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劳动教育路径研究

2022-06-22 19:36蔡雨祺
艺术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劳动教育艺术设计

摘要:志愿服务将教育和劳动结合,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途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具有专业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需要通过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建立服务评价机制、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活动、搭建服务保障体系、打造志愿服务平台五方面来开拓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劳动教育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志愿服务;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5-00-03

0 绪论

“立德树人,劳动为先。”为全面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志愿服务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奉献精神,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助推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科特色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实践优势有效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时代性的劳动教育新路径,值得讨论与研究。

1 加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1.1 实现专业素质与志愿服务的相互促进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设计类专业与实践有紧密的联系,应用性非常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须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灵感,这就要求他们多参与现实活动和实践锻炼,真听真看真感受,将对现实的思考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同时,审美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重要素养,只有从生活中体验美、从实践中领悟美、从劳动中捕获美,才能建立起系统、全面的审美观,从而在专业技能上再上一个台阶[1]。

志愿服务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大多是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文明倡导活动,需要志愿者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或知识储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可以为文明活动设计公益海报、为美丽乡村拍摄宣传片、为小朋友普及审美知识等,这些志愿服务都需要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同时使专业知识不再停留在课本上,帮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运用这些专业知识。通过这样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帮助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专业水平,还有助于在劳动教育中发挥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独特性,从而实现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与志愿服务相互促进。

1.2 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劳动精神

相比其他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更加优越,在思想上更强调自由,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弱,这使得他们很容易远离传统劳动实践,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然而,艺术设计非常需要工匠精神,纵观历史上有重大成就的艺术设计大家,无不将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工匠精神的内涵是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劳动者能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验人生价值、升华人生意义。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劳动教育,让他们多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弥补劳动素质的缺失,还能够帮助他们找回艺术设计所必需的工匠精神,从而树立学生的劳动精神,使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充满朝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的精神动力。

1.3 适应新时代人才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全球疫情肆虐和局部热战多发的时代大背景下,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充满机遇和挑战。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想要在新时代脱颖而出,就不能只盯着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实践才是连接学生理想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桥梁。劳动教育作为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同时,当下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五育并举”,劳动教育不仅具有培养德智体美、立德树人的共性特征,还具有其独特的性质[2]。因此,新时代下加强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劳动教育,以志愿服务为载体,能够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艺术设计类劳动人才,有利于将我国的人口优势转变为国家的发展效能。

2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志愿服务的现实困境

2.1 认识困境:师生缺失对志愿服务的准确定位

缺乏劳动意识是当代学生身上的普遍现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实践积极性不高、服务自觉性不够等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服务分散了自己的精力與时间,从一开始就不愿意去尝试,难以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发现劳动的价值,志愿服务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一些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出于功利性目的,仅仅将参与志愿服务作为自己评奖评优、入党推优的“垫脚石”,背离了志愿服务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这种对志愿服务认知的错位,使志愿服务很难具有持续性,当达到了评奖评优的目的,他们对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就会逐渐淡化。

2.2 制度困境:学校缺乏对志愿服务的科学评价

许多学校将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与次数作为考核与评价学生的标准,虽然这样比较容易量化,但存在一定的弊端。单纯重视量的多少,无法科学评价学生是否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服务,容易产生志愿服务的低质量结果,甚至是对学生带有目的性参与志愿服务的放纵。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具有自身的专业优势,然而许多学校在开展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劳动教育时,只是让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参加一些传统的志愿服务工作,如在校园里打扫卫生、看望敬老院老人、帮助维护交通秩序等。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与形式都较为单一,难以发挥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的进步与提升有限,这不仅会使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丧失服务的积极性,还会让被服务的对象产生厌倦。因此,不考虑志愿服务主体自身的专业性,将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服务效果。

2.3 保障困境:社会缺乏对志愿服务的有效协同

首先,组织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大多依托学院或社团,这类学生志愿者组织内部的管理和培训并不规范,较少进行专业培训和志愿服务的记录,宣传方式简单,在学生群体中缺乏影响力,不利于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3]。5A8B27BD-3127-482A-8B04-B0AFF5D77051

其次,活动资金来源较为单一。目前,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多依靠学校划拨的活动经费,但学校经费有限,艺术设计类专业又是一个在各方面都需要资金的专业,因此对志愿服务投入的资金比例会比较低。志愿服务具有无偿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时不仅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劳动,有时还需要自己承担大量的费用,这会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致使活动的开展陷入困境。

最后,相关保护制度需要跟进。针对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时产生的意外风险,目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這容易造成志愿服务人员流失。疫情期间,对学生的保护尤其重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应尽量以线上为主,防范相关风险。

