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市场研究进展与前瞻性分析

2022-06-15 01:20罗拥华曾芷萱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碳目标

罗拥华 曾芷萱

【摘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入新阶段, “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市场新规的出台为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塑造了良好的环境, 有必要对我国碳市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 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2008 ~ 2021年我国碳市场有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通过对发文量、关键词等知识图谱的详细解读, 探析我国碳市场的研究进展及演变趋势。 研究表明: 我国碳市场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研究内容紧跟国际前沿, 研究体系也日益成熟; “碳排放”“碳金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等是近年来碳市场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 碳市场研究经历了运行机制构建与国外经验借鉴、碳减排与配额分配、碳市场的绿色金融与“双碳”目标确立三个阶段; 以“碳配额”为主的配额选择方式研究、以“碳减排”为主的多元化行业管控機制研究和以“碳价”为主的数据检验与政策导向的市场效应研究是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碳市场;“双碳”目标;CiteSpace;碳减排;碳配额;碳价

【中图分类号】 F832;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2)11-0082-8

一、引言

2021年7月16日, 我国碳市场在北京、上海、武汉正式开市, 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八大高排放行业将分批次、分阶段纳入全国碳市场, 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 自此, 通过市场调节手段控制废弃物排放, 从而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时代正式拉开序幕。 碳市场由一主一辅两个市场构成。 主市场为碳配额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市场), 交易主体主要为控排企业, 交易标的为碳配额。 在主市场中, 实际排放量大于初始碳配额的企业可向碳配额富余的企业购买配额。 辅市场为碳信用交易市场(自愿减排市场), 交易主体主要为控排企业和自愿减排企业, 交易标的为碳信用。 在辅市场中, 控排企业和自愿减排企业能使用碳信用进行商业交易与配额清缴。 我国碳市场直接覆盖电力和工业部门, 经过初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但全球外部性、跨代外部性问题仍然让我国碳市场面临严峻的挑战[1] 。

目前, 学术界对碳市场研究的综述大多运用定性分析方法, 较少运用定量分析方法, 且集中在国外碳市场和碳汇领域, 例如, 黄利等[2] 采用CNKI文献梳理国内碳汇研究的概况, 董雪丽等[3] 运用WOS数据库及SSCI数据库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国外碳市场研究进展, 但鲜有学者立足我国碳市场进行综述分析。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 未来国内碳市场将对商品和金融市场产生较大信息冲击和波动溢出[4] 。 因此, 本文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对国内碳市场进行详细分析, 试图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 确定碳市场的发文量情况; 第二, 探寻国内碳市场的现阶段研究进展, 揭示主要研究热点; 第三, 追踪碳市场前沿动态, 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指引。

二、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工具

本文借助的主要工具是CiteSpace软件。 该软件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可视化分析, 帮助研究者了解一门学科的现状和前沿动态, 并分析该学科的演进趋势和热点动态[5] 。 该软件能够将研究范围的蕴涵知识汇总, 根据计量学和数据可视化知识完整地描述所研究内容的结构、频率和分布情况, 以及显现特定区域的节点信息, 并识别特定区域中的突现关键词, 从而描绘出可视化的科学知识图谱”[6] 。 本文具体采用Excel 2019和CiteSpace 5.8.R3软件来进行分析。

(二)数据来源

国内碳市场研究的数据均来源于CNKI全文数据库, 检索范围为其所收录的全部文献。 由于2008年国内碳市场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公布后得到了国家的重点关注, 而且我国在联合国核证减排量中首次跃居全球第一, 因而本文将时间筛选条件设为 2008年1月1日 ~ 2021年11月10日, 初步检索出919篇文献。 为了体现数据的代表性和学术性, 经人工筛选, 去除报纸、会议记录、文献快讯等非学术文章和不相关文献, 得到我国碳市场的文献共765篇, 导入CiteSpace 5.8.R3进行可视化分析。

三、国内碳市场的研究进展

(一)发文量的阶段性分析

一个领域文献的发表数量能反映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2008 ~ 2021年有关“碳市场”研究主题的发文量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 特别是近几年, 国内学者对碳市场领域的研究热度较高, 并且这一领域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 研究价值较大。

