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语“前/后”方位隐喻认知分析

2022-06-20 10:11廖晰槿张会叶
百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观察者方位本义

廖晰槿,张会叶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5041)

一、引 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的日常经验是语言使用的基础,侧重于阐述语言和认知能力之间的联系。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隐喻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属于修辞学的范畴。雷克夫(George Lackoff)和詹森(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中提出,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隐喻都无处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隐喻的本质即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1]9、12隐喻可分为方位隐喻(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与空间方位有关,如上—下,里—外,前—后,上去—下来,深—浅,中央—外围,都来自人们的身体和方位在物理环境中发挥的作用。[1]27由于人们对空间方位的认识先于对时间、数量、状态等的认识,因此在方位隐喻中,空间域为始源域,而时间域、数量域等为目标域。人们自然将对空间方位的认知投射到时间、数量、状态等目标域中,从而形成使用空间方位词表示时间、数量、状态等抽象概念的现象。

国内外对于隐喻的研究很多,但鲜有关于印尼语方位隐喻的研究。国内学者如黄柳柳(2018)对印尼语和汉语的方位词“上/下”从数量、社会地位、品质状态、时间、次序等几个方面进行过对比研究。[2]国外学者如Nurhayati(2011)对印尼语中“前为好,后为坏”这一方位隐喻进行过研究,但对“前/后”这一对方位词的其他隐喻分析并不全面。[3]261-266下文将运用方位隐喻相关理论,探讨印尼语中的“前”和“后”进行探讨。

二、印尼语中的“前/后”及方位隐喻

(一)印尼语中的“前”与“后”

据 Chaniago 和 Sugriati,印 尼 语 中 与“ 前 ”有 关 的 词 有 dəpan、hadapan、muka、awal、pərtama、dulu 和səkaraŋ[4]100、168;与“后”有关的词有 bəlakaŋ、puŋɡuŋ、kəmudian、akhir、nanti 和 kəlak 。[4]99与“前”有关的词中,muka 的本义是“脸,面孔;面貌,脸面,面子”[5]690,是表示身体部位的名词,如muka bundar“圆脸”。由于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与人们的身体和方位在物理环境中发挥的作用有关,人们总是以自己面向的方向为前面,因此muka 引申出“前,前面;前面的;面前;前面一侧”等语义[5]690,如pintu muka“前门”。hadapan 的词根 hadap 的本义是“朝向,前面”[5]332,如 tak təntu hadap“方向不明”。而 hadapan 则为“前面”[5]332,如 pintu hadapan“前门”。dəpan 的本义即为“前,前面,前方”[5]228,如 kata dəpan“前置词”、pintu dəpan“前门”。awal、pərtama、dulu、səkaraŋ 这几个词的本义则与身体部位或方向无关,可以排除这几个词与“前”有关的语义与方位有关,或由方位隐喻产生。

与“后”有关的词中,bəlakaŋ 和 puŋɡuŋ 的本义是指“(身体的)背部;背,背面”[5]108、801,是表示身体部位的名词,如 sumsum bəlakaŋ“脊髓”、tulaŋ puŋɡuŋ“脊骨”。与 muka 的引申路径相似,bəlakaŋ 和 puŋɡuŋ 引申出“背后;后面,后头”等语义[5]108、801,如 bəlakaŋ rumah“屋后”、puŋɡuŋ pisaw“刀背”。akhir 的本义即为“后,最后”[5]16,如baɡian akhir“后面部分”。其余的kəmudian、nanti、kəlak 的本义也与身体部位或方向无关,同样可以排除这几个词与“后”有关的语义与方位有关,或由方位隐喻产生。

印尼语中 maju①印尼语言学界惯用/c/和/j/表示国际音标中的硬腭清浊塞擦音/ʧ/和/ʤ/。和 mundur 的本义分别是“向前,前进”和“退,后退;撤退”[5]642、694,是与“前/后”相关的动词,如 məlaŋkah maju“向前迈步”、mundur səlaŋkah“后退一步”。据 Chaniago 和 Sugriati 所述,surut 与mundur 同义[4]315,都是表示“后退”的动词,如air surut“退潮”。

