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下的贫困生精准就业帮扶工作路径——以某高校贫困生个案研究为例

2022-06-15 06:44杨玲玲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案主贫困生优势

杨玲玲

优势视角下的贫困生精准就业帮扶工作路径——以某高校贫困生个案研究为例

杨玲玲

[南京审计大学]

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认知、心理、性格和情感等多方面的“缺陷”,容易出现学业、心理、就业等多方面问题。本文选取某高校8名贫困生做为个案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的就业现况和遇到的问题,运用优势视角理论,探索精准就业帮扶工作的新方法,以期能够助力贫困生能够顺利就业。

优势视角;贫困生;精准就业帮扶

一、优势视角理论的独特性

优势视角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和原理。[1]优势视角或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的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2]

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的方法主要关注问题本身,通过教育者的思想说教和心理疏导等途径帮助贫困生解决面临的问题,突出了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忽视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的“合作”关系。而优势视角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充分表达对人类尊严的尊重和肯定,不是孤立地专注于问题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可能性,注重扩大案主的能力和优势,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引导他们通过发现自身的优势解决自己问题,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而在贫困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关注他们独立个体的兴趣、性格、能力与价值观,注重每个人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对于贫困生更具积极唤醒意义。将优势视角理论引用到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中,会以更全面的视角、更理性的方式、更有针对性地去推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二、贫困生就业困难现状及原因分析

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民生工程,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贫困生是校园中的特殊群体,更加需要关注他们能够顺利的就业。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选取了八位贫困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个人隐私,以字母代替学生姓名),通过分析这几位毕业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的现状,寻找贫困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见表1)。

表1 八位案主的基本情况

根据案主的阐述和笔者的调查发现,这八位案主(基于优势视角理论下对来访者的专业称谓)在择业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而有着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方面的共性。

(一)社会因素

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来看,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不断加快,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发展,使产业总体吸纳劳动力的规模在减少,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以及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而贫困生受经济形势影响更大,他们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城市低保或者家庭突遭变故等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在择业过程中因为迫切需要依靠就业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经济现状,但是却又要考虑求职路途可能会产生的费用,诸如购买求职报考资料、参加辅导班等需要的费用,往往会放弃选择准备高质量就业,而在短时间又未能找到适合的工作。

(二)学校因素

部分高校设置的人才培养方案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变化,造成了毕业生求职难、用人单位招聘难的局面;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力度也不够,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业趋势的研判、就业心理的调适等全方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针对贫困生的就业帮扶,多数以国家助学贷款、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发放求职补贴等方式解决其经济困难;缺少精准性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情感共鸣。学校虽然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对贫困生的“一生一策”精准跟踪帮扶的方式方法还有待改善。

(三)家庭因素

原生家庭资本是他们在就业和社会发展中的有力支撑,具有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的毕业生陷入工作贫困的可能性较低。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教育状况和就业状况是通过个人努力得来,属于自致地位。个人的原生家庭资本属于先赋地位,在当今社会,先赋地位也会直接影响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工作资源以及收入水平。[3]贫困大学生的家庭往往在经济基础、社会资源、文化程度等方面都弱于非贫困生的家庭,他们能够考上大学并完成学业,是整个家庭倾其所有甚至整个村子亲戚朋友的支持;其家庭是无法为贫困生们在择业过程中提供经济支持和社会资源的,反而更需要他们通过工作获取薪酬来减轻家庭负担。这无疑让贫困生从入学就开始承受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从而加重了在求职时的劣势。

(四)个人因素

贫困大学生群体一方面受经济困难牵绊,另一方面内心长期潜伏着焦虑、自卑、怯懦、抑郁等心理情绪,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观念,甚至走上极端。

1.就业期望过高

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贫困或者突遭变故的家庭,他们更希望能够通过就业来改善个人及家庭境遇,这也导致其自我定位不当,盲目追究“高薪”“大型”“上流”的用人单位,为了自己的面子工作也要留在大城市,过上好日子,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更不愿意到基层甚至边远地区工作;而这种过高的就业期望也是贫困生能够尽早就业的“绊脚石”。

2.就业能力欠缺

贫困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奋发励志能够考上大学实属不易,但他们在初高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而因为教育资源的贫瘠,造成知识结构相对薄弱,欠缺动手实践能力;进入高校之后,他们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和创新实践等综合方面弱于其他学生;到了毕业季,因为自身能力的欠缺,对自己的不自信、对未来的迷茫、对现实的错判更让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

三、优势视角下的精准就业帮扶工作的路径研究

(一)借助外部支持

1. 社会扶持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形势下,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贫困家庭子女在就业、接受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对此,政府方面需要加强引导,营造出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制定科学、完善的就业政策,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让贫困学子也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4]政府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在养老、医疗、住房、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为他们提供绿色通道,努力为贫困生的就业“保驾护航”;同时,积极宣传和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观取向,努力营造“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良好风气,促进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理性思考,尤其要引导贫困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鼓励他们正确的认知自我,树立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鼓励他们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2.学校指导

学校要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就业工作。首先,要强化就业思政教育。辅导员老师要建立贫困生档案,了解每一个贫困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情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正确认知自我,树立自信和顽强拼搏的决心。其次,学校要畅通学生办理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绿色渠道,解决贫困生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针对贫困生“量身定做”,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弥补他们因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缺少创新类课程实践造成的短板;同时,利用政策解读、就业能力咨询、笔面试辅导等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第三,构建多维的评价体系,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对贫困生的精准帮扶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也要注意对贫困生自尊心和隐私的保护,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避免贫困生“恃宠而骄”。

