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区韧性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2022-06-10 03:33徐春洁刘璐顾雅婷张晶晶蔡娟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14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

徐春洁 刘璐 顾雅婷 张晶晶 蔡娟

摘要: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础单元,其韧性状态深刻影响着城市整体运营。如何有效提升基层社区的韧性水平是现阶段城市治理规划的重要议题。对此,文章基于目前国内韧性社区建设的不足之处,从空间韧性打基础、设施韧性作保障、环境韧性为支撑、治理韧性作牵引、资本韧性谋促进五个方面提出韧性社区建设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韧性社区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關键词:韧性社区;社区营造;社区治理

一、韧性社区理念

“韧性”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本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产生变形而不易折断的性质。由于“韧性”这一理念相比“可持续”一词着重倡导积极主动地防御风险、减少风险干扰和快速修复,更加适用于目前瞬息多变的自然问题以及社会问题,得到了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引入到城市规划学科中。目前学界广泛认为,“韧性”是指可以借助自身力量抵抗预防灾难风险、减少降低灾损消耗,以及在灾难到来时迅速做出合理应急响应措施并且积极主动恢复到健康状态,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亦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的能力。居民的安居乐业不仅体现在常态时期具备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生存环境,还要能够在非常态时期具备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种风险干扰的能力。在经过多地的防洪抗灾,传染性疾病防控之后,“韧性社区”建设与规划成为中国基层安全风险治理防控的热点话题。

基层社区的韧性状态深刻影响着城市整体健康。韧性不足的社区在遭受风险干扰时,将会由于缺乏有效抵御减轻灾害损耗的能力而引起局部紊乱,最终导致整体城市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当基层社区承担起风险防控的艰巨任务时,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社区治理,倡导提升应急治理能力和灾后恢复力的社区韧性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学界广泛认为,社区韧性是指社区在预防抵御风险时的稳健能力、修复能力和适应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集合,同时也表现在风险前后运转正常或在风险后临时紊乱情况下社区适应能力与恢复能力提升的程度和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基层社区建设,自《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颁布以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涌现出许多优秀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其中各项举措加深了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为基层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供了有益借鉴,然而部分措施仍然停留在空间、环境、设施建设等物质空间范畴,对于社区居民参与、社会力量调节等多元合作的社会空间范畴的关注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从我国韧性社区建设的不足之处出发,从社区空间韧性、设施韧性、环境韧性、治理韧性、资本韧性五个方面提出韧性社区建设规划策略。

二、我国韧性社区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空间韧性不足

目前,我国的土地开发呈集约化趋势,国内的大部分住宅社区为节约用地普遍以高密度建设为主,在实际的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公共空间面积的预留,导致社区人口、社区生态超负荷,影响社区的韧性化。高密度的住宅建设占据了社区居民日常公共活动空间,挤压限制了运输行动通道。许多社区的出入口及主干通道常常出现商业占用的问题,如老旧社区常会有流动夜市小吃摊贩摆摊。尤其是一些经改造成为员工宿舍的老旧小区,其社群关系复杂,人口高度密集且流动性强,往往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道路交通混杂以及公共空间缺失是目前我国基层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设施韧性不足

201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打造方便快捷的生活圈,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成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而在现实情况中,不同类型的社区情况迥异,部分社区没有聘请物业管理公司,还有部分社区内部常常缺少可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服务功能商铺。虽然打造社区生活圈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的重要项目,但投资商出于商业利益,在规划过程中往往重视盈利性设施的建设,将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置于末位。许多老破小社区的公共设施设备老旧化问题突出,甚至失去了使用功能。此外,部分高层社区的水、电、气等基础生活供应设备及交通设施系统灵活性不足,在非常态化时期往往会陷入瘫痪状态。

(三)环境韧性不足

在城市土地稀缺,外来务工者持续涌入的背景下,大部分城市住宅的主体呈现出高密度、高容积率以及围合封闭式的特点。这样的社区环境布局模式往往会导致室内空气聚集无法流通,光照不足。此外,高密度、高容积率的住宅设计占据了社区的绿化建设用地,导致大部分社区的绿化覆盖率不达标,社区内不良微气候聚集循环,将会严重影响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此外,社区内部环境景观规划设置不当,也会加剧居民的负面心理情绪,尤其是一些存在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问题的“老破小”社区。

(四)治理韧性不足

社区居委会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具备行政权利,需要依靠上级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指令和支持完成任务。许多社区居委会缺乏社区自组织性,社会网络系统较薄弱,遇事常常等待上级街道办事处下达具体指令后才采取相应措施,且常常注重结果的汇报,而轻视过程的开展。在常态化时期尚且如此,非常态化时期则更难以迅速及时调动社区资源,链接社会网络。此外,大部分社区目前都采用网格化治理,但网格治理体系作用却发挥不到位,许多社区在册的基础情况数据统计不全不详,往年的老旧统计数据被反复延用,脱离了社区现实。如针对城市社区外来务工者人口流动的情况,社区未能及时实现流动人口数据的动态更新。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基础情况掌握不到位,则难以保证社区治理措施的有效开展。

