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2-06-11 20:45廖冬燕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设计思维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廖冬燕

摘要:在起点和终点归属上,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同设计思维具有极大相似性,均是基于某具体需求与问题,立足使用者角度,根据共情、定义和设想把抽象理念形象化,形成具备价值的社会成果。以设计思维和双创教育的含义为起点,阐述设计思维和双创教育课程间的契合点,把设计思维方法与理论应用到高校双创教育课程中,而后总结出具体应用策略,以期为解决高校双创教育课程开展存在的问题、提高双创教育水平、激发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提供助力。

关键词:设计思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引言

高校作为双创优质人才培育的关键阵地,要将双创教育课程作为培育人才的突破口。近些年,设计思维这种创新型方法论与工具已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各领域,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各大院校均致力于应用设计思维,培育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以双创教育课程为基准,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根据设计思维参与双创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以期推动设计思维在双创教育课程中发挥应有效能。

一、相关概述

(一)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强调“以人为本”,提倡运用“设计人员”的工具和方法,有机整合个体个性化需求以及技术任务实现的可能性。设计思维立足用户现实需求,通过系统科学设计和思考,运用具备可操作性的技术展开设计,借助对应商业模式,把设计转变成市场价值。具体而言,设计思维将对抗性思维和整合性思维汇集为一体,其注重通过前期调研用户实际需求,搜集和整合信息,尽最大程度获得更多可行性问题解决方案,充分考量现实的可操作性和技术实现可能性,确定“更好方案”。同以往寻求“最优方案”不同,设计思维强调综合多个方案的优势和益处,迭代创造出“更好方案”。

(二)双创教育

为进一步理清双创教育核心要义,可从广义上将其解构为创新和创业。所谓创新,即指所有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创造行为与活动。从广义角度而言,创新有可能与技术革新无关,甚至连最基础的具体实物都不是。创造实物是创新,揭示规律是创新,阐明道理是创新,提出理论与学说是创新。创新既囊括产生经济价值的活动行为,又包含学术、制度、技术、科学和观念创新等范畴。而创业,不可将其简单理解成创办新型企业,该活动要包含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意义,所有以创造性的运用资源来创造价值作为特征,为服务社会和幸福生活而实施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等活动,均隶属创业活动。立足广义角度,创业包含但并非只局限在下述几种类型,一创办企业,二岗位内创业,三公益创业。事实上,创新和创业属于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双生关系”。在2010年,国家教育组织就将“创业教育”换成“创新创业教育”,这就意味着我国教育学界已经对创新和创业教育具有的“双生性”特点达成共识。然则要注意,不可狭义的认为双创教育就是教授学生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学生创业技能,随意推崇学生创办企业。双创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志为核心,创新精神即要求学生推陈出新,不断进取,敢于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树立积极应对挑战的良好精神品质。而创业意志,即指执着追求、努力奋斗、坚定理想信念。只要为推动社會经济发展、建设做出的实践行为均隶属双创范畴。

二、设计思维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助于明确双创教育人才培育方向

设计思维属于开放型思维方式,要求解决方案具备创新性和实操性。为此,设计者在应对挑战时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扎实牢靠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作为支撑。在设计思维正确引导下,双创教育课程能明确自身人才培养核心要义。众所皆知,社会遍布着危险和挑战,而高校双创教育课程开展旨在培育学生创新性、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志。随着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已是不争事实。将设计思维合理应用在双创教育课程中,对培养现代社会发展建设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二)有助于为双创教育开展提供新思路

