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勐腊县河边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2-06-14 01:57张娜杨金江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文化视角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张娜 杨金江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乡村发展中的长远策略,是乡村亟须解决难题之一。文化不仅可以给予乡村源源不断发展动力,还可以为乡村发展定位导航,是破解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基于对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河边村可持续发展问题调研,在文化视角下对河边村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度探究,为促进河边村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视角;瑶族文化;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乡村发展中,文化与乡村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乡村发展为文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为乡村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随着我国乡村的不断发展,文化内在的向心力表现出强大的牵引力,文化的功能也在不断向乡村发展慢慢渗透,从多种途径影响乡村发展,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发展方向,在乡村发展中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河边村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伴镇。村庄共有57户206人,以蓝靛瑶族为主,属瑶族中的一个支系。2015年之前,河边村在勐伴镇42个村小组中排在34位,是勐伴镇贫困村寨之一。村里没有学校,儿童教育得不到保障,购买生活用品必须要跑到山下去购买。村民因为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限制很难与外界联系,主要收入来源为甘蔗和砂仁采摘,是明显依赖传统农业状态。受多种因素制约,村子产业结构单一,收入渠道少,村内绝大部分人均收入4303元,负债却达到5000元,负债的主要来源于建造房屋、治疗疾病、教育支出以及日常生活花销。以前生活条件极度艰难,很难依靠村民自己的努力来摆脱贫困,贫困的阴影如一团抹不去的乌云,多年笼罩在当地瑶族群众心中,陷入低收入、高支出、高债务的“三低两高”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属于默默无闻的深度贫困村寨。

2015年,在偶然机遇下李小云团队入村开展河边实验,系统性总结出政府主导、大学和公益组织参与、农民参与性优势互补的综合性治理公益模式。给贫困落后的河边村找到一个与现代城市进行对接的线索——房子。把客房嵌入到农户家中,利用当地优越气候、浓厚的文化特色发展高端休闲、小型会议、自然教育等为一体的高收入新产业,使村庄经济迅速提高。在2019年村庄收入约有170.38万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下收入也达到100多万元收入。目前,河边村共建成47户民房,还有2户正在建设中,通往乡镇的长约8公里土路也修建完成,改变了村庄一到下雨天就无法外出现象,村内路面也基本实现硬化。现代化厕所、厨房的整改,改变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村内全部通入自来水,村民及客户的安全饮水得到基本保障。借助于李小云团队专业的技术人才、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宣传渠道,河边村打造成了民族特色高端休闲旅游会议村,多次登上央视新闻进行报道,河边村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瑶族妈妈的客房”也逐渐步入正轨。

2020年寒假期间,本文对河边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到,勐腊县河边村具有发展的自然优势和文化基础,村内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房屋改造、社区建设、产业发展等各方面通过政府、团队、村民一系列整合改善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目前村莊可持续发展明显存在后劲不足现象,虽然河边村的民族特色建筑已经基本成型,“瑶族妈妈的客房”新型产业走上了相对稳定的轨道。但是在调研走访中发现,目前村内瑶族文化仅存在干栏式建筑,文化元素较少,文化特色不明显,优秀瑶族文化没有全面展示出来。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村内传统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不断碰撞,村民受到文化水平和自身发展能力限制,无法跟上发展脚步,对于自己民族文化意识处于断层状态,缺乏专业人才挖掘带动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如果没有李小云团队的影响力和社会资源来对接市场,河边村主导产业几乎没有可观收入来源。李小云团队一旦撤出,团队带来的社会市场资源无法全部保留,村内管理团队缺乏直接联系市场和自主管理产业能力,缺乏后续发展动力。

河边村可持续问题是有村民自身能力不足、村庄缺乏发展动力等多重因素导致。本文仅就于文化视角看河边村可持续发展,借助于村庄优秀的瑶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实现“文化资源变现”。从文化角度提出解决河边村后续发展问题上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和建议,为河边村后续发展规划提供些许参考,为河边村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营机制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建议,以便后期更好地发展。

二、文化视角下河边村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文化既是乡村发展的重点也是乡村发展的难点。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尽管河边村拥有深厚的优秀文化,由于建设运营时间短,在很多方面还需不断完善、创新。目前村庄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文化、发挥文化的强大功能,导致缺少文化魅力,降低了河边村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以至于影响村庄后续发展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村庄文化元素单一,物质文化特色不明显

河边村的民族建筑、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诸多瑶族文化习惯保留完整,成为发展新型产业的一大特色。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河边村的房屋建筑处在需要雕刻阶段,尽管外在已建成,但是诸多细节不到位,仍需要慢慢雕琢。目前仅局限于自然风光、房屋建筑,细节上的民族元素较少,给游客视觉上的直观冲击较弱,易产生视觉疲劳。没有完全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村庄发展中,导致村内物质文化元素较单一,无法满足游客视觉多样化需求,造成游客在村游玩时间短。当河边村的现有热度、产业的活性、新鲜感降低之后,村民们面对的将是长时间内的冷藏产业①。李小云团队一旦撤出,团队带来的社会市场资源无法全部保留,前期努力将不复存在。

