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融入儿童校外教育的思考与启示

2022-06-09 13:30齐翊帆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普教育

摘 要:近年来,融合科技与艺术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展,实现了对儿童校外教育的理念更新,寓教于乐地融入了儿童校外教育实践。这种展览形式深受儿童喜爱,满足儿童教育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实际需求,并且“润物细无声”地让儿童接受更好的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熏陶。但是,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融入儿童校外教育的实践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依然任重道远。从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融入儿童校外教育的理念、功能及现状出发,这种新型展览形式对儿童校外教育带来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沉浸式互动体验展;儿童校外教育;艺术传播;科普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2)02-0036-11

作者简介:齐翊帆,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数字化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传播、互动设计与新闻叙事。

近年来,教育部颁布一系列为教育减负的政策,一方面为大批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为大部分家长减轻因校外培训的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这是我国积极实施的教育改革举措。但是,减压、减负背景下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尤其是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依靠校外教育补充校内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习惯,仅依靠校内教学已不能满足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新一代的需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种线上教育及数字化学习方式让传统校内教育形式受到更大的冲击,回归正常的线下学校教育模式后,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不适应的状态。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革新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知识传播的效果出发,从线下场景的“吸引力”出发,迭代教学方案,注重“教”与“学”的相互照应。例如,创新教学场景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形式,拓宽教育教学的渠道。因此,除学校的正规教育,儿童成长过程中也需要有组织的、系统的校外教育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多维度补给。

相较学校教育而言,“校外教育指传统的学校课堂教育之外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它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起来的,具有参与的广泛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的灵活性”[1]。一些机构或组织针对儿童开展的多样化校外教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知识量提升,而且促使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在我国,除由政府出资设立的专业校外培训机构外,还有各类公共空间,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艺术馆等,这类公共空间的运营者会针对儿童群体设计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补充校外教育的功能,有助于达到校外教育目标。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从新媒体艺术领域兴起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展成为人们线下接收信息的重要场景。这类频繁出现在博物馆、艺术馆或商业空间内的展览,一定程度上为儿童校外教育助力,创造了儿童校外教育的新形式、新空间。但需警惕的是,校外教育机构或组织不能被市场噱头式营销所困,而要联动艺术家、设计师、教育家等策划有趣又有价值的展览补充校内教育。因此,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需恪守教育初心,以学生为本,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融入儿童校外教育的理念

目前,多数关于沉浸式互动体验展的研究案例聚焦于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实践中应用的技术突破问题,探讨如何创设更好的“沉浸感”,而鲜有关于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融入儿童校外教育的研究。研究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融入儿童校外教育,首先要了解“沉浸感”的源头释义,进而更好地阐释“沉浸式互动体验展”的概念和内涵,及其对儿童校外教育理念和现实的影响。

(一)“沉浸感”的提出

关于“沉浸感”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美国格莱蒙特大学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授在专著《心流:最佳体验的心理学》开篇提出:“对于大众而言,可以在生活中完全感受到快乐、创造力的过程被定义为心流,心流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与充实感。”[2]米哈里教授论述的产生“心流”的过程亦是带来沉浸感的过程,其理念是研究“沉浸感”的基础,为大量学者研究所用。这本专著的主要观点认为,人们在难度适当的挑战面前,如果可以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空间及自己的存在,就会产生心流,获得深度的沉浸感。米哈里教授还提出决定“沉浸感”的核心因素是挑战和技巧,二者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们才能获得“沉浸感”。学者景娟娟在《国外沉浸体验研究述评》中梳理了沉浸体验模型的发展,总结出“沉浸感是促使个体不厌其烦地反复进行同样的活动且能够在活动中获得充实感和愉悦感的状态,是一种正向的积极心理体验。沉浸感与现实工作生活、休闲生活、人际沟通及网络是正向情绪反馈的关系”[3];学者黄心渊和陈柏君在《基于沉浸式传播的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策略》中基于心流理论提出,“沉浸感”即“设计者们通过艺术作品,为体验者塑造了另一个世界,它可以具备和真实世界不同的历史、法则,甚至不同的物种、时间规律”[4]。因此,“沉浸感”是对人们的言行活动最有温度的关注,是为人们设计产品和场景时获得最佳体验的关键。“沉浸感”這一概念的提出,为“沉浸式”的艺术形式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二)“沉浸式”的艺术形式