(五)资本韧性不足

一方面,韧性社区的建设需要充足的财政作为支撑。韧性社区建设涉及硬性设施和软性运营两个方面。硬性设施主要包括应急救灾场所、应急设施设备等;软性运营主要包括应急宣传动员、居民管理等。这两方面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而大规模的社区建设资金来源基本完全依仗政府拨款,但是目前国家还未将韧性社区的建设提升到战略性层面,对此的财政拨款也有限,因此大部分社区建设和治理的资金短缺,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韧性社区的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社区资本韧性涉及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归属感、自治意识、道德观念等,与韧性社区建设的组织开展息息相关,也决定着韧性社区建设的程度和效果。特别是对于社群关系复杂、共同体意识不强、老龄化严重的老旧社区,居民普遍不会主动参与社区韧性建设活动,即使社区工作者大力号召鼓励参与,居民往往都是消极响应。56D3B524-1BF6-4194-8349-17879A4E4DF4

三、韧性社区营造策略

(一)空间韧性提升打基础

规划和设计社区公共空间不能单单考虑居民平时生活的需求和功能,非常态时的各项需求也应纳入考虑范围内。首先,在规划设计社区公共空间时,应使其具备预防抵御风险干扰的能力和条件。具有空间韧性的社区应具备足量和分布均匀的公共开放空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为居民活动交往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而在非常态期间则能够迅速调整转变为应急服务空间或临时物资储备场所。其次,提高公共开放性空间场所的连通性和可达性,尽可能增加道路动线分支空间,设置次级通道,在平时可以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路径空间,非常态期间又可以避免相关人员行动的动线重合,从而降低风险。

(二)设施韧性提升作保障

社区规划应按照“5—15—30分钟生活圈”,不同类型的社区应该因地制宜,切忌照搬套用,合理划分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支持设施配置。首先完善和提升基层安全医疗卫生设施,稳健的基层医疗设施系统将有助于提供居民就近服务支持,缓解市级医院的就诊压力,大幅度提升居民信心和社区韧性。其次,改善和建设社区公共运动场所及居民健身设施,积极倡导全面运动,为居民平时锻炼身体以及休闲放松提供便利。针对老破小社区公共设施设备老舊化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推进老旧社区改造项目,保障基础生活设施的正常使用,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更高品质的特色设施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迎合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环境韧性提升为支撑

居民的居住环境主要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此处的环境主要是指社区居民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社区微气候和绿化覆盖率等的综合。社区自然地理环境可以作为一种“恢复性环境”,尤其是社区公园,其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能够更加便捷、髙效地缓解居民的精神压力,潜移默化地对居民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环境韧性的提升可以通过利用社区方位和地貌,结合环境气候风向,合理规划楼道间距,拓展出入口为社区增强通风性及光照面积;设计规划人性化的社区公园,提高社区绿地覆盖率,调整疏通社区内外微气候,为居民提供一个具有疗愈作用的绿色健康居住环境;定期安排卫生检查,整治社区公共卫生环境,改善老旧社区脏乱差的问题,从而有效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水平。

(四)治理韧性提升作牵引

党的十九大会议提出,要加强建设社区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权责向基层下放,鼓励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实现政府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和居民自治等多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合作。由此可见,多元主体联动对于推进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应积极调动建设多类型组织,如社区志愿者队、议事调解会、挖掘社区领袖等;加强与各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团体组织之间的合作联系,鼓励号召一线社会工作者利用社会工作在链接资源,矛盾调解等方面的优势,创新发展居民心理疏导、情绪保障等支持性服务,广泛招收社区志愿者及义工,不仅可以保障社区治理的人力资源,还可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社区基层治理的效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五)资本韧性提升谋促进

社区资本涵盖居民收入、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针对资本韧性的改善和提升往往与社会发展环境与城市经济相关,短期内难以显示效益。但社区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来培养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及参与感,营造富有活力的社区氛围以吸引年轻群体加入,增强不同年龄群体间的互动,间接丰富改变居民人口结构和社群意识。韧性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居民为中心,依据居民具体需求,培养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意识。当灾害风险来临时,社区居民能够协同一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区志愿服务、资源共享和自助互助中。在此基础上,通过社区教育,采取线上线下全面拉网式宣传普及,凝聚居民共识,同时调动社区居民助人自助及参与社区建设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升社区资本韧性。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将韧性社区的规划建设提高到战略性层面,给予相应的财政拨款,保障基层社区韧性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西亚姆巴巴拉·伯纳德·曼耶纳,张益章,刘海龙.韧性概念的重新审视[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2):13-21.

[2]崔鹏,李德智,陈红霞,崔庆斌.社区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概念、维度和评价[J].现代城市研究,2018(11):119-125.

[3]于洋,吴茸茸,谭新,赵博.平疫结合的城市韧性社区建设与规划应对[J].规划师,2020,36(06):94-97.

[4]王世福,黎子铭.强化应急治理能力的韧性社区营造策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启示[J].规划师,2020,36(06):112-115.

[5]郭小东,苏经宇,王志涛.韧性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安全减灾[J].上海城市规划,2016(01):41-44+71.

[6]申佳可,王云才.韧性城市社区规划设计的3个维度[J].风景园林,2018, 25(12):65-69.

[7]朱华桂.论社区抗逆力的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50(05):68-74+159.

[8]周霞,毕添宇,丁锐,等.雄安新区韧性社区建设策略——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9,26(03):114-121.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项目编号:202011049052Y。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56D3B524-1BF6-4194-8349-17879A4E4DF4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
“村改居”社区治理体制的变革与重构
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研究
小城镇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优化“三社联动”机制问题探讨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社区组织治理能力提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