我国碳市场的发展进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清洁发展机制(CDM)建设阶段(2008 ~ 2012年)、碳市场试点运行阶段(2013 ~ 2020年)和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阶段(2021 ~ 2030年)。 2008年国内的碳市场占据国际碳市场最大份额之后, 国内与碳市场相关的发文量从2008年的4篇增至2012年的52篇, 4年间增长了12倍。 因此, 2008年是本文可视化研究的起点。 2013年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准在北京、上海、重庆、湖北、广州等八个省市打造碳市场的试点。 截至2020年1月1日, 八个试点的碳交易配额现货累计成交额为3.95亿吨, 累计配额数为91.6亿元。 该期间的发文量保持稳步上升, 并在2018年达到10年来的最高峰。 2021年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具体规划了国内碳市场的配额分配方案和后续排放事宜。 同年, 国内碳市场正式开启线上交易, 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了全国碳市场, 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设框架也基本完成。 预计未来碳市场的发展将进入“高速运转模式”, 并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二)国内碳市场的研究主题

文献的关键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兴趣, 直观地呈现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和知识结构[7] 。 关键词聚类和时区图可用来探析国内碳市场的研究主题与演变趋势, 反映学术界在该领域的关注热点。

1. 关键词阶段变化分析。 本文采用CiteSpace 5.8.R3软件, 选择时间切片1, 阈值设置top 10, 生成碳市场关键词共现图谱, 如图1所示。 将相似的主题划分为一类, 例如将“碳市场”和“碳交易”统一划分为“碳市场”、“碳排放”和“碳排放权”统一划分为“碳排放”、“碳配额”和“配额分配”统一划分为“碳配额”、“林业碳汇”和“森林碳汇”统一划分为“林业碳汇”, 最终筛选出前20名频次的关键词, 见表1。

结合图谱中的信息, 可发现2008 ~ 2021年國内碳市场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碳市场的排放配额。 这一主题主要包括“碳排放”“气候变化”“碳配额”“碳减排”“林业碳汇”和“温室气体”等高频关键词。 碳市场的发展与绿色发展息息相关, 需要在实现自然资本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将经济发展由高排放、高耗能向低排放、高环保的方向转变[8] 。 而温室气体的配额排放是碳市场交易机制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省重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基础上, 加强碳市场配额排放的市场监管能更好地构建碳市场的排放配额机制[9] 。 有学者认为, 在碳市场发展初期, 政府需要建立以自愿减排为主、以强制减排为辅的减排机制[10] 。 自愿减排机制是政府与企业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 该项机制能发挥市场机制的成本效益激励作用, 主动降低碳排放, 从而促进碳减排目标的实现[11] 。 在自愿减排机制的引导下, 政府需根据行业类型和地域特征, 制定细化的碳市场干预机制, 建立完善碳市场的初始配额制度, 并充分发挥碳市场的生态环境补偿、气候扶贫等作用[1] 。

(2)碳市场的金融交易。 这一主题主要包括“碳金融”“低碳经济”“碳税”“绿色金融”“碳会计”和“碳价”等高频关键词。 一方面, 随着更多高排放的企业将目光转向碳市场, 碳交易的需求迅速扩大, 碳交易的金融产品也不断显现。 但在碳市场金融交易中, 碳远期、碳掉期和碳期权等新型金融资产与我国碳排放权之间的联动性较差。 因此, 我国需要建设多元化的碳金融体系, 积极发展碳信用评级和信息服务机构, 并加强碳、商品以及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12] 。 另一方面, 碳市场的金融交易离不开完善的碳定价机制。 由于碳减排边际成本是碳价的基础, 企业需要提升以碳减排技术边际成本为基础的生产率, 并基于碳价的一般均衡分析构建碳资产内在价值模型, 驱动碳市场定价机制的不断完善[13] 。 未来企业应更加关注碳市场与碳会计信息披露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视碳交易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情况, 并以更合理的方式评估企业碳交易方面的发展状况和经营业绩[14] 。 总体来说, 国家需要推动碳交易工具的运用, 鼓励发展新型金融资产与碳机构, 并推动碳定价机制的发展。 此外, 各试点也要进一步完善碳交易机制, 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 积极构建利于碳市场有序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 走有中国特色的碳市场发展之路[15] 。