“沉浸式”的艺术形式主要指在展陈空间中运用不同的信息元素来营造“人在画中游”的艺术形式,是获得“沉浸感”的审美活动。这种形式可以让观众在行走的过程中被包裹进艺术作品,与作品产生交互关系,使自己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其形式最早源自戏剧,因为观众可以“侵入式”地游走于戏剧表演的空间,体验即时发生的剧情,所以有了“沉浸式戏剧”的概念。在英国,戏剧艺术带来“沉浸式”观赏体验的萌芽,演员与观众可以实时交流互动,真正打破了“第四堵墙”。美国百老汇的沉浸式戏剧也独具先锋性地呈现了沉浸式艺术的特征,在著名的《今夜无眠》这部沉浸式戏剧中,制作团队设计了一栋可以让观众自由行走的单体建筑,观众可以静静驻足观看每一个场景中演员的表演,也可以自由地与演员互动,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剧中人”。2021年6月,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戏剧在河南郑州开城首演,导演王潮歌创新性地将实景舞台变成一座名为“幻城”的独立城体。这座城体长328米、宽15米,一共设立21个剧场,每个剧场有不同时长、不同主题、不同演员的剧目,为观众带来一个独特的文化体验新空间。“沉浸式”的艺术形式越来越为人所认知并广泛流行开来,“沉浸式”的艺术展览也呼之欲出。

(三)沉浸式互动体验展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在诸多“沉浸式”的艺术展览中,以数字艺术交互装置为主要作品形式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展”应运而生。这种展览是运用数字动画制作技术、数字影像视听制作技术、多媒体投影技术、感应交互技术等综合设计呈现的。设计师通常遵循“心流理论”中挑战与技巧达到平衡的原则,将信息可视化与跨媒介叙事原理相结合,为人们的“五感”精心设计体验流程,进而达到高品质的身心沉浸。

沉浸式互动体验展从策划到实施,需要较清晰的设计思路、较高的软硬件投入,还需要具备文化消费属性。国外的团队通过展览盈利维持团队的创作和展览项目的可持续运营,具有自主产品开发话语权,因此,在目前已有的展览项目中,知名展览项目皆源自“进口”,如日本teamLab花舞森林数字艺术展、梵·高星空沉浸式展览。国内团队通常与政府、企业、公益机构等合作,大多通过提供创意制作与执行服务获取价值,一般不运营自己的品牌,对展览的盈利结果也无须负责。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展览没有可持续运营的模式,有的展览存活期限不超过三个月,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公共空间秩序的管制,国内的“沉浸展”也出现了瓶颈和困境。从展览的主题策划角度看,国内的“沉浸展”缺少对民族文化符号的深入挖掘及更适于儿童交互体验形式的探索,有的展览甚至只是家长带孩子参与社交网络“打卡”的地方,并不注重孩子的体验反馈,也没有为提升体验感的设计优化。

(四)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融入儿童校外教育的意义

“当绘画、音乐作品、舞蹈表演及其他所有艺术形式能够召唤出如此多经验的可能性并开启如此多问题的时候,这种心境就能通过审美教育的种种开端生成。”[5]儿童校外教育是随着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提高发展的,注重儿童综合素质培养的校外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审美教育的心境生成。以课堂教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主要以让学生获得教材上的知识点为目标,忽视了儿童全方位的身心健康教育,而注重儿童兴趣爱好、艺术素养、情感体验的校外教育恰恰补充了校内教育忽视的部分。然而,“教育究其本质,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教育者通过自己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的了解,有技巧地将专门知识传递给被教育者。因此,信息的呈现方式、传递方法和接受效率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问题”[6]。

当下,学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对儿童认识世界、获取知识、释放想象力而言,具有局限性。但是,技术、艺术与教育的融合有助于突破这种局限,尤其是各种数字化教育模式的出现,提高了教育信息的传递水平,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除学校和家庭场景,在创新展示媒介和新颖互动方式的新环境下,儿童受众更易获得知识补充,激发学习兴趣与潜能,提升艺术素养,释放想象力,提高创造力。因此,学校鼓励家长运用课余时间带孩子走进艺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等公共空间。沉浸式互动体验展为儿童获取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新场景,带来更多亲子互动的机会。在沉浸式游戏互动过程中,儿童学会如何与同伴交往。正如学者陆士桢所说,“校外教育的内容必然要涉及一个人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政治观念、道德思想、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人格心理”[1],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融入儿童校外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二、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融入儿童校外教育的功能

