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人,助力培养新时代好少年

2022-06-15 22:51朱珠
求知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评价课程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物质条件不断提升,当代小学生的劳动机会减少,从而导致他们的劳动技能逐渐缺失。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嫌弃劳动,甚至不会劳动。为此,昆山市信义小学在夯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依托校本资源,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帮助学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劳动周;评价

作者简介:朱珠(1986—),女,江苏省昆山市信义小学。

昆山市信义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外市及外省户口学生人数占比超过90%。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孩子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的重视程度。学校德育处针对学生在家做家务劳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能每天坚持做家务劳动的学生仅占20.8%,每周花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超过7小时的更是只有6.2%。学生和家长的劳动意识非常淡薄,这样的现象急需改变。

一、“量身定制”校级劳动课程

对于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国务院在2020年发布过相关意见,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学段和课程设置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部还印发了关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纲要,对劳动教育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进行劳动教育等问题的要求进行了细化,加强了专业指导,为学校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一)划分年级学段,设立劳动目标

学校根据低、中、高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征和实际情况,提出了三个不同学段的劳动目标。

低年级的学段劳动目标为:学劳动,浅尝试。初步感知劳动的辛苦与不易,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形成劳动最光荣的意识,初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中年级的学段劳动目标为:会劳动,重坚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继续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高年级的学段劳动目标为:爱劳动,乐生活。初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

有了学段劳动目标,学生就有了明确的行动方向,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也有了明确的培养方向。

(二)构建劳动模式,设计劳动主题

学校结合教育部文件精神,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构建了“校园劳动、家园劳动、田园劳动及社会实践劳动”的“3+1”劳动模式,并按不同的劳动类型,精心设计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主题,还对每个主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要求,形成学校自己的劳动教育学段项目清单。

以低年级为例,校园劳动方面,学校设计了“卫生值日我能行”“学习用品我整理”“文明用餐我会做”三个主题。通过这些主题劳动,低年级学生学会了打扫教室卫生、整理个人物品、吃好营养午餐,这些劳动能帮助他们更顺利地过好每一天的校园生活。

家园劳动方面,学校设计了“个人自理我能行”

“餐桌饮食小帮手”“卫生打扫我来做”三个主题。通过这些主题劳动,低年级学生学习自己穿衣、洗漱,整理床铺、书桌等技能,做到基本的生活自理。同时,学生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助于他们树立家庭主人翁的观念,也增强其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田园劳动的主题是“一米菜园浅尝试”。通过田园劳动,学生学习到农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经验,也感受到了农耕劳动所蕴含的创造之美。

低年级的社会实践劳动则为体验式劳动,主题是“精打细算采购员”。学生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次采购任务。学生在采购中学会查看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表等,学会“货比三家”、找换零钱,学会合理消费,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学校的劳动课程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设计,以便教师、家长和学生对照课程中的内容和要求更好地开展劳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渐渐地从一开始的学劳动、浅尝试,进步到会劳动、重坚持,最终实现爱劳动、乐生活的目标。

(三)家校携手共育,推进课程实施

除了学校老师,家长也是学生成长中重要的参与者和教育者。现如今,很多家庭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有的家长心疼孩子干活,有的家长重视学习成绩,这些都是导致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缺乏的原因。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如果说“校园劳动”课程是以学校老师为主导实施者,那么“家园劳动”课程则是以家长为主导开展,而“田园劳动”课程和“社会实践劳动”课程更是需要家长与老师携手配合,共同参与,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作用。学校通过网络宣传、现场培训等多种方式,向全校师生及家长发布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和育人要点,取得家长支持,助力学生成长。

1.举办“家长课程进校园”活动

为了用好家长资源,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学校将劳动主题教育融入每周一次的“家长课程进校园”活动,邀请“巧手奶奶”“康乐爷爷”“智慧妈妈”“勤劳爸爸”走进班级,来到学生身边,用自己的劳动故事去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劳动技能传授给学生,用自己的劳动经历去启迪学生的智慧。

2.开辟“一米亲子菜园”

学校利用绿化带,开辟出90块菜地,每块菜地约1平方米,通过竞标的方式承包给90个家庭,承包家庭享有菜地一年的使用权。课余时间,家长带着孩子在自己的菜地里耕作。从翻土播种,到驱虫除草,学生学习种植的每一个步骤,体验耕作时的辛劳和丰收时的喜悦。在家长的陪伴劳动中,学生已然爱上了劳动,并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果实。

二、精心组织劳动主题活动

为了丰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其良好的劳动习惯,精进劳动技能,学校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劳动主题活动,将教育环境从封闭状态导向开放和灵活。

(一)校园劳动周

要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就要让其在劳动中真正做到付出体力、挥洒汗水。因此,学校为中、高年级的学生设计了为期五天的校园劳动周活动。学校通过“劳动岗位竞标会”“劳动安全培训会”“争做‘校园小劳模’”三大板块,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在整个校园内形成了浓厚的勞动氛围。

1.勞动岗位竞标会

教师向学生介绍劳动周开放的劳动岗位、劳动内容、劳动地点及时间,学生自行竞聘感兴趣的劳动岗位。这样的形式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热情高涨,以绘制竞选海报、发表竞选演说等多种形式参与岗位竞选。劳动周就在热热闹闹的劳动岗位竞标会中拉开了序幕。

2.劳动安全培训会

学生安全无小事[1],在学生“正式上岗”之前,劳动安全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板块。除了需要明确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不同的劳动岗位也有不同的安全注意事项。比如,在食堂劳动的同学免不了会遇到使用刀具、烹饪烫手等问题;参与农耕劳动的同学,则需要进一步学习如何安全、正确地使用农耕工具,如锄头、镰刀等。

