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他人逝世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2022-06-11 13:56李鸿廷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莉迪亚内斯汉娜

李鸿廷

摘要:《无声告白》是华裔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李家二女儿莉迪亚溺湖而死以后,家庭其他成员对此所展开的自我救赎道路。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人物性格与行为,根据相应人物在莉迪亚死亡后的行为表现,探讨可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强调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其中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自我接纳

1引言

《无声告白》是华裔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李家二女儿莉迪亚溺湖而死以后,家庭其他成员对此所展开的自我救赎道路。美国历史教授、华人移民第二代詹姆斯和白人妻子玛丽琳结婚,生下三个混血子女--内斯、莉迪亚和汉娜。作为社区里唯一的混血家庭,他们身处于周围人的排挤与不信任中。直到莉迪亚落水而死,才慢慢地揭开了这个家庭的悲伤过往,一步步展现出美国华裔第二代移民詹姆斯及其子女内斯、莉迪亚和汉娜的成长历程,再现了华裔美国人及其后代的历史。作者先把莉迪亚死亡的结局交代了,再回过头来带着我们抽丝剥茧追踪原因,并向我们展示了莉迪亚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与其自杀行为成因。

莉迪亚的死换来了所有人的沉默和思索。最终,生活仍然要继续。玛丽琳无法成为医生,詹姆斯从狂乱中恢复了理智重新回归家庭。小女儿汉娜终于得到了父母的关注和拥抱,内斯如愿去哈佛读大学。一切似乎都恢复了平静,而莉迪亚死了。一家人从来没有把事情拿出来述说或者沟通过,每个人都因为爱着对方,而压抑着自己。没有人告白,没有人反抗,甚至是玛丽琳自己,被梦想折磨得甚至想要放弃家庭,也没有试图跟詹姆斯透露心迹。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人物性格与行为,根据相应人物在莉迪亚死亡后的行为表现,探讨可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2人物心理成因探讨

2.1玛丽琳

玛丽琳一生都想摆脱她母亲的期待,不屑于像母亲那样把做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当成理想。她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一名真正的职业女性。但当她在大三那年的课堂上与作为教师的华裔男子相遇之后,就像所有坠入爱河的女性一样开始了恋爱,并怀了孕结了婚。然后她就不可避免地堕入了一连串的家庭琐碎生活中。煮饭,带孩子,照顾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学业和梦想。

对于玛丽琳这种有野心有抱负又具有天赋的女性来说,她很难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寝食难安。终于有一天,她试图逃离,她放下两个孩子和老公,独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并报名了社区大学想继续完成她的学业。然而,她又失败了,就在考试的前夕,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

玛丽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运拉回属于她的人生轨迹。而在玛丽琳看来,自己是被命运一次又一次推出了自己原本设计好的人生。而对此一切,玛丽琳的丈夫似乎一无所知,他只是安于家庭生活,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做着他那一份教书匠的工作。因为是华裔,丈夫詹姆斯一生都在试图融入美国社会,成为最普通的一个美国公民。而恰恰相反的是,玛丽琳并不甘于平庸,她想与众不同。两个人从内心深处对生活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期待,命运却让这两个人相爱并生活在了一起。

重新回归家庭的玛丽琳,内心并没有真正妥协。她开始拒绝做饭,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梦想寄托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她把莉迪亚当作了另一个自己,要求她热爱理科,并热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也因此给莉迪亚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2詹姆斯

父亲詹姆斯是华裔移民的第二代,自幼承受着异样的目光。少数族商和社会阶层的压力带给他屈辱、愤怒和痛苦,也带给他上进的动力和决心。他的父母做着艰辛的工作,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早慧的他身上。而他也没有辜负这份期望——取得哈佛博士学位,在地方院校谋得终生教职,迎娶金发碧眼的美人玛丽琳。他尽了全力,想要成为一个“普通”的美国人。然而,出乎他预料的是,他的一切融入的努力,始终没能让他摆脱“中国佬”的标签。无论他做什么,周围人都只看到他的黑眼睛和黄皮肤。在这个小镇上,他们始终是最“特别”的一家人。