(一)增添“德育”的校外教育新场景

德育即道德教育,学校为引导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道德修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少年儿童进行系统的校内德育教育,从小学阶段开设专门的道德品质教育课程,以利于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但是,这一重要的教育目标如何在校外教育中呈现呢?在校外教育机构,教师更重视儿童的知识补充,却往往疏漏了德育。承担这一功能的校外场景与载体既有家庭环境中儿童可以欣赏到的动画影视作品,也有公共交通工具或消费娱乐空间公屏上会出现的公益广告等内容。

沉浸式互动体验展可以承载德育的功能。对尚未形成稳定人格的儿童而言,如果他们进入沉浸式互动体验展的空间内,在审美陌生化的场景体验下,可能会出现因为兴奋导致的“搞破坏”状况,但是,交互设计的有序引导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巧妙地完成教育中最重要的德育诉求。例如,在2020年10月腾讯举办的沉浸式数字艺术展“文物的时空漫游”中,设计师运用数字技术在展厅里建构了曲水流觞的意境,动画制作的弯曲小河被投影到地上,有的儿童见到这种数字化影像的展示,兴奋得大喊大叫,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但由于感应器的有限设置,体验过程不允许多人同时交互,这种影像出现的节奏设计巧妙地让儿童意识到只有通过排队的方式按顺序参与,才能与小伙伴一起分享体验,感受互动乐趣。当游戏规则让儿童变得有秩序,展厅里也安静下来。儿童在这样的公共环境中获得知识和娱乐体验的同时,提升了公共场所的德育效果。有家长反映,这种形式的教育作用是“无声胜有声”的,不需要教条式地规定儿童的行為,儿童可以意识到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才能产生愉悦的身心体验。

(二)完善“智育”的校外教育新维度

智育即智能教育,其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应达到的最基本目标之一。学校教育一般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开设课程传授系统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培养实践技能和实操技术,开发学生智力。在众多校外教育机构中,教师除运用传统的课程形式传授知识外,也尝试通过带学生前往科技馆、艺术馆等策展机构观展的方式,让学生多维度地获取新知识。沉浸式互动体验展逐渐成为校外教育活动的选择之一。越来越多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融入了对儿童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理层面的思考与研究。创作主体在策划展览的时候,不再只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表达个人观念,而是像设计师一样,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重视跨界合作。他们尝试与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音乐家等不同背景的人交换创意,将科技与艺术结合、将信息传播与教育科普结合,进行可视化、可听化、可交互的形式表达,让学生得到多维度的知识补充。例如,科技馆让儿童体验者进行服装角色扮演,体验某一位科学家完成的重要实验,或通过与科学器材、动画界面等交互,引发儿童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还有一些体感交互小游戏强化儿童对知识的掌握。

(三)营造“体育”的校外教育新体验

体育是一种专业的技能教育,它主要向受教育者传授与健身有关的知识技能,以增强其体质,培养其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多数沉浸式互动体验展均运用体感交互技术设计儿童互动装置,例如teamLab团队创作的“天才跳房子”项目,把圆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投影到地板上,儿童可以有序地跳落到这些符号上,跳落同时,空间内会发出相应的声音,图形变成不同的颜色。当儿童找到声音与图形变化的规律时,可通过突然加快或减慢跳跃的节奏,“即兴演奏”一番。在这个互动体验的过程中,儿童的身体得到锻炼。因此,未来的沉浸式体验场景设计可从儿童的身体成长角度出发,全面激发儿童的体能,科学设计儿童成长各阶段所需的体育活动,例如创意虚拟互动的体感交互方式,培养和提升儿童的身体素质。

(四)缔造“美育”的校外教育新方式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提升审美感受力的一种教育方式。“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7]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呼吁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可见,国家对儿童美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针对儿童策划设计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展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形式,为儿童的审美教育提供了有趣、生动的身心认知场。众多面向儿童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展,均将绘画与音乐的艺术教育理念运用到互动体验中,充分发挥儿童的艺术感受力,提高审美欣赏能力。