3.争做“校园小劳模”

经过“劳动岗位竞标会”和“劳动安全培训会”,校园劳动周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完备,这时学生就可以正式开始劳动了。

学校共设置了图书管理员、食堂小帮手、田园小农夫、校园美容师、厕所保洁员这六大类别的岗位,根据中、高年级不同学段的学生情况细化每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比如,在食堂劳动中,有一项内容是清洗蔬菜,中年级的学生可以清洗西红柿、黄瓜、土豆等比较容易清洗的蔬菜,而高年级的学生就要学习清洗大白菜、菠菜等较难洗净的叶类蔬菜。每天的劳动结束后,教师会和学校后勤工作人员一起,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分享会,交流自己在劳动中发生的小故事、遇到的小问题、解决问题的小妙招等,分享劳动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并评选出大家心目中的“校园小劳模”。

在为期五天的校园劳动周活动中,学生对自己的工作会经历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甚至能创新的过程,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付出辛劳、收获快乐。

(二)劳动技能赛

为了将热爱劳动这一优秀品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其劳动技能水平,学校以“给学生实践体验的舞台”为理念,举办劳动技能大赛。每个年级精选三个劳动项目进行比赛,主要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设置合适的比赛项目。如一年级比试整理书包、叠衣服、剥鸡蛋,二年级比试削铅笔、系鞋带、剥毛豆。学校邀请家长和老师担任评委,综合考虑学生完成的速度和质量进行评价,评选一批“叠衣服小能手”“剥毛豆小能手”等。劳动技能的比拼,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劳动能力的舞台,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劳动的情感以及想要提高劳动技能的迫切愿望。

(三)劳模技能秀

教育离不开言传身教,特别是身边的普通人。因此,学校设计了“劳模技能秀”活动,邀请家长,食堂阿姨、保安叔叔、保洁阿姨以及教师等学校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来到学生身边,介绍自己的职业与工作内容,以及选择这份职业并努力工作的原因,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同时,邀请他们展示自己擅长的劳动项目,秀出自己的劳动技能。比如,有的家长展示编织手艺,让学生感受到在一针一线中满载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有的老师展示烘焙技能,激发学生想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愿望。身边的劳动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与魅力,从情感层面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想要参与劳动的想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劳动观念,帮助其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四)“半塘田园”特色农耕课程

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研发“半塘田园”特色农耕课程,建设班级农场、亲子菜园、园丁农场、澄萃果园、澄青稻田等农耕劳动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同时,学校还积极与附近的农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合作,协调社会资源,搭建校外活动基地,以便更广泛地开展劳动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农耕劳动课程组的老师精心准备,设计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农耕劳动课程群,开发了“水稻种子”“叶子探美”“花卉园艺”“果蔬栽植”四类课程。

以“水稻种子”课程为例,学校设计了贯穿一粒米成长历程的水稻课程,让五年级学生陪伴一株水稻走过155天的生命历程,这期间的每个重要节点都有相应的课程设计。

从五月小满时节水稻浸种开始到十二月参观米厂、学习碾米,学生深入认识了水稻生长的全过程。劳动时酣畅淋漓的汗水将永远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中,学生也在劳动中切身感受到农作物成长的不易,理解了农民伯伯的辛苦,便会懂得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近年来,学校还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结合生活里的节日、节气,举办春耕节、观光节、农夫节、丰收节等特色农耕节庆活动,创设了稻田音乐会、田野运动会等多项特色田园活动,让学生在感知时节的同时,学会劳动,体验劳动乐趣,感受劳动光荣,达到在劳动中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建构劳动教育多元评价

为了检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水平,学校采用过程性评价、定量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一)劳动任务单

为了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行为,我们设计了劳动任务单,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出发,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孩子真正做到知劳动、会劳动、爱劳动。如在“水稻种子”课程中,我们让学生按照任务单上的要求进行课前自主预习、查找文献资料、记录实验对比、完成观察报告、拍摄劳动影像等,将课程中的重难点分解成易于理解、便于思考、利于操作的一个个小任务,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在课程的每一个阶段自己要做什么。

(二)“劳动存折卡”

“劳动存折卡”由“劳动地图”“劳动笔记”“劳模奖章”等部分构成,用于记录劳动成就。其中,“劳动地图”旨在让学生记录自己参与的不同主题的劳动任务。“劳动笔记”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图片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劳动,并提出疑问,抒发感悟。“劳模奖章”则根据不同的劳动内容,为优秀的劳动者颁发各类荣誉奖章。如在农耕劳动中评选“优秀小农夫”,在食堂劳动中评选“得力小帮工”,还有“整理小能手”“值日小明星”等各类技能荣誉。学校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肯定学生的劳动能力。

(三)劳动分享会

展示自己的技能,分享劳动的成果,赢得别人的赞美,是每个孩子都向往的。学校定期举办分享活动,展示学生的劳动作品,强化学生榜样效应,提高学生劳动积极性,让全校师生共同见证劳动成长,为学校劳动课程的开展提供长久动力。

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体系下,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吸引着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校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达到劳动多角度、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2]。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及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中,学业压力、安全问题、家长溺爱、社会偏见等因素都成了劳动教育前行的阻碍。这就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齐心协力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平台,探索更多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真正的劳动中去。学生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有所付出,才会尊重劳动成果,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乐于奉献的精神,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爱上劳动。学校才会达到以劳育人的目的,使学生成为“爱劳动、能创造、会生活、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参考文献]

班建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原则[J].中国德育,2021,(8):42-47

顾建军.劳动教育要抓住灵魂科学实施[N].中国教育报,2018-11-28(9).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评价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