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教育内涵及意义

2022-06-09 13:30余建军 姬海涛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动力原则价值

余建军 姬海涛

摘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教育,从教育发展的价值、动力、原则三方面,科学、系统地回答了为谁发展教育、靠谁发展教育及如何发展教育这三个重要问题,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思想。

关键词:人民为中心;价值;动力;原则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8502(2022)02-0072-10

作者简介:余建军,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姬海涛,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因此,作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基础性工程,教育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

一、教育价值: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所谓价值,从哲学的角度理解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2]。据此可知,教育价值是教育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效益关系,它大体包括教育的本质、目标和功能等内容。其中,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价值的客观基础,教育的目标是教育价值的核心内容,教育的功能是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就教育的本质说,中外思想家有诸多论述,但大多和育人有关,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3]。就教育的目标和功能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是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的。从教育史上看,有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即社会本位的教育观和个体本位的教育观。社会本位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的;个体本位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为个体的发展完善服务的。然而,无论把教育放在个体的需要和本性本质的完善上,还是放在社会的需要和发展上,都失之偏颇。教育促进人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以人性的完善和进步为目标,但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而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为了人,依靠人,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功能。教育的目标和功能的实现受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以往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教育大多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不可避免地沦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工具,其价值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然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教育价值的实现创造了绝佳的社会条件,使人民真正成为教育价值的主体。

首先,在教育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上,我国一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方针。所谓教育的基本立场,指“国家与政党在分析与解决教育问题、发展教育事业时所秉持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是区分不同性质教育的前提”[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从经济根源上杜绝了人剥削人的可能性,为人和人之间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社会关系创造了制度条件,为教育功能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6]。这是新教育与旧教育的本质区别,是为人民群众办教育还是为少数统治者办教育的显著区别。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不但提出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而且把“教育为人民服务”写进教育方针。在1999年6月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两个服务”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本质功能的集中体现,教育既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也要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完善,是人与社会、个体与人类的高度统一。随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7]的重要论述,“四个服务”的意识进一步指明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追求,突出教育发展的人民性的理论基础、政治要求的道路方向及时代性的科学内涵,是人民性、政治性和时代性的高度统一,体现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国家时代要求的统一。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让教育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增智添力,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就是当代中国教育的最大价值。

其次,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我国一直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根本目标,要建立一个人人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8]。1981年11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發展纲要》及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9]。中共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把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扫清一切制度机制障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教育的一贯宗旨和价值目标。

最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评价教育工作的根本尺度。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既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原则方法,也是评价标准。事实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对教育发展的总的方向和要求,也是回应“办什么样的教育”这一问题的总纲和评价标准。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谓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教育能为绝大多数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满足,能为人民带来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让人民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有所为、学有所用。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到来,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逐步向强起来过渡,人民对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强国等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既是教育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是人民的心声和意愿。近年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过去,在教育普及率低的情况下,“有学上”成为人民满意的标准;如今,在教育普及率高的情况下,“上好学”就成为人民的期盼和追求。不仅如此,人民满意的标准还体现在不但比过去好,而且比周围的人好,这是一种与他人比较后产生的满意感,具有主观性、多元化、个性化和动态性的特点。所以,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评判标准,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提高教育公平为核心,通过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引导和满足人民根本性的教育需求。

因此,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的教育价值立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的教育价值目标,以人民满意为根本的教育价值评价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论,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教育为了谁”“培养什么样的人”“发展什么样的教育”等重要的价值问题,集中体现了教育的价值本质、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等内容。

二、教育发展的动力:坚持党的领导,依靠人民办教育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同时会对这些因素产生反作用。就经济和教育的关系而言,经济决定教育,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教育制约经济,教育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发展经济必须重视教育。就教育和政治的关系而言,“培养国家、政府所需要的各级政治管理人才,是一切社会的共同要求,也是阶级社会中教育阶级性的突出表现”[10]。政治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反之,教育又制约政治的发展,学校教育直接担负着宣传政治思想和培养政治人才的任务。因此,发展教育必须辩证地把握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等的关系,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发展教育。就我国而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本质上要求教育坚持党的领导,教育要为党和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要为党治国理政服务,这是教育政治性的突出体现。教育要培养具有现代政治素养的管理人才和合格公民,培养既能为国家社会治理服务又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这是教育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教育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是教育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当代中国,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就是坚持人民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人民的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宗旨。

