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时间”的教学探析

2022-06-15 14:25王璐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王璐

摘 要:“接近整时”难在学生的直观观察,源于教师的静态教学。面对这种现状,教师不能一味地进行题海战术,而是应该分析教材,将教材整体化衔接。通过对比辨析,让学生感知指针运动规律,从而直击难点。笔者通过探究学生在认识时间中遇到的困难,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横纵向对比,探究学习困难的原因,并通过教学实践充分关注学生对时间流动性的感悟,让学生了解时针与分针的转动规律,从而掌握对时间的认知。

关键词:认识时间;接近整时;小学数学

认识时间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四大学习领域“数与代数”中的内容,通过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理解“时间”。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几时几分”是认识时间中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的错误率高。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对此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探究原因

基于探究“认识时间”在一、二年级中的编排变化情况,笔者对教材进行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发现如下:纵向比较:人教版(实验版)一年级上册涉及整时、半时的知识点;一年级下册涉及半时、几时几分的内容;人教版(2013版)一年级上册涉及刚过整时的认读;二年级上册内容为半时、几时几分。横向比较: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涉及刚过整时的认读,二年级上册为半时、几时几分内容;北师大版内容同人教版;浙教版为一年级上册整时、半时内容,二年级下册内容为几时几分的相关知识点。

(一)人教版教材纵向中有两个发现

1. 两个版本的一年级教材虽然在整时的认识呈现上没有发生变动,但2013版增加了“快到整时和刚过整时”的两种接近整时的认读。一直以来“接近整时”的认读都是认识时间的难点。现将“接近整时”这个知识难点进行分散,分别呈现在一年级上册(只需说清接近几时,刚过几时即可)和二年级上册两个阶段(几时几分的认读)。分散难点,降低了二年级上册学生学习接近整时的学习难度。

2. 半时与几时几分认识后置到二年级上册学习,并将两者整合成一课。调整过后,教材安排显得更加合理。半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分针转动过程中一个特殊的时刻,与几时几分密不可分。其次半时的认识要关注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关系,还要知道每个刻度是5分钟,蕴含着5的乘法,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困难。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并有了更多生活中的认读经验,更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

(二)横向对比三个版本的教材发现

每个版本的教材都将认识整时和认识几时几分呈现在一、二年级。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和北师大版都有非整时的认读,关注到了“快到整时,刚过整时”的知识点,分散了难点。

教材中将“认识时间”放在第一学段,看似简单的知识,学生掌握却困难重重。特别是接近整时的知识,虽然在考试中占据比分较少,但学生学习的困难却真实存在。为了了解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程度,笔者对两个班级进行了检测。题目如下:

学生做题数据显示:202班共51人,两题全做对的有15人,正确率为29.4%,第一题填写时间正确的有29人,正确率为56.9%,第二题画半时正确的有18人,正确率为35.3%;205班共49人,两题全做对的有8人,正确率为16.3%,第一题填写时间正确的有18人,正确率为36.7%,第二题画半时正确的有11人,正确率为22.4%。

由此可见,对于接近整时时刻的认知,学生普遍存在难点。在第一题中,时针非常接近10,两个班均有将近一半的学生看成10:55。在画9:30中,则有60%以上的学生都将时针指向9。错误类型之雷同,错误率之高使人惊叹。

二、教学实践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第一学段“认识时间”教学中,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对时间流动性的感悟,了解时针与分针的转动规律。

(一)对比辨析,打破定式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整时后,认为只要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种思维定式将对“接近整时”的认读会产生负迁移。曾经在课堂上,笔者听到学生这样的说法“但生活中并不是所有时间分针都指着12”生活中很少有刚刚好整时的时间,更多的是非整时时间。在课堂上利用“接近整时”的教学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很关键。

【片段1】背景:充分利用之前的教学情境,请学生拨出7时。

(1)反馈后,教师在学生的观察下拨动钟表(7时过一点),问:“还是7时吗?”追问“为什么?”