首先,将真实问题情境为导向。依托双创教育目的与核心要义,该教育课程的开展既不可局限在相关基础知识讲解,又不可拘泥于实现部分产品特定功能。在双创教育课程中应用设计思维,要以问题情境为主导,利用沉浸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形成清晰明确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付诸实践活动中,有效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第一,利用问题请教,将学生学习过程同社会现实需求整合,基于注意、相关、自信、满意动机激励模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性。第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跨学科和跨领域知识及技能的感悟。其次,将用户体验为指引。从本质上来讲,设计思维重视“人本主义”,注重设计师借助移情将自身融入到实际情景中,体会用户群体真实需求。高校双创教育课程重视培育学生抓住问题关键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应将设计思维框架应用在双创教育课程中,融入将用户体验作为核心的思维方法,渗透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使学生在不断调研和反馈中达成目标。这样,既有助于强化学生同理心,立足用户角度思考问题,又能掌握目标用户与社会需求,从而创造性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三、设计思维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流程

(一)共情-体验需求

将设计思维应用到双创教育课程中,共情既是第一步,又是最关键的环节。借助资料收集、用户访谈、用户跟踪以及实地观察等方法,深入群众基层,了解目标群体现实需求,掌握目标群体兴趣爱好与行为习惯,在真实情景中挖掘目标群体显隐性需求,初步描绘目标群体多元化特征。从本质角度来讲,不管是产品设计和销售,还是高校双创课程教育,均无法在真空环境实现,然而因个人经验与思考惯性影响,设计人员与项目团队在展开设计实践时,极容易出现先入为主的固化印象,在系统全面分析目标群体现实需求前便已经对其各项需求展开预设,并结合此种预设有方向性、有目的性选择群体实施调查,导致双创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开展无法真正掌握目标群体实际需求。鉴于此,在感受目标群体现实所需初期,为防止观察角度片面以及对群体行为出现偏见,要由不同学科与研究领域组成项目团队,立足专业化知识视角,有效避免体验中项目团队成员出现主观性认知偏差,或是对目标群体言行进行误判,以保证设计思维在双创教育课程中发挥应有效能。32DE72D6-F5A5-47F2-A599-FB48D2F7B213

(二)定义-明确问题

了解目标群体现实需求后,项目成员应将收集的资料信息展开整理、分类、归纳,使资料满足问题体系化要求,特别要注意结合问题内容以及可以呈现项目价值的关键点展开分类,并定义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为直观、形象呈现问题,在具体定义中,美国知名院校设计思维课程运用视觉化方式,把问题直观展现在项目团队内部成员前,或是让目标用户参与其中,以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实际讨论中,以画图模式提取问题信息,尽最大程度掌握同目标群体有关的所有信息,以期全面合理定义问题。针对双创教育课程而言,问题定义阶段,亦是其综合知识应用与落实阶段,结合用户需求信息对项目开展内外部环境展开系统剖析,通过共情阶段信息整理归纳用户需求痛点和价值主张,但不进行分析与评价,采用SWOT矩阵、商业模布画板、模式分析、Canvas画图以及用户图像等方式展开团队内部互动,重构问题,简单来讲,就是在运用设计思维时由第二阶段不断向第一阶段返回。此种循环可以深层次挖掘项目潜藏价值、确定项目与问题解决方案、寻找更完备的实施策略。针对项目团队成员来讲,也应立足知识结构优势,整合不同知识和问题,寻找二者交叉点,如此有助于提高项目创新和团队互动效率。此外,将少数目标用户引入该阶段,同样可以为深层次挖掘用户需求,构建垂直化、系统化项目开发路径奠定牢固基础。

(三)设想-解决方案

整合不同构思与想法,形成相对完善的创新理念、项目轮廓构思和创意想法,思考研究项目细节,是设想阶段要完成的基础任务,此过程又被称之“理念整合”。事实上,设想可以让想法具体化、形象化,针对用户需求构成具备代表性的概念以及宽泛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创建原始项目、形成创新型方案打下扎实基础,换言之,即将定义阶段提出的概念化轮廓实质化。在高校双创教育课程进入此阶段时,要以头脑风暴为激发灵感与排除干扰的关键方法,基于共同目标驱动下,项目团队成员要发挥协同作用,从领域视角对项目现有要素展开思考,以他人想法为基准进行创新。与此同时,根据定义问题与头脑风暴开展中发现的新问题实施因素归纳,借助思维导图梳理项目设计思路,通过增添限制因素和可能出现的误解,充分激发团队内部各成员的创意精神与创新活力,提高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四、设计思维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立足目标群体需求,提高双创教育精准程度