他来自最下流的阶层,出生在美国生长在唐人街,幼年时期他一定曾经趴在窗台,看过美国的上流社会的人,形貌英俊、举止优雅、开着亮闪闪的汽车呼啸而过。他见过,甚至遭受过白人鄙夷的目光、轻蔑的语气乃至怒骂和羞辱。晚间灯火昏暗的饭桌上,他的父母满脸污秽,说话的语气显得虚弱,他发誓有朝一日要受人尊敬、拥有自己无可辩驳的社会地位。他实现了哈佛博士、大学终生教授,迎娶正宗美国妻子,育儿成家。可是他又没有实现,他期待人们像对待一个普通美国人一样对待他,但人们只注意到他黑色的头发和黄色的皮肤。他在社区里没有友邻,在工作中也没有亲密伙伴,他们家一共只出门旅游过一次。

不难看出,在走向社群中,詹姆斯固然受到了种族歧视和差异化对待的打击,一自幼怀揣着“融入”的期待,恰恰也使他率先地將自己当作卑微的外来者,美国人傲慢地质疑他,而他从不正面反击:少年忍受美国同学的孤立、青年忍受逃课的美国学生、中年对美国警察唯唯诺诺。甚至在内心深处他害怕他的美国老婆终有一天弃他而去。他只在同是亚裔的助教面前谈笑风生。

他不敢做的事情(融入美国),却推着他的孩子去做。他希望儿子和杰克成为好朋友,他希望女儿是社交圈的明星,他把儿子赶到美国孩子中间结果让他饱受屈辱,他不断要求女儿融入社交,结果使她饱受尴尬和打击。

2.3莉迪亚

莉迪亚是个很令人心痛的女孩,因为早年受到母亲离家的打击,发誓再也不违背家人的意愿。她把一切的罪责都包揽在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的不听话才导致母亲的离家,所以一心弥补。为了博得母亲的欢心,也害怕母亲再次离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着母亲,做好母亲要求她做的任何事情,即使她自己根本就不想要这样。因为惧怕父母的分离,家庭的崩解,莉迪亚拼尽一切努力地迎合父母,被迫放弃了自我,虽然她内心深处无比痛苦,但是被遗弃的经历无疑更痛苦,更令人无法忍受。她小心翼翼地维持自己乖乖女的形象,小心翼翼地维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把所有的事情都压在自己的肩膀上,而唯一可以分担的人就是内斯,所以当内斯要离开家的时候,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断了。而在这个紧要的关头,自己的成绩下降,发现爸爸出轨(虽然这是她自己以为的),考驾照失利,献身失败。

在生活的负担压得她喘不过气的时候,半夜去河边散心,在船上的时候,她理清楚了一切,决定走出母亲和父亲的期望,迎接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几乎已经看到属于她的人生的开始了,然而这个时候,她却恍恍惚惚的踏入了湖水中。人有时候是脱离理性控制的,而莉迪亚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入了思想放空的状态,直接导致她自己的人生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除了扼腕叹息,已无其他想法了。

2.4内斯

内斯知道自己与众不同,知道自己因为是混血会带来一些异样的眼光但是并没有因此而自卑,他可以为自己的梦想而坚持,他是这个家庭中唯一一个“找到真正的自己”的人。内斯在游泳池中被伙伴们戏弄,盡管愤怒,却没有因此而自卑。没有什么朋友,却没有因此而感觉自己缺少什么,不强迫自己去交朋友。被妹妹抢走所有的关注,为此嫉恨过,但也释怀了。梦想不被认可,失望过,却从没有放弃过。

2.5汉娜

汉娜是个一直被忽略的成员,这个家里面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小汉娜得不到关注,也无法于他们亲近。她总是躲在角落,默默地关注家里的每一个人,她几乎知道了所有的事情,却没有人听她诉说,也没有人相信她的话。很难得,这样的环境之中,小汉娜依然会为母亲的亲吻感到高兴,依然会为父亲的关心兴奋,没有嫉恨,没有埋怨,没有心机,没有要求地爱着她的每一个家人。

3心理危机干预

3.1玛丽琳

玛丽琳先后经历了否认-焦虑-接受的心理过程。她对女儿死亡的否认可以说是来自于她对自己的否认,否认自己“成功”教导出的女儿做了“失败”的事,否认自己的期望付诸东流,否认自己在(她自认为的)逃离母亲期望性的绑架这件事上再次失败。

