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2022-06-15 00:26田雨潼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问题

田雨潼

摘 要:大学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人力资源,如何将优质大学生人力资源引入乡村振兴战略中是当前社会必须重视的重大课题。乡村振兴既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学生也能够助力乡村振兴。从在校生层面而言,高校基层实践活动过分注重形式、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从毕业生层面而言,毕业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不高、政策不全。对此,要规范高校基层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激发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从而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

关键词:大学生;乡村振兴;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5-0028-0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十九大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拥有敢为人先的创新思维、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资源[1]。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 183万人,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高达909万人,如何将大规模、高质量的大学生人才资源引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去,充分发挥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乘数效应,是我国社会必须重视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振兴与大学生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为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实践平台,乡村的现代化进程也能为大学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因此,乡村振兴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乡村振兴促进大学生发展

1.乡村振兴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大学生能够挖掘出乡村优秀的红色故事、乡贤人物,感受到乡村艰苦的革命精神、淳朴的乡风民俗,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使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乡村丰富的实践资源相结合,加深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智力水平。大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深入乡村、深入农民、进行大量走访调查,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运动空间、有趣的运动方式、一定的运动氛围,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体质。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使大学生全方位感受乡村的建筑艺术、人文气息、自然风光,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品德情操,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大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以掌握基础的劳动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农民耕耘的艰辛和喜悦,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2.乡村振兴丰富大学生就业渠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延续并开展众多专项计划,积极鼓励毕业大学生返乡就业,主要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选调生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等。同时,国家还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毕业大学生返乡创业,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鼓励地方出台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乡村振兴战略为毕业大学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返乡助力乡村振兴

1.大学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在产业振兴上,大学生可以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可以利用专业的管理知识指导乡村的产业园区优化升级,可以通过客观的市场调研指导乡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乡村产业兴旺[2]。

2.大学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在文化振兴上,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基层志愿服务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还可以利用可视化技术保存乡村文化遗产,通过走访调研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最终推动乡村文化繁荣[3]。

3.大学生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在生态振兴上,大学生不仅可以将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引进乡村,减少乡村的生产污染,还可以通过政策宣讲,使村民真正理解政府的一系列环保理念、政策、举措,自觉执行保护乡村生态的生产、生活要求,从而促进乡村的生态修复,加强乡村的生态保护。

4.大学生助力乡组织振兴。在组织振兴上,大学生村官能够提升基层管理队伍的知识水平,提高基层办公的电子化、规范化、简约化程度,还可以通过宣讲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不断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4]。

二、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现状分析

当前,参与乡村振兴的大学生人力资源主要分为在校大学生及毕业大学生两大类。现从这两类不同的大学生人力资源出发,对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途径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一)在校大学生

在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途径主要包括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基层志愿服务及高校基层社会实践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当前在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均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基层实践活动过分注重形式。乡村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乡村问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只有长时间、专向度、深层次调研才能发现主要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一项实践活动的调研周期通常不超过1周,学生还未深入了解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调研周期就已结束。其次,实践活动项目申报通常一年一次且不允許课题重复,项目的接续性不高,无法保证实践调研的长效性。最后,通常以纸质报告的素材丰富性为依据来评价实践项目成果,因此多数实践活动盲目追求调研地点的数量以及图片素材的丰富程度,往往走马观花,无法专向度、深层次研究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2.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随着高校的一次又一次扩招,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大班额”现象,高校的精英教育日益转向大众教育,过多的班级人数也大大增加了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难度,这就导致当前大学生纷纷成为“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中的矮子”,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其次,大学生长期处于学校这一简单、安全、单一的环境之中,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缺乏关于乡村的生活常识、实践经验,缺乏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上两点导致大学生在基层实践活动中不能找准问题、提对建议,最终无法达到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

(二)毕业大学生

如前所述,毕业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就是“6项计划”和返乡创业。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法律形式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返乡创业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建立鼓励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的激励机制。

总体而言,国家日益重视毕业大学生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并采取了多种途径吸引毕业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但要想提高毕业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毕业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乘数效应,仍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毕业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不高。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很大,而高校多集中在商业发达的城镇地区,高校大学生在见识到富足的城市文明、习惯了优越的城市生活后,出于对生活水平、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愿前往乡村就业创业。从高校环境来说,当前高校广泛弥漫着“躺平”“划水”“摆烂”等“佛系文化”,大学生缺乏走向基层、艰苦奋斗、奉献青春的热情。从社会环境来说,由于老旧观念、刻板印象的影响,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应“走出农村,留在城市”,返乡代表着“没出息”,创业代表着“不稳定”。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缺乏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毕业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并不高。