Lackoff 和Johnson 指出,空间概念的形成来源于人们不断的空间体验,即人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1]27人们对方位结构的理解源自直接的物理接触,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是将这些具体的空间方位隐喻的结果。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以及其他事物相对于人们所在环境的某种方向得到的方位结构,就会投射到语言的使用中。但是这种投射不是任意的,其基础是人们的自然及文化经验。因此在印尼语中,“前”和“后”就会从原本的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状态域等目标域中。

(二)“前”与“后”的方位隐喻拓展路径

以含有“前”语义的muka 为例,对印尼语中方位隐喻拓展路径的分析如下:muka 一词的基本意义是头的前面部分,即面部,是表示身体部位的词,不是表示空间概念的词。在印尼语中的搭配实例如:muka bujur“长脸”、muka jəlek“相貌丑”。人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往往先于认识空间关系,而人们在接触和认识一个全新的事物和概念时,又往往会运用自己认识和熟悉的概念,这就是隐喻的本质。人们在认识空间关系时,就往往会以自己的面部朝向的方向为前,muka 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义项,指面前,前面,是表示空间概念的词。

(1)..., bərfoto-lah di muka masjit itu, ...

拍照-(语气词)在 前面清真寺那

……,在那个清真寺前拍照,……(西拉塔《父亲》)

(2)baɡian muka rumah itu dibuat bərɡaya②印尼语言学界惯用/y/表示国际音标中的半元音/j/。romawi.

部分 前面 房子 那被制造 有风格 罗马

那房屋的前面一侧建造成罗马式的。(《印尼语—汉语大词典》)

例(1)和例(2)都是用muka 表示前面,但在两个例子中的所指是不同的。认知语言学中可用图形(Figure)—背景(Ground)分离原则解释由介词表达的空间位置关系;图形指看上去有高度结构的、被知觉者所注意的那一部分,背景指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6]ⅹⅳ而认知语言学家Langaker(1991)将“图形”称为“射体”(Trajector/TR),将“背景”称为“界标”(Landmark/LM)。[7]9-10而射体与界标之间的轨迹可被称为“路径”(Path/P)。[6]168还有学者认为,空间关系中还应该存在第四个要素:观察点(观察者),代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的出发点。[8]136

例(1)中的TR 未出现,实际上是前文中的听话人,LM 是“清真寺”,P 是听话人到清真寺的距离,观察者是未出现的说话人。例(2)中的TR 是房屋的前面部分(通常是房屋中靠近门的部分,因为人们通常从门进入房屋,靠近门的部分在接触顺序中排在最前面),LM 是“房屋”,P 为零,观察者是未出现的说话人。例(1)中的TR 和LM 都被观察者看作零维的点,两者之间有一定距离,例(2)中的TR 被观察者看作零维的点,LM 被看作三维的容器,TR 被包含在LM 之内,两者之间没有距离。

例(1)和例(2)的意象图式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图1 例(1)的意象图式

图2 例(2)的意象图式

在认识更抽象的概念时,人们自然会使用空间概念来理解。在人们的认知中,对空间方位的认知先于对时间的认知。对空间方位的认知来自具体的、直接的空间结构,而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对空间方位概念的认知就投射到了对时间的认知中。Lackoff 和Johnson 提出,人们在认知时间时基于“时间是运动物体”这一隐喻构建,时间在不断移动,它行进的方向是前方,时间有了前后之分。[1]73-75muka 又产生了两个新的义项,指预先的和即将到来的。此时,muka 从原始域的空间域投射到目标域的时间域,如下面的例子所示:

例(3)和例(4)中都出现muka,但表示的意思正相反。例(3)中的TR 是“这件事”,LM 是现在时间,P 是“这件事”发生时间到现在时间的距离,观察者是“我”,即说话人。例(4)中的TR 是未来一周,LM是现在时间,P 是未来一周到现在时间的距离,观察者是未出现的说话人。