(五)促进“劳育”的校外教育新方式

劳育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教育。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关注学生在劳动中的体验和感悟,鼓励在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并且把握好劳动的传统形态和新形态的关系,多渠道地引入社会力量补充学校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顾使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劳动。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要注重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选择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项目,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8]目前,很多校外教育机构组织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为农作物拔草、松土,或者到果园采摘,因地制宜地开设“体验式”的劳动实践课程。在沉浸式互动体验展中,这种直指“劳动教育”目标的展览策划相对空缺,只在某些展览的互动项目中以游戏化的方式,为儿童设计通过“劳动”获得积分或奖品的互动环节,让“劳动教育”融入娱乐化的体验中。

三、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融入儿童校外教育的现状与启示

(一)国外儿童校外教育的先行探路

1.日本:teamLab团队与“未来游乐园”项目

作为顶尖的数字艺术团队,日本的teamLab团队凭借独具特色的沉浸式视听体验,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迅速火爆,为公众提供线下活动的新空间。teamLab团队创造的数字艺术展览形式以科技与艺术融合为基础,创造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为设计目标,展现创作者对历史、文化、艺术的哲学和美学思考。观众既是审美消费者,也通过参与作品的呈现完成一部分创作者的任务,进而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种艺术展览形式被引入中国后,便迅速流行开来,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teamLab还专门为儿童成立了teamLab Kids子项目团队,以儿童的体验为中心,创造了“未来游乐园”展览项目,于2017年在北京市798艺术中心的佩斯北京画廊展出,吸引大量家长和孩子前往观展。“现在城市中的孩子们常常孤独玩耍,而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引导他们发现与他人相处的乐趣”,teamLab的创始人猪子寿先生在采访中表达了他们为儿童深度考虑的核心创作理念。这个项目设置多个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创作的互动数字装置,融入儿童平时的绘画涂鸦、搭积木、跳房子等课外娱乐形式,让儿童在真实场景与虚拟影像间穿梭互动,进而获得愉悦的交互体验,并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色彩学、生物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图形认知能力、创造表现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例如,在《小人儿所居住的桌子》这个作品中,儿童可以看到投影在圆形桌上的光影小人儿,当他们用手去触碰小人儿时,小人儿就会发生量增或量减,并且会随着其他数字物件的增加而产生不同的动态变化,如跳跃、翻滚、滑行;最令儿童感到愉悦的交互反馈就是,当儿童的手臂置于桌面时,小人儿会沿着手臂攀爬。此外,儿童还可以在桌子上增加自己的折纸物品,让数字影像与真实物件产生有趣的互动。teamLab团队的实践尝试为儿童校外教育打开了新通道。目前,他们在东京、上海开设了长期布展的无界数字艺术馆,为公众创造不断迭代创新的数字艺术展,同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儿童校外教育的固定场所。

teamLab团队的数字艺术项目融入教育实践的案例,开启了美育理念的新形式,让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其空间展览的作品通常以可互动的动画形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同时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实现儿童多维度能力的培养,如创意性表现力、图形色彩感知力、模式认知能力、空间掌握能力、系統逻辑思考能力等。同时,注重儿童的自我心理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尊重儿童的独特表达,鼓励并引导儿童在艺术探索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teamLab数字艺术项目的儿童教育理念和模式,已成为国内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融入教育项目的参考标杆。

2.加拿大:Moment Factory团队与“北极探险”项目

Moment Factory团队是加拿大的一个视觉艺术团队,致力于独具想象力的新媒体艺术创作,除在主题娱乐、体验营销、音乐演唱会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外,也在文化教育领域重构传统的展览空间,以创造变革性和沉浸式的教育环境,将科技融入体验式的学习氛围。该团队最著名的作品是与波士顿科学博物馆的创意合作项目——“北极探险:科学探索”(Arctic Adventure:Exploring with Technology)。在这个展览中,团队巧妙地设计了四个分区,分别是多感官洞穴、虚拟冰原、基地探险与气候考察,运用动画影视制作技术呈现北极冰原的虚拟景观,也运用不同的数字交互技术让人们与虚拟影像互动。该项目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因为儿童可以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极地知识,了解北极动物生存的家园与全球变暖给它们带来的生存危机,让儿童从小意识到保护环境、让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字模拟环境的气候变化,让儿童在校外教育中获得丰富的气象知识。

与teamLab团队创意理念不同的是,Moment Factory团队更注重场景中的叙事性,即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儿童产生共情体验,起承转合的剧情设计和悬念设置可以让儿童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产生情绪波动,获得情感共鸣。儿童可以在“探险”的过程中克服胆小与恐惧,获得勇气,提升自信。

