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还草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2-06-07 04:44赵国林
新农民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主要问题策略研究可持续发展

赵国林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策略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传统的工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污染与破坏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为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绿水青山即是金山银山”的战略发展理论,加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进程,绿色植被覆盖面积得到一定的恢复与改善,但是部分地区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之前,并未进行科学的规划,并与当地的居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其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难以取得相对理想的效果,本文通过对退耕还林还草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以求为退耕还林的科学推进提供依据。

1 退耕还林还草的意义

1.1 改善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

工农业生产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及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导致大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微粒粉尘等有害气体含量大幅度上升,PM2.5严重超标,温室效应日益严重,部分地区雾霾甚至出现持久性雾霾,人们已经很难见到碧水蓝天。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改善:(1)通过增加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有效调节该地区的气候,降低温室效应,增加人们居住的幸福指数;(2)林木、绿草等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对于有害气体进行有效的吸收,从而有效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1]。

1.2 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北的偏远山区)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为获得短期的经济效益,其过度开垦、偷盗林木、将原始森林开发为农耕田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该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制约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1)SO2、H2S等工业废气,容易导致酸雨的发生,不仅对生长中的农作物造成极大的损失,而且容易导致土壤的盐碱化以及贫瘠化,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持续运行;(2)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倒春寒、飓风、霜冻、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大幅度增加,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以及品质、产量;(3)林木的过度开垦导致其防风固沙以及预防水土流失的功能丧失,部分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导致优质农耕田面积锐减,使得我国农耕田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影响农业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等产业的持续性发展。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推进,可以为农作物的茁壮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1)依据该地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栽培模式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农田防护林的合理规划,通过科学布局建林种草的位置、面积以及栽培模式,形成对农作物生长的有效保护屏障,有效避免水土流失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发生;(2)林草生态系统具有相对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以及大量的腐生细菌,可以对该地区土壤土质进行有效地改良、升级,改变土壤酸碱化、贫瘠化日益严重的现状,逐渐恢复优质农耕田的面积[2]。

2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现状

2.1 取得阶段性成果

部分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取得阶段性成果,比如“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有效推进,使得在北方地区形成保护工农业生产以及人们安居乐业的绿色长城,不仅使得沙尘暴、雾霾等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有效降低,而且对北方农业的生产活动形成了有效地保护屏障。在新疆地区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余年来,已经有近133.33万hm2贫瘠土地种植了生态林与经济林,在改善生态气候的同时,显著增加地区经济效益[3]。

2.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主要问题

2.2.1 对还林还草工程重要程度缺乏科学的认识

对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项惠民工程,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对其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其持续性推进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由于资金与编制限制,部分西北地区并未设置退耕还林还草的专项小组,导致其对于这项德政惠民政策解读不到位,缺乏科学有效的宣传,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敷衍了事、消极怠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该工程的有效推进;(2)部分偏远地区的民众对于这项惠民的征政策的缺乏有效的认识,认为将自己的农耕田交出去进行森林建造,会损坏自己的经济利益,其配合性不高,导致退耕还林工程在落实过程中阻力较大。

2.2.2 缺乏科学的退耕还林还草方案

退耕还林还草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影响该工程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然而现阶段部分地区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落实的过程中,并未进行方案的科学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进行之前,并未进行科学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严重影响该工程各项措施的落实速度。(2)由于对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土壤土质进行详细的检测与调研,而盲目选择林木、林草的种类,其移栽以后,绿色植被成活率较低以及生长速度缓慢现象较为普遍,影响稳定林草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功能的发挥。(3)并未依据该地区所建造生态林的基本功能(农田防护林、北方抗旱林、经济速生林等),进行建林地址、建林规模以及林木品种的规划与选择,导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该工程所起到的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相对一般。

2.2.3 建林种草技术滞后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具有短期经济效益较低、资金回报周期较长等问题,部分地区对该项工程重视程度不够,在资金投入方面相对有限,导致其建林种草技术并未得到科学、有效的更新,该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在林木幼苗的移栽、种植以及草坪的栽培过程中,主要依赖于人工,对于现代化机械设备与技术的普及率较低,严重拖延退耕还林工程的进程;(2)在林草的抚育与管理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到位,其林草的生长速度相对缓慢、病虫害频发,不利于稳定林草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其相关产品的有效供给。

2.2.4 经济效益不明显

调查研究表明,西北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进过程中,过多的重视生态效益,而忽略了经济效益,不利于其工程的持续性运行。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1)所栽培的林草种类相对单一(比如部分地区主要种植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的榆树、杨树、松树、白桦等乔木及单一红柳、梭梭灌木),且种植结构相对简单,不利于高端林木产品的生产以及稳定森林生态系统的构建;(2)部分地区在退耕还林工程中虽然按照一定比例种植了坚果类经济林木,但是由于未提前开辟相应的市场,其林木产品滞销现象较为严重,并未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2.2.5 存在火灾隐患

部分地区在建成生态林后,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森林火灾的诱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自然因素,如果森林生态系统所处的生态环境降雨量相对较少,其内部的枯枝落叶在经过高温照射或林木遇到雷击后,容易引发大面积的森林火灾;(2)人为因素,引起森林火灾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节日烟花爆竹违规燃放,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森林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防火培训等因素。不难看出,由于森林火灾的诱因诸多,很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全的杜绝,一旦发生火灾,将对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产生极大的威胁。