例(3)中的muka 表示过去的时间,例(4)中的muka 表示未来的时间,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因为涉及不同的参照体系,即以观察者为参照和以时间为参照。

以时间为参照时,观察者固定不动,而时间作为一个物体朝着观察者运动,从观察者身边经过;观察者在时间朝向的后面,即观察者在未来的后面和过去的前面,因此形成未来的时间在后,过去的时间在前这一方位隐喻。这一类的方位隐喻表现为例(3)中的用法。

以观察者为参照时,时间固定不动,而观察者从过去走向未来;时间的朝向在观察者的前面,因此形成未来的时间在前,过去的时间在后的方位隐喻。这一类的方位隐喻表现为例(4)中的用法。

例(3)和例(4)的意象图式如图 3 和图 4 所示:

图3 以时间为参照的意象图式

图4 以观察者为参照的意象图式

除时间域,muka 还可以从空间域投射到状态域和社会关系域。状态和社会关系也是抽象的概念,人们在认识这两类抽象概念时,也会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因此,muka 还可以表示公开地,领先等意义,如下面的例子所示:

例(5)中的muka 表示当面地、公开地。因为空间概念来源于人们的身体认知,面向的前方是眼睛能看见的方向;眼睛能看见代表视野中无遮挡,不隐秘,因此“前”就代表当面、直率、公开、公正。例(5)中的TR 是未出现但实际前文出现的“他”,LM 是“大家”,P 是他到大家的距离,观察者是未出现的说话人。例(6)中的muka 表示领先地、先进地。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身体较强壮或权力较大的人通常走在前面;人们将身体较好或地位较高与前面这一空间概念相联系,因此“前”就代表进步、领先、先进。例(6)中的 TR 是“他”,LM 是“我”,P 是他到我的距离,观察者是“我”,即说话人。

例(5)和例(6)的意象图式如图5 所示:

图5 状态域和社会关系域的意象图式

三、印尼语“前/后”在目标域的隐喻拓展

印尼语“前/后”在目标域的隐喻拓展,可以从时间域、状态域、社会关系域等角度来分析。

(一)“前/后”在时间域的隐喻拓展

在印尼语中,表示“前”的muka 因为参照体系不同,出现表示不同时间的情况,表示“后”的bəlakaŋ在运用中也有相似的情况,如下面的例子所示:

例(7)的隐喻以观察者为参照,未来的时间在前,过去的时间在后,因此用bəlakaŋ 表示“最近”,例(8)的隐喻以时间为参照,未来的时间在后,过去的时间在前,因此用bəlakaŋ 表示“以后”。

除muka 和bəlakaŋ,其他时间域的隐喻拓展实例如下:

在她家的阳台上,她惊讶地观察一串单词的顺序,并惊讶于读写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未来。(西拉塔《天虹战队小学》)

例(9)和例(10)都属于以观察者为参照的体系,例(9)用 dəpan“前”表示未来的时间,例(10)用akhir“后”表示过去的时间。

(二)“前/后”在状态域的隐喻拓展

1.公开在“前”,隐蔽在“后”

在认识空间方位时,人们的经验来自自己的身体,前方是眼睛能看见的方向,视野中的事物是清晰的,后方是眼睛看不见的方向,即使存在事物也看不见。因此形成的方位隐喻是公开的、公正的为“前”,秘密的、隐蔽的在“后”,如下面的例子所示:

是的,在朋友背后议论他们不是你的本性,即使议论只发生在你脑海中的想法之间。(阿尔纳斯《个人简历》)

例(11)中的“前”原表示在某人或某物面前,在例子中隐喻为事情是当面地、公开地在众人前进行的。例(12)和例(13)中的“后”原也表示在某人、某物的身后或背后,在例子中隐喻为事情的进行是隐秘的,不为人知的。这一类的隐喻通常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其他例子如:jalan pintu bəlakaŋ“走后门”。

2.进攻在“前”,援防在“后”