3.韩国:D’strict团队与“夜间动物园”项目

在韩国的新媒体艺术领域,D’strict数字艺术团队以其与三星公司合作的裸眼3D数字艺术屏上的作品《Wave》而闻名全球,他们也积极投身于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览项目的策划与制作。其中有很多以儿童为目标受众的项目,在理念和形式上领先全球,提供了一些以沉浸式展览形式寓教于乐的典型案例。例如名为“夜间动物园”的沉浸式夜游项目,是一场夜晚进行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运用了AR增强现实技术、投影技术、灯光技术等。在巨幅數字艺术墙体上,色彩绚丽的动态影像伴随动听的音效呼之欲出。儿童进入展览空间后,首先看到的是散发五彩光芒的植物丛林。随后,儿童可以用画笔在纸上画出心中的动物形象,并为其填上颜色,再利用数字扫描技术将绘制的图样复制到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的命令转化投影到数字墙上。当被投影到墙上的动物逐渐增加时,意味着森林里的动物在夜间被唤醒,越来越多的植物和动物仿佛奏起了一首命运交响曲,每位儿童也在参与创作过程中成为这一作品的儿童数字艺术家。这个项目从色彩、形状、空间等多个维度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启发儿童对事物的理性认知与对自然生物的情感认知,增强他们的艺术兴趣,在耳濡目染中让儿童产生对生命的思考。此外,该项目在一些细节上加入与同伴互动的环节,提高了儿童对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认知。

(二)国内儿童校外教育的本土实践

1. 北京:增加校外教育的场景

作为公众艺术活动场所,北京今日美术馆是校外教育机构之一,运营多场致力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展览项目。2021年7月,一场专属于儿童的沉浸式展览“ANOBO世界少儿科技艺术巡展”打开了儿童的新世界。与其他项目相比,该展览最大的特点是以儿童视角作为策展设计的切入点,以生态环境为主题,让教育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和少年儿童一起完成整场展览。该展览运用沉浸式技术、3D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在包裹式空间中设计出互动体验。这虽然是沉浸式互动体验展的常规范式,但这场展览的每一个子项目都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艺术表达能力为目标设计的,不同于很多数字艺术展中艺术理念的形式化表达。

在这个大型沉浸式展览项目中,组织者让儿童充分自由地遨游于天地,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宇航员遨游太空的心情,也可以体验游走于奇趣的大自然的惬意。展览方作为校外教育机构,让儿童不仅是展览的参与者,还是艺术作品的构建者。多数参与活动的教育界专家认为,这种艺术与科技跨界教育的方式是培养儿童综合素养的有效方式,可以让儿童全身心地感知世界,从小培养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心和热爱。北京大学艺术史教授朱青生在此次活动的演讲中提到,“在儿童美育中应该注重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这种理念较好地融入展览每一个策划设计的细节中。儿童还可以通过展览了解艺术史和文明发展史,参与创作大型装置作品,了解造型艺术与制作技术。该展览全方位地培养儿童对图像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这种设计理念符合《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提到的将“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以及“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寓教育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的具体要求[9]。

2.上海:增设校外教育的展览

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是校外面向广大少年儿童开展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面向少年儿童开设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展也应有所聚焦,尤其是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选择鲜明的主题,完成教育目标。上海市每年会开展各类校外儿童教育活动,举办各种面向儿童群体的艺术展览,这些展览关乎知识科普,也关乎理想与意义的探寻。

2017年6月,号称“欧洲儿童心中最有趣的展览”的“ARTMOOI国际新媒体互动体验展”在上海启幕,该展览是由全世界各国儿童新媒体艺术家共创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展。儿童通过亲身浸入展览项目,与艺术装置互动,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动手参与VR眼镜制作、动画制作等活动的过程中,释放无穷想象力,产生对生活的联想和对自然的情感,思考科技、艺术与自然的关系。2019年4月,上海世纪汇广场迎来上海首个以海洋为主题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展——深蓝之境。该展览是以《国家地理》作为学术支持策划的,用数字影像与体感互动技术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海洋生态命题。展览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让游览者变身为海洋的拯救者,完成与大屏的内容互动。儿童通过清理海洋垃圾获得环保理念的教育,沉浸在虚拟制作技术完成的数字“海洋”中,可以近距离接触深蓝梦幻海底世界里的各种神奇生物,整个沉浸式展览的观赏过程像上一堂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海洋百科课。