从理论上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制定正确的教育路线和方针政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发展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经济与教育、政治与教育、人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教育的本质及发展的原则和方向,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科学教育方针政策,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从历史上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一系列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促进教育事业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反对封建的、反动的、落后的旧教育,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良好的思想和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思想,制定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任务,为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培养大批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技能的社会劳动者。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国家社会发展重心转移的形势,邓小平同志提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思想,为进一步明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推进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指明方向。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党的教育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随后又提出“三个面向”的思想。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献身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些规定除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以外,又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进一步从培养途径和人才规格上对教育做了具体的规定。从以上变化中不难看出,我国教育方针的变化始终以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基础,经济社会变了,教育方针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方针政策集中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文化的变化状况,满足了社会变化所需人才规格的要求,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9年,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后,中共十六大报告重申教育的“两为”方向、教育與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这些论述结合了时代和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国家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方向、原则和途径,具有鲜明的战略性、实践性、时代性、系统性和育人性等特征。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除继承以往的教育思想外,又增加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素质教育、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等内容。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教育方针与时俱进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也是教育规律自身发展的要求。

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化充分说明,始终坚持教育育人的本质方向,适应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发展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在经济、社会、文化相协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以及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极大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实现了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生资助制度,确保了“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得起学”的教育公平格局。根据人的发展规律、社会的发展规律、教育的发展规律、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对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义务教育进行了大幅度、深层次的改革,建立和健全了各类教育学校,形成了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教育结构,教育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教育在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方向前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政治保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人民是社会历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所以,必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人的心智完善的社会活动,也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追求目标,以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更为人民当家作主创造了政治条件,以人为本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教育的目标价值和追求。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就是坚持人民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人民的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宗旨。

依靠人民办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回应和解决人民对教育的关切和质疑,调动广大人民参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多次教育领域的改革,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建设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学校和学科,对外交流办学蓬勃发展,基本满足人民对教育的多样化和高质量的需求,这进一步调动人民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推动教育事业长足发展。随着我国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过渡,教育领域呈现新的特点和矛盾,对此,必须予以回应并妥善解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所谓美好生活,从教育的角度理解,就是人民不仅对教育的物质文化有硬要求,而且对其精神文化有软要求,并且这种软要求更甚。人民不仅要求有好的校园、教室、教师,还要求教育民主、公平、高质、高效;不但要教会,还要会教;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善学、乐学。事实上,这些要求体现了个体发展、人的发展对党、国家和政府的诉求,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以改革进取的姿态,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2]。随后,对农村教育、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提出新要求,这些要求和举措处处显现以人为本、依靠人民办教育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思想,也是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高度统一。

依靠人民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教育是为人的,同时教育也是人为的。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前所未有的千秋伟业,没有任何现成历史经验可供借鉴,这就要求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智慧才能完成。教育必须依靠人民,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这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和目标。

所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必须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依靠人民相结合,把群众的意愿转换为党的意志和主张,把党的思想转换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具体到现实中,人民的要求和意愿往往是多元的、发展变化的,而党的理论和主张往往是一元的、稳定的,二者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对教育的领导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为回应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中国共产党通过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以自我革命、自我更新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满足人民对教育的要求和期盼。

三、教育发展的原则:推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所谓教育公平,指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享有同等的教育质量,享有同等的就业机会,并向社会的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倾斜[13]。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是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观的原则和保障,是重大的民心民生工程。

