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篆刻课程实践的“三个载道”

2022-06-20 20:59赖定中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0期
关键词:篆刻实践初中

【摘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继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篆刻)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及践行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涵,我校基于核心素养,对初中篆刻课程建设进行实践探究,即,对“三个载道”——碧江中学篆刻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究:其一“文以载道”的篆刻特色课程建设;其二“图以载道”的篆刻特色课程建设;其三“视频载道”的篆刻特色课程建设。而落实“三个载道”有五种途径和方法,分别是:对比法、分类法、差错法、概括法、分析法。

【关键词】初中;篆刻;课程;实践;文以载道;图以载道;视频载道

从“双基”到“三维”再“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教育的核心目标。我校是广东省篆刻教学创作实验基地,自2008至今,一直在开展“篆刻课”。由于我校把“篆刻”作为广东省特色课程来推广,所以初一、初二学生都要学习“篆刻”(每两周1节课)。2018年,我校被佛山市教育局评为“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篆刻)传承学校”。随着教学的开展和深入,也出现了“瓶颈”,如,理论和实践并进、技法和情感的相合、个体与集体的合作、作品展览与交流合作、社会担当和回馈社会等,导致学生的学习缺失视野和视角,没有现成的初中篆刻特色教材可以利用。因此,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碧江中学篆刻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以及形成论文和教学资源,对初中篆刻的教学是非常迫切的。

“三个载道”探究就是三个实践探究:其一“文以载道”的实践探究,其二“图以载道”的实践探究,其三“视频载道”的实践探究。基于核心素养,以三个实践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本,在篆刻特色课程建设中,发挥榜樣标杆的作用,设立“班级篆刻明星”并让其进行“传”“帮”“带”,引领其他学生学习篆刻课程。基于核心素养创设展示平台,让学生进行“五为”(“看”“听”“想”“说”“做”)篆刻交流会。通过“篆刻特色文化礼品”工程,让学生的篆刻作品走向社会,

为促进篆刻课程成果化,采用行动探究法,确定“文以载道”“图以载道”“视频载道”的实践探究;采用篆刻专题案例实践探究法,通过“我刻我的百家姓”专题、“我刻我的肖像印”专题、秦汉官印的解构专题、秦汉私印的解构专题、图文并茂的“四灵印”专题、“吉祥语”印专题、明清流派印专题、篆刻艺术欣赏专题等八章专题实践研究,获取优秀的初中篆刻课程案例,分析优秀的设计规划和设计方法,提取成功策略与经验。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授课教师访谈,对初一、初二不同专题课程课堂教学进行干预,具体如下:

一、问题导向,根植《百家姓印》专题课,开展“三个载道”的实践

教师提出问题:一字一世界,一印一乾坤。让学生通过刻自己的姓或亲戚朋友的姓,了解姓氏的来源及含义,如下图(学生篆刻现场及学生篆刻作品):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篆刻示范微视频,模仿视频刻印,并自主撰写篆刻心得。如,初二(10)班小陈的“文以载道”篆刻心得:

我认为篆刻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每位印人更需要具备文化、道德修养及苦学、顿悟等创作素质,要加强对其他姊妹艺术门类的学习,以提高综合气质。在态度方面,应执着坚韧,永不言弃。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在刻印道路上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一味追求形式、技法,长期下去是经不住考验的。

通过实践发现,学生会在网络上借鉴优秀的篆刻学习心得文章,体会“文以载道”的内涵,或许这就是一种探究“文以载道”的魅力。

二、任务导向,改编《十二生肖印》专题课,开展“三个载道”的实践

天干地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纪年纪日法,民间十分流行,在已发掘的殷代甲骨上载有完整的天干地支表。但用天干地支记住其所生的年份,对一般不识字的百姓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便于记住和推算年份,人们就用十二种常见的动物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来计算一个人的岁数,即每年用一种动物作为一年的属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十二属相”或“十二生肖”。十二生肖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民俗文化。

本专题以任务为导向,要求学生画稿(自己所属的生肖),然后再上石㑺刻。学生初刻生肖印,难得其形准,但这种“不准的形”似乎又带有一种“拙趣”,不似之似,似与不似之间,使我顿觉生肖图形,意想篆刻的无穷魅力,如下图(学生篆刻现场及学生篆刻作品):

为加强和深入“文以载道”内涵,笔者让初二(12)班的小梁在班上分享他的篆刻心得:

从初一开始接触篆刻,感觉很神奇,古人的智慧果然博大精深,能把文字、图画,甚至图文并茂地刻在一块正正方方的石头上,还要讲究笔画的均匀,空白的粗细,边框的修正,整体的大小饱满等。第一次篆刻的时候,没过多久手都弄疼了,石头只是缺了一点,后来,在老师一步一步仔细讲解和现身说法的帮助下,我开始比之前刻得要快、准,而且吸收了一些篆刻的技巧。在刻石头之前,要拿复写纸反写上石,为了求字体的笔画和空白均匀修改很多次。若是一不小心刻毁了、刻错了,还得重新磨掉再来。所以说,篆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绚丽文化,想要刻一块石头很简单,但是要刻好,真得下功夫呢!

