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科普服务 助力“双减” 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2-06-15 21:39隋坤艳袁华闫洁万宗喜
科技资讯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科普教育高等院校科技创新

隋坤艳 袁华 闫洁 万宗喜

摘要: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全面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现现代化大有裨益。高等院校基于科学研究能够形成较好的科普成果,因此对高质量科普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该文从科普体制建立、科普队伍建设、科普资源挖掘等方面出发,聚焦转变科普目标、优化科普内容、丰富科普方法及手段、完善科普机制几个方面,对高校新工科科学普及理念进行了探讨。并对二级单位科普活动行为进行了总结,以期在公益服务上做更多的工作。

关键词:科普服务  科技创新  科普教育  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5(b)-0000-00

基金项目:2018 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材料物理化学》建设项目(项目编号:SDYKC18049);2018 年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服务未来绿色化纤/纺织行业的工程硕士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DYY18072);2021年 青島大学项目《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管理机制探究》(项目编号:202101239007);2020年6月青岛大学创新型教学实验室研究项目《金课背景下“海洋生物质纤维成型”实验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构建》(项目编号:JXGG2020061)。

作者简介:隋坤艳(1969—),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基纤维、水凝胶及可穿戴器件研究。

Strengthe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ervi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lp "Double Reduction" and Cultivate Reserve Talent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I Kunyan YUAN Hua YAN Jie WAN Zongxi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260071 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important aspects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which are of great benefit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realize moderniz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form better popular science achievements based on scientific research, so they have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for high-quality popular science. Starting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eam and the excava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chang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bjectives, optimiz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ntents, enrich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ethods and means and perfect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echanism. It also summarizes the popular science activities of secondary units in order to do more work in public welfare services.

Key Words: Popular science servi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21年7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文件,正式宣告“双减”政策落地,意见也指出开展课后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是重要的措施和手段。因此,提高科普产品与服务供给,实现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对于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我国科普服务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但与国家创新发展需求和满足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强烈渴望还有一定的差距[1-2]。而科学普及对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大有裨益。例如在科普及科技创新关系研究方面,李倩等运用熵权法,基于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认为科学普及区域创新能力有正向的影响[3]。因此,增加科学普及力度是当下高校引领科技创新的贡献点之一。该文以针对中小学举办的科学普及行为,助力双减政策为出发点,剖析了相应科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D1F06254-D527-440D-AAF7-DBE3A549AB70

1、科普活动存在的问题

1.1 科普工作与组织建设政策融通贯通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当前我国科普工作处于开创时期,缺乏宏观科技体制、政策体系化和相关管理制度支持;部门之间的工作界面未厘清,组织建设政策机制尚未建立,科普资源分散于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融通贯通整合难度较大。图1统计了现有的科普活动覆盖情况。从图1中可以看到,目前科学普及活动集中通过“科普图书馆”“新农村科普”“科普科技馆”等形式进行。相关的科学普及大多通过海报宣传、讲解等形式进行。科普工作尚未纳入责任体系,因此作为科普服务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普工作的主动性和内驱力动力不足,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没有意识到科普的责任性和重要性,靠爱和责任担当去提高科普服务是不现实的,更不用说高质量发展[4,5]。另外,也存在偏见认为科普服务是做科研人员的不务正业,或水平不够的人才去做科普,导致很多人不愿意做科普,科普政策的宣传推广还需进一步加强。

1.2 科普队伍人员质量以及科普资源亟待提升和优化

由于政策机制激励政策不够,投入经费少,科普工作人员偏少,专职、专业化科普工作队伍更严重不足,中小学科普大多是由校内教师担当,高校和科研机构没有专职科普人员及其科普管理机构的设立,导致科普资源少,尤其是高层次科普产品研发极其匮乏,科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难以提高[6]。“双减”政策实施后,仅靠中小学师资力量其科普服务难以得到充分保障,更重要的是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素养不够,难以实现规模化和高质量的科普服务需求,专业素质亟需培训和进一步提升[7]。例如:在材料专业涉及到的高分子科学的知识:凝胶冻胶、海洋纤维、可穿戴传感器构建、材料表面界面、材料强度刚度和材料物性等很适合用作各个年龄层的科普教育,而受到教具和经验限制,相关的科普活动很难在中小学生中成规模开展,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科学知识普及和科普力量储备。

