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认知的儿童责任感培养玩具设计研究

2022-06-22 16:57邓卫斌肖诗雨
艺术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邓卫斌 肖诗雨

摘要:对人类心理发展而言,培养责任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贯穿人类整个生命周期。对儿童而言,责任感是儿童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文章以情境认知为理论指导,分析该理论对儿童责任感培养的意义,并提出儿童责任感培养玩具设计的原则,以协助儿童玩具相关的设计者创造出更有趣的教育类产品。

关键词:情境认知;责任感培养;学龄前儿童;玩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TS95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5-000-05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0~14岁人口约为2.5亿人,占总人口的17.95%。随着三胎政策正式放开,在未来。我国预计将迎来一轮“婴儿潮”,儿童玩具需求将呈现井喷式增长。但现有的玩具市场中益智玩具独占鳌头,这些玩具强调锻炼儿童的智力,忽略了儿童成长所需的道德品质需求,导致儿童自我中心意识强、适应力和承受力差;在日常生活中犯了错误后第一时间选择逃避问题、推卸责任,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

本研究不同于教育学中将责任感培养的研究重点放在教学或家庭活动中,而是尝试以情境认知理论为指导,在玩具设计的学科背景下,通过儿童更喜闻乐见的方式探讨培养儿童责任感的玩具的设计方向和原则,让玩具成为儿童责任感教育的载体;有针对性地提出参与度高、代入感强的责任感培养玩具设计策略。在行为层面帮助儿童更好地完成情境迁移,增强儿童的责任感,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品质。

1 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認知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可追溯到行为主义提出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后在建构主义的背景下逐渐形成,成为学习理论的又一重要研究方向[1]。情境认知理论是一种能为学习者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迁移的重要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事物的表征,而是在人与情境的交互中构建的,能够在不同认知情境中丰富和发展。此外,该理论还强调了知识的情境性,并主张以学习者为主体,将学习构建在真实情境中或虚拟仿真场景中,让学习者在问题导向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知识并自由地迁移到各类生活场景中。

早期国外对情境认知理论并没有专业的系统和概念,主要是体现在维果茨基、杜威、里昂杰夫等学者的著作中,后在欧洲先进国家的带动下,情境认知理论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基础上,在教育学领域运用和发展。情境认知最初是用来解决学生在概括知识和使用知识遇到困难时所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从知识学习情境顺利转移到知识运用情境。该理论主要强调人的认知具有情境性、具身性的特点。且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2]。在该理论的研究中,国外学者Endsley提出了著名的三层情境理论模型,第一层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当下情境中不同元素的感知,第二层是基于情境中各类元素的感知而作出的综合理解,第三层是基于情境对未来作出的预测[3]。该理论是渐进关系,因此信息的理解、决策和行动不仅受内在因素(人的认知活动)的影响,也受外在因素(环境及任务)的影响。不同的情境对个体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决策和操作能力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个体也会根据不同情境作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产生新情境,整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 情境认知理论介入儿童责任感培养玩具设计的意义

对儿童而言,责任感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儿童个性与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既受到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也与教育、环境密切相关[4]。儿童时期是形成责任感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责任感会随着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而逐渐强化。但这个阶段的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对一些理论知识和概念不太理解,想要对其开展责任感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将教育与情境融合,让儿童在具体的情境中学到具体的知识,由外部的责任要求逐渐转化为自身内在的品质,将责任感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标准,将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价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与情境认知理论强调通过情境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

情境认知是通过情境将人、环境、产品、任务等要素相关联,将用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构建用户信息、问题及需求,了解用户的真实情境,完成以人为中心的设计[5]。以情境认知理论为基础设计的玩具与其他玩具相比,具有沉浸性强、交互程度高的特点,能为儿童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利用情境认知理论还可以将道德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将抽象的道德问题变得具体,使儿童学以致用,顺利将知识从学习情境迁移到生活情境(见图1)。

