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跳荡在课堂场景中的燧火

2022-06-08 07:24周春宝张万香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机智教室课文

文|周春宝 张万香

在教师的众多素养中,教学机智是比较高阶的综合素养。“它是教师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决断和组织的力量,是教师经验与理论积蓄的结晶的力量,是一种深刻地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并适时做出应答的基本能力。”(日本学者斋藤喜博语)

尽管教师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时,几乎都有一个基本的预设、计划,但教学是个复杂动态的生成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外部环境以及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如何看待和处置这些旁逸斜出的意外和不测,是充分利用还是等闲视之,是巧妙化解甚至为教学所用还是绕弯避道,是衡量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重要分水岭,更能彰显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如同跳荡在课堂各个场景中的燧火,明亮耀眼却稍纵即逝,珍贵稀有而不可复制,隐藏其后又不易察觉,全凭教师的一双慧眼去洞察,一颗匠心去捕捉。

一、教学机智隐现在课前看似无关的场景中

伴着上课铃声,老师来到教室门口,教室里仍然一片喊叫和混乱。后排还有一群学生在打打闹闹,旁边还有几个大声起哄的学生,看到老师之后,都仓皇逃回座位上。

教室安静了,学生们大气不敢出,等待老师的训斥和发落。老师定了定神,稳步走到讲台前,喊过“起立”后,没有让学生立即坐下,而是佯装生气地说:“刚才教室里乱哄哄一片,我一定错过了最热闹的一幕。你们得用一个生动的句子来还原描述一下刚才的场景方能坐下。”

很快,有学生说:“同学们吵吵嚷嚷,教室里就像菜市场一样。”

有学生说:“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老师问:“这两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答:“运用了比喻,把‘教室’比作‘菜市场’‘一锅粥’。”

老师继续提要求:“能换一种修辞手法吗?”

学生们思忖片刻,陆续作答:“教室里吵得简直要把楼顶掀翻了!”

“教室里声音很大,震得楼板都快要塌下来了!”

“教室里的吵闹声,十里之外都能听得到。”

……

一个比一个说得夸张!

老师又问:“你和兄弟姐妹在家里大闹,父母常会说一句什么话?”

“闹翻了天!”一个同学说。

其他同学也不停地附和:“对!对!这也是夸张句!”

瞧,就是这样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课前闹哄哄的场景,经过教师的机智引导和巧妙点拨就演变成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阵地。可能在某些教师看来,这样节外生枝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通常的做法是,大声呵斥,立即叫停并迅速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回归“正题”。殊不知,语文是母语教学,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观察,即使是旁逸斜出的不测,也会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这位教师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课前发生的意外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在关联,采取“用带修辞手法的语言还原场景”的“惩处”手段,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语言文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迁移运用。

这个案例也启示我们: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与其费尽心思地创设虚拟的情境,不如巧妙地利用身边的那些真实、鲜活的场景,没有成本,又浑然天成。

二、教学机智浮现在课始悄然生发的游戏中

上课了,师生互致问候后,老师准备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忽然,又停了下来,仿佛想起了什么,转身面向学生,用平静的语调说:“什么都不说,闭上眼睛,听听周围有什么声音。”教室瞬间安静下来,只听得风扇呼啦啦地转动着。

“你们听到了什么?”一会儿,老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说说刚才捕捉到的声音。

“我听到了桌子移动的声音。”

“我听到了楼下三轮车的声音。”

“我听到谁的屁股摩擦椅子的声音。”

大家都笑起来,但很快又安静下来。

“我听到了隔壁班上正在放英语听力。”

这时,老师总结道:“是啊,在听声和回答听声的过程中,时间已经悄悄过去了两分钟,一天、一月、一年,时间就是这样不经意地在我们眼前、耳边、指尖悄悄地溜走。六年的小学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也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匆匆逝去而且一去不复返了。”望着大家若有所思的表情,老师似乎感觉到时机已成熟,激动地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书写了两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匆匆》。学生们忽有顿悟,饶有兴致地学了起来……

课堂是灵动的,充满生命力的。案例中的课始导入并非教师事先预设,而是根据当时的课堂场景,机智地利用听声音游戏顺境而导,巧妙地将其与要学的课文内容勾连起来。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加深了对时间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也感悟到时间流逝之快,所以得以很快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教学机智是教师“即席创作”的艺术。若能将旁逸斜出的意外与不测机智地转化为语文学习资源,足见教师的教学功底之深厚,若能巧妙地将其与教学内容衔接起来并为教学所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教学价值,更显教师的教学艺术之精湛、智慧之高超。

