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安全视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化”课程思政

2022-06-09 01:45王晓耘
文教资料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化安全英美文化全球化

王晓耘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我国的文化渗透也在加剧。文化安全成为国家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成为高校教师面临的重大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文化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出发,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化”课的课程思政目标,并探讨了教学中思政目标的融入策略,以期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和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己任的责任感。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安全 “英美文化”

一、全球化趋势与文化安全主题

跨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水平和人类文明水平都在进一步提高,文化多元化、全球化已成无可回避的大趋势。在此形势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各国政府都对此高度关注。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保证文化的性质得以保持,文化的功能得以发挥,文化的利益不受威胁和侵犯的状态。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1]。《国家安全学》中提出,文化安全的概念涵盖了语言文字安全、价值观念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以及生活方式安全等,其要义是保持和延续一个国家现存文化特征。文化安全的本质是文化的民族性。[2]全球化时代有利于我们更好借鉴、整合、吸纳外来先进文化,使之成為保持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和创新力的营养部分。但同时,西方国家竭力在世界范围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大量西方文化产品充斥我们的生活空间,加之互联网的推波助澜,无不冲击着我国的文化领域和民族文化的根基,我们的文化安全问题更加凸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中国和发达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多,同时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竞争也愈演愈烈。在此世界大环境下,如何引导年轻一代在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警惕一味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怎样使他们正确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学习先进性,同时坚持民族性,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这些问题是时代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重大思政课题。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

高校外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包含着大量的外来文化元素,使之成为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时机和场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中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性质的说明也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受众最广的基础课程之一,应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4]。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作者所在高校举措之一就是在第二学年为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开设后续课程,“英美文化”课是其中之一。除进一步提升英语语言能力这一工具性之外,课程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跨文化教育,加深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和提高他们的文化阐释能力上。高校应在课程中正向引导学生,培育其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二、“英美文化”课程思政目标的提出

(一)大学生文化素养调查

我们的英语教育长期存在强调语言知识传授、重视听说读写技能训练、重工具性轻文化性的问题。教师对一些教材涉及的跨文化现象有碎片式的讲解,但缺乏对英语文化的系统全面介绍。英语能力测试中也缺少对学生英语语言背景文化知识储备的考查。直到今天,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仍然把过四六级当成大学英语学习的唯一目标。大学生在人文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方面存在着很大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除了过往英语课上老师的零星介绍,对英美文化印象大多来自网络、商品宣传及影视剧等,没有系统全面学习,认知似是而非。例如,在本课程初的英美文化知识测试中,有一个题目是:圣诞节的习俗包括什么?不少同学给出了“送苹果,放焰火,吃大餐”的答案。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含义这个问题,只有约5%的同学给出了相对准确的阐释。计算机木马病毒英文称为“Trojan virus”,其由来是什么?几乎无人答出。第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一知半解。例如,同样在第一堂课对学生们的一个传统文化小测试中,有一题问道:王维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应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什么?50%以上的同学给出了错误答案。对于“儒家六艺是指哪些”这个问题,超过40%的同学一字未写。这里既有历史的原因,即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饱受磨难;也有现实的原因,即我们的教育长期重理轻文,升学压力下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了,忽视了它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对中西方文化的学习了解欠缺的情况下,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成了无本之源。加上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巨大冲击影响,缺乏正面引导,导致了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不足,缺乏文化平等意识,难以对中西方文化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不会批判接纳不同文化中的先进成分,难以做到不忘本、不排外,胸怀世界,放眼未来。面对各渠道大量异质文化输入和思想碰撞,出现了两种常见的错误意识:或盲目推崇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观淡薄;或保守排外,对自身文化风俗习惯盲目遵从,歧视外来文化。

(二)应对的课程思政目标

针对这种情形,“英美文化”课程的思政重点就落在保持文化的“三性”上:多样性,民族性和先进性。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文化,正确理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真正做到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的,“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体言之,课程提出了开拓国际视野、发展文化思辨能力、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三个思政目标。

1. 在教学中注重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大学生具备国际视野是我国国家战略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这需要大量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文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大学生国际素养的强弱关乎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5]开拓国际视野,既包括了解国际知识和培养国际意识,也包括提升跨文化语用能力。全球网络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能迅速了解国外新鲜事物,但面对庞大信息量难以分辨真伪。老师在系统性知识输入过程中应该重视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教会学生尊重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完善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发展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批判学习中外文化中的先进成分

简言之,思辨能力即思考和辨别的能力,指相信理性、尊重事实、审慎判断、公正评价,能对证据、概念、背景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和解释,能自觉反思和调节自己的思维过程。[6]所谓文化思辨能力,就是指在面对不同文化现象时,能做到既不盲目相信,也不一概抵制,而是通过质疑、分析、推理、比较,进而审慎地做出理性公允的评价。这对于国际性人才而言,是必备的能力。我们的课程绝不应该只是做外来文化介绍,而是在信息输入过程中通过正向价值引导,严把意识形态关,在知识了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分析探讨异质文化现象,培养文化思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运用英语展示中国文化

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就是文化。文化自信,是充分认可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是坚信其生命力和创新力。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民族血脉,是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重要讲话中提到,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指引我们走上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把文化比较教育融入我们的课程之中,引导学生理性比较分析中西文化,深化他们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并认识到文化自信并非一味排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正是由于它的兼收并蓄的强大包容性。这样才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同时形成文化平等意识,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更好地用英语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声音、民族的文化。