通过“文以载道”的分享活动,不但加强了学生对篆刻艺术专业知识的掌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更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文化自信。

三、兴趣导向,强化《四灵印》专题课,开展“三个载道”的实践

图文合一寄情篆刻,人文精神四灵印。四灵印,是指图案与文字相结合的古典四神文化印章形式,四灵指古代神话传说中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祥瑞生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印,最早为西汉中期出现的私人印章种类。以图象、形象、意象、抽象、线条、文字、图文组合为关键词,探讨四灵印之美。如下图(学生篆刻现场及学生篆刻作品):

下面是初二(1)班的小吴“文以载道”的篆刻心得:

通过这次深入的篆刻学习,我明白篆刻是一门很让人静心的艺术,而在学习中,我也学会了在篆刻中应该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和耐心。篆刻是中华文明的一项传统文化,里面浓郁的文化气息感染着学习的同学,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大家都认真而严谨地对待。我们的赖定中老师是一个严厉同时又不缺乏耐心的老师,在我们的学习中有什么问题,赖老师都会认真细致地给我们解答,对于我们自身存在的不足也会指出并且帮助我们纠正,赖老师本人的艺术气息也是很浓厚的,他的篆刻功底更是令人惊叹!赖老师书法篆刻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令同学们敬佩。而且,我还和同样接受指导的同学们培养了更好的感情,学会了帮助他人和请教他人,更加学会了合作,所以这次的篆刻学习令我记忆猶新,受益匪浅。

四、目标导向,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篆刻》专题课,开展“三个载道”的实践

“两个字组合印”是初学者的难题。如何解决难题?创设展示平台,让学生进行“五为”(“看”“听”“想”“说”“做”)篆刻交流会,发挥集体智慧;进行小组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思想教育意义,又是两字为一内容,是本专题的首选。让学生直接接触篆刻,接触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热爱生活和热爱学习的感情,如下图(学生篆刻展览现场及学生篆刻作品):

下面是初一(13)小张“文以载道”的篆刻心得:

我在学校学习篆刻已经有一年多了。记得第一次篆刻时,老师告诉我们学篆刻要先学临摹,再上石,最后再用刻刀刻。听起来非常简单,然而,越是看起来简单的东西就越难以做好。每一次篆刻对我来讲都是不一样的体会,我总想把它做好,但是很多时候因为我的心急而导致失误。不过经过老师的指导和我的坚持,篆刻需要的是毅力加上领悟力。我会一路继续走下去。现在,学校把篆刻列为校本课程,大大增加了篆刻的普及性,使更多的人了解篆刻、掌握篆刻,使中华民族的这项传统艺术永远流传下去。

五、情感导向,融合《闲章》专题课,开展“三个载道”的实践

发挥榜样标杆的作用,设立“班级篆刻明星”评比及示范活动。通过篆刻专题练习,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他们的心灵中,逐步树立文化自信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刀与石的动人故事,表现的不只是技法,传达的更是一种情感,如下图(学生篆刻展览现场及学生篆刻作品):

下面是初一(13)的小梁“文以载道”的篆刻心得:

一开始接触篆刻,就觉得在一个石头上刻字有啥玩的,而且在一个石头上来来去去刻一个字就用了几节课,根本提不起兴趣。 但是当我被老师选为篆刻比赛的参赛人员时,心中不禁一震,有说不出的开心。不过,回过头来想,我连篆刻的流程都不知道。果然不出我所料,老师第二天教我们如何篆刻。首先要写印稿,就是临摹。要拿一张很薄又不容易破的白纸,沿着印石边缘画个框,确定范围,然后把自己选好的字以篆书的形式写在白纸上。这一步至关重要,它会影响下一步——上石,所以老师要求我们不写个十遍八遍,甭想上石。在这期间不管是写一个还两个甚至更多,都要讲究笔画均匀,间隔均匀,否则会影响下一步的操刀治印,更会影响整个篆刻的整体观。在印稿设计这一步骤,我反反复复地写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怀着一定能过关的自信,但一次又一次吃“闭门羹”,让我不禁有些颓废,再加上临近期末,让我身心疲惫,甚至烦躁。然而,“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这句古文宛如一颗恒星在我面前爆炸,爆炸的残骸刹那间把我染成了银灰色的石头,静止不动。终于,在不断的努力下,我通过了老师的要求,可以上石、雕刻了!但又碰到了新问题,在刻字时,我的力度没有把握好,总是刻坏,一刻坏就要磨掉重新来过。但是我会想起那句古文,心中便有信念,便有动力。最后,我刻出了我的第一枚篆刻印章,心中不禁有些得意。看着它,想起傅雷对傅聪说的:“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学无止境,艺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六、内容导向,构建《三字经印》专题课,开展“三个载道”的实践

