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脾胃病用药组方规律

2022-06-14 08:43叶晓滨厦门市思明区筼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建厦门361012
江西中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方剂陈皮白术

★ 叶晓滨(厦门市思明区筼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福建 厦门 361012)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经络脏腑之根”,人体诸气由胃气所化,脾胃是人体精气升降之枢纽。外感湿邪、饮食失调、劳倦内伤、情志因素或者素体正虚均可导致脾胃虚弱,治疗应以调补脾胃阳气为先。“脾胃学说”是历代医家在《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生化而成[1]。《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等相关文献中有关于脾胃经脉循行、脾胃病的预防与治疗以及脾胃病的辨证纲要和方剂的详细论述和记载[2-3]。此外,《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脾胃学说的基础;李东垣确定了“补脾益气”的治疗原则,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4];叶天士的“胃阴学说”使中医脾胃学说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5]。脾胃病多由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及情志失和三大内伤病因所致,病机以脾胃虚弱、清阳下陷、阴火上乘为主,治疗上则以益气、升阳、泻火和除湿为主要治法,重视升清降浊,长于加减变化[6-9]。《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是一部清代太医院内的处方集,收录许多民间秘验方,书中包含资生丸、大健脾丸、理气健脾丸等健脾益胃方剂,可益气补中、调和五脏、滋补营卫,在治疗脾胃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本书治疗脾胃病以丸剂为主,丸剂药效持久、服用方便,对于脾胃等久虚诸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选本书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病的方剂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其用药规律,旨在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全书共收方442首,其中少数方剂重复收录,实收方430首,筛选其中有明确治疗脾胃病的中药处方60首。中药名及性味、归经、归类的规范参照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及《中药学》进行标准化处理[10-11]。中药名如“广皮”“橘皮”统一为“陈皮”,“缩砂”统一为“砂仁”,“破故纸”统一为“补骨脂”,“茅术”统一为“苍术”,“元肉”统一为“龙眼肉”,“桂心”统一为“肉桂”,“肉果”统一为“肉豆蔻”,“御米壳”统一为“罂粟壳”,“云苓”统一为“茯苓”,“野于术”统一为“白术”等。

1.2 数据录入与核对

将筛选出的60首中药处方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并按照处方名和中药单药等项目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 2.5)[12]的“方剂管理”模块形成数据库,完成数据录入后,将数据库进行对照,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1.3 统计分析

在“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模块运用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分析方法对纳入的高频药物进行频数、分类、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13-15]。

2 结果

2.1 常用中药的频次和频率

在《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全书治疗脾胃病的60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39味,累积用药频次637次。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共20味,其中陈皮使用次数最多,其次是茯苓、白术、甘草、木香、当归等。频次和频率分布见表1。

表1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病处方中应用频次≥10的药物

2.2 药物功效归类分析

将139味中药进行归类,共涉及19个类别;其中,使用药物味数排序居前三位的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和理气药;频率排序居前三位的类别依次为补虚药、理气药和芳香化湿药。见表2。

表2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病处方药物功效归类分析

2.3 药性、药味、归经频数分析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病以温性药物为主,占58.55%(356次),其次为平性21.88%(133次)、寒性15.78%(96次)、热性2.47%(15次)、凉性1.32%(8次)。见图1A。五味分析中药物以辛33.47%(323次)、苦30.05%(290次)、甘29.96%(289次)、酸5.28%(51次)、涩0.62%(6次)、咸0.62%(6次)排序。见图1B。归经统计结果显示药物归经主要是脾、胃、肺、肝、心、肾,其中脾经最多,占26.03%(453次),其次是胃经17.82%(310次)、肺经12.87%(224次)、肝经10.98%(191次)、心经9.48%(165次)、肾经8.62%(150次)、大肠经5.75%(100次)、胆经3.91%(68次)、三焦经2.01%(35次)、膀胱经1.49%(26次)、小肠经0.81%(14次)和心包经0.23%(4次)。见图1C。

图1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病处方药物药性、药味、归经频数分析

2.4 组方规律分析

2.4.1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分析对用药频次≥11的139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数”(即所选处方中药物组合出现频次)[16]设置为11,“置信度”(即A药出现时B药出现的概率)[17]设置为0.9,利用平台进一步挖掘药物之间的潜在联系,对常用高频药物组合进行统计,有多种组合同时出现,其中以白术-茯苓(23),陈皮-茯苓(21),陈皮-白术(20)、甘草-茯苓(17)、陈皮-甘草(17)、半夏-陈皮(16)等为高频药对。从常用中药联合应用的特点分析,治疗脾胃相关疾病的方剂主要是以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为基础原型,进行加减,并通过网络图可视化展示。见表3、图2。

表3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病方剂中频次≥11的药物组合分布

图2 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展示图(支持度为11,置信度为0.9)

2.4.2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根据方剂数量,结合经验判断和不同参数提取出数据的预读,设置相关度为6,惩罚度为3,进行聚类分析,将其中关联系数在0.041以上的16个药对进行列表。见表4。

表4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病方剂中药物关联度>0.041的常用药对

2.4.3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有8个核心组合。见表5。利用软件的“网络展示”功能,可以采取网络可视化方式,直观地展示出药物不同组合之间的关系,如将表5的新方核心组合进行网络展示。见图3。基于熵层次聚类,表5中的核心组合可以进一步组合,形成治疗脾胃病的新方4个,并进行网络展示。见表6、图4。

