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策略研究

2022-06-21 22:14邵健炜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63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邵健炜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挖掘教材融合点,渗透生命教育,提升学生“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意识,为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和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渗透;策略

新一轮奥密克戎疫情波及了全国30省市 ,其中上海感染者累积超20万例。在两年多抗击新冠肺炎路上,既看到生命的脆弱与卑微,又看到坚韧与执着,更看到光辉与伟大。疫情就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个大课堂,让我们真正认识生命的深度和广度。在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注重有机融入学科,依据学科特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选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作为学科教学素材,有机整合融入学科教育。在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除涵盖学生语文知识素养的提升,还蕴含六大类的生命教育要素——生命成长、生存能力、人际关系、生态伦理、生死教育以及生命价值。我们可以挖掘语文课程的生命教育内容,找准切入口,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提升学生“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意识。

一、找准切入口,充分挖掘融合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成长”“生存能力”、“人际关系”“生态伦理”“生死教育”和“生命价值”的生命教育要素以较为隐蔽的形式蕴含于教材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融合点,来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关注与思考。对生命教育的思考不仅是自身的存在,也包括对周遭环境中其他生命的尊重。对于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来说,社会阅读浅,理解能力不足,统编教材通过螺旋上升的方式向學生介绍大自然,引发学生对“生命成长”和“生态伦理”的思考。在一年级上册,教材就通过《秋天》把“天气”“落叶”“天空”和“大雁”等迅速拉近自然与学生的距离。同样是对“秋天”进行学习,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在三年级上册,教材设置了《山行》和《夜书所见》两首古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让学生更细腻地感受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体会“生态伦理”的概念。像《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父亲、树林和鸟》和《夏天里的成长》这类课文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注和呵护,给学生展现一幅幅活泼生动的生命活动画卷,一关一叶总关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命成长”和“生态伦理”理念就从小植根于孩子心底里。

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 “生存能力”“人际关系”“生死教育”和“生命价值”的渗透。在《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教学时,鲁滨逊航海失事以后,不论处境多么困难,始终积极面对。教师着眼于这些课文,着眼于典型人物在逆境中的展现的“生存能力”,感悟生存的意义。在《掌声》一文中,小英从开始的害羞到后来的胆大,是来自同学们掌声的鼓励。掌声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是“人际关系”的体现,更是对一个生命的全方位关注。在《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和《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类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人为新中国献身的课文都是“生死教育”和“生命价值”最好素材,让孩子感知生命是付出,是勇敢,是担当。

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促进知行合一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别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能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更能通过跨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孔子早在《论语》中就说:“未知生,焉知死?”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死亡教育进行生命教育渗透是重要途径。在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综合性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生命教育的对接点进行选择,让生命教育做到自然渗透和融合。清明和重阳节是承载着“扫墓祭祖”等礼俗主题的中国重要传统节日,可以通过开展以“祭扫·哀思”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古人说,“未知死,焉知生”,生命教育如果回避了生死是不完整的。在引导学生在缅怀先人时,“思时之敬”时,感怀“清明细雨催人哀”,感叹时间飞逝、生命之有限,油然而生出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

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强调学科的融合,综合性学习尤其如此。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可以围绕主题开展“重温红色经典,做时代好少年”活动,追忆革命情怀,感悟经色人生。在《十六年前的回忆》和《金色的鱼钩》中感受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抛头脑颅晒热血。在《为人民服务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引导学生借此思考“怎样的死是重于泰山,怎样的死是轻于鸿毛”。除了在文本中感受先烈的前仆后继外,我们还可以开展“红色经典课本剧比赛”、“诵红色家书朗诵比赛”、“红心向党演讲比赛”和“创作‘奋斗的历程’小诗集”等一系列活动,启发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将个人的生命融入到奋发学习、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中,积淀家国情怀。

三、在真实生活背景下渗透生命教育

“生活即教育”,最好的语文学习是建构在真实的生活场景当中。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消退,积极构建疫情背景下语文生命教育教学情境,能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更深刻地认识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两年多的抗疫历程中,涌现了无数逆行英雄。逆行英雄的故事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可以通过收集和整理形成语文教学资源。根据资源的种类和属性,整合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环节,形成系列化的学习任群。在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的专题学习中,结合鲁迅的形象,引发对逆行英雄的思考,体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物形象在真实生活的呈现。在纷繁芜杂的信息场和多元化思维认知场中,把生命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各个教学场景,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本质、内涵和意义的探寻。在“有你,真好”习作中,教师可以把视角引向抗疫的现场,把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抗疫场景呈现给学生,将鲜活的素材呈现给学生,在写作中引导学生观察、倾听和感悟生命。

“社会即学校”,抗疫情境为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提供真实的生活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充分利用产生于真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体悟生命的真谛和绚烂,反思生命的缺憾,悲悯生命的劫难。

语文教育为生命意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是“立德树人”的体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理解、尊重和感悟生命。

【参考文献】

[1] 李云飞.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华夏教师,2018(32).

[2] 李生斐.基于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J].课外语文,2021(22).

[3] 陶志斌 . 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构与实践探索 [J]. 上海教育科研,2018(5).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