2.毕业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不全。首先,中央虽已采取多种形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但部分政策仅有宏观指导作用,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央文件领会不到位,政策制定不科学,这就导致中央与地方政策无法流畅接续。其次,细数当前的乡村人才振兴政策,大多集中在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初期,但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中期及后期的政策帮扶力度较小,未形成辐射“初期—中期—后期”全过程的帮扶政策。最后,已有政策的规范度、透明度不高,存在不同地方对同一政策的解读不一致现象,返乡大学生无法便捷、全面了解相关政策的问题。政策不完善是毕业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阻力之一[5]。

三、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具体路径

根据上述问题,现对在校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分别提出相应的具体路径。

(一)在校大学生

1.规范高校基层实践活动。首先,严格把关项目申报。一方面,大学生基层实践活动的选题应具有问题导向、现实意义,选题应聚焦在当前乡村振兴最迫切的发展需求上。另一方面,应提高实践项目的长效性,高校应鼓励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度的探索、挖掘,展开长期的跟踪、回访,允许同一实践活动不同角度的连续申报。其次,扎实推进实施过程。一是高校可根据实践活动的项目差异,延长实践活动的开展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深入乡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高校可改变当前同一学院同一专业学生组队进行实践活动的模式,可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组织实践团队,从而丰富实践小组思考问题的思想维度,提高实践小组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后,科学评价项目成果。高校应改变以报告字数多少、调研地点数量、图片素材丰富程度为评判依据的传统观念,建立以实践项目的创新性、实践过程的科学性、问题解决的现实性为导向的基层实践活动评价体系。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校需加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高校应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所占比例。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花园、校史展览馆、科技展示厅等校内实践资源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其次,高校应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实践能力考核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比重,可根据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荣誉称号、津贴补助及学分奖励,以此激励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最后,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高校及乡村积极对接,构建“政府—高校—乡村”“三位一体”的基层实践平台,拓宽、打通大学生参与基层实践活动的途径,在实践历练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6]。

(二)毕业大学生

1.激发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第一,从高校维度看。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大力宣扬返乡就业创业的模范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他们知农爱农的意识以及参与乡村振兴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父母亲朋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作用,可通过政策宣讲、微视频、线上讲座等方式,加深大学生父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改变父母亲朋对返乡就业创业的消极认知,从而赢得父母亲朋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支持。第二,从政府维度看。首先,政府应广泛利用大众传媒、主旋律影视作品等途径大力宣传新农村新面貌、弘扬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正能量故事,改变社会大众对农村的刻板印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其次,政府应重视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认同感,加强对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的社会表彰,通过一系列荣誉称号、社会奖项来肯定毕业大学生群体在乡村振兴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引导社会大众关注乡村振兴,为推动乡村振兴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2.不断完善大學生就业创业政策。首先,中央可以向地方下达乡村人才振兴特定政策指导意见,使地方明确政策的执行方向、目标、力度、最低标准,提高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的能力,增强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的接续程度。其次,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初期、中期、后期不同阶段的帮扶政策,建立“全过程”帮扶政策体系,增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长度、深度、广度,解决返乡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增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信心。最后,各级政府应充分运用网络平台不断提高乡村振兴政策透明度,通过建立乡村人才振兴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抖音账号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信息服务,打破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信息、政策壁垒。

总之,我们只有规范高校基层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激发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热情、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不断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学生这笔宝贵的人力资源应有的价值,激励大学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稳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林生,张栋洋.论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农村创业[J].农业经济,2021,(11):122-124.

[2]  张瑞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困境与突破[J].农业经济,2021,(8):108-110.

[3]  胡泽中,吕建秋.加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22):238-240.

[4]  彭倩颖,梁满艳,杨若兰.在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6):39-41.

[5]  王太明.中国共产党减贫的实践历程、基本经验及未来转向[J].经济学家,2021,(7):17-26.

[6]  雷志佳,任静,夏小华.农村大学生回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3-18.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大学生问题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