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合唱文化的构建与研究

2022-06-16 21:09潘燕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

潘燕

摘 要:校园合唱文化是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靠学生的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美感,增强团队凝聚力。校园合唱文化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为社会提供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但是,目前校园合作文化的构建尚未成熟,文章深入分析校园合唱文化的特点、瓶颈,并尝试为校园合唱文化发展寻觅出路。

关键词:校园合唱文化;音乐教育;合唱素养

一、校园合唱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可以说,校园合唱文化将文学和音乐融为一体。“文化”一词看似耳熟能详,但定义十分宽泛。文化科学奠基人爱德华·泰勒认为,与人相关的所有内容都跟文化相关。校园合唱文化指的是以校园的合唱团为依托,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合唱团进行合唱演练、演出。尽管合唱练习、演出方式存在一致性,但每所学校都可能存在着具有校本特色的合唱文化,丰富着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通过分析定义,笔者认为校园合唱文化的特点如下。

(一)合作性

与独唱概念相对,合唱是一项集体活动,演绎一首歌曲需要合唱团成员进行气息训练、声部训练、表演设计,合作完成合唱表演。成员之间不仅要做到声合,更要做到人合、心合,才能以情唱出动听之歌。

(二)协调性

合唱表演需要成員在声音上协调配合,以发出最理想的合唱声音。合唱的协调性基本追求音准、节奏正确、声部交替整齐、音色基本统一、具有共振效果,使人的听觉达到艺术享受,体现音乐的协调美。

(三)发展性

作为集体音乐表演,合唱强调和谐与共性,所以合唱对每位演唱者的单独演唱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往往在训练之始,演唱者难以达到个人与团体相融合的境界,好的合唱效果是演唱者不断磨合、不断发展的结果。

二、校园合唱文化存在的短板

合唱艺术发端于公元2世纪的西方,主要用于基督教宗教活动,自五四运动开始后传入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合唱艺术呈现蓬勃生机,中小学合唱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显著加强。但是,我国校园合唱文化根基不牢、发展时间较短,尚存在系列问题。

(一)忽视青少年的音乐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面对严峻的升学竞争,音乐学科难免被边缘化。长此以往,人们对音乐的天然追求被打压,学生缺乏对合唱文化全面正确的认识,无法习得合唱表演、欣赏合唱的能力。比如,在考试前期,音乐课成为自习课等现象普遍存在。而在一些发达国家,音乐课的地位不亚于自然学科,学校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视为教学重点,并重视合唱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国的校园合唱文化存在先天不足之弊,加之后天不重视、不提升,进一步延缓其发展速度。

(二)忽视对音乐教育梯队的建设

校园合唱文化不仅需要讲述,更需要实践,二者都需要专业音乐教师的引领。长期以来,音乐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学校对音乐教师的专业要求及教育梯队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音乐学科缺少核心带头人、教研人,如此一来,唱什么、怎么唱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具体而言,指挥对合唱表演起到重要影响,以手势提醒合唱队员速度、力度的变化,演唱出的音乐才能有节奏、有力度、有温度。一般而言,校园合唱的指挥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指挥,又是教师。如果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尚不完善,指挥一场合唱表演必定是艰难而吃力的,合唱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忽视对合唱题材的自主挖掘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可供合唱创作的题材十分丰富,比如独特的民族文化、革命文化等。世界一体化进程拓宽了国人看世界的视角,外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本国文化。国外的说唱、摇滚音乐,依靠其轻快、个性的表达方式,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在校园中也给学生带来深刻影响。许多学生不再关注本民族的合唱文化,从而降低了对校园合唱的兴趣;本土合唱人才断层;除此之外,为提升学生对校园合唱文化的认可度,学校盲目引进国外的合唱题材,不仅导致其水土不服,更使得学生难以充分理解合唱的文化背景,加剧学生对合唱文化的排斥心理,为校园合唱文化自主发展产生阻碍。

三、校园合唱文化寻求破冰之道

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平衡学生学习的充实性与生活的丰富性成为难题。“双减”政策的落地,学习的减量提质为校园文化的繁荣开辟了道路。校园合唱文化的开展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自然会将注意力放在现实生活中。在尝试分析了校园合唱文化面临的困境,如何对症下药、突围解困成为笔者论述的重点。

(一)从训练处着手,为校园合唱文化奠定扎实基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强调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合唱需要掌握发声技巧,例如脑腔、鼻腔、胸腔三腔共鸣。合唱训练是表演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掌握正确的训练方式会让校园合唱文化的建构更加顺理成章。例如在《黄河大合唱》合唱训练中,要求合唱团员身姿挺拔,展示歌曲的高昂之感。指挥可以根据作品内容,在作品节奏强、速度快的部分,挥动手腕,在作品节奏慢、速度慢的部分,挥动大臂,做到刚柔并济,充分展现作品的精神内核。合唱团员在训练时不仅要加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调整情绪,更要关注指挥,并与周围的声音形成合力,充分演绎出《黄河大合唱》的气势。

(二)从教师处突破,为校园合唱文化指明发展方向

音乐教师是校园合唱文化的组织者与开拓者,教师应夯实自身的合唱专业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合唱指挥实践中,同时要提升自身合唱审美能力。面对音乐专业教师匮乏、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的问题,音乐教师要做到主动出击,在讲授专业知识前,充分备课,在课堂上全面、准确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提升其音乐素养。此外,教师可参加专业的合唱培训,对如何指挥、如何编排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合唱实践指导中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学校合唱文化的长足发展。

(三)从题材处创新,为校园合唱文化激发源头活水

社会发展变化影响文化更迭,校园合唱文化要在变局中开新局,就要创新合唱题材。除了耳熟能详的《国际歌》《明天会更好》等经典作品,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所创作并实践了《感觉身体被掏空》《春节自救指南》等新题材作品。肃穆的音乐配上生活化且欢快的歌词,“反差萌”不仅获得观众的喜爱,更是激起学生探索音乐的欲望。我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板色特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校本合唱课程。比如我校学生对诗词的掌握较好,合唱可以结合语文课文,而刘玉杰曾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谱曲,在我校合唱团演唱此曲目,由男生先吟唱,女生随后推进,形成由下而上、由浓到淡的叠层合唱音效,让合唱充满诗情画意。

四、结语

合唱艺术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校园合唱文化是校园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合唱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合唱训练、指导对教师而言充满挑战与艰辛,既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指导经验,又要求教师对合唱艺术的奉献精神。虽然,目前我校的校园合唱文化仍处于发展初期,但笔者相信经过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合唱团定能让扣人心弦的旋律洒满校园,让校园文化生活因合唱而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陈玲.新理念下的校园合唱排练初探[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04).

[2]傅小虎.论校园合唱的教育意义[J].滁州学院学报,2008(02).

[3]王毅.关于发挥高中校园合唱活动美育功能的有效性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09).

[4]邹建军,谢红霞.依托合唱文化,创新人文素质教育[J].高教论坛,2014(08).A1ACA07D-7207-4514-AFAB-3DC9A1F6F5C9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
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
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关系及实现策略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