(二)村庄制度文化体系不完整,村民对村庄建设的参与性较低

清晰的制度文化体系是与“自治、德制、法治”的乡村治理体系相适应,不仅在促进乡村稳定,在凝聚村民的文化共识、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在增强村庄发展魅力也具有独树一帜的作用。目前河边村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制度文化方面还存在很大缺口。一方面部分村民一味追求眼前物质文化带来的实在经济效益,只关注眼前利益,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村庄后续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无法通过制度文化来约束村民行为,村民长期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生活节奏较慢,除乡镇外几乎不与外界交流,对于现在的居住环境安于现状,导致村民的“主人翁”和发展致富的意识较弱、村庄发展秩序不稳、发展魅力未形成、发展潜力逐渐干枯等局面,不利于村庄后续发展。3C7D4F95-0118-493B-927E-EE6BECA5C702

(三)村庄精神文化挖掘不充分,缺乏市场竞争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深入挖掘精神文化,可以帮助河边村形成独特魅力,提高文化市场的竞争力。在河边村发展过程中,村民教育水平偏低,无法深入理解文化背后内涵,蕴含着文化深刻内涵的精神文化缺乏专业人士挖掘。受到现代外来文化冲击,民族文化逐渐出现汉化倾向。当地的村民享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后,对当地瑶族文化缺乏保护意识。据当地村民卢女士②了解到,瑶族传统节日“度戒”③也已慢慢淡化。河边村发展新型产业的本质是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融入瑶族文化,保持村子的本真性,来焕发持久的生命力。但是村民在经营“瑶族妈妈的客房”时,难免会产生对现代文化的吸引而放弃传统文化,这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不复存在,如何保护好瑶族文化,把瑶族文化中的特色融入河边村的开发与经营中,这对河边村地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文化视角下河边村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村庄物质文化建设资金短缺

物质文化属于外在的实体文化,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护和修建。李小云团队为河边村投入大约有300万元,而政府投入2319.19余万元,经济投入较多但还是处于资金短缺状态。虽然河边村有丰富资源优势和优秀的团队规划,但由于村子之前整体过于封闭落后,村集体经济薄弱,绝大部分资金用于道路硬化、房屋重建、客房现代化改造以及新型产业的兴建之中,对于后续中村庄内垃圾、污水处理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已建好的房屋无多余资金进行雕刻。大量的资金投入与已成型的产业效益还未形成比例,多种现象表明,在打造、挖掘、保护河边村民族特色文化,发展新型产业的后续发展中,资金问题仍是河边村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缺口。

(二)制度文化界线观念模糊

制度文化在稳定村庄发展秩序营造良好乡村风气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由于村里“高学历”僅局限于初高中毕业,教育、认知水平整体偏低,导致村民思维模式局限于眼前利益,一部分村民还存在“与我何干”“旁观者”思想,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未来村庄发展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加上受现代文化的快速冲击,村民处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断层阶段,无法提高参与村庄建设发展的主体意识,缺乏村庄建设内生动力,盲目追求现代城市水泥建筑和生活方式,忽视文化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对独有的瑶族文化资源不重视。据调研发现,村民参与村庄事务较懒散,生活节奏较慢,自主性不强,对李小云团队带来的巨大机遇缺乏自觉意识和主动认同。村民对于村干部下发的事情不理睬,村干部对于村民的违章罚款受到“人情”“血缘”等因素的影响没有强制执行。不利于营造良好的乡村风气,亟须建立清晰的制度文化来规范村民的行为,维护河边村的后续发展环境。

(三)挖掘精神文化能力不足

精神文化对于传播载体的表达方式、游客的思维、认知水平都有较高要求。河边村受思想认知、位置偏远等因素影响,长期陷入整体结构性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村民无法根据自身独特资源优势挖掘新发展机会,缺乏将文化资源变现能力。一方面村民自身文化素养专业技能不高和创新意识较弱,无法深入挖掘精神文化、理解文化背后深刻内涵,造成慕名前来的游客无法理解瑶族文化,对游客缺乏深度吸引力,易产生“白来一趟”想法。另一方面村民对自己民族文化不重视,对城市文化带有盲目性,认识不到自己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稀缺性,再加上村民对现代的市场规则不清晰,对市场定位、游客需求模糊,没有充分利用自己本土优势,挖掘培养自身资源的能力脆弱,在市场中的文化优势发挥不出来。村庄缺乏专业人才用现代化通俗易懂的方式去挖掘、传递、展示瑶族优秀文化,打造出乡村特色旅游品牌,尽管现在河边村发展新型产业使村民收入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村庄后续发展。