依托三字经,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以“三字经”为内容的篆刻专题,打破了两字印章平衡,面临不平衡的均匀和匀称。字的笔画多少就成了关键,三个字中首字或尾字为最多笔画时,就应该将此字单独列,其余两字为另一列。 如下图(学生篆刻现场及学生篆刻作品):

下面是初二(2)的小林“文以载道”的篆刻心得:

一年多的辛苦训练,一开始,篆刻还是挺无聊的,但刻着刻着,还是挺好玩的。看着石头上的刻痕,我领悟到了指导老师的教育:篆刻,要有耐心,从写稿纸开始,字要写得公正均匀。最令我感慨的是那些古文字的魅力,加长、缩短,同样包括了古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七、形式导向,提升《四字吉祥语印》专题课,开展“三个载道”的实践

“四个字组合印”是难题,难在四个字的组合既统一又要有变化,达到至善至美和谐统一。在篆刻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三种统一法”。首先,是启发学生将“四个字组合印”当一个字来刻,就是最简单的统一。其次,根据秦汉印边框和分栏的规律,做到“两有”(有边框有分栏)也是一种统一印面的办法。再次,就是“饱满”“均匀”,在固定有限的印面中能做到饱满均匀,该印面必定具备统一美。具体教学中,以“小视频大道理”,深化教学的“精讲多练”,立足课堂四十分钟进行初一、初二篆刻教学,提升备课上课质量,强化第二课堂训练、扎实做好各类竞赛准备工作,积极培育初三艺术特长生。

探究传统,抒情言志,刻就中国梦,如下图(学生篆刻展览现场及学生篆刻作品):

下面是初二(10)的小李“文以载道”的篆刻心得:

这次的篆刻学习很辛苦却也让我收获更多。平平无奇的石头在自己的手下被赋予灵魂般变成瑰丽端庄的艺术品,那一刻心里充满了自豪和满足,眉宇间尽露喜悦。用手拂过石面,凹凸平整的冰凉触感让人喜爱。回忆自己在刻的过程中,那平静专注的眼神,庄严的神情,仿佛自己在做的是世界上最神圣的工作一样。是啊!给予艺术品“生命”就是一件神圣的事啊!我很感谢老师的帮忙和同学们不厌其烦的讲解,让我对篆刻产生了兴趣,有机会我也会继续学习的。

八、成果导向,活化《回馈社会·传承担当》专题课,立足“印中求印、印外求印、印从书出”,开展“三个载道”的实践

初一学生初次接触这门课程,很陌生,更提不上有什么篆刻的技巧了。在教学中会存在一些困难。那么,教师就要从零基础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篆刻学习习惯。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篆刻基础,所以教师可结合创新班和提高班的实际学情,开创篆刻专题学习。如,“秦印”“汉印”“生肖印”“四灵印”“玉印” 等。在“第二课堂”和“品牌社团”建设中,让初二学生进行“传”“帮”“带”,引领初一学生学习篆刻课程。篆刻“小老师”,体现学生一个时期的篆刻学习程度和訓练成果。因此,在校内外可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篆刻文化活动,使一些篆刻素质好、篆刻水平高的学生一展才华,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如下图(学生篆刻展览现场及学生篆刻作品回馈嘉宾领导现场和学生篆刻作品):

我校学生“校园篆刻小礼品”,既是回馈社会的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特色品牌,也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只要我们多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平台和机会,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特色教育将会收获更多更丰硕成果。

综上所述,在初中篆刻课程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文以载道”“图以载道”“视频载道”的实践探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有利于学校特色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OL].http://www.gov.cn/zwgk/2011-08/26/content_1933295.htm.

[2]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OL].https://baike.so.com/doc/7837476-8111571.html.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篆刻实践初中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