三、教学机智涌现在课中不断生成的预设中

(课文《灯光》教学片段)

片段1:师:课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生答)

师: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

(生答)

……

这种一问一答、亦步亦趋的程式化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僵化,显然不是老师所期望的。老师迅速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大胆采取了“预测”的教学策略。

片段2:(在“写什么”教学环节)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会猜想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

生1:下面发生的故事一定与灯光有关。

生2:灯光可能就是一个比喻,就像课文《桥》一样,不可能只是实物,还可能用它来比作什么。

(在“怎么写”教学环节)

师:通过第1、2 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你预测下文会怎么写?

生1:从“我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一句中判断,这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生2:从“清明节”一词中联想到,下文可能会写到某个人去世了,很有可能他的去世和灯光有某种联系。

生3:前面提到了“千万盏”,后面可能只会写“一盏”。

片段3:老师把学生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预测写在黑板上,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讨论、辩驳,不断印证、纠正着预测,并将自己的预测与文中的内容与写法比较孰优孰劣,还创编出新的内容和写法。

多么富有见地的预测啊!课堂僵局被打破,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创造力被激发。殊不知,这位教师原先的设计并非如此。在单元整体备课时,课文《灯光》的预设也是沿袭前一篇课文“引导学生先抓中心句,然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相关语句与中心句不断呼应”的教学方法。这种一问一答、亦步亦趋的做法,在《灯光》教学起初碰了壁,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积极性未被调动,思维也被禁锢。针对这种状况,教师果断摈弃了原先的预设,采用了预测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大胆猜测课文,主动学习课文,积极创编课文。学生在不断的预测和验证预测的过程中了解了文章内容,品味了文章精妙的语言和精巧的构思,不仅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涵,也从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循着原来的预设内容和教学思路走下去,可能会出现推而不动、启而不发的被动局面,若改变策略、另辟蹊径,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则会变“拉牛上树”为“驱牛向草”,呈现出一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盛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学习不再是被灌输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如此说来,教师对教学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

四、教学机智闪现在课后稍纵即逝的延展中

从电教室上完公开课《白鹅》返回教室的途中,学生们意犹未尽,彼此推推搡搡,队伍歪歪扭扭。

见状,老师大声吆喝:“同学们,你们看我走路的模样——”说着,老师做出昂首挺胸、大摇大摆的样子。

几个眼尖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叫起来:“这不像鹅老爷走路的姿态吗?”

“我这鹅老爷走路怎么样啊?”老师又调侃了一句。

有说大模大样的,有说从容不迫的,更多学生学老师走路的样子,还真有点京剧里净角出场的味道。

老师像个孩子似的“人来疯”:“同学们,咱走路的时候可不能学鸭先生——”

话音未落,一个调皮的学生抢着说:“我知道,鸭先生走起路来局促不安。老师,你看我像不像?”说着,扭着屁股,做出急匆匆往前赶的样子,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

队伍就在这些“鹅”“鸭”惟妙惟肖的动作和欢笑声中行进着。

刚好室内上完《白鹅》这篇课文,刚好室外遇见学生似鹅似鸭的队伍,教师见景生情,将课文中鹅鸭的步态与生活场景对接起来,连贯巧妙,浑然一体。更令人称道的是,教师还有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并巩固运用文中所学的“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大模大样”“从容不迫”“局促不安”等词语,活学活用。

这是游戏吗?是,语文化的游戏。这是课堂吗?是,生活中的课堂,蓝天下的课堂。换了一种方式、一个地点,复现、巩固、运用课堂所学内容,却收获了许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课堂,是开放的,语文,也从来不是圈养的。优秀的教师总是带领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捕捉语文气息,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语境中学语文,用语文,享受语文,让语文充满诗意和智慧。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应对能力,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高度体现。谁不希望教学机智常常眷顾自己并在自己的课堂上频频闪现呢?殊不知,这种看似偶得、灵光一现的教学机智,是教师教学智慧与艺术的体现,更是教师教育观包括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的折射。把这些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来自环境和学生的突发和偏差,能看作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能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创生者,是教学机智产生的先决条件。只有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并用心捕捉、迅速研判、果断决策,教学机智的燧火才会在课堂教学的各个场景中跳荡、闪耀。

猜你喜欢
机智教室课文
“313”教室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机智闯关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背课文的小偷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机智的斑马线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机智的警察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