(2)让学生自由反馈,教师牢牢把握重点,分针过了12,之后板书“7时刚过”。

(3)教师继续拨动分针,并不断追问:“到8时了吗?快了吗?”当学生齐说快8时了后停止拨针并板书“快8时了”。

(4)继续下一个整时,请学生说一说。

教学中,教师通过拨动钟面中分针的位置,不断通过与7时,8时,9时的对比,学生在观看讨论中对比快整时与整时的本质区别,即分针有无对准12,此练习加速了学生内化整时原型的过程。

“接近整时”的练习还具有知识链接功能,降低了学生将来学习“认识几时几分”的难度。二年级上册学习几时几分最大的难点莫过于认知接近整时的时间,如学生非常容易认读成9:55。不难发现,这是一年级接近整时知识点的延伸。

【片段2】在教学练习时,抓牢“快到”“刚过”两个词语。让学生在板书上指一指,快到还差多少?刚过过了多少?这两个词语中更加侧重“快到”的解读。教师提问快到9时了,那是还没到9时,还差多少就到了?现在是几时几分呢?

这个问题直击快到9时了是还没有到9时,而是8时多一点。但这时时针非常接近9了,这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冲击,却又是为二年级上册学习几时几分做了铺垫,降低了教学难度。

(二)感知运动,整体认知

生活中的钟面是由三个表盘组成,即时针盘、分针盘、秒针盘。一、二年级则只研究其中的时针盘和分针盘。两个针盘合并在一个表盘内,但表示的刻度却不同。时分从属关系不明确,这对学生在认知快整时时无疑会产生较大的困难。解决这个困难就要重在沟通时间之间的联系,打通时间之间的共性。

在教学时间的认识时,部分教师拨钟面时随意性大,甚至有些教师为了方便直接逆时针拨动钟面,只重视最后的拨钟结果,这违背了生活常识和数学的严谨性。学生只看到结果,根本不知道产生结果的过程,这对学生造成学习与认知的困难。所以沟通时间之间的联系,明晰指针的从属关系必不可缺。

【片段3】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一课中,让学生经历一小时后是几时。

(1)师:3时过一小时是什么时间?你们知道吗?这个时候分针应该指着几?时针指着几?

(2)验证

师:这是往哪个方向转的?(顺的方向)分针从哪个数转到哪个数?时针呢?

师:分针从12走1圈回到12,时针从3走到4,走了1大格,就是过了1小时。

一年级学生还处于形象直观阶段,直接抽象地述说可能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让学生经历从3时到4时的过程,直观感知经过1小时需要分针顺时针转动一圈。更重要让学生观察第二遍,分针转动时,时针的运动,沟通两根指针并不是独立存在。整时之间也并不是时针直接走到另一个数,而是有密切的运动关系,循环往复地运动着。

【片段4】认识两个表盘所表示的刻度在几时几分教学时为学生学习奠定基础。两个针盘刻度不同,时针盘将钟面平均分成12格,其中一格表示1小时。分针盘将钟面平均分成60格,其中一格表示1分钟,一大格表示5分钟,包含了5的乘法。要明晰分针盘所对应的时间,关键抓住四个关键数字,即“3点对15分,6点对30分,9点对45分,12点对60分也就是0分”。

认读几时几分时还需要让学生经历时间生成的动态过程。

课件动态出示7时,分针依次转动到1→3→6→11→12。转动过程中要求學生密切观察时针的运动。当分针指着6时时,学生已经感知到时针已经经过7与8之间的一半,分针指到8时,时针继续向8靠拢,当分针指向11时,时针已经几乎到8。然后加强对比练习,认读8:55。对比两个时间的异同发现共性。

其实当分针指向11时,时针的位置对学生的视觉冲击非常大,明明看着都到8,但却不是8时,因为分针还未指到12。在接近整时的时间认读中,更加彰显出分针、时针两根指针的运动联系的重要性。所以把握分针和时针的互动的运动规律是对时间认识的难点突破。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