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做思共生”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22-06-16 00:04单绪之李海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

单绪之 李海涛

[摘  要] “做思共生”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文章首先分析了“做思共生”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小学数学“做思共生”教学策略的体现,以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做思共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基础教育正在从“知识本位”朝着“核心素养”逐步转型,课堂教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建构高效数学课堂对于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了每个教师坚持不懈的追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努力建构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教师需要不断反思的问题。

然而,纵观当前的课堂,我们可以发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尽如人意,其主要表现在课堂中“做”多“思”少,甚至在一些课堂中只“做”不“思”。“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倡导“做思共生”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教学的素养化,以建构高效数学课堂。为此,文章对“做思共生”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努力实现“做”与“思”二者的深度融合,这对于深入理解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改进,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做思共生”的含义

小学数学中的“做”,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通过实验、亲历、操作、探索、体验等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去“做数学”;“思”,字面上的理解就是思考、思索,而数学中的“思”则是通过分析、发现、推断、猜想、验证、反思、归纳、提炼这样的一系列过程,完成整个知识建构的思维过程。“做思共生”就是需要做与思相沟通,做到“做中有思,思中有做”,在思维的整合中,增强数学探究能力,最终孕育数学核心素养。

三、“做思共生”教学策略的体现

课堂是彰显教学策略的载体,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抓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拥有立德树人的意识,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落实“做思共生”的教学策略,并以此观照到每一节数学课。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1. 以“问题”为发力点,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過于考虑对教学进度的总体把握,这样一来往往无法照顾到学生思考的时空,课堂教学往往会沦为学优生展示的舞台,中等生勉强可以跟上进度,而学困生则跟不上进度,那何来思考与探究。事实上,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好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源泉[1]。因此,教师应设计出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带着问题思考,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逐步积蓄“做思共生”的力量。

案例1  圆的认识

师:《周髀算经》想必大家有所耳闻,这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部数学著作,今天老师带大家来琢磨里面的一个词语“圆出于方”的意思。谁能说一说你的理解呢?(学生从自身的理解去表达)

师:看,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正方形,哪一点到四个角的距离都相等?你有方法证明吗?(出示图1)

生1:我们是不是可以量一量?

生2:也可以折一折进行对比。

师:非常好,量和折都是验证猜想的好方法。(学生自告奋勇上来演示画出对角线,并沿对角线折一折)

师:像这样剪去多余部分,打开后是什么图形呢?你们猜一猜。(教师拿起学生沿着对角线对折2次后的图2,继续对折出图3。学生此时发挥想象,各抒己见,答案五花八门)

师:我们一起打开验证一下吧!居然是一个正八边形,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一个点吗?符合条件的线段有多少条?

师(拾级而上):如果我们继续刚才的操作,对折和剪去多余部分,打开后又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这个点还能找到吗?这样相等的线段有多少条?随着切割的次数越来越多,慢慢地就会逼近……

以上案例借助《周髀算经》中的词语“圆出于方”设计问题,依托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带着思考操作,通过实践、操作、猜想、探讨等一系列活动过程感悟圆与正多边形之间的联系,同时无痕地渗透极限思想。这里,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和学习,那么这样的课堂则为高质量课堂。

2. 以“活动”为依托,让素养在做与思中生长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倡导通过做与思让数学知识自身生长出来[2]。活动作为“做思共生”的主要方式,可以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充分经历知识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将个体的探究活动衍生为活动经验和思维经验,从而让素养在做与思中生长。

案例2  体积的意义

活动1:将一个乒乓球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里,水溢出来了。

思考:水为什么会溢出?

感悟:水的空间被乒乓球占据了一部分。

活动2:将一个乒乓球、一个鸡蛋、一个鹅蛋分别放入盛满水的三个同样大的杯子中。

思考:猜想哪一个杯子溢出来的水最多?验证猜想,并说一说为什么。

感悟:因为鹅蛋占据的空间最大,乒乓球占据的空间最小,所以鹅蛋溢出的水最多。

……

以上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乒乓球实验,促成对体积的概念的清晰认知,之后,再通过对不同大小的物体体积的比较来深化学生对意义的理解。就这样,让学生的手脑协同融入实验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做中研”“做中创”,从而很好地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让素养在做与思中生长。

3. 以“交流”为根本,真正实现“做思共生”

基于“做思共生”的视野,交流的目的在于很好地展示“做”和“思”,在经历“实践—思考—讨论”的反复循环中审视和反思,对自身的已有认知进行把脉问诊,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效建构,因此,合作交流对于“做思共生”的教学策略而言十分重要。在交流中,学生通过与他人互动、磋商,更好地感知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不断修正自身的思考与实践,以获得思维上的启迪和对学习成果的体验,最终实现“做思共生”。

案例3  圆的面积

师:下面请大家想一想,你打算通过什么方法去研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陷入思考)

师:有没有想到什么方法呢?下面的时间请组内交流你们方法的可行性。(学生认真讨论)

师:看来每个小组都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老师提一点小小的建议,学具可能可以为你们的探究带来较大的帮助。下面由小组讨论来确定你们的研究方法,之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活动中,有的小组在拼,有的小组在剪,有的小组在画,不亦乐乎,展示环节也呈现了图4所示的多种方法)

师:下面大家独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得出的图形和学过的图形最接近呢?

生:等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就和平行四边形越接近。

师:那当份数多到某个程度时,你们觉得最终会得出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

本案例中,为了让学生学会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以问题来设置“做思场”,让学生去合作、去交流、去争辩,通过“做”“思”“辩”三者的对接与转换来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有力支持,最终达至共生的境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立体。

总之,课程改革的深化离不开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也离不开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通过问题、活动和交流,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有机融通,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做思共生”的认知状态,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得数学核心素养自然落地。

参考文献:

[1]  温建红. 论数学课堂预设提问的策略[J]. 数学教育学报,2011, 20(3):4-6.

[2]  章建跃. 构建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思考[J]. 数学通报,2013,56(6):5-8,封底.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小学数学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