通过对设计思维应用涉及的过程图和不同阶段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其是将现实需求与设计成果相衔接的桥梁,而双创课程教育以借助创新成果与创新理念充分满足目标群体多元化需求,或针对某社会问题和现象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实践目的。故而,在开展双创教育课程时,应将成果产出的针对性、方向性和精准性作为导向,选择实践项目、培养专业人才。首先,应将培育高校学生需求发现意识、观察能力和挖掘思维作为双创教育课程开展基础,根据增多实际调研机会、安排田野调查项目等,帮助学生养成“共情”性,从而形成立足用户角度思考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其次,把各专业教育活动中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理念融入双创教学课程,促使学生在创建问题解决方案和形成项目理念初期,寻找相似产品与体验情景,利用使用者与需求者身份展开深入体验,通过感受与使用,发现团队成员间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从而提高双创教育课程开展的精准度。

(二)推行学科跨域合作,提高教育问题解决能力

将双创教育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高校双创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将设计思维应用到双创课程教育中,则要求项目践行者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特别是在需求多元化与社会问题日渐复杂化的背景下,各学科交融不可避免。在此基础上,高校双创教育要摆脱传统单一化学科边界,整合各专业知识,构建差异化、全方位解决方案,如此才可有效提升双创教育问题解决能力。具体而言,打破传统双创教育由创业学院或是商学院提供的固定教学模式,推动多学院、多专业共同设置双创教育课程,以创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作为入手点,让学生掌握跨学科、跨领域基础知识,发展能针对某项目组建团队、完善团队知识体系的综合能力。此外,还要大力推进运用科研团队带动双创团队的教育实践体系,根据吸引不同专业和领域的学生融入教师科研队伍,通过教师和学生群体共创实践产生知识交叉,从而引导学生借助师资科研项目展开双创教育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双创教育实践能力

设计思维即是系统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应用设计思维挖掘问题、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属于非线性、循环性过程。在此过程中,所有步骤和环节均要求运用不同方法与技术手段作为支撑。而双创教育课程同样是面对与个体需求有关的问题,在进行问题解决时,既要重视理性量化分析,又要强调感性质性分析。因而,在高校双创教育课程中应用设计思维,首要环节就是把设计思维相关工具与方法和双创课程教育实践深度融合,保证设计思维灵活熟练应用。在高校双创教育课程中引入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应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导,将同实践项目有关的社会企业引进课程教育实践中,全面剖析企业开展项目运用的工具及技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搜集各位前沿文献与信息资料,并对该项目应用的工具与技术提出可行性意见,真正实现从最初应用-研究-再应用的深入探索要求。除此之外,在应用工具和技术时,还要加强对高校学生伦理以及隐私保护相关知识的教育,将“人本主义”作为出发点,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出现冲突矛盾,便要将其恢复到设计思维源头,立足用户需求,以用户价值为基准使用工具及方法,继而推动双创教育课程更好开展,提升双创教育课程实践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双创教育过程应激励学生进入基层,体验用户现实生活,让学生从最初关注产品设计转变到重视用户体验,站在用户角度,找寻生活中的问题及挑战,并利用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确定最终解决方案,以为更多用户与社会发展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荆鵬飞,何丽娜,宋瑞波,杨雪.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1(24):47-49.

[2]王淼.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与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交叉融合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05):123-125.

[3]李建.基于协同育人视角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7):98.

[4]周凤瑾.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1,13(01):115-119.

[5]郭永春.新工科课程体系中的工程设计思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1):39-43+55.

基金项目: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设计思维在创新创业基础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GB202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32DE72D6-F5A5-47F2-A599-FB48D2F7B213

猜你喜欢
设计思维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