图4 治疗脾胃病新方药物网络展示

表6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治疗脾胃病新处方

图3 新方的核心组合药物网络展示

表5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病方剂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药物组合

3 讨论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全书治疗脾胃病中药处方60首,其中丸剂34首。丸剂是我国四大中药传统剂型之一,其在胃肠道中溶散缓慢,发挥药效“缓而不迟”,制约毒性“缓而有效”[18]。其治疗脾胃病的中药用药频次分析中,最高的前五位药为陈皮、茯苓、白术、甘草、木香。陈皮有理气、健脾和燥湿化痰等功效,如能缓解消化不良、改善心脏循环、抑制呼吸道炎症等,具有抗菌、抗氧化、祛痰、调节代谢紊乱、促消化、抗糖尿病、心脏保护、神经保护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19]。此外,陈皮的理气功效与抑制十二指肠自发性收缩、促进肠肌运动有关[20]。

通过对四气五味的聚类分析统计得出,《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脾胃方中温性药使用最多,是寒性药的三倍,是凉性药的40倍;在五味方面,辛味药物最多,苦味药物次之。叶天士所著的《临证指南医案》有言:“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医家吴鞠通提出“苦与辛合能降能通”,揭示了“非苦无能胜湿,非辛无能通利邪气”的道理[21-23]。研究表明,“辛开苦降法”相关方剂具有双向调节胃肠功能、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清促炎因子、降低肠道敏感性等药理作用[24]。《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治疗脾胃病多用芳香之品,辛香多温燥,苦亦温燥,辛能行气,香能通气,畅中焦气机则复脾胃升降之态,开胃和中。甘味属脾脏,具有“奉养脾胃,培补后天脾胃”的作用[25]。甘辛合用,“辛甘发散,益气生血”,使气血生化有源[26];甘苦并用,缓和苦味燥性,脾胃健行,痰湿不生。辛、苦、甘味的搭配,苦可泻脾壅,甘可助其运,兼以辛味调畅气机,促使脾胃健运,痰饮不生。

频次前20位的药物分别可以组成理气健脾丸、香砂枳术丸、香连丸、六君子丸和加味六君子丸,以上均为《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的方剂,能保胃气、护津液和调水气。脾喜燥恶湿,脾胃虚寒,运化失司,易致寒湿内阻,故在温中祛寒、益气补脾之时,当兼以健脾燥湿[27]。从关联分析结果看,二项配伍主要是白术、茯苓,陈皮、茯苓,陈皮、白术,甘草、茯苓。白术与茯苓、陈皮相使为用,其与茯苓相伍,一温健一渗湿,脾得健运,水湿得除;其与陈皮相伍,有健脾燥湿、理气和胃、化痰止呕之功。三项配伍主要是陈皮、白术、茯苓,白术、甘草、茯苓,半夏、陈皮、白术,人参、白术、茯苓。六君子丸以四君子汤合陈皮、半夏而成方,为益气健脾化痰的代表方剂,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之证。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均为平和之品,相辅相成,不偏不盛,补而不峻,素有“补气不离四君”之说[28];陈皮与半夏健脾、祛湿,全方共奏脾胃复健、气机调畅之功效。研究表明,六君子丸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梅核气、反流性食管炎等[29-30]。百病以胃气为本,通过“调补脾胃,充养后天之本,以资生气血生化”,调节机体状态,促进肺脾疾病的恢复[31]。由此可见,《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治疗脾胃病多选用补气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等。

聚类分析,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治疗脾胃病新处方中,新处方一、二有芳香化湿药砂仁和白豆蔻。砂仁与白豆蔻二者相伍,属相须为用,宣通三焦气机,芳香化浊,醒脾开胃,行气止痛,和中消食,砂仁和白豆蔻药理作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挥发油部分。现代研究表明,砂仁和白豆蔻均有保护胃肠、抗菌、抗炎、镇痛、抗氧化、降血糖、调节肠道菌群等药理作用[32-34]。麦芽和山楂对胃肠蠕动、肠道菌群体现着双向调控作用,可治消化不良、腹泻、肠炎等[35]。新方一、二均有化湿行气,温中消食功效,新方一偏于健胃消食,新方二强于除痞化痰。新方三由补虚药(山药、白扁豆)和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薏苡仁)组成,为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山药补脾不伤阴,茯苓渗湿不敛邪,有“补土生金”之妙;山药强肾固精而止带泻,扁豆扶脾止泻,补而不腻,温能化湿,使脾得健运则泄泻可止;茯苓有补有泻,泽泻有泻无补,茯苓能上渗脾肺之湿,从肺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全方共奏补益肺气,健脾开胃,消食止泻之功。新方四由补虚药(当归、人参、熟地黄)、理气药(香附)、安神药(远志)、温里药(肉桂)构成,为人参养荣汤加减。人参与当归属相使之用,益气强心,补血生津;熟地黄补阴益髓,肉桂补火助阳,温脾暖肾;香附疏肝理气,远志宁心安神,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频数和聚类分析探索《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方剂的用药规律及特点,治疗以辛开苦降、甘辛合用、甘苦并用为主;在温中祛寒、益气补脾之时,兼以健脾燥湿,重视调节脾胃气机,疏理肝肺升降。但是,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的核心组合缺乏多样本、多中心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挖掘出的脾胃病新方剂还需临床实践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方剂陈皮白术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卡西米罗·吉塞拉的诗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一两陈皮一两金 陈皮养生很省心
陈皮很养生 但不宜久服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何谓中医“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