因此,针对玛丽琳的心理危机干预应重点放在认识真实的自我、接纳自我。可通过催眠、沙盘或交谈,帮助其了解自己的心理成因,并清楚其母亲对其影响的重大性,再采用空椅子技术等让玛丽琳与其母亲“面对面”交谈,减小母女间的隔阂,同时也间接性的减小玛丽琳和莉迪亚之间的心理隔阂,由此帮助玛丽琳更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3.2詹姆斯

詹姆斯的一生都是在追寻自我,但他对自我的认同建立在周围人对他的认同上,他以自己融入美国生活、摆脱“中国佬”标签的与否为自己的生活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不仅是来源于他移民的身份,还来自他从小受到的来自同伴、长者的不公平对待甚至歧视,这是他的童年创伤。在莉迪亚自杀后,詹姆斯对自己融入美国生活(寄托于女儿身上)的期望再次崩塌,他的内心是承受不了这种失败的。他需要寻求帮助,而自己的妻子玛丽琳显然现阶段并不能帮助他,于是助理的“慷慨”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由此出现出轨行为。

针对詹姆斯的心理干预可从童年创伤下手,采用心理剧等方法,将其带回幼时被同伴或长者嘲笑的场景,重新经历这段生活,并在剧情中进行符合他心理期望的修改,由此达到勇敢融入他人、接纳自我的目的。

3.3汉斯

汉斯是这个家庭中心理发展较为健康的成员,他也曾受到同伴的心理伤害,但他未曾如同父亲那般的想要积极融入,而是坚定的过自己的生活;他并没有获得来自父母过大的期望,但他未曾因此放弃努力,而是成功考取哈佛;他嫉妒着妹妹莉迪亚并为此不安,于是他逃避与妹妹的交流,以此降低内心的焦虑;他从小便清楚自己的情况,清楚自己家庭的不健康环境,于是他努力远离且即将成功(考取哈佛)。在妹妹离世后,他开始愧疚,认为自己这段时间的冷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场悲剧。

因此,针对汉斯的心理干预主要是消除或减少他在妹妹离世这件事上的内疚。也可采用空椅子技术使其与妹妹“交流”,再模拟送别妹妹的仪式,帮助其与妹妹告别,也与过去生活告别,达到消除或减少内疚情感的目的。

3.4汉娜

看完全文,汉娜是最可能做出自杀行为的下一人。她有孩童的天真,也对生活有较好的敏锐察觉,她常一个人待在角落,但注视这这个房间里发生的一切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她没有受到父母较好的关注,却也因此成就了她能过自己的生活,而非在他人的期望下。她爱着她的家人,她渴望与姐姐接触,因此在姐姐自杀后,她尝试探寻姐姐当晚的心理历程,也付出行动——在晚上走从家到湖边的路,与姐姐的行为就差去湖中央跨向水面。她渴望了解姐姐的冲动和好奇或将导致她失去自己的生命。

因此,针对汉娜的心理干预主要是帮助她了解姐姐的心路历程,打消其再次做出模仿行为的可能性。可采用心理剧方法,让她在剧场中“死”一次,在大家的陪伴下“自杀”,并猜想自己死亡后周围人的表现。

4结语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小说中莉迪亚一家用不同的方式追寻自我——父母将自我投射在莉迪亚身上,莉迪亚以自杀方式使被束缚的自我“逃脱”,汉斯和汉娜在生活中慢慢学会了接纳自我。完善自我的建立是我们拥有健康心理的一大要求,不能较好接纳自我的人对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我们从小说中看到了没能接纳自我的莉迪亚、玛丽琳、詹姆斯的消极行为和成功接纳自我的汉斯、汉娜的积极反应,即是最好的对比呈现。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我们应在工作中注意这个板块来访者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注意帮助处理其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

[1]伍绮诗著.无声告白[M].孙璐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1.

猜你喜欢
莉迪亚内斯汉娜
忘却歌
德国在华顾问的神秘另一面
罕见,体内拥有两套DNA
希腊克里特岛“幽灵孕妇”惊魂
摆脱假面,活出自我
摔出来的创意
合伙谋杀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少女汉娜的生死抉择
《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