(3)碳市场的政策路径。 这一主题主要包括“碳中和”“CDM”“碳达峰”“碳政策”“发电行业”“发展路径”和“深圳”等高频关键词。 2013年, 深圳市率先开展国内碳交易试点工作。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6个省市也陆续开展了试点工作, 并取得了较好的减排效果。 随后, 国家不断促进碳市场中交易品种和手段的多样化, 推动全国各省域碳交易的平稳运行。 但是, 国内的各地试点却存在着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试点范围较保守和发展主体单一等问题[16] 。 碳市场试点仍受到履约驱动并发生了推迟履约和不履约现象。 国家作为制度建设的

维护者, 有建立碳市场发展机制和完善碳信息披露立法的责任。 在微观规制层面, 国家需要细化并发展碳市场初始配额制度、碳排放总量控制、碳市场交易机制和价格干预机制; 在宏观管控层面, 国家需要从碳排放权的政策环境和碳泄漏的法律体系入手, 构建完善的碳交易平台, 促进碳市场与法律法规体系的结合[17] 。 研究者普遍认为, 国内碳市场的建设需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注重法制建设, 并完善交易机制, 试点正步入高速发展轨道。

2. 关键词聚类分析。 本文运用CiteSpace 5.8.R3软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 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 见图2。 其中, Modularity是聚类模块值(Q值), 一般来说, Q>0.3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聚类结构是显著的。 在国内碳市场的聚类图中, Q=0.8662意味着效果非常显著。 Silhouette是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 也是聚类结果好坏的一种评价指标。 在聚类轮廓值系数超过0.5时, 可以认定聚类结果是可靠的; 在聚类轮廓值系数超过0.7时, 可以认定结果是可信的。 在图2中, 聚类平均轮廓值S指数超过了0.96, 意味着聚类结果的可信度很高。

聚类算法有Latent Semantic Index(浅语义索引)、Likelihood Rate(对数似然率)、Mutual Information(互信息)三种算法。 本文选取Likelihood Rate算法分析高频关键词的聚类情况, 提炼出十二大聚类: 碳市场、碳交易、碳排放权、绿色金融、低碳经济、碳金融、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碳配额、碳中和、碳减排、电力行业和可规则性调控总量。 其中, 两种聚类S值小于0.5, 认为聚类结果不合理。 现将十二大聚类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进行汇总, 见表2。

3. 关键词时间线分析。 本文采用CiteSpace 5.8.R3软件, 选择时间切片1, 阀值设置top 10, 点击“Time Zone”可选项, 生成碳市场关键词时区图谱(图略)。 结合表1, 将2008 ~ 2021年的国内碳市场研究的热点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8 ~ 2013年): 运行机制构建与国外经验借鉴时期。 国际两大碳交易市场——欧盟碳市场和芝加哥交易所是碳市场的领先者, 发展较为完善[18] 。 我国碳市场起步较晚, 处于后发劣势, 所以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并辅以完善的碳市场机制至关重要。

在这一阶段, 学者们探究了国内碳市场的发展道路。 在很多研究者看来, 我国需要完善碳金融市场的建设, 发展绿色金融以推动碳金融市场制度创新, 并健全碳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 为低碳经济发展助力[19] 。 并且, 我国需要借鉴国外碳市场的发展经验, 通过绿色信贷业务[20] 、低碳城市建设[21] , 《京都协议》中清洁发展机制(CDM)单边项目[22] 、碳税[23] 和碳基金[24] 等手段加强国内碳市场的有效管理。 此外, 国家要加强与国际气候治理方的联系, 并借鉴国外碳市场的发展经验, 不断完善市场激励、交易和辅助机制, 争取成为未来气候治理的领导者。

