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2-06-08 20:02王亚男
艺术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文化自信戏曲

摘要: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传承与发展,服务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大局。文章梳理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分析当前中国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困境,并积极探索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优化路径,旨在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戏曲;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3-00-0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国的文化基因。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坚定戏曲艺术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推动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使戏曲艺术在新时代重新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文化自信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广阔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氛围。文化自信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价值观引领和战略支撑。而戏曲艺术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它的传承和发展是对文化自信的自觉践行,将为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财产。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中国戏曲的概述

戏曲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为比较成熟的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形成、发展、成熟、繁荣、传承创新。

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出现了中国戏曲的雏形,如“参军戏”“踏摇娘”“兰陵头”,戏曲艺术应运而生。北宋时期,职业艺人的出现促进了杂剧和院本的发展,金代的院本继承了宋杂剧,性质上与宋杂剧相同。元代时期,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明清时期,明代的戏曲在宋元时代的南戏基础上继续发展,在唱、念、做、打和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明中期,在昆山地区兴起了昆腔。明后期,折子戏开始流行。清代在地方戏梆子和皮黄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了京剧,在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成熟和兴盛,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辛亥革命以后,传统戏曲艺术进行了一定的改良。五四前后,戏曲中出现宣传民主思想的价值取向。抗战时期,大批有志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为了唤醒迷茫的人民大众,鼓励他们与命运进行抗争,同时宣传党的革命主张、革命思想。他们积极创作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历史剧和现代剧,戏剧文化在苏区发挥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发展,戏曲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剧目。新时代,在习近平文艺观的指导下,戏曲艺术的发展迈向了新的高度。2021年4月29日,教育部成立了中國戏曲教育指导委员会,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已经把戏曲的传承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促使戏曲艺术在校园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 传统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实然困境

在中国传统社会,戏曲是深受大众接受和喜爱的文艺形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外部的原因和戏曲自身的原因导致传统戏曲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陷入了困境。

2.1 时代变迁导致戏曲小众化

戏曲的唱、念、坐、打四项基本功需要演员从幼时就开始苦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有较强的叙事性,且戏曲独特的表现形式需要观众花费一定的时间静下心来欣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城镇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休闲时间越来越少,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使得戏曲的演员和观众都急剧减少。

戏曲小众化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导致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盛行,人心浮躁,人们都热衷于追求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而忽视了有历史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

戏曲小众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跟戏曲流行时期相比,要丰富很多。现在戏曲的受众大多为老年人或者戏曲爱好者,这些老年人有些出生于戏曲流行时期,那时看戏是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戏曲陪伴了他们人生的早期阶段,所以他们会有一定的戏曲情结或者看戏习惯。而现在的年轻人绝大多数已经对戏曲没有兴趣,更不会花时间去欣赏戏曲,戏曲变得越来越小众。

2.2 戏曲内容与传播形式陈旧,创新力度不足

中国戏曲在发展历程中也存在着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内容与程式都是固定的,如果随意更改不仅无法取得大家的认同,还会被认为是对文化传统的不敬[2]。这就导致戏曲的创新力度不够,不敢打破这种固定的内容和程式,一直在原有的内容和程式上徘徊。

正如大多数文艺作品的创作一样,戏曲的内容创作也取材于同一历史时期社会上发生的或者流传的故事,具有鲜明性的时代特征。然而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戏曲中的故事与当下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如果仍然延续过去的老套内容和故事情节,就很难引起当下人民大众的注意,这就使戏曲失去发展的受众基础。

在戏曲的传播形式上,目前主要还是剧院、传统媒体等传统的传播形式,对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的运用还有待深挖。即使有些老戏迷认为,老戏才有戏曲的味道,传承下来的都是经典,越是经典越是值得反复品味。这种观点本身也没有错,但是对于迫切需要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戏曲行业而言,这种顾虑太多、创新力度跟不上、不能迎合大众市场需求的问题,会很大程度上制约戏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一旦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就会出现发展危机。

2.3 戏曲专业人才缺乏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瑰宝,戏曲魅力的延续需要专业人才的代际传承。当前,由于前文提到的戏曲的小众化,陷入了戏曲演出的场次少,剧团的收入少,戏曲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难以保证,剧团数量减少,有志进入戏曲行业学习和发展的人减少等这样的问题的恶性循环。放眼当下,明星演唱会门票一票难求,演唱会现场人山人海。反观戏曲演出,一般都是政府提供门票补贴,现场观众也是寥寥数人,行业的不景气必然导致专业人才的流失。