四、文化视角下河边村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文化背后蕴含丰富的价值观念,为村庄发展提供多种选择方式、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促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价值,积极开发乡村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培养村民自身能力、提高村庄发展动力、增加村庄发展魅力,在保护和传承文化中不断增强村民对自身文化认同感。

(一)积极打造物质文化,树立保护性开发物质文化观念

物质文化是可见性的、具有触知的实体文化,体现出不同的乡土风情和民族特色,主要满足于游客视觉上的直观体验。目前河边村需要继续通过社会组织、政府筹集等措施,加大对河边村投入资金打造,加快村集体资源的整合来扩大集体经济,为村庄物态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经济基础后建设瑶族村史馆,让瑶族文化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在村民和游客面前,充分激发村庄魅力、村民活力。对村庄的物质文化进行深度探究,找准民族特色文化发展定位。把瑶族文化要素纳入现代农业种植、手工业品加工、客房内部摆设等方面,细节上增加民族元素,充分将旅游项目与村庄物态文化进行有机结合,细化延伸文化产业链,增加文化产业附加值,发挥文化与村庄发展耦合作用,增加村庄民族物质文化元素和村民的文化自信,在打造物质文化过程中,形成保护开发观念,为村庄后续发展铺垫道路。

(二)界定制度文化范围,丰富制度文化的内容形式

制度文化是在村民长期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行为准则,清楚界定制度文化范围,需要村两委与村民共同制定村规民约等制度简章,规范村民对村庄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问题,有序维护村庄发展秩序,将村庄的发展责任具体安排给每一名村民,保证村民人人参与,提高村民责任意识和文化素质。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树立学习示范榜样,用榜样的带头作用调动村民参与村庄发展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投身学习跟村民交流,为提升自身能力鉴定知识储备基础。开展模范示范户展示,组织村民观摩学习,将传、帮、带领发挥到极致,传授实践经验,帮助落后个体提出整改意见,带动村民更好更快发展,确保村民对瑶族文化的自信,增强村民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为村庄打通枢纽。清楚的制度文化范围,不仅可以凝聚村庄发展力量,在村庄维护村庄稳定、治理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3C7D4F95-0118-493B-927E-EE6BECA5C702

(三)深入挖掘精神文化,扩大精神文化的影响力

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培育挖掘瑶族文化人才,支持文化能人传承和发展民族风俗文化项目,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利用当地民俗特色文化创建特色民俗表演队伍来提升游客感同身受的感染力,利用独特的瑶族文化节日(山歌节、歌堂节、盘王节)来加强游客对瑶族文化的参与感,利用手工制作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服装来增加游客的体检性。将瑶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在传承基础上紧跟创新,打造具有民族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推动村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将瑶族文化与游客市场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利用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来满足游客的基本文化需求,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乡村旅游品牌,为游客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帮助河边村守住文化市场的话语权,提高文化市场的竞争力。

五、结语

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是创造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的激励、渗透和导向功能,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连接文化的传承发展,带动乡村经济迅速增长,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现如今,河边村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如何保持发展活力、提高村庄发展魅力仍是接下来应该讨论和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村庄、村民在各自领域上共同努力,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发掘优秀特色文化要素,把河边村的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实现“资源变现”,这样既能增收又能满足游客对瑶族文化的享受。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做好保护与开发统一,才能使河边村经济更好更快更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一航.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与挑战——以河边村综合治理实践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9(15):488-489.0

[2]杨百会.李小云:一场突破深度贫困的社会实验[J].中国慈善家,2019(03):58-60.

[3]李小云.河边扶贫实验:发展主义的实践困惑[J].开放时代,2020(06):28-44+5-6.

[4]伍卫,普丽花,何立群,甘树仙,李卫东,岩说,李振仙,李俊.勐腊县小云助贫中心的“政府+公益”扶贫模式[J].云南农业,2019(06):54-56.

[5]赵承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8(04):42-44.

[6]刘泽峰.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礼儀文化建设困境与出路[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02):20-29.

[7]康涛,周真刚.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以四川省阿坝州民族特色村寨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5):27-32.

[8]李占旗,黄凌云.精准扶贫目标下乡村民宿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4):92-95.

[9]罗希.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困境及其路径探索[J].农村实用技术,2019(01):12-14.

[10]钟小东,赵影.以乡村文化为核心要素发展海南乡村旅游[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01):81-88.

[11]吴理财,解胜利.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6-23+162-163.

(作者单位:张娜,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杨金江,云南农村干部学院)3C7D4F95-0118-493B-927E-EE6BECA5C702

猜你喜欢
文化视角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文化视角的社会分层与青年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从文化视角来看日语接受与表达
历史文化视角下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开发
论文化视角在英文小说《蝇王》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