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康复护理模式在剖宫产术后尿潴留患者中的影响研究

2022-06-14 03:18付文静刘兰菊
黑龙江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尿潴留膀胱效能

付文静,刘兰菊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一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产后尿潴留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多与尿道、膀胱黏膜损伤有关,进而损伤膀胱正常功能,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影响子宫复旧,延迟产后恢复[1]。膀胱功能锻炼是缓解患者术后尿潴留症状的有效方式,可通过增强逼尿肌、括约肌协调能力,增加膀胱收缩性及容量,但锻炼内容复杂,易使患者依从性降低,影响康复效果[2]。健康行为改变整合(ITHBC)理论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理论,将健康行为改变、社会认知及自我调节等理论模式核心思想进行整合,可为康复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提升整体护理水平,促使认知及行为改变,实现健康目标[3]。本研究将ITHBC理论应用于剖宫产术后尿潴留患者康复护理中,分析其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9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剖宫产术后尿潴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实施分组,其中2018年10月-2019年9月入院的4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10月-2020年9月入院的4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组平均年龄(29.58±3.01)岁,平均分娩孕周(38.82±1.36)周,平均产次(1.94±0.45)次,平均新生儿体质量(3 199.45±274.38)g,文化程度:初中10例,高中24例,大专及以上14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8.71±3.12)岁,平均分娩孕周(39.26±1.32)周,平均产次(1.85±0.39)次,平均新生儿体质量(3 241.76±270.57)g,文化程度:初中8例,高中25例,大专及以上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均为单胎足月妊娠。均顺利完成剖宫产分娩。术后常规留置导尿管,出现尿潴留症状,残余尿量>80 mL。具有认知、沟通能力,精神状态正常,可有效配合康复护理工作。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躯体性疾病。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既往酒精、药物依赖史。合并其他泌尿系统疾病。需行阴道壁修补术、盆底重建术、子宫全切术及膀胱切除术等治疗。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模式。发放《产后康复手册》,同时借助健康宣教视频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膀胱锻炼步骤、方法、注意事项及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膀胱锻炼,具体如下。(1)腹肌锻炼:呼气时收缩腹肌,保持3 s后缓慢吸气,增加腹肌、膈肌收缩力,每次反复锻炼10 min,3次/d。(2)提肛运动:向上有规律性提收肛门,保持3 s后放松,反复收松50次,3次/d。(3)反复放尿锻炼:夹闭尿管后,嘱咐患者在30 min内饮用温开水300~500 mL,出现尿意后,开放导管,同时做排尿动作。

1.3.2 观察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配合基于ITHBC理论的康复护理模式。由护士长、5名高年资护理人员及1名产后康复治疗师组成干预小组,由护士长带领进行统一培训,保证各护理人员完全掌握ITHBC理论内容、康复锻炼及护理知识。根据跨理论模型,分析患者所处行为改变阶段,分析影响其行为改变的关键因素。根据ITHBC理论指导,对患者实施健康知识、信念增强、自我调节技能提升及社会促进护理干预,具体干预内容及目标见表1。

表1 干预内容及目标

1.4 观察指标

(1)根据患者膀胱锻炼频次及时间,评估两组患者锻炼依从性。完全按照规定的锻炼频次及时间进行膀胱锻炼的患者,即为依从,锻炼频次及时间均可达规定的80%及以上,为部分依从,未达上述标准,为不依从。锻炼依从性=(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2)通过腹部超声检查,测定患者护理前、护理2周后膀胱初感容积、最大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评估两组患者膀胱功能变化。(3)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2周后自我效能感,共10项内容,总分10~40分,评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强。(4)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2周后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0~36分,评分越高,说明越倾向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0~24分,评分越高,说明越倾向消极应对)两方面。(5)采用院内制定的康复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估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总分0~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90分为满意,<7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锻炼依从性情况

观察组锻炼依从性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7,P<0.05)。

2.2 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情况

护理2周后,观察组膀胱初感容积、最大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膀胱功能情况(±s) m L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膀胱功能情况(±s) m L

组别观察组(n=48)对照组(n=45)t值P值膀胱初感容积护理前100.62±12.73 103.49±13.04 1.074 0.286护理2周后135.68±20.52 116.87±21.92 4.274<0.001最大膀胱容量护理前274.18±27.45 270.62±28.04 0.619 0.538护理2周后351.68±34.94 317.88±32.72 4.807<0.001残余尿量护理前131.82±20.38 134.69±20.65 0.674 0.502护理2周后65.54±5.77 89.43±8.12 16.435<0.001

2.3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应对方式情况

护理2周后,观察组GSES评分、SCSQ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情况(±s) 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情况(±s) 分

组别观察组(n=48)对照组(n=45)t值P值GSES护理前25.18±3.44 24.36±3.34 1.165 0.247护理2周后34.82±3.11 30.60±3.53 6.126<0.001积极应对护理前18.73±2.44 19.60±2.61 1.661 0.100护理2周后31.04±3.82 25.17±4.04 7.202<0.001消极应对护理前15.77±2.08 16.28±2.17 1.157 0.250护理2周后7.65±1.80 13.34±2.05 14.246<0.001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3,P=0.027)。

3 讨论

膀胱功能锻炼可加强盆腔神经对膀胱逼尿肌的控制作用,提升尿道阻力及盆底肌肉收缩力,改善控尿功能,恢复产后排尿功能[4]。临床实际应用发现,膀胱功能锻炼需要患者长期坚持实施,但其内容较为复杂,常规护理无法有效提升患者锻炼依从性,易使康复效果受到不利影响[5]。采取更加全面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案,提升患者对膀胱功能锻炼知识、技巧及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锻炼依从性是现阶段护理学科所需研究的重点课题。ITHBC理论是经临床证实后提出的动态中间型理论模式,可将多种与健康行为改变相关的常用理论模式整合,进而使患者在专业护理人员指导下,提高认知、增强自我管理能力[6]。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ITHBC理论的康复护理模式可显著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并有效改善其应对方式。ITHBC理论的康复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健康认知、行为评估,通过开展多途径健康教育,强化患者对膀胱锻炼知识、技能及重要性的认知,同时,以案例讲解、经验分享的方式,促使患者健康信念的建立,并引导患者家属对其进行健康行为监督及家庭支持,对患者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及应对方式的改善,均发挥着积极作用[7]。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常规康复护理比较,在其基础上联合实施基于ITHBC理论的康复护理,可促使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显著提升,对其膀胱功能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基于ITHBC理论的康复护理可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增强康复知识的认知度,提升患者锻炼积极性,对患者身体、心理状态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从而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8]。

综上可知,基于ITHBC理论的康复护理模式通过个体评估、健康知识、信念增强、自我调节技能提升及社会促进等护理干预,能够提升剖宫产术后尿潴留患者康复锻炼主观意愿,促进其膀胱功能恢复,具有科学性、完善性,整体应用效果理想。

猜你喜欢
尿潴留膀胱效能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直肠癌在调强放疗中保持膀胱充盈度一致的重要性研究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初中阅读教学互动效能的提升策略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