第一,由情境认知指导设计有利于增强儿童的体验感、参与感。情境认知理论强调通过丰富的情境推动认知的发展,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差异,将生活和教育等生成性资源相融合,为儿童提供基于真实生活的学习情境,创设良好的体验氛围[6]。让儿童在情境中获得具体感受,激发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良好的习惯。此外,在情境中通过交互的方式进行有意义的认知建构,能够培养儿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儿童的主体地位,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增强儿童的参与感,获得沉浸式的认知体验。

第二,有利于儿童在认知体验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情境认知中,情境与知识是相互依存的。情境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没有合适的情境可能造成片面或错误的认知和理解。儿童处于认知探索的阶段,在探索外界事物的过程中,会大量运用视、听、触、嗅、味等感官帮助加深记忆,这类感官刺激对儿童的成长发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情境认知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构建有利于儿童认知学习的环境。基于此,通过文字、图像、视频、三维模型等方法构建交互情境,有助于加深儿童的感官记忆,并在多重感官体验下提高儿童对事物完整性的认识。

第三,有利于儿童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情境认知理论十分强调情境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不仅代表构建情境的真实,还指情境来源的真实。通常而言,情境认知中创设的问题大多来自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儿童的社会经验大多来自日常生活,因此,如果构建的学习内容能够贴近儿童的生活经历,就能让儿童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代入感。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在玩具设计中可以通过各类技术完成情境的构建,并通过准确的情境将抽象的道德责任问题变得更加具体,使儿童可以将所学知识对应到日常生活中,帮助儿童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FCE1E930-55DF-4897-9A20-3CF537BEE25E

3 用户需求的洞察与分析

3.1 目标用户调研

由于研究对象年龄较小,不能够自然地面对镜头,且对话时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为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日常状态和表现,笔者设计了一份针对家长的调查问卷,以便分析儿童日常的表现、了解用户需求。本次调查问卷共有192份,剔除不合格的问卷16份,总共得到来自武汉、仙桃、广东、深圳的3~6岁儿童家长的有效问卷176份。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认为儿童责任感培养十分重要。在儿童责任感表现方面,近65%的家长认为孩子在自我责任感方面做得比较好,懂得珍惜生命。但有72%的家长反映孩子不会在家中承担家务,在家庭责任感方面表现较差。近半数家长认为孩子在社会责任感方面稍有欠缺,不能在不同社会场景中遵守相应的规范,且爱国意识有待增强。在团队责任感中,儿童的表现也不理想,数据显示,只有24%的孩子在团队中表现较好,其他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不强,与团队成员之间配合得较差。

在责任感培养方式上,有15%的家长认为应该通过说教和理论教育的方式去培养,其他家长更倾向于利用情境法、角色扮演法等方式让孩子换位思考,在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儿童责任感培养玩具接受程度,在被调查人群中,有92%的家长表示愿意接受利用玩具这个载体培养儿童的责任感。

对于儿童责任感培养玩具的需求,近九成家长十分关注玩具的安全性,包括玩具采用的材料、涂料、结构等方面的安全性。有52%的家长支持在玩具中加入AR、VR、体感等技术,让孩子拥有更真实的场景体验和游戏体验。

3.2 用户需求总结

通过上文对3~6岁儿童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对家长的问卷调研进行分析,笔者从四个方面总结用户对儿童责任感玩具的需求。

3.2.1 安全需求

保证玩具的材料、形态、结构安全。儿童责任感培养玩具的设计首先要注重安全性,在设计时要避免一切有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在设计时要采用环保安全无毒的材料,造型也要设计得圆润光滑,避免出现锐角以及凹凸不平的部分。玩具结构要尽量简单,避免拆卸过程中出现夹伤幼儿手指、结构不稳固等情况,尽可能保证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不会发生意外伤害,做好安全设计。

3.2.2 生理需求

玩具尺寸要符合儿童人机工学。在设计玩具时,应该充分考虑儿童人机工程尺寸数据,根据儿童的身高、臂长、手部尺寸等数据设计玩具的形态。根据儿童使用玩具的过程及肌肉发展程度设计整体的操作方式和玩法,避免设计太多复杂的操作方式,过多按钮或操作键会让儿童的反应速度放缓,削弱儿童玩玩具的兴趣,所以在设计时应尽量简化操作玩具的步骤,以提高儿童的参与度和完成度。