3.家庭支持

贫困生的家庭因为经济负担较重,或多或少会影响家庭关系的构建。在跟他们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家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而家庭结构的完整和和谐对于贫困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他们的内心自卑和焦虑不安往往无处诉说,面对家庭给予他们过高的“殷切期盼”,他们往往束手无策,陷入苦恼的深渊;对贫困生的家庭情要况及时了解,对家庭成员的不合理认知进行疏导,与贫困生的家庭形成合力,改善他们之间的不良交往方式,努力地让贫困学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呵护;同时也要对贫困学生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激发他们能够重拾信心,真正重新认识家的定位,找到心灵的港湾。

(二)激发自身潜能

对案主内在优势和潜能的挖掘是本文的关键点和突破点,要对这些贫困生的个人优势逐个进行有针对地性进行分析和判断。结合艾利斯11种非理性信念,帮助他们唤起内在的优势、潜能和积极的自我支持意识,激发自身的潜能,努力解决面临的困境。

1.自我欣赏

人要得到别人的喜欢和尊重,首先要学会自我欣赏,对自己有兴趣,正确地认知自我和关注自我感受,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追逐属于自己的快乐,赢得别人的称赞和喜爱。笔者鼓励小C利用文学特长,结合她内向的性格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关人力资源和办公文秘的行业,并给其精准推送相关行业的就业资讯,引导其利用自己的优势完善个人简历,并为其推荐相关用人单位,同时鼓励其多参加一些文学类征文比赛活动,激发自身的优势,给自己的简历增加光彩。小C通过自己的多次尝试和努力终于收获了一家企业的文创工作,整个人也变得更自信了。

2.自我悦纳

一个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一定是懂得悦纳自我的人;只有从内心接受和肯定自我,才能透过“镜子”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更好地爱惜自己和演绎自己的人生。案主小D虽然成绩不错,也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但是在求职过程中,她对自己的外形极度自卑,她认为自己的外形影响到求职,却忽视了自身就业能力素养不足;笔者鼓励小D打消顾虑,要树立就业自信,除了要学习就业礼仪和穿着打扮,更加要注意在就职面试过程中的准备,笔者给小D推荐了就业导师,并针对其自身情况多次进行模拟面试,再加上就业礼仪培训使他变得更自信,最终如愿以偿地找到了工作。

3.自我负责

每个人都是完整独立的个体,具有成熟的思维和价值观,因此要能够研判事物的发展,并做出预判,同时能够承担相应的后果。小A和小F两位案主都有个共性,两个人学业成绩都不好,能否顺利毕业都有疑问,他们对未来迷茫而不自知;但两个人有也有分别,小A因为要为家庭分担经济压力疏于学业,而小F却因为个性问题对自己不自信,对学业不重视导致毕业都有危险。对两位案主的引导,首先要有同理心,肯定他们主动为家庭分担压力的担当和付出,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重要;其次,要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身面临的困境,引导他们主动获得外部支持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加强实践能力;最后,引导他们要保持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主动关注和获取就业资讯,依照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投递简历,最终也有单位向他们递来了“橄榄枝”。

4.自我觉醒

过去的经历对于个体的影响根深蒂固,要学会分析过去对现在的存在的限制,只有对过去释怀,才能对未来充满信心,用坚强的心理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在跟几个案主沟通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是贫困生的身份是接受的,但是对于因为突遭变故导致的贫困,他们往往选择了沉默和对抗。以小B和小H为例,他们学习成绩优异,个性开朗充满希望,但遭遇家庭变故后,他们呈现出来对生活的消极抵抗和对未来的无助迷茫,让他们在择业的过程中束手无策。笔者肯定他们过往的优秀,走进他们的内心,解除他们的“铠甲”,给予他们迎接未来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开始尝试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他们主动找寻就业信息投递个人简历,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完成了角色的转变。

5.自我成长

依附于别人的帮助只是暂时的,未来只能靠他们自己去探索,他们只有自身主动投入和积极应对,才能走出成长困境。因为小G和小E学业成绩优异,他们在择业中选择多,但是却举棋不定不愿意签约,就业观念出现了偏差;笔者首先肯定他们自身的优势,引导他们发现内心不合理的认知,激发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质和主动处理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同时降低就业期望尽早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小G和小E对自己的综合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在就业导师的引导下端正自己的就业观念,他们开始放低就业姿态,积极准备,努力找到和自己能力匹配的职位。

就业为“六稳”“六保”之首,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引用优势视角理论,拟从全新的视角帮助案主(贫困生)走出困境,最终实现就业,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优势视角追求以人为本,却过于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社会结构层面和物质层面的限制;重视激发案主的内在潜能和优势,却忽略社会层面和经济层面对贫困生的影响,这也是在研究过程中的不可控力和局限性。[5]所以,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要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也要政府、学校、家庭在政策和教育等措施上合力扶持,这样才能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

[1][美]Saleebey,D.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余瑞萍.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方法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15.

[3]祁静,芦恒.大学毕业生工作贫困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的数据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0(12):98.

[4]李智.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J]质量与市场,2021(05).74.

[5]杨玲玲.优势视角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5(12):43.

1.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重点课题: 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实施路径研究 (JCKT-A-2019701);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精准就业服务视域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及解决路径探讨(2019SJA0352)。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案主贫困生优势
矮的优势
案主自决原则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画与话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