(2)第二阶段(2014 ~ 2017年): 碳减排与配额分配时期。 这一时期, 国内开始探求碳价格、现货、碳汇和碳泄露等微观层面的碳市场发展道路。 一方面, 学者们认为碳市场体系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其属性特点, 扩大国内碳市场交易的空间属性, 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建设方式相融[25] , 而且需要加强中央对县域碳汇与交易机制的管理, 实现碳汇与碳市场的有效互补, 推动碳市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构建[26] 。 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碳市场减排机制发展较晚, 需要贯彻“总量从宽、配额分配从紧”的具体配额分配路径, 避免使用完全统一的配额制度, 造成碳冗余和紧缩[27] 。 对此, 可以发挥碳初始配额对跨期碳市场效率的协同作用, 重视初始分配对无储存和借贷以及单独储存机制下的跨期碳市场效率机制[28] , 还可以运用长期碳价信号来降低碳排放对温室环境的负外部性, 使碳市场向加大低碳科技的研发和投资规模性金融产业的方向转变[29] 。 总体来说, 在碳减排与碳配额分配时期, 需要国家攻克现有碳市场存在的重难点问题, 并从顶层设计、配额分配方法和市场制度来构建我国统一的碳市场机制。

(3)第三阶段(2018 ~ 2021年): 绿色金融与“双碳”目标时期。 碳金融市场存在着金融化程度较低、绿色金融制度不完善、绿色金融未能覆盖碳密集型行业转型问题, 需要从碳金融、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三个方面推进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30] 。 针对现阶段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建议国家应丰富绿色金融创新的工具和手段, 建设市场化的绿色金融体系, 推动各地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建设[31] , 并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碳汇运转机制, 构建“履约市场—自愿市场—普惠市场”三位一体的绿色生态交易体系, 从而将“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的未来发展蓝图变为现实[32] 。 此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提出的“双碳”目标, 需要解决碳交易制度下脱贫攻坚[33] 、碳排放权法律属性构建[34] 、碳普惠立法路徑[35] 和现代化能源网络建设[36] 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 综合考虑减排与增汇两种途径, 从技术、经济、制度角度, 推动整个碳市场体系的能源生产、交易制度和经济激励政策的转型。

四、国内碳市场研究前瞻性分析

本文采用关键词突变检测算法(Burst Detection Algorithm)来进行国内碳市场研究的前瞻性分析。 具体而言, 主要是从文献的题目(Title)、摘要(Abstract)、主要关键词(Descriptors)、增补关键词(Keywords Plus)中选取突变词汇(Burst Term)来分析研究热点的变化情况。 根据词频的发展趋势得出未来研究的发展前景, 并与国外碳市场的研究现状进行对比, 探寻国内外的发展差异。

(一)关键词突变分析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2008 ~ 2021年国内碳市场关键词突变图谱, 如图3所示。 选取知识图谱中前21个突变关键词来进行分析。

从突现值强度来看, 突现值(Strength)排在前五的是: 低碳经济(14.94)、碳金融(9.91)、碳配额(5.67)、碳排放(5.39)、碳减排(5.36)。 这五个关键词的研究热度较高、发展前景较大, 但是关键词的突现值差异很大, 从0.5 ~ 15不等。 排在前两名的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在2010 ~ 2012年突现, 且突现值极大, 是这三年的研究热点。 而碳排放和碳减排在2017 ~ 2021年突变强度较高, 影响周期也较长, 是近五年来的研究热点。 总体来看, 国内碳市场的突现热点在2013年后发生了众多变化, 表现为研究对象和内容更加细化: 一是针对现货、期货、减排、配额、价格、林业碳汇等研究对象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二是针对配额拍卖机制、碳市场的减排效应和碳金融化等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

从时间顺序来看, 国内碳市场的突现词具有时序性。 2012年以前, 突显了气候变化、碳市场的发展路径、CDM机制、低碳经济、碳金融和碳税等关键词。 2013 ~ 2016年学术界又突显了地方试点的进展研究, 并开始考虑我国碳价的适用模型, 例如, 基于VAR模型[37] 、自适应Lasso方法[38] 、变结构ASV模型[39] 、结构方程模型[40] 等碳价形成的机理研究。 2017年后, 碳减排和碳汇主题成为研究热点, 开始从产业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趋势[41] 、成本测度与区域责任机制[42] 、闭环供应链[43] 等层面探寻“双碳”目标的水平测度、实现手段和政策路径, 更多地聚焦于我国的现实发展。

(二)研究前沿分析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8 ~ 2021年的WOS数据库相关碳市场情况进行比较。 从WOS数据库及SSCI数据库中筛选出2530篇文献, 并选取爆发性前28个关键词进行研究趋势分析。