3.2.3 心理需求

玩法要有趣,且具备一定的容错性。在玩具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儿童认知发展和注意力发展特点,用有趣的玩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设计难度适宜且逐级递进的游戏关卡,充分满足儿童的探索心理和成就感。另外,在儿童尚未完全掌握玩具相关规则和玩法时,在操作玩具时容易产生操作失误的情况,打击儿童的自信心,所以玩具应当具备一定的容错性。例如,当儿童操作不正确导致下一步无法进行时,应合理使用声音、图像等方式引导儿童正确操作,避免儿童在频繁操作失误后产生焦虑、挫败等负面情绪。

3.2.4 功能需求

设定相关情境,增加交互反馈模块,明确规则和玩法。在设计玩具时,可为玩具设定与责任感相关的故事背景或情境,通过在情境中的實践活动获取关于责任感的直接经验,并能够将这些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在设定的情境中加入功能反馈模块,如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背景音乐,儿童完成相应的任务后会出现代表成功的音效、语音反馈等,增强游戏的体验感和趣味性。最后,在设计玩具时,必须事先搭建好游戏框架,明确游戏中儿童需要扮演的角色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引导儿童完成自己的任务,使儿童在角色扮演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责任行为,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4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责任感培养玩具设计原则

4.1 主体性原则

儿童是体验责任感培养玩具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将儿童当作随意改造的对象,不顾其需求,以灌输的形式进行强制教育,而是要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受教育对象,将教育者的教育意识与儿童的自主意识结合起来,通过引导的方式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并加以强化,帮助儿童树立良好的道德责任感。因此,设计玩具必须以儿童为主体,遵循其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

第一,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构建责任感培养情境必须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构建贴合儿童真实生活的情境,让儿童在构建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和探索,以此增强儿童参与感和体验感。

第二,在设计教育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思维方式、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征,根据年龄的不同,安排适宜的责任感培养内容,既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其主动接受情境中传递的教育内容。

4.2 趣味性原则

儿童的大脑皮层尚未发育完全,其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尤其是6岁以下的儿童,他们难以整合接收的信息,所以注意力转移速度快。如果玩具不够有趣,就很难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其可玩性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可以通过不同的交互方式增强其趣味性,利用视觉、听觉、触觉、体感等不同的交互方式组合营造出丰富生动的情境。基于这些丰富的交互方式,玩具的可玩性大大提升,也能让儿童及时有效地获得交互反馈,迅速建立起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连接,拉近产品与儿童的距离,满足儿童沟通交流的需求。另外,在玩具中还应该设计不同难度的关卡,利用这些不同的关卡增强玩具的趣味性。关于这方面的设计,可以参考模块化玩具,在调整难度时,玩具主体模块不变,只改变配件模块,从而改变难度和玩法。FCE1E930-55DF-4897-9A20-3CF537BEE25E

4.3 层次性原则

儿童在不同阶段的智力发展、思想意识、责任感发展水平都不一样,因此,培养儿童的责任感时应该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以及思想状况进行分层次教育。在责任感教育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儿童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儿童责任感的形成规律,在不同发展阶段循序渐进,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构建儿童学习内容时,要考虑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的层次性。对儿童责任感的培养要求循序渐进、由简到难地融入不同情境中。不应将教育内容设置得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过于简单会让儿童很快失去兴趣,而太过复杂的内容可能打击儿童的自信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所以,应该为教育内容设置适当的难度和情境,让儿童可以逐步成长,持续获得胜利感和成就感,激励儿童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4 参与性原则

对儿童来说,听到的和看到的都容易忘记,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才能牢记于心,如果儿童不在相应的情境中加强锻炼,就无法养成责任感。所以在培养责任感时要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儿童进入自己的角色,完成自己的任务,让儿童体会到成就感与满足感,让儿童认识责任意识、体验责任情感,最终内化为责任行为。

