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2-06-21 19:16黄小红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在核心素养的影响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尤为突出。基于此,文章将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进行简述,并从以正面化榜样为载体、以形象化事物为载体、以问题化情境为载体、以生活化案例为载体、以实践性活动为载体等方面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6-0076-03

引  言

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研究,是为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价值和教育作用,使学生能够形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观念和公共参与等素养和意识,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下面,本文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和策略进行分析。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及特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灌输,要结合丰富的案例,通过多元化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而案例的内容大多来自现实生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这样的教学不局限于课堂,能让初中生打开思路,产生更多的思考,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学习印象,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道德与法治课程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门学科的很多知识都明确了社会的法治要求,能对初中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而将道德与法治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法規,对其具体的运作规律有更多的认识。这样,初中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就能提高核心素养,从而为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及为社会做贡献打下基础。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学习意识淡薄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个性张扬,并且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他们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得到大人的认可。而表现在学习中,一些初中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学习理论知识,严重缺乏耐性,认为不应把时间花费在学习上。这样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很难提高核心素养。

(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关注,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长辈充分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往往很难受到挫折教育,很容易过度关注自我,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对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十分不利。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思想和理念,对学生的发展和课程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会引入大量的德育内容,学生会在阅读文本资料、分析生活案例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思想的深刻影响。这就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有助于帮助学生达到综合发展的目标。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基础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记住空洞的理论知识,而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要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会对当前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分析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1]。

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为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将正面榜样、形象事物、问题情境、生活案例、实践活动等为载体展开教学,以此培养和增强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观念和公共参与等素养。

(一)以正面化榜样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在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就能更加顺利地推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为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中形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观念和公共参与等意识和素养,促使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价值[2]。首先,从教师角度出发,为了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教师可以着力于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以积极的心态和情感教育感化学生,让学生树立起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理念,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其次,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将班级内有优秀道德品质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学生作为典型代表,以宣传和奖励的方式,让其他学生认识和学习优秀学生身上体现出的核心素养,使他们在优秀学生的影响下改正自身的不良习惯,以此增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效果。

(二)以形象化事物为载体,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根本构成,只有具备政治认同素养,初中生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明确个人的价值,从而明确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以一种直观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那么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就能逐渐增强。因此,为了增强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感,教师可以形象化的事物为载体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影视资源和纪录片等素材中明确政治认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形象化和直观化事物的辅助下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3]。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建设美好祖国”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国家和党的认同感,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觉醒年代》《辉煌中国》等影视作品和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和纪录片,体会到国家和党的艰辛发展历程,以及党在建设美好中国方面的卓越贡献,从而使学生在形象化视频资源的辅助下形成强烈的政治认同感。

(三)以问题化情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指的是学生从理性、批判和探索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它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如果学生具备科学精神,他们的思维就会更加灵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可以以问题化的教学情境为载体,鼓励学生根据教学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让他们能够在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收集资料和整合资料等环节和流程中产生主动提问的欲望,并借此提出个人观点,在教师的循循引导下,不断拓展理性思维和探究思维[4]。

例如,在“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话题“网络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哪些影响?”为载体,让学生深入问题情境,思考问题。待他们有了初步论证后,教师再适时提出问题:网络带给我们的只有好处吗?这时学生就能以辩证思维进一步思考问题,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并学会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和解决问题。

(四)以生活化案例为载体,增强學生的法治观念

法治是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法治观念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这足以说明法治观念的重要性[5]。为了增强初中生的法治观念,教师可以将生活案例作为载体,让学生从生活热点新闻和生活实际案例中提炼出法治理念,明确法治社会中的“可为与不可为”,引导他们形成学法、懂法和用法的意识。由此,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法治教育效果就会逐渐增强。

例如,在“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教师可以引入发生在学生周围或者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让他们分析案例中体现的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待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行列举生活中的违法犯罪例子,让他们认识到哪些是违法行为。由此,学生对法治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也愈加高涨,这就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

(五)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构建核心素养平台

在具体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其情感发展[6]。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初中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去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相关知识。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能构建一个核心素养平台,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思考。

例如,在学习“中国担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组,每组5~6人,并为每个组选好小组长;接着让大家针对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具体的讨论话题由教师提供,结合本课知识,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话题:你如何看待“中国担当”?并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相关资料,如展示我国从国际救援到海外撤离行动的表现等相关资料,创设一个真实的课堂情境。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初中生能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有更加理性的认知,产生自豪感,同时能够正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因此,教师提出这个话题,旨在引导学生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而教师不必给大家设置限制,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进而提高核心素养。

(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学,增强学生情感感受力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留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加强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感性教育,这样才能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深入人心[7]。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有较强的情感感受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找准时机,从不同的角度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这一课的内容就是通过揭开情绪的面纱,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真相,从而提高情绪管理水平。本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怎样控制情绪。在列举各种情绪的案例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这样更能了解他们在面对同样处境时的真实想法。这个过程也能让学生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知,从而知道面对此种情况时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样的教学能增强初中生的情感感受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七)以实践性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公共参与强调人应该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人的责任意识,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那么他们的公共参与意识就会逐渐增强。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教师可以以实践性活动为载体展开教学,精心设计和组织具有实践性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引导他们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以此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教师可以与地方图书馆联合举办“做一天图书管理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维持借还书秩序、制定阅读规范的过程中,明确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及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促使他们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结  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创新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细致全面地研究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将其自然地融入和渗透于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提升道德品质与修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白爱梅.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33):73-75.

陈水宜.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7):78.

秦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9(27):41.

陈惠如.以核心素养为视角,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74-275.

孔琛.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58.

马晓环.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2):225.

张亚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8):180.

作者简介:黄小红(1980.11-),女,福建光泽人,

任教于福建省光泽县第二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