1. 国外碳市场研究比较分析。 图4呈现的是英文突现关键词。 其中, 突现值(Strength)排在前五的是: kyoto protocol(16.2)、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12.99)、forestry(9.75)、project(9.51)、develo-

ping country(8.54)。 从研究时间来看, 中文与英文的突现词具有时空错位性。 例如, 出现在2008 ~ 2010年的中文突现词“气候变化”, 对应的英文突现词“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出现在2015 ~ 2016年; 国内2010 ~ 2012年的研究热点“节能减排”, 外国文献中的对应突现词“energy consumption”在2019~2021年才开始成为热点主题。 可以明显看出, 国内外碳市场的研究热点具有差异性, 这是因为我国研究热点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国际舆论压力的影响。 2005年我国成为全球CO2排放最多的国家, 但国内还未建立起统一的CO2核查制度, 导致国际舆论压力日益增大。 2009年3月,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中提出节能减排事宜, 并明确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性。 因此, 学者们也在此期间重点研究了“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两个热点主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 国外学者重点研究碳市场的效应机制和生物多样性, 如2008 ~ 2010年的externality(溢出效应)、2008 ~ 2009年的general equilib-

rium(一般均衡)、2011 ~ 2013年的cointegration(协整)和2008 ~ 2009年的forestry(林业)。

总体来说, 2008 ~ 2012年国外主要研究了气候变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对于碳市场的形成过程和应对措施未展开重点调查。 2012年后, 国外学者开始重视碳市场的效应机制和应对措施, 并研究碳减排科技、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和投资意向等热点主题。

2. 研究趋势。研究趋势是学科发展中最具发展潜质的内容, 可以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鉴, 为学科发展助力, 而且对学科未来发展前景有预测作用。 根据2008~2021年的碳市场研究的关键词频次和中心度、关键词时区图谱和国内外关键词突现图谱相关信息, 可以推断未来碳市场会形成以下三个主要研究趋势。

(1)以“碳配额”为主的配额选择方式研究。 Fowlie和Perloff[44] 曾使用工具变量法研究公司的碳排放受配额方法影响的差异, 发现生产制造类企业的碳排放受到配额方式的强烈影响。 Han等[45] 运用加权综合法检验了我国京津冀区域的碳配额情况, 发现综合能力强、碳减排潜力低的省份能够减少碳配额排放比例。 冯青和吴志彬等[46] 发现不同类型的碳配额分配方法最后导致的碳分配比例也有差异, 而且基于投入产出规模的碳配额选择方式更适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 国内外都在研究最适合本国国情的配额方式, 尝试检验各区域碳配额的实际状况。 为了实现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的目标, 我国学者还需要借鉴深圳、廣州、湖北等省市碳市场在短期波动、受重大冲击和长期趋势方面的模型, 研究各区域内最合适的碳配额分配方式, 并进一步完善配额模型以激励各区域碳市场, 从而实现稳定的碳配额机制。

(2)以“碳减排”为主的多元化行业管控机制研究。 国内碳市场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达到控排减排目标,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与国际碳市场接轨, 并为全球控排减排目标贡献力量。 Our World in Data网站 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93%的碳排放来自化石燃料。 而且从行业碳排放量的情况来看, 2020年国内超过60%的碳排放量来自燃煤电厂行业、钢铁行业和水泥行业, 且其碳排放量增长迅速。 根据前文分析, 我国碳市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电力行业、水泥行业和钢铁行业。 随着碳排放量高的产业被逐步纳入国家整体规划中, 学者们会更多地研究建材、交通运输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的碳减排机制, 并探索各行业的分配原则、减排指标、效应模型和管控效果。 因此, 后续可以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 研究各行业碳减排的实践逻辑、运作机理和优化政策, 并厘清行业间的碳减排关键问题与重要环节, 以期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3)以“碳价”为主的数据检验与政策导向的市场效应研究。 碳定价市场机制拥有提升CO2减排、加大绿色低碳气候友好型投融资等作用。 经济新常态下, 我国需要顺应全球碳市场的发展前景, 从碳价的多个层次全方位深入研究国内碳市场。 对此, 魏立佳等[47] 探讨了碳市场的各类稳定机制分别在碳配额正常和过量状况下的效应, 研究发现价量联动机制是最适合我国碳市场发展的方式。 吴慧娟和张智光[48] 进行了碳市场的市价成因分析, 发现其具有高低性、均衡性与稳定性的特征。 综上, 众多学者探讨了我国碳价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 促进了国内碳市场交易价格的形成。 此外, 在国内碳定价市场建立之前, 政府监管仍然是实现既定碳减排目标的有力手段, 发挥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不可忽视。 我国碳市场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 所以如何在政策导向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的价税机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

