性、即时性的理论阐述专题,掌握不同侧重点的专题阐述规律,形成基本专题和存在变化性专题的特点,在变与不变中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形势与政策”课理论知识更易于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有利于推动类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实践专业化:将追求真知落实到实践教学环节之中

规避单一形式的课上讲授可能带来的教育效果递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就感,紧紧抓住学生课余实践活动,理工科高校在组织实施“形势与政策”课时,应当根据校情、学情、师情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进行“量体裁衣”,充分与专业和学科相结合,基于专业性质、产学研结合、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具体指导学生开展线下调研、走访、实习、专题汇报等实践活动,提升课上与课下的成效联动作用,彰显校本特色的“形势与政策”课优势。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地融入本校乃至本地的精神资源和“形势与政策”课素材,使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得课程涵养和精神的熏陶,最终方才能够让教学更加亲和自然、丰满灵活、独特有益。

(三)成果定量化:以成果導向为基础强化专业化队伍建设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教学管理,重点在于建设一支专职教师队伍,形成专题化相对稳定的教师团队,突破单个教师的知识与视野局限,聚焦团队每一位老师的专业背景,形成每一次形势与政策课程精品专题;聚焦专题化后学生课堂考勤的科学化、合理化,引入定量跟踪,做好全过程指标监测体系,破除专业化团队同一课堂与学生,但不同教师的考勤难点,做好教育衔接;以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动态把握学生课堂学习成效,通过第二课堂中学生的主题调研、结业汇报准备、中期小结反馈等不同形式,拓展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的良好互动渠道,打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壁垒;形成“专家讲座制”,强化头雁效应,打造以专家学者为核心的优秀教师团队,发挥专家学者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同专家的沟通,形成教学示范团队,由专家为教学团队的组长,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建立较为完备的专家联系青年教师制度,带动青年教师的发展。

通过聚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题化、实践化与定量化,充分调动授课教师备课、授课的积极性,发挥授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形成稳定的专题化教师团队,打造特色化授课团队;以课上课下全程联动,无缝对接做好连贯式教育,做好上课点名+实践跟踪+结课汇报全链条式的定量化教育培养,进而实现课堂、课下、全程的密切联动,关注于课堂本身的同时,关心学生的学习体验、关照课程成效的实时跟踪,将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为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向纵深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孔朝霞,王绪风.《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守正创新的逻辑建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4期/总第268期。

课题来源、名称、编号:本论文为上海理工大学2020年教师教学发展研究立项项目资助成果,项目编号:CFTD203058。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改革路径形势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改革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