2.2.6 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

监管机制不完善容易是制约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2两方面:(1)我国西北地区尤其是北疆地区林草种植现状差异性较大,导致现阶段并未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可以在各地区推广和应用的林木监管体系,虽然有《森林保护法》作为基础性指导,但是由于监管制度细则的缺失,在相关利益的驱使下,其部分地区通过打法律擦边球的方式进行森林砍伐的现象仍有发生;(2)部分地区经费相对有限,对于森林管护人员的配备相对较少,面对面积相对较大的生态林,很难实现全方位的管辖,其盗伐林木现象较为普遍,对所生态林的平衡稳定造成较大影响。

3 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3.1 加强宣传推广、提升人们环保意识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广大人民认识到退耕還林还草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重大工程,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对于该项工作的支持:(1)当地的林业部门应成立退耕还林还草专项小组,由林业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并对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进行实时的关注以及解读,依据林草业覆盖率以及发展现状,制定科学的退耕还林还草方案,以保证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2)借助抖音、斗鱼、虎牙等新媒体手段,及时进行林草生态系统在改善生态气候、推动工农业经济稳定发展方面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对于该项政策的认可度和支持度;(3)应积极落实国家在退耕还林还草方面的补偿政策,必要情况下,林业部门可以向财政部门申请“专项补贴款”,将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4]。

3.2 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合理规划

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科学规划,对于该项工程的落实、稳定林草生态系统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之前,借助现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对该地区的林草种植现状(林草覆盖率、林草主要种类、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气象条件(昼夜温差、日照时长、年降雨量及主要降雨季节、光照强度等指标)以及土壤土质指标(温湿度、酸碱度、有效成分含量等指标)进行科学的检测、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为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序进行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2)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以模型、图表以及文字的形式,形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详细方案,从而指导林草种植规模、地址的合理性,林草品种的科学性,全面提升林草移栽后的成活率、林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构建相对稳定的林草生态系统,最大程度发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价值[5]。

3.3 对林草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优化

对林草生态系统内林草的种类、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不仅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可以显著增加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措施:(1)借鉴国外混栽林的相关经验,进行生态林木(比如榆树、木棉、杉木等大型乔木)与经济林木(澳洲坚果、板栗、开心果、仁用杏等)的混合种植,增加食物链种类,增强抵抗杨干透翅蛾,松墨天牛,青杨脊虎天牛等地区检疫性害虫入侵能力的同时,增加林草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2)合理发展林下经济,比如推进林下种植灵芝、人参等名贵药材,林下蓄养鸡、鸭、鹅等家禽;(3)可以依据林草生态系统的规模以及绿色植被的生长情况,划定特定的放牧区域,推动牛羊养殖产业发展;(4)为保证林果、树干以及畜禽产品有良好的经济收益,林业部门应联合市场部门,加强林副产品市场的合理开发[6]。

3.4 加大现代化技术与设备引入

要适时引入现代化技术与设备,加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现代化进程:(1)在林木、牧草的栽培与种植过程中,要适时引入大型吊车、快速挖穴机、旋耕机等高端机械设备,全面提升作业效率;(2)在林草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靶标害虫智能检测仪、病原孢子智能捕捉与监测仪、气候监测仪、土壤土质检测仪等为基础的病虫害智能识别与预测体系,并借助大型弥雾机、无人机等现代化施药设备,以及生物、物理、天敌、化学等技术,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将有害生物对林草生态系统的危害降到最低;(3)在林草灌溉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引入滴灌技术、微灌技术、移动式灌溉以及水肥一体机,构建林草现代化灌溉体系,对其进行科学灌溉与精准施肥。

3.5 加强火灾预防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防火机制,将森林火灾的危害降至最低:(1)加强防火宣传,各地区的林业部门应借助农村宣传大喇叭、宣传彩屏以及斗鱼、抖音、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提升人们的防火意识,有效遏制随意燃放烟花爆竹、肆意燃烧农作物秸秆的行为。(2)进行防火技术与防火设备的更新,要设置专项资金,对于现代化防火设备及时引入,并安排专人对其维护与保养,以确定在火灾发生后,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7]。

3.6 设置完善的森林监管机制

完善森林监管机制,是对退耕还林工程成果进行有效保护的关键措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以《森林保护法》为基础,制定该地区森林管理的细则,加强对林木的保护,杜绝林木违规开垦行为;(2)要适当扩大森林管护人员的队伍,加强对生态林的巡视,避免盗伐林木以及林区随意放牧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鹞,宋强,李宁.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林业科技,2004,32(3):63-64.

[2] 潘乐明.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23(2):5-7.

[3] 郭晓鸣,庞淼.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判断和对后续政策设计的思考[J].开发研究,2007(4):58-60.

[4] 廖文梅,彭泰中,曹建华.农户林地流转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林业经济,2010(5):43-45.

[5] 曾伟生,周佑明.森林资源一类和二类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22(4):8-11.

[6] 周光辉,曾伟生,陈雪峰.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25(4):1-5.

猜你喜欢
主要问题策略研究可持续发展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进口橄榄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部工会管理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