三、“英美文化”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融入策略

“英美文化”课程对作为英语文化代表的英美两国文化从民族性格、政治经济制度、律法、教育体制、媒体、社会家庭生活、传统节日、饮食、礼仪、运动、音乐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性系统介绍,一方面极大拓展了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增加了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提升了跨文化语用能力;另一方面丰富的主题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极好的场合和时机。我们可以从课堂模式、主题挖掘、线上资源利用和课程评价设置等方面来探讨课程思政融入策略。

(一)利用翻转课堂,促进合作探究

翻轉课堂的大部分课堂时间不再用来由老师讲授课本知识,学生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学生们自主学习,课上师生和学生之间充分互动。例如,在知识输入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前把章节中涉及的信息化整为零,分成数个知识点,以视频资料、慕课等方式让学生先在课前自学,把握主题要点。老师把班级分成多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查阅资料,梳理知识点,形成书面报告,然后在课堂讨论环节中向全班同学分享讲解,然后由老师做出评价,归纳讲解重难点,并抛出讨论话题。“英美文化”课程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内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新鲜未知,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新鲜感。如在《英国传统运动项目》这一章节,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查阅线上资源,了解了板球、马术等运动项目和所谓“英式运动精神”的内涵。学生在课堂展示时十分投入,用比赛视频、当堂演示等方式向全班同学讲解运动规则。学习合作互动使学生有效内化和吸收大量外来文化信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查阅分析资料,写学习报告和课堂汇报讨论环节,关于外来文化的新认知在头脑中形成体系,同时消除庞杂渠道带来的某些错误文化认知,拓展了文化视野。

(二)从主题中挖掘思政元素,进行文化思辨

了解英美文化现象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重要环节是挖掘讲解主题中的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以《英国教育体系》这一章节为例,通过课前学习和第一次课的课堂讨论,学生对英国的教育升学制度、学校教学风格、公私立学校由来等已有了具体了解,第二次课前布置观看“交换学校:阶级分化”和“中英教育对比”两个视频。第一个视频是一个学校互换实验,即来自英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两组学生互换学校,在对方的学校里体验一个月的学习生活。第二个视频是一个教学实验。实验中三位不同学科的中国老师被派到英国的中学带班教学,并在两个月后以考试形式与英国本地老师带的班做中英教学方式的比较。各小组观看后就“英国教育与阶级固化分层”和“中国教育制度的特点”两个话题做分析并准备书面报告,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发现。文化思辨,就在这些过程中慢慢形成习惯。学生不仅对英国的教育体制,也对中国的教育状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消除了对所谓西方教育和教学方式的种种误解和迷信,提升了文化自信;认识到两种教育体系各有其可取之处,没有孰优孰劣,也对教育公平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除此之外,通过对相关英文术语和表达方式的学习,学生们也提高了用英文表述中外教育相关话题的能力。

(三)开展线上课堂,合理使用各类学习小程序,强化教学和学习效果

在每一个章节内容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发布线上课堂即时小测试、主题讨论或投票等小活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和学习积极性,老师也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如在前面提到的《英国传统运动项目》章节学习的讨论环节中,为了最大限度让学生们参与讨论,降低焦虑感,老师把接下来的讨论话题“你如何理解体育精神”当堂发布在“学习通”平台上,引发了学生积极发言,回复率达到95%。平台的共享和点赞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正向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老师在线上学习小程序,如“学习通”等平台发布相关视频、文字资料、作品推荐等,作为必做任务,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和思考所学内容。在发布过程中推送优秀本土文化资源。例如,既有介绍英国历史和帝国主义发展史的纪录片《大英2000年》,加深学生对英国文化历史渊源的了解,让学生思考创新,抓住机遇和与时俱进是如何让一个小国在过去数百年中傲视全球、引领世界的,这于我国的建设发展有何借鉴之处;也有英文版的100集短片《你好,中国》,借由100个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汉语词汇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方方面面,十分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并学习如何用好英文来讲好中国文化。

(四)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

在以往的语言文化类课程评分机制中,终结性考核占到学生总成绩的70%以上,其中知识性目标和语言能力目标权重超80%。而在“英美文化”课程设置中,终结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各占总成绩的50%。具体言之,过程性考核包括学习平台“学习通”任务点完成度、课后论述题成绩、合作学习报告成绩、课堂参与度(“线上+线下”)四个评估指标。“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考查模式,使得过程性考核能以数据形式清晰呈现,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差异一目了然,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课程参与度,也使老师能更好地把握整个教学的执行情况。在评估考核中,给予文化素养目标达成度考核超过35%的权重,以小论文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在分析讨论给出的特定文化现象时,是否具备批判性地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的能力;能否正确看待中国社会问题与文化现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美;是否具有文化自信、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四、结语

經济文化全球化浪潮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让国家文化安全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累积沉淀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有着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但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威胁加剧,如何处理好中国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树立文化平等意识?回答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于我们的国家文化安全,对于我们的国家文化实力增强和国家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都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教育者对此有着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今后的世界文化之争会更加激烈,而人才的培养是竞争的核心所在。作为语言文化教师,我们不仅要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德树人,坚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文化思辨能力和文化自信的年轻一代,更要不断提升自我文化素养,客观分析西方文化,加深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在工作和日常活动中提高认识,警觉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不遗余力。

参考文献:

[1] 朱传荣.试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安全战略[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1999(1):9-13.

[2] 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4.

[5] 郭志芹.思政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国际素养培育的路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6):126-127.

[6] 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3):17-22.

猜你喜欢
文化安全英美文化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浅析英文电影在传播英美文化上的作用
英美文化大学英语拓展课改革综述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研究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