1.3 科普产品趣味性、普及性和个性化亟待提高

当前科普资源总量不足、高质量科普产品就更少,与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高速高质量发展严重不符。高校与教育部门、新媒体等在科普资源开发、合作、共享等方面交流不畅,现有科普机构的市场化盈利能力不强,专门从事市场化科普业务的企事业单位比较少,导致很多科普作品低水平、低质量,趣味性和普及性不够,吸引力不强、推广能力差[8]。目前常见的科普材料包含科普海报、科普展览,缺少实践动手的平台,科学普及效果大打折扣。

2、对策建议

2.1 建立完善科普体制机制,制定责任与激励政策

由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协同工作,尽快建立科普协同工作机制,厘清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的责任和工作界面,建立科普体制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学会等多元主体参与,打造融通平台,促进科普与教育的融合、科研与科普的融合、科普与企业的融合等多方位融会贯通。以责任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开放科技资源服务于科普,制定激励政策,尽快将科普服务业绩纳入科技奖项、教学奖项、职称评聘、科技创新基地等考核体系。

2.2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高校承担科普育人的主体责任

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具有人才、成果和场地等诸多优势。因此,科普工作应深入挖掘高校科普教育潜力,落实高校的科普服务主体责任机制,协调高校与中小学等教育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加快优化科普工作体系,加强科普人员专业能力,加大专业人才在科普队伍中的比例,开展系统、专业的科普技巧培训,使科研人员学会如何把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语言,提升个人科普能力。依托科协、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鼓励学生参与科普工作,系统培养学生科普志愿者,推动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职能,拓展科普组织形式,积极发挥科普育人的担当作用,建立全链条科普教育体系,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服务于科技强国建设[9]

2.3 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开发高质量科普资源

推进高校与教育部门、新媒体等在科普资源开发、合作、共享等方面的交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优势,将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科研成果转为通俗化、趣味化、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普产品,形成高质量科普品牌;满足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以更生动立体的形式来深入学习和掌握科普内容,最大化发挥科学普及的效果,提升其科普服务成效。

3 青岛大学材料科普活动成效

青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了系列“小材料·大作用——快乐暑假,科普伴随”科学普及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了一系列科普服务实验:复合材料、3D打印产品、可穿戴材料、材料表面界面等。通过线下科普实验的开展,拓展了中小学生的眼界,实现了3C能力(创新(Creativity)、交流(Communication)和协作(Collaboration))的锻炼。此外,青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还构建了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海洋纤维湿法纺丝成型项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达到了激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科研兴趣的作用,结合项目的思政教育实现了“文化自信、科研自信”教育。

4 结 语

加强高校科普参与度,实现“大手拉小手”的科学普及,对实现全民科普,培育科技储存力量大有裨益。未来,我们将建立科普文化品牌,并通过对样本规模进行扩大,实现针对幼-小-中-高各年龄层学生的科学普及研究,对科普行为和科普效果的普遍性进行验证。同时考虑地域特点,通过“三下乡”“互联网+”等形式,逐步践行高校科学普及活动,以期助力于人才成长。

参考文献

[1] 齐欣,侯非,刘琦,等.科普服务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科普研究,2020,15(03):61-68,75,112.

[2] 李刚.科技馆如何在困境下开展基层流动科普服务的思路[J].科技与创新,2020(21):62-63.

[3] 李倩.科普服务能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了吗?——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普研究,2018(4):35-41.

[4] 田贵兴.公共图书馆科普服务的困境、突围策略及发展趋势——以重庆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2):133-135.

[5] 王明,郭碧莹,马晓璇.高校社会化科普服务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8(12):14-16.

[6] 王康友,谢小军,周寂沫.互联网时代的科学普及[J].科普研究,2017,12(5):5-9,106.

[7] 侯晨阳,杨传喜.科普投入与国家创新能力关联性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48(2):99-104.

[8] 潘伟男,罗翀,毛羽,邓水秀.中医药科普的发展现状及宣传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9,12(35):204,206.

[9] 林楠.高职院校科普基地教育活动研究综述——以江蘇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9,3(9):221-222,224.D1F06254-D527-440D-AAF7-DBE3A549AB70

猜你喜欢
科普教育高等院校科技创新
依托“村淘”项目建立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研究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加强科普旅游教育,提高导游员科普素质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科普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