五、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 基于CNKI数据库, 对2008 ~ 2021年国内碳市场有关文献进行了发文量、关键词等内容的分析, 并探讨了国内碳市场研究的发展现状、热点主题与研究趋势, 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 从文献发表情况来看, 我国碳市场的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 2010 ~ 2016年发文量基本保持在年均50篇左右, 2017 ~ 2021年发文量增到年均78篇左右。

第二, 从研究时间线来看, 碳市场的研究经历了运行机制构建与国外经验借鉴(2008 ~ 2013年)、碳减排与配额分配(2014 ~ 2017年)和碳市场的绿色金融与“双碳”目标确立(2018 ~ 2021年)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的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 分别是完善碳市场的理论构建、碳价的机制探索、碳金融的政策手段和“双碳”目标的水平测度等知识架构。

第三, 从研究热点与趋势来看, 低碳经济、碳金融、碳配额、碳排放和碳减排都是当时研究的热点。 2017 ~ 2021年碳排放和碳减排突现词的突发强度最高, 影响周期也较长, 是近五年来的研究热点。 以“碳配额”为主的配额选择方式研究、以“碳减排”为主的多元化行业管控机制研究和以“碳价”为主的数据检验与政策导向的市场效应研究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孙永平.中国碳市场的目标遵循、根本属性与实现逻辑[ J].南京社会科学,2020(12):9 ~ 18.

[2]黄利,于焕生,何丹,陈珂.国内碳汇研究进展与前沿动态追踪——基于CNKI文献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J].林业经济,2020(4):46 ~ 55.

[3]董雪丽,杨乐超,徐波.国外碳市场研究进展的知识图谱分析[ 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63 ~ 71.

[4]许英明,李晓依.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欧贸易的影响及中国对策[ J].国际经济合作,2021(5):25 ~ 32.

[5]陈悦,陈超美,胡志刚.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6]侯剑华,胡志刚.CiteSpace软件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现代情报,2013(4):99 ~ 103.

[7]Tian X., Geng Y., Sarkis J., et al.. Trends and features of embodied flows associated with international trade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J].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8(1):148 ~ 157.

[8]侯伟丽.21世纪中国绿色发展问题研究[ J].南都学坛,2004(3):106 ~ 110.

[9]劉海燕,郑爽.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经验借鉴与政策建议[ 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5):570 ~ 578.

[10]朱凡,李天琦.中国碳交易市场减排绩效的实证研究[ J].税务与经济,2021(3):54 ~ 62.

[11]陆敏,苍玉权,李岩岩.强制减排交易机制外企业会自愿减排么?[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5):21 ~ 29.

[12]王超,杨宝臣.碳市场对商品、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分析[ 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10 ~ 122.

[13]李建涛,姚鸿韦,梅德文.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碳市场定价机制研究[ J].环境保护,2021(14):24 ~ 29.

[14]叶丰滢,黄世忠,郭绪琴,蔡锦瑜.碳排放权会计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展望[ J].财会月刊,2021(21):154 ~ 160.

[15]张希良,张达,余润心.中国特色全国碳市场设计理论与实践[ J].管理世界,2021(8):80 ~ 95.

[16]王国飞.中国国家碳市场信息公开:实践迷失与制度塑造[ J].江汉论坛,2020(4):131 ~ 139.

[17]刘明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实践的成就、不足及对策[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119 ~ 124.

[18]孙法柏,李晓芬.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的比较与借鉴[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1 ~ 95.

[19]陈柳钦.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J].南方金融,2010(7):12 ~ 18.

[20]伍艳,郑长德.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约束效应研究[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51 ~ 155.

