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满语走向消亡有缘由

2022-06-09 21:26言九林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满语汉文皇权

满语曾一度是清朝的官方语言,获得了皇权长期的强硬加持。发展到极致时,乾隆甚至下旨对不能正常使用满语的八旗子弟进行连坐治罪。但以上种种,都没能阻止满族人抛弃满语、投入汉语的怀抱。1911年10月,清廷颁布国歌《巩金瓯》,采用的是严复创作的汉文歌词,这意味着满语在当时已趋近消亡。

满语的消亡,有许多原因。比如,入关后讲汉语的满族人口远远多过讲满语的人口;再比如,满语在表达上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某些事物找不到对应的词,某些现象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满语所承载的文明体量实在太小了。

满语有一个先天缺陷,即有满语而无满语书。为弥补这一缺陷,清朝皇帝下旨将大量汉文典籍翻译成满文。“凡四书五经已经翻译外,如纲目讲义等有关于治道者,靡不译尽”——这句总结出自康熙之口,它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在皇权的支持下,已有非常多的汉文书籍被翻译成了满文;二是这场文明的搬运是按照皇权的喜好来选择的,这种选择实际上严重压制了满语承载的文明体量。

1742年,乾隆重申了百年前顺治皇帝针对宗室子弟的谕旨,“可将翻译各样汉书观玩,著永免其习汉字诸书,专习清书”,可是面对更大的文明体量——那里有更多的小说、戏曲、游戏等——谁会愿意老老实实待在满文文化圈,只读那些官方拣选的翻译版书籍呢?

語言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承载多少自由创造与自由表达。如果汉语只能承载朱元璋《大诰》里的律令,而不能承载《孟子》的“民贵君轻”,不能承载《西厢记》与《金瓶梅》,也不能承载赵友钦(元代人)的“小孔成像”实验,它还会有生命力吗?(摘自《品读》 言九林/文)

猜你喜欢
满语汉文皇权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黑水城汉文文献补考
沈阳故宫门额考
浅谈如何提高南疆维吾尔族学生汉文写作能力
天无二日国有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