(三)小结

沉浸式互动体验展在国内与国外的发展概况虽略有不同,但都对儿童校外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从启发理念到形式创新,皆引起政府、学校等相关部门及家长的重视,让人们意识到儿童校外教育很重要,需将儿童的身体与思维相关联,设计专属于他们的体验。这也让国内沉浸式体验策展人、策展机构重拾信心,寻找创作的灵感和方向。对儿童而言,他们会在展览体验过程中,努力地看、用心地听、认真地感受、积极地表达与快乐地分享。对此,教育工作者可联合校外教育机构,结合儿童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成果,找到教育应用项目的切入点,并通过深度用户体验测试提升交互品质和信息传播效果。

四、结语

数字孪生、元宇宙、VR、AR等数字媒体领域的热门概念让教育学界、业界增加了新的研究命题,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融入校外教育的命题也值得继续在实践中跟进研究。在这个黑板变成数字白板、写作业变成计算机线上练习、线下授课场景被云课堂偶尔替换的时代,广大青少年儿童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无论是传统学校教育,抑或是校外教育,都迫切需要找到更新颖的呈现方式,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教育理念改革。

对校外儿童教育而言,沉浸式互动体验展为信息传递提供了新理念、新形式、新空间。这种具有信息传播与审美教育功能的信息可视化传播形式,是儿童校外教育发展的创新方向。但是,校外教育机构在借助科技力量创新教育的同时,也要警惕科技的危害性。沉浸式互动体验可以全面调动“五感”,激发想象力,提高儿童对知识的吸收效率,认识世界的丰富性,却也有相应的负面影响。如果展览只停留在形式体验带来的感官刺激上,会导致展览的审美教育流于形式,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校外教育机构或组织在围绕科学知识体系进行游戏化的互动设计时,需谨防技术、装置等可能造成的伤害。例如,游戏奖励机制造成的上瘾状态、高流明激光投影对儿童的眼视光刺激、黑暗空间给儿童造成的潜在运动危险等。

总之,沉浸式互动体验展作为儿童校外教育的新选择,让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引领;同时,展览为儿童构建了身体、心智、情感的审美疗愈情境,儿童在走进艺術现场、参与艺术创作、体验艺术课程的过程中获得艺术滋养,获得与世界对话的新方式,也为科技、艺术、传播、教育、设计等领域的跨界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 陆士桢.中国校外教育的现状与前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30-32+49.

[2] Csikszentmihalyi M.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M]. New York:Harper Collins, 2008:xi.

[3] 景娟娟.国外沉浸体验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03):54-58.

[4] 黄心渊,陈柏君.基于沉浸式传播的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01):5.

[5][美]玛克辛·格林,蓝色吉他变奏曲:美的教育[M].赵婷,张华军,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18.

[6] 张以哲.沉浸感:不可错过的虚拟革命[M].北京:电子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89.

[7]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8]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tent_5526949.htm.

[9] 国家教委.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EB/OL].(1995-06-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 199506/t19950621_81904.html.

Reflection and Enlightenment on the Integration of Immersiv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Exhibition into Children’s After-school Education

QI Yi-fan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mmersiv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exhibition that integrates technology and arts has realized the renewal of the concept of children’s after-school education, and has integrated into the practice of children’s after-school education as a way of combining both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This kind of exhibition, deeply loved by children, has met the actual needs of children’s five-sphere education which focuses on the combo development of “ethics, intelligence, physical education, aesthetics and labor,” and can help children better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nurture the humanistic spirit. However,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mmersiv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exhibition into children’s after-school education is still on the stage of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with a long way ahead.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func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ing immersiv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exhibition into after-school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thought and enlightenment that this new type of exhibition brings to after-school education.

Keywords: Immersiv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Exhibition; Children’s After-school Education; Dissemination of Art; Science Popularity Education

猜你喜欢
科普教育
流动博物馆在基层科普教育中的应用
依托“村淘”项目建立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研究
发挥科技馆科普教育功能 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基于主题情景化的青少年科普教育与辅导研究
加强科普旅游教育,提高导游员科普素质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科普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
湖州市城市微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科技馆展品更新改造的几点思考
浅谈基于科技馆资源的环保科普活动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