科学与民主、公平与效能、开放与共享,是现代化的国家、社会及现代化教育必须充分关注的价值目标。在政治學语境中,公平就是正义。就教育领域而言,公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对所有人同等对待的“共同平等”,即学习权利平等、学习机会平等和学习资源平等,这是起点的平等;对不同的人不同对待的“差别平等”,即因材施教,让人们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权利,这相当于过程和方法的平等;对有特殊需求的人的“特殊平等”,即让每个人都有所收获和发展,这相当于结果的平等[14]。所以,教育发展必须正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人群之间的差距导致的不公平问题,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公平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短板。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2]。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既是人的发展的基本权利,又是基本途径,这是起点公平;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为各类学习者提供更便捷和多样化的条件,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以及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更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这是过程公平;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这是为适应社会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多样化变化发展的要求及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出的,是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体现和保障,是增进民生福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中共十九大报告又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教育扶贫、教育扶智意味着不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且让教育成为助推小康社会和中国梦实现的“尖刀利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公平结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不是空话和口号,而是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体现在让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上好学校、接受好的教育,都有选择上各级各类学校的资格和权利,这是起点平等的实践要求;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都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技能,这是过程和方法平等的实践要求;要统筹协调不同资源支持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提高教育的质量,让每个孩子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将来美好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奠定基础,这是结果平等的实践要求。中共十九大报告还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通过体制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布局不平衡、入学机会存在地区差异等问题,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探索完善边疆民族特困地区加分政策。要“把推进管办评分离作为着力点,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把统筹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作为重要保障,重点推进政府职能改变”[15],这是充分利用评价机制引导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平等,从而最终实现社会公平。通过招生制度改革,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教育评价是制约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直接引导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际为教育政绩和教育事业的评价指明了方向和内容,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而,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部门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绩观,建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评价体系。

然而,推进教育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也不是同步发展,更不是把大家培养成一样的人,而是在整体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共同发展和个性发展。教育公平和平均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平均主义是一种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起点和过程的平等,往往和低效、同质、“一刀切”有着直接的联系;教育公平则和高效、重点发展、个性化发展、共同发展相联。教育公平是结合历史、地域、基础,有区别、有重点地予以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和策略,最大程度地保持一种相对的公平,使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显然,我们推进教育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个性化的发展方式有关,和人的个性化发展、社会的共同发展有关。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但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而且提出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就是从重视规模普及性教育向内涵式质量型教育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精尖人才,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規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让教育事业为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提供可靠保证,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教育,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定,又立足时代中国的实际,总结历史经验,遵循社会规律、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动力和原则等核心问题,集中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人民性特征。在教育的价值上,它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以人民满意为价值标准,系统地阐述了教育价值的实质和核心。在教育发展的动力上,它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心和思想政治保证,依靠人民为物质实践基础,坚持人民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原则,实现了教育的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在教育发展的原则方向上,它坚持教育公平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相结合的原则,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以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保证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期盼和要求。这样,它系统地回答了为谁发展教育、靠谁发展教育和如何发展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21,45.

[2] 陳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8.

[3] 杨德广.教育本质是育人[J].中国教育学刊,2021(08):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5] 刘洪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基本要义与时代价值[J].理论视野,2021(08):49.

[6] 任春凤.从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看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02):85-86.

[7]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8). http://neauthor.cctv.com/2019/03/18/ARTINv91E-XwKxYAdhFpdzJUL190318.shtml?agt=671.

[8] 张寿松.论新教育方针[J].高等农业教育,2004(08):10-13.

[9] 冯建军.“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中国答案[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04):1-10.

[10] 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3-55.

[11]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12]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www.china.com.cn/19da/ 2017-10/27/content_41805113_5.htm.

[13]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89.

[14] 丁锦宏.教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8.

[15] 陈子季.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EB/OL].( 2017-10-14).http://ex.cssn.cn/zx/yw/201710/t20171014_ 3668020.shtml.

Educational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of Development

YU Jian-jun JI Hai-tao

(1.An Hui University ; 2.An Ya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Adhering to the idea of developing people-centered education this paper answers three important questions in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manner, including for whom we develop education, to whom we can rely on, and how to develop educat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value, motivation and principle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are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to study thoroughly the idea of developing education with people at the center.

Keywords: People-centered; Value ; Motivation; Principle

猜你喜欢
动力原则价值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动力船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