由于儿童在探索外界事物时会大量运用感觉器官和肢体去感受,所以儿童总是比较好动,喜欢自己动手操控玩具。因此,在设计玩法时应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在不同的情境设置不同的关卡及玩法,并引导儿童扮演对应的角色,让儿童利用身体去操控玩具完成角色任务,增强儿童的参与感与满足感。例如,任天堂Switch中的划船游戏,玩家需要扮演船员,船员必须手持体感设备,模拟划船的动作,操控小船方向使小船顺利前进,并避开礁石、旋涡,收集河道上的金币。

人机互动程度和参与游戏人数也会对儿童的参与感产生极大的影响,儿童与玩具的互动程度越高,儿童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的参与感就越强。单人游戏与多人游戏状态相比,在多人游戏时,儿童精力会更加集中,在遇到问题时也能主动和其他伙伴沟通交流,尝试通过合作去解决问题,也更能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在与伙伴的互动中增强参与感。

4.5 易操作性原则

3~6岁的儿童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尚未发育完善,思维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如果玩具的操作过于复杂,就会让儿童感到手足无措。因此,设计儿童玩具应该遵循简单高效、方便儿童操作的原则,尽量简化操作步骤,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操作,尽可能让儿童在简单的提示下就能迅速操作。另外,设计的玩具功能按键应该符合儿童的身体尺寸,并设计几种简单的交互方式,如点击、拍打、滑动等,以此提高儿童的操作准确率,降低误操作的概率,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材质、颜色等区分不同的功能区,给予儿童视觉上的引导,帮助儿童理解玩具功能,增强玩具的易学习性,让儿童更好地和玩具互动,提升情感体验和乐趣。

4.6 教娱平衡原则

儿童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采用刻板说教的方式培养儿童的责任感,不但会让儿童产生距离感,也会诱发儿童的逆反心理。责任感培养玩具应以教育为基本出发点,将娱乐性、情境性融入其中,以期达到让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效果。设计玩具时要格外注重教娛平衡,玩具特有的娱乐性不能因为教育性而减少,若玩具失去了趣味,会使儿童感到枯燥乏味;也不能只顾游戏性而淡化教育功能,玩具要兼顾教育性和娱乐性,不能厚此薄彼,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效果。

总体而言,基于情绪认知理论去设计儿童责任感培养玩具时,不仅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考虑儿童各方面身心发展的特征,也要结合当下的技术,在传统玩具的基础上增加新功能和新玩法。

5 结语

在设计儿童责任感培养玩具时,通过定量研究对家长展开调研,了解儿童在责任感方面的表现,获得基础的用户需求,以情境认知理论为切入点进行思考,提出儿童责任感培养玩具设计的六项原则:主体性、趣味性、层次性、参与性、易操作性以及教娱平衡原则,以达到用户需求的最优解。也希望文章的研究思路能为儿童责任感培养玩具设计提供新的思路,设计出有助于增强儿童责任感、帮助儿童养成良好品质的玩具。

参考文献:

[1] 陈言言.情境认知驱动的儿童增强现实学习资源构建方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2] 宋钰莹,肖东娟.基于情境认知的儿童健康体检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J].包装与设计,2021(5):2.

[3] 丁金虎.基于情境认知的自然用户界面体验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9.

[4] 黄永玲,李若瑜,方亮,等.家庭教养方式与3~6岁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2):242-246.

[5] 苏晓慧,孟凯宁,钟钰莉,等.情境认知视域下的亲子农园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4):243-249.

[6] 卜湘玲.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述评[J].太原大学学报,2005,6(3):23-25.

作者简介:邓卫斌(1970—),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玩具设计。

肖诗雨(1998—),女,湖北仙桃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产品设计、玩具设计。FCE1E930-55DF-4897-9A20-3CF537BEE25E

猜你喜欢
学龄前儿童
口腔健康教育对幼儿园儿童龋病情况影响的调查研究
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及口腔健康行为探析
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学龄前儿童第一恒磨牙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窝沟龋的临床效果分析
优质护理在学龄前儿童急诊清创缝合中的应用效果
城市安置小区的学龄前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措施探析
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及其危险因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