在战争中两军交战时,位于队列中前方的部队通常是进攻的,与敌军直接交锋的,位于队列中后方的部队则通常是负责防御和支援的。因此形成的方位隐喻是对抗的、进攻的为“前”,防御的、援助的在“后”。如下面的例子所示:

例(14)和例(15)中的“前”原表示在某队列中或某空间中的前面部分,在例子中隐喻为战争的前线和足球队的前锋。例(16)中的“后”原表示在某人、某事的后面,在例子中隐喻为支持。原本在战争方面的隐喻,如例(14)中用“前”表示战争中的前方作战部队,如今延伸到其他方面,如例(15)中用“前”表示在球队中负责进攻的球员和例(16)中用“后”表示支持。

3.积极在“前”,消极在“后”

人们在认识空间时,通常以自己面向的、能看见的方向为前。在移动时,通常也是向着自己面向的方向行进,即向前行进。因此人们通常认为向前代表积极和美好,形成的方位隐喻是积极的、正面的在“前”,消极的、负面的在“后”。

例(17)中的“前”原表示在某人或某物前面,在例子中隐喻为含有褒义色彩的“挺身而出”。例(18)和例(20)中的“后”原本均表示在某人或某物的后面,在例(18)中“把不好的事情忘记”被隐喻作“抛向后方”,例(20)中“抛弃、背离”被隐喻作“放在后方”。例(19)中的“后”原本表示在某队列中的后面部分,在例子中“智力发育的迟缓”被隐喻作“智力在后方”。

(三)“前/后”在社会关系域的隐喻拓展

1.先进在“前”,落后在“后”

在人们的生活中,身体较强壮或权力较大的人通常走在前面,相反地,身体较差、较虚弱或权力较小的人通常走在后面。这样的情况与“前/后”这一对空间概念相联系,因此形成的方位隐喻是,先进的、领先的为“前”,落后的、退步的为“后”,如下面的例子所示:

例(21)中的“前”原本指使某人或某物向前,“推动学校进步发展”被隐喻作“使学校向前”。例(22)中的“前进后退”原本指向前和向后的动作,在例子中“企业的兴衰”被隐喻作“企业的前进和后退”。例(23)中的“后”原本指在队列中的后面部分,在例子中“工作情况不理想”被隐喻作“在后面”。

2.重要在“前”,次要在“后”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先处理较为重要、较为紧急的事,再处理相较之下次要的、不紧急的事,因此在顺序上重要的在前,次要的在后。由此形成的方位隐喻是重要的、紧急的在“前”,次要的、不紧急的在“后”。

我们应当把重要的提到前面,不太重要的放在后面。(《印尼语—汉语大词典》)

例(24)中的“前”指把重要的议程放在前面,先处理重要的议程,再处理别的议程。例(25)中的“后”指把不重要的议程放在后面,而重要的放在前面。

四、余 论

在印尼语中,“前”和“后”原本是与人的身体部位或空间方位概念相关的词。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本义为身体部位的词通过隐喻获得表示空间方位的义项,再通过方位隐喻的投射,从空间方位这一始源域,投射到时间、状态和社会关系这3 个目标域中。本义为空间概念或与空间概念相关的词,也会通过方位隐喻投射到目标域。这种投射的基础是人们的自然及文化经验。

在时间域中存在两种参照体系,其中在以观察者为参照的体系中,“前”表示未来的时间,“后”表示过去的时间;在以时间为参照的体系中,“后”表示未来的时间。在状态域中,“前”表示公开的、进攻的、积极的,“后”表示隐蔽的、援防的、消极的。在社会关系域中,“前”表示先进的、重要的,“后”表示落后的、次要的。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方位隐喻角度,分析了印尼语中的“前/后”方位隐喻投射路径和类型分析,为印尼语的学习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文章仍然存在不足,“前/后”是否投射到其他目标域,需要后续再展开研究分析。

猜你喜欢
观察者方位本义
用追击相遇的模型解释多普勒效应
“你看不见我”
基于Android的智慧竞赛APP设计与开发
韩嚼牙
教师在幼儿游戏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Word Fun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
练思维:看图学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