[21]马建平.发展低碳金融促进低碳城市建设[ J].城市发展研究,2011(9):85 ~ 89.

[22]王家玮,伊藤敏子.我国碳排放权市场发展路径之研究[ 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3):37 ~ 46.

[23]张克中,杨福来.碳税的国际实践与启示[ J].税务研究,2009(4):88 ~ 90.

[24]马玉荣,陈波.论中国碳基金发展现状及运行机制[ J].学术交流,2011(10):131 ~ 135.

[25]曹原.我国碳市场体系的现状及展望[ J].江西社会科学,2014(9):64 ~ 68.

[26]刘波.碳市场机制与主体功能区战略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建立县域碳汇管理与交易机制[ J].宏观经济管理,2016(7):33 ~ 37.

[27]杨军,赵永斌,丛建辉.全国统一碳市场碳配额的总量设定与分配——基于碳交易三大特性的再审视[ J].天津社会科学,2017(5):110 ~ 114.

[28]朱帮助,江民星,袁胜军,谢锐.配额初始分配对跨期碳市场效率的影响研究[ 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7(11):2802 ~ 2811.

[29]王白羽,张国林.“此市场”是否解决“彼市场”的失灵?——对“碳市场”发展的再思考[ 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1):189 ~ 200.

[30]王遥,张广逍.“双碳”愿景下的金融转型研究[ J].环境保护,2021(14):9 ~ 11.

[31]安国俊.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探讨[ J].南方金融,2021(2):3 ~ 12.

[32]牛玲.碳汇生态产品价值的市场化实现路径[ J].宏观经济管理,2020(12):37 ~ 42+62.

[33]张跃军,刘景月.我国碳交易制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问题及对策[ J].中国环境管理,2021(1):35 ~ 39.

[34]张辉,冯子航.碳交易制度中碳排放权的行政管控性[ J].环境保护,2021(16):39 ~ 43.

[35]潘晓滨,都博洋.“双碳”目标下我国碳普惠公众参与之法律问题分析[ J].环境保护,2021(Z2):69 ~ 73.

[36]佟哲,周友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现状、挑战及对策[ J].价格月刊,2021(8):32~37.

[37]周建国,刘宇萍,韩博.我国碳配额价格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5):85 ~ 88.

[38]郭文军.中国区域碳排放权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自适应Lasso方法[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1):305 ~ 310.

[39]张晨,吴亚奇.基于变结构ASV模型的后京都时代CER碳价波动特征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S2):16 ~ 19.

[40]趙立祥,胡灿.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7):101 ~ 104.

[41]许立松,张琦.中国重点区域钢铁产业能耗和CO2排放趋势分析[ J].中国冶金,2021(9):36 ~ 45.

[42]杨滨键,孙红雨.低碳绩效测度与动态效应研究——以山东省种植业为例[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3):581 ~ 589.

[43]张令荣,杨子凡,程春琪.碳配额交易政策下闭环供应链的减排策略选择[ J].管理工程学报,2021(1):1 ~ 9.

[44]Fowlie M., Perloff J. M.. Distributing pollution rights in cap-and-trade programs: Are outcomes independent of allocation?[ 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3(1):1640 ~ 1652.

[45]Han R., Tang B. J., Fan J. L., et al.. Integrated weighting approach to carbon emission quotas: An application case of Beijing-Tianjin-Hebeir egion[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5):448 ~ 459.

[46]冯青,吴志彬,徐玖平.基于投入产出规模的省际碳排放配额分配研究[J/OL].https://kns.cnki.net/kns8/defaultresult/index,2021-05-27.

[47]魏立佳,彭妍,刘潇.碳市场的稳定机制:一项实验经济学研究[ J].经济研究,2018(4):174  ~ 192.

[48]吴慧娟,张智光.中国碳市场价格特征及其成因分析:高低性、均衡性与稳定性[ J].世界林业研究,2021(3):123 ~ 128.

猜你喜欢
双碳目标
“双碳”目标下云南水利发展新常态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双碳”背景下推动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思路
绿田机械:净利润复合增速超80%“双碳”目标加速企业绿色发展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将梦想变成目标,改变你的一生
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s7—8单项选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