3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

3.1 注重培养师生的志愿服务意识

学校要积极组织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师学习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加深教师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志愿服务的实质是自我教育,即在各种志愿服务中增强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把在实践中的经历转化为激励自身成长的强大动力。

同时,在校园内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崇尚志愿服务的氛围,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艺术设计类专业应当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网络方式在校园内向学生宣传志愿服务,如在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网站的校园官方账号上传一些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能够反映志愿服务价值的短视频,同时在学校的微博、公众号上发送大量推文开展宣传教育,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对劳动产生深厚的情感,真正认同志愿服务的本质。

3.2 建立科学有效的服务评价机制

首先,志愿服务要进行专业化革新。学校要充分考虑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主体特性,细分适合学生的志愿服务类别,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与服务项目的契合度,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过程中感受付出的喜悦。志愿服务主体若不专业,志愿服务工作往往只是“自我感动”,被服务者的需求往往很难得到满足。

其次,对志愿者的招募要进行选拔,选择合适的志愿者,并请专业的教师为他们开展培训,从而使服务对象能够拥有更好的服务体验。

在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可以在传统的德智体美四大标准之外加入劳这一评价标准,在考评中不仅要看学生的志愿服务次数和时长,还要真正记录学生做了什么、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即学生参加劳动的成效也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将对学生劳动素质的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和认定优秀毕业生的重要标准,让学生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提高积极性,逐渐端正自己对劳动的态度。

3.3 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拥有艺术专业背景支撑,可以多参与一些能够发挥艺术设计专业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积极和一些社会工作者、艺术设计工作室、公益组织合作,去老年大学教老年人学习绘画、音乐、舞蹈等,弘扬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带入社区,向青少年普及传统文化知识,还有文化艺术下乡等形式,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同时,也可以让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专业实习的过程中参与志愿服务,让学生在熟悉未来工作的同时感受奉献、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志愿服务活动还应结合具体的现实情况。如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平台为处在疫情严重地区、隔离在家的小朋友提供公益性线上辅导,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艺术设计的独特魅力。同时,在疫情间歇性多发的时期,许多学校不得不采取封校措施控制疫情,学生的心理容易出现问题。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可以多举办劳动主题的线上活动,如设计大赛、主题朗诵比赛、宿舍微视频创意大赛等,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为人们排解疫情期间的苦闷,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3.4 强化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想要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加强劳动教育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合理、合法的支持。

首先,加强组织保障。各学院应成立志愿服务工作指导小组,通过对学院学生志愿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特性的志愿工作开展方案,培育具有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志愿服务队伍[4]。

其次,提供经费支持。志愿服务是有成本的,学生缺乏经济来源,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本身就需要经济支撑,学校须设立专门的志愿服务保障经费,并向社会寻求合作项目,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为学生提供日常出行、意外伤害保险等基本保障。

最后,完善政策落实。通过政策支持和教育立法,积极回应现实需求,明确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注册、激励办法、保险制度等。如针对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产生的权益纠纷提供法律援助、为大学生无偿购买意外保险等,将权益保护贯穿于整个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之中[5]。

3.5 打造信息化志愿服务平台

当前志愿服务活动呈现碎片化发展态势,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因此需要整合艺术设计类专业校内校外的资源,打造艺术设计类专业志愿服务平台。学校要与社会上的企业、公益组织、艺术设计工作室合作,打造一批培训基地。开展艺术设计类志愿服务工作只有扎实的专业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人文关怀,因此需要对学生志愿者开展工作前的培训,树立其劳动意识和服务精神。

在信息互联的社会,信息化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让人们快速、精准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针对志愿服务宣传不够等问题,搭建信息化志愿服务平台是最好的解决措施。要建立学校与志愿服务单位的线上对接平台,明确双方的要求,并及时更新,实现信息对称,让供给与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同时,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举办获取信息的讲座,让学生学会在网络平台上获取信息。对学生的基本信息也要进行数字化管理,在网络上记录好每个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类型、时长、成效等信息,全程对接记录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保证志愿服务工作可持续开展。

4 结语

新时代,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加入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科优势,建立特色志愿服务组织模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的美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真正具备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劳动能力,最终实现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赖敏.艺术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在理路与实践研究[J].艺苑,2021(6):100-104.

[2] 王莹,王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8):67-71.

[3] 徐原.新时代构建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路径探索[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2):109-111.

[4] 刘长生,王杰.劳动教育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13(6):62-66.

[5] 张瑾仪.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1(18):209-211.

作者简介:蔡雨祺(1990—),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5A8B27BD-3127-482A-8B04-B0AFF5D77051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劳动教育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