此外,戏曲专业人才结构趋向于老龄化,青年这样的新鲜血液难以及时注入。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消解了青年对戏曲这种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追求。加之戏曲讲究基本功,需要长期持续的练习,不是短时间可以速成的,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青年考虑到时间成本、付出回报比等因素,绝大多数都不会选择进入戏曲行业,学习并深耕戏曲。

3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优化路径

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需要结合实际,探索积极有效的策略路径。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强政策扶持,培养专业人才,创新发展戏曲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戏曲艺术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国戏曲艺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弘扬,戏曲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发展,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同时要坚决杜绝戏曲文化改旗易帜,警惕被西方社会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无孔不入,他们大力输出蕴含着西方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在文艺领域渗透历史虚无主义,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需要高度警惕。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要牢牢把握戏曲的意识形态属性,牢牢把握戏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戏曲内容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使戏曲文化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确保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3.2 强化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扶持措施

首先,加强对戏曲文化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传统戏曲的魅力和重要性。国家在这方面已经积极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中央电视台开设了专门的戏曲频道,推出了《中国戏曲大会》大型节目;教育部贯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着力推进戏曲艺术进校园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国家对戏曲文化宣传的重视程度和贯彻的执行力度。此外,对戏曲文化的大众化、生活化宣传也尤为必要。社会、企业应承担起此类宣传的责任,积极推进戏曲文化周边文创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在日常用品的外观设计中增加戏曲元素,让人民群众接触得到、欣赏得了,从而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其次,强化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政策导向,完善和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戏曲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事业的保障激励机制,大幅提升戏曲艺术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营造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3]。

最后,戏曲传承与发展需要国家、社会、企业等形成合力,修复戏曲文化生态环境。在戏曲氛围的社会营造下,在政策措施的保驾护航下,促使戏曲传承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3.3 立足传统戏曲,创新发展、面向时代

戏曲艺术要想长久发展,受到人们的青睐,必须立足传统戏曲,积极进行艺术创新,以更大众化的姿态满足大众需求和审美。戏曲创新不仅包括内容创新,还包括形式创新。在戏曲内容的编排上,应紧跟时代步伐,突出时代特色,融入新時代故事,创造出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具有时代性的精品剧目。

在戏曲的表现形式上,实现戏曲与音乐协同创新,运用现代化舞台设备,借助数字化手段、虚拟技术等,营造一个具有科技感和沉浸式体验的舞台效果。在戏曲创新过程中,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既要吸收新媒体时代的精神内涵,又要保持戏曲文化的精髓,创作符合正确价值观的现代戏曲[4]。此外,戏曲创作要符合市场定位,满足市场需求,推进戏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为戏曲的大发展大繁荣注入活力。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到来,为戏曲的传播方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网络也从最初的工具变成了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现实场域。因此,戏曲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传播的同时,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加强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比如录制百姓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开发戏曲专题的小程序等,提升戏曲传播的大众性、互动性、实效性。

需要指出的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中使戏曲艺术出圈,同时还能守住戏曲文化的根脉,不在各种文化浪潮中迷失方向,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这也是传承和创新好戏曲艺术的关键所在。

3.4 加强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5]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最核心的因素是专业人才,他们肩负着戏曲的创作、演绎、创新等重要职责。在戏曲传承和发展出现多重困境的情况下,加强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认真贯彻落实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学生们的内心播种下戏曲艺术的种子,激发他们对戏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促使一部分学生立志于进入戏曲行业,为戏曲行业储备人才。

第二,对于正在高等院校、各类剧团学习的戏曲人员而言,应做好培养计划,扎实推进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统一。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责任意识,强化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的使命和担当。

第三,对于正在从事戏曲行业的专业人员,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时代作品,拓展戏曲传播方式,推动戏曲艺术大众化。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保障职业发展,疏解现实困难,以便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

通过以上措施,期许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戏曲行业,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4 结语

曾经,时代的变迁使戏曲艺术在一段时间内变得小众化。当前,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在党和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提倡下,戏曲艺术的发展迎来了春天。所以应当抓住时代契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造出满足大众需求的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振兴戏曲艺术。在国家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支撑下,戏曲艺术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289.

[2] 尹笑笑.中国戏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戏剧之家,2014(10):51.

[3]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Z].国务院办公厅,2015-07-17.

[4] 王雅秋.数字媒体时代对于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影响[J].戏剧之家,2021(30):88.

[5] 李必友.推动中华戏曲艺术薪火相传[N].人民日报,2021-11-22.

作者简介:王亚男(1991—),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文化自信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