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新冠肺炎一线医务人员共情疲劳的现状调查

2022-06-09 03:59胡静王洁李素莲刘敏欧敏
海风 2022年6期
关键词:共情医务人员抗疫

胡静 王洁 李素莲 刘敏 欧敏

2019年12月,随着我国湖北省武汉市所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区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和影响。新冠肺炎发病时病情较重,并且有着较高的传染率和死亡率,因此,在一线救治患者的医务人员每天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而在长时间一线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共情疲劳现象,这也是所有一线医务人员都应该面对并且有效克服的心理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共情疲劳的概念和危害,之后又讨论了一线医务人员的共情疲劳现状,接着分析了一线医务人员出现共情疲劳的原因,最后则探讨了抗疫新冠肺炎一线医务人员共情疲劳的干预对策。

一、共情疲劳的概念和主要危害

(一)共情疲劳的概念

在医学领域中,共情疲劳就是指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救助的过程中所代入的情感和情绪已经超过自身的最大承受能力,这样医务人员就会与患者产生类似的创伤体验和情感的枯竭,从而导致医务人员这类助人者产生共情能力和职业兴趣的降低。通常情况下,有三个因素会对共情疲劳产生重要影响:

1.人口学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以及个体受创伤史等内容;

2.心理行为因素

包括自我修复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等内容;

3.工作环境因素

包括工作中的工作时间、工作量等规定以及患者实际受创伤程度等内容。从很多资料中可以看到,共情程度与共情疲劳是呈现明显正向关系的,而个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和领悟社会支持等因素能够较好地调节共情程度,职业上肯定是助人者更容易产生共情疲劳,学历上往往是高学历者容易产生共情疲劳,性别上女性更容易产生。

(二)共情疲劳的主要危害

共情疲劳对医务人员等助人者产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心理上的危害

主要体现在医务人员会逐步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和情绪,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焦虑、空虚、逃避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出现问题时总是愿意过分地承担责任,对社会和生活也很容易产生失望情绪;

2.生理上的危害

医务工作中容易产生疲劳感,并经常出现偏头痛和睡眠障碍等症状,而产生共情疲劳者又无法认识到自己出现了该症状,当持续一段时间后他们的自我感知能力就会显著下降;

3.社会行为的危害

产生共情疲劳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关系,不但会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严重者还会出现滥用药物的情况。

共情疲劳作为一种负面情绪有着极强传染性,群体中有一个人出现了共情疲劳后就可能影响整个群体的工作氛围,长时间会导致整体的工作效率大幅度下降。如果在医疗行业中出现了共情疲劳问题,这就很容易导致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的出现,因此,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一线医务人员的共情疲劳问题一定要引起各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1]。

二、抗疫新冠肺炎一线医务人员共情疲劳的现状

笔者针对泸州市传染病医院抗疫新冠肺炎的所有一线医务人员进行了共情疲劳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一)从医务人员的主观意愿来看

参加新冠抗疫的初衷是“出自自己的意愿”的比重高达94.12%,同时家人对医务人员抗疫采取“非常支持”态度的比重为52.94%,并且76.67%的医务工作者十分想从事医务工作,即便是在疫情后对护理专业态度持有积极态度的人数比例依然高达58.82%。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医务人员对于自身职业认同感很强,积极在工作中发挥光和热。

(二)从医务人员与他人关系的调查上

88.24%的医务人员“与家人住在一起”,58.82%的医务人员与周围邻居的联系较少,而在与同事的关系上,82.36%的医务人员和同事关系融洽,47.06%的医务人员有困难时经常向家人、亲友、组织求援。

(三)从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上

47.06%的医务人员认同“患者的不幸通常不会带给我很大的困扰”,70.59%的医务人员表示“看到患者及其家庭的不幸,我经常有心软和关怀的感觉”;52.94%的医务人员表示“我是一个生活态度很积极的人,并且愿意将正能量传递给患者”,76.47%的医务人员认为生活中的很多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且58.82%的医务人员能接受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如意,64.71%的医务人员同意“感到自己得到医生共情关怀的患者会更相信治疗的有效性”,并有64.71%的医务人员认同在接诊中,医师护士应该与患者主动展开交流,主导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医务人员在社会环境中是一类重要的助人群体,他们在帮助和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共情疲劳。此次研究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在抗疫新冠肺炎背景下就职于泸州市市传染病医院全部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并对他们的共情疲劳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一线医务人员的共情疲劳现状以及产生原因,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共情疲劳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从研究中能够看到,易产生共情疲劳的一线医务人员应满足几个条件,其在抗疫新冠肺炎背景下有一线的工作经历,经历过创伤时间,大多是具有较高学历的女性医务人员,她们在经历了一定时间的一线工作后容易出现失眠、承受较大压力以及较为冲动等共情疲劳症状[2]。

三、抗疫新冠肺炎一线医务人员共情疲劳的原因

(一)医疗机构方面的原因

1.在抗疫新冠肺炎背景下,医疗机构没有提前制定好心理应急预案

在新冠肺炎疫情刚刚爆发时,除了武汉等地区受到了疫情的严重肆虐,我国其他省市地区对疫情的认识是较为有限的,并且全国各地的医疗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在紧急支援武汉,其他地区的防护和检测物资是严重缺乏的,很多一线医务人员每一天都要诊断上百个新冠肺炎患者,她们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承受着巨大压力,体力也长时间处在透支状态。而此时我国医疗机构也并没有提前制定针对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应急预案,各个机构主要关注的内容还是更快速地研发治疗药物并更新治疗技术,在调查中也能够看到,大部分的一线医务人员都没有接受过心理干预措施。

2.医疗结构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2020年3月时,医学领域中曾有团队专门整理和统计了一线医务人员的实际工作量和休息情况。当时情况下,我国各地区接近40%的一线医务人员都没有休息过一天,并且大部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较以往也有了明显增加,即使是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一线医务人员也都在努力地从事救治患者的工作,而他们的一线补助在当时也还没有拿到,虽然这些因素并不会直接导致一线医务人员出现共情疲劳的状况,但会间接让他们产生心理挫败感,他们会认为自己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支持,在那时没有家庭和所在单位的联结,他们认为自己处在孤立无助的状态中[3]。

(二)医务人员自身方面的原因

1.一线医务人员对新冠疫情的认识不足

对于医务人员这类助人者来说,影响他们产生共情疲劳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亲身经历或是目睹创伤性事件。而此次疫情深入一线进行救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很多都不是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的,他们原本所在的可能是耳鼻喉科、眼科等很少出现死亡病例的科室,去往一线后他们会面临不熟悉的环境和地区,并从事不熟悉的医疗技术,每一个患者的家属都非常焦急,并且每天都有死亡病例的可能,此时就是对他们心理的严峻考验,这种所经历的“替代性创伤”是导致他们出现共情疲劳状况的重要诱因。

2.一线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应急技能和心理训练

消防员和医务人员都是助人者群体,但与医务人员相比,消防员群体就很少出现共情疲劳,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消防员们平时进行了大量的技能和心理训练,而医务人员在这方面虽然也有要求却并不严格。而从医务人员的主观层面来看,他们也很少主动寻求心理干预,他们会认为自身根本不可能患上心理疾病,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发展,他们在不断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就会感同身受并慢慢形成共情疲劳,此时他们的知觉能力会大大降低,甚至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四、抗疫新冠肺炎一线医务人员共情

疲劳的干预对策

(一)医疗机构方面的干预对策

1.医疗机构应正确评估共情疲劳的风险

抗疫新冠肺炎背景下,随着这类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不断升级,医疗机构一定要正确评估共情疲劳可能带来的风险。主要采取的评估方法应是让一线医务人员如实填写救助人员生活质量量表,这一表格中又包括了共情满意、共情疲劳和二次创伤压力三大分表,应让全部参与调查的一线医务人员填写最近一个月内的工作情况,从以往的资料中可以确定这一表格在研究共情疲劳时是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的。

2.应对一线医务人员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干预措施

(1)集体绘画的方式。

在抗疫新冠肺炎的进程中,大家都看到过一线的医务人员在所穿的防护服上进行绘画,而绘画的内容大多是一些鼓舞人心的文字,这是能够让儿童患者得到心理安慰的。而在常态化防控的局面下,医疗机构同样可以采用集体绘画的方式,结合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主题的绘画内容,实现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共同成长,提升医务人员的心理弹性。

(2)为医务人员安排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

在救治患者的同时应让医务人员进行同步锻炼,并可融入太极拳、八段锦、针灸、艾灸和按摩等中医训练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强大支持,有效缓解他们的共情疲劳[4]。

3.应帮助一线医务人员与亲友有效沟通

社会支持对于缓解共情疲劳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因此,对于一线的医务人员来说,在疫情平稳后医疗机构一定要帮助他们与家人、亲属、朋友和同事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给予医务人员足够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关爱,而医疗结构还应定期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活动,拉近他们与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4]。

(二)医务人员方面的干预对策

1.医务人员应对医疗服务的相关心理风险有足够认识

对于在一线工作过的医务人员来说,他们平时不但要关注医疗技术方面的报道和话题,同时更应该全面认识医疗服务相关的心理风险。例如,大家所熟知的替代性创伤、共情疲劳和职业懈怠等概念,要深入了解他们出现的原因和作用机制,对相应的预防和改善策略也要有所掌握。

2.医务人员在主观上就应愿意寻求心理干预

当医务人员出现了共情疲劳问题并伴随有失眠、压力大等共情疲劳症状后,他们就应主动寻求心理干預,要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那里得到理解和帮助,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来说,他们是应该具备主动求助意识的,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一线医务人员在救助患者过程中面对着身心方面的巨大挑战,他们更应该关爱自身的心理健康。

3.医务人员应建立合格的心理边界

心理边界的建立会直接影响人类人格的完整性,而如果医务人员具备了合格的心理边界,他们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受到外界共情疲劳因素的影响。医务人员应认识到自身的医疗工作是有局限性的,他们的身体处于超负荷运转时也是会劳累和疲惫的,应严禁出现情感过度卷入的现象。医院人员应在认识到共情疲劳危害性的基础上控制与外界的距离,并通过采取多样化的家庭生活、饮食健康和定期运动锻炼等方式来维护好所建立的心理边界。

五、结语

现阶段,我国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下,全社会以及医疗机构应更加重视一线医务人员易产生的共情疲劳等心理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策略,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钟印芹,吴蒙,东方,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线护士共情能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4):45-49.

[2]曾诗慧,尚鹤睿.共情视角下的医患共同决策实践困境及对策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9,40(24):24-27,36.

[3]徐彩虹.急诊科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3(7):86-88.

[4]许宝惠,孙丽,李凤侠,等.护生共情能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1):93-97.

通讯作者:李润

猜你喜欢
共情医务人员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抗疫之歌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团结抗疫
福建:通过全国首个关于尊医重